去 乌兹别克斯坦沙尔贡煤矿怎样联系,给谁联系?


大华网 > 财经
通讯:防疫生产两不误——中企承建乌兹别克斯坦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如期完成阶段任务  新华社塔什干5月4日电通讯:防疫生产两不误——中企承建乌兹别克斯坦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如期完成阶段任务  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10号平硐终于挖到头了!”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施工人员在煤矿井底里发出欢呼声,这一刻他们足足期盼了两年多。  5月3日,由中铁隧道局总承包建设、总长3657米的沙尔贡煤矿10号平硐掘进全部完成,意味着沙尔贡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即将进入实现矿井开拓巷道与采区巷道贯通的重要环节。  过去一段时间,中乌两国施工人员克服恶劣天气、网电频停、地质灾害和新冠疫情等困难,最终如期完成阶段施工任务。  沙尔贡煤矿地处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北部,毗邻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过去因开采技术落后,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只有地表煤层有零星的露天开采。  2017年9月,由中铁隧道局总承包建设的沙尔贡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开工,升级改造后,沙尔贡煤矿的产能将由过去每年16万吨提升至90万吨。  然而,自3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确诊首例新冠病例后,乌采取了一系列隔离管控措施,对沙尔贡煤矿改造项目的正常作业造成冲击,特别是亟须从第三国进口的各类生产物资和设备配件等面临短缺,直接影响施工进度。  对此,沙尔贡煤矿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坚说,项目部及时优化调整施工组织方案,保证项目施工生产正常推进,力争将疫情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项目部把防疫工作做细做实,仔细排查各项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王坚介绍,春节后,为保障施工正常开展,部分中方施工人员克服航班暂停困难辗转返乌。沙尔贡煤矿项目部及时掌握员工活动轨迹,给员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指定返乌人员隔离半月,经观察无碍方可上岗。  4月25日,乌兹别克斯坦疫情防控特别委员会决定,自当日起,在遵守相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该国建材市场、手工业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汽车配件销售、此前暂停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复工复产。  王坚说,沙尔贡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民生工程,受到中乌两国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带领中乌员工做好防疫工作,竭力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完)
作者:蔡国栋
编辑:林伟练
发表日期:2020年05月05日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2022-09-24 08:30
来源:
人民网发布于:北京市
三月二十六日,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学生学写毛笔字。 施 健摄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文明古国,伟大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
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和30年的互利合作表明,中乌加强全面合作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对中乌关系的明天充满信心,也满怀期待。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中方愿同乌方一道,牢记建交初心,把握历史机遇,在国家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朝着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目标共同努力。
——摘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条隧道
“隧道附近建起了车站和维护站,村里一些年轻人当上了铁路工人,收入很不错……”
电话这头,乌兹别克斯坦小伙加亨兴奋地说着家附近的变化。电话那头,千里之外的沙尔贡煤矿项目,中国员工邓伟的思绪飞到了9年前他与加亨并肩工作过的地方——卡姆奇克隧道。
卡姆奇克隧道位于纳曼干州,长度约19.2公里,穿越一系列复杂地质环境,是“安格连—帕普”电气化铁路的“咽喉”。住在附近的加亨记得,隧道贯通前,当地人从费尔干纳、安集延、纳曼干等东部3州坐火车去内地城市,还得绕道邻国。
2013年9月,卡姆奇克隧道开挖,由中铁隧道集团负责设计和施工。邓伟担任工区项目经理,加亨毛遂自荐,当上了工地司机。
隧道有两个“900”,令当地民众连连惊叹——克服重重困难,中方仅用900天就完成了隧道项目;群山变为通途,列车仅需900秒就可穿越大山。
2016年6月,卡姆奇克隧道正式通车。6年来,得益于这条隧道,越来越多当地人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交通改善了,费尔干纳州的商业被“激活”了,大批中国商人和产品汇聚于此。当年在工地上学得一口流利汉语的加亨,找到了新工作——为中国商人提供翻译、交通及接待服务。
从只会切钢筋的零工,到独当一面的夜班领队,乌兹别克斯坦员工谢拉里也在隧道项目上学到一身“硬本领”。项目完工后,他组建了一支施工团队,“加盟”另一家中资企业。
隧道项目完工前夕,乌方主动提出将另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交给中国建设者。如今,苏尔汉河州北部,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沙尔贡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施工正酣。邓伟有了一个新角色——煤矿改造项目的副经理,而他身边的许多同事,都是曾经一起“挖”过隧道的老搭档。
闲暇时候,沙尔贡项目上的中乌工友们常常聊起一段甜蜜的爱情故事——2021年3月,中国技术人员纵艮鹏和乌兹别克斯坦姑娘迪娜岛纳喜结良缘。纵艮鹏对迪娜岛纳的深情表白令人动容:“相识于沙尔贡煤矿,结缘于‘一带一路’,我们的姻缘将如中乌友谊般绵长。”
一座工业园
早晨7时,锡尔河畔,几辆专线公交车停在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大门口,工人们鱼贯步入园区内的各个工厂,开启一天的工作。
