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良的执行标准为什么变了?


新闻图片博客视频
小浪有幸被选中为观众评审,亲临《歌手》现场,以亲身经验来科普一下,歌手的现场情况。  蒋顺发/文  新浪娱乐讯 新一季的《歌手》因为集结了林忆莲[微博]、杜丽莎、谭晶、迪玛希、狮子合唱团、光良[微博]、袁娅维的首发阵容,而被称为是“强者林立”,关注度因此也是相当高。  自从第一期播出后,已经有无数的迷妹被号称是“进口小哥哥”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圈粉,宣布有了新的老公。当然也有不少忠实的歌迷,选择为林忆莲、谭晶和杜丽莎这些实力派投上一票。  第二期开战,最终结果是光良因两次成绩都排名末位而遭到淘汰,迪玛希再次夺得冠军。大家普遍看好的谭晶,也在这一场比赛中拿到了第二名。  前段时间,小浪有幸被选中为观众评审,亲临《歌手》的现场感受了一把“中国最高水准的舞台”的效果,当然感受的就是昨晚播出的这一场!  好吧,那就在第二期节目播出之前,小浪就要以亲身经验来科普一下,歌手的现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怎样才能成为大众评审?  想要成为《歌手》的现场大众评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你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一起竞争。在填完报名表后大概在一周后,会收到节目组的“验证电话”。  一般验证电话会有两轮,询问的内容大概就是“你平时喜欢什么音乐?”、“你最期待哪位歌手?”、“你了解赛制和规则吗?”答案没有标准,认真自然回答即可,比如小浪就缝插针的在回答的时候极力表达了“我真的很想来一趟现场!”、“今年的竞争这么激烈一定超好看”的渴望。  收到“录取短信”,你仅仅只是半只脚迈进了《歌手》现场的大门,要做的还有很多。在录制日当天,你要根据短信提示的时间达到著名的马栏山演播厅。尽量只早不晚,因为按照规则,每个年龄