鹏盛工业园负责人季求海走进园区第12家入驻工厂——真皮鞋厂,仔细查看生产线建设进度。
“等新生产线建好,新招的乌方员工和中方技术人员到位,鞋厂就能开工投产,给当地和周边市场输出产品。”季求海说。
作为中国企业最早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设的工业园,鹏盛工业园就像一座大型能量泵。每天,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各地的矿产、建材、皮革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汇入园区,在高标准的技术车间加工、生产,“变身”为数以千计的阀门、铜制水龙头、皮鞋,再经从园区穿行而过的铁路专用线,销往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市场。
鹏盛工业园制鞋厂负责人林莉莉,仍记得2017年2月第一次走进工业园时的场景——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厂房整齐划一,每个工人的脸上都神采飞扬。眼前的一切让她觉得,在这里,有奔头,有希望。
说起这些年来工业园里的变化,林莉莉感慨不已。园区内的工厂多了,生产线扩大了,产业链延长了,产量增加了,“鹏盛”的名字在当地越叫越响。如今,塔什干市内时常可以看到工业园的产品标志和广告,当地工人都以在工业园工作为荣。
鹏盛工业园水龙头厂负责人杨昌彪也认为,入驻工业园是正确决定。
2013年底,水龙头厂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尔马雷克矿业公司达成合资协议,成立“AWP卫浴”品牌。乌方的矿产资源融合中方的制造能力,让小小的的纯铜水龙头闯出一片大天地。近年来,合资公司生产的纯铜水龙头、阀门等产品,热销俄罗斯、中亚及欧洲市场。近期,公司刚刚签下一笔俄罗斯客户的大订单,并计划将业务线扩展至整体卫浴。
最近,杨昌彪偶然发现,水龙头厂兴建时种下的一棵树苗,不知不觉间长成了一棵大树,如今已可以供人乘凉。他盼着,工业园和工厂的发展也如这棵大树,继续乘着中乌合作的东风,愈加枝繁叶茂。
一所孔子学院
9月5日,塔什干孔子学院打开大门,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中方教师施健惊喜地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17岁的乌兹别克斯坦男孩宋伟博,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即将启程赴上海财经大学学习。临行前,他决定回到孔子学院,再“打磨”一番自己的中文。
中方教师马兰同样惊喜地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消失了——41岁的学生蕾诺拉来电告知,她如愿找到一份在中国的工作机会,即将与在南京师范大学留学的儿子相聚。
“在乌兹别克斯坦,学习中文,到中国求学、发展,或进入当地中资企业工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塔什干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萨奥达特·纳西洛娃感慨,“一提到学中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孔院。”
中方院长杨士虎介绍,学院成立17年来,发展特别快。尤其是近几年,年年都有新故事。2018年9月,学院迁入市中心的新校舍,教室增至10余间,占地面积850平方米;2019年以来,学院与当地多所中学、高校合作,新增7个教学点;2017年至2021年,学院连续5年主办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发展暨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为多国汉学家搭建交流平台……
30岁的阿力曾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3年。如今,他是一家中国纺织企业驻塔什干办事处的负责人。一口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让阿力在跟中国客户通话时,总被误认为是中国人。
乌兹别克斯坦人李小龙的微信签名“活到老,学到老”,是他13年前在孔子学院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从小因为喜欢功夫巨星李小龙而向往中国的他,给自己起了现在的中国名字。他用建房子形容自己学中文的过程——在孔子学院打好“地基”,后面的“房子”就盖得特别坚固。现在,李小龙的生意与中国密不可分,生活蒸蒸日上。
而今,在越来越多乌兹别克斯坦人眼中,学好中文意味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两年,李小龙把哥哥和朋友的孩子们都推荐去了孔子学院,还再三叮嘱孩子们:“学好中文,一定前途无量。”
一本图书
最近,经过一年多的翻译,30岁的乌兹别克斯坦译者康德完成了自己的第21本中译乌作品——《墨子公开课》。从事笔译工作10余年,这是康德感触最深的一次翻译。
此前,康德对墨子及其思想知之甚少。因此,尽管学习中文多年,也曾参与《论语》《孟子》等的翻译,康德依然做了很多“功课”。中国同事也帮他搜集了大量阐释墨家思想的资料。
从陌生,到了解;从理解,到认同;从喜爱,到敬佩。接触墨家思想越多,康德心中的共鸣越强烈。
最让康德钦佩的,是墨家崇尚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和主张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思想。“墨家思想能让全世界人民更和谐地生活。我欣赏墨学。”一想到自己的翻译可以架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乌兹别克斯坦人领略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康德便心生自豪。
这些年,在中乌两国,像这样的“搭桥者”还有许多。
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臧红岩,与乌兹别克斯坦籍同学欧贝克携手,在塔什干共同创办了丝绸之路出版社,专注于将中国优秀书籍翻译成乌兹别克语、俄语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出版、推广。康德就是这家出版社的一员。
臧红岩和欧贝克有一个共同心愿——打开一扇窗户,推动中乌人文交流,让两国民众增进了解。他们精心挑选书籍,用心组建翻译团队。同康德一样,其他20多名受邀参与翻译、编辑工作的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家、翻译家,几乎都曾在中国学习、生活,精通中文,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近年来,《骆驼祥子》《中国河西走廊》《中国工业遗产示例》等一大批有关中国历史、文学、科技、医学的书籍,在臧红岩、欧贝克、康德等人的努力下,被翻译成乌兹别克语,摆上当地书架。
时间的长河见证着两国情谊丝丝相连。如今,中乌人文合作更热,民众友好感情更深,两国互学互鉴的故事在更好地书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库都克煤矿简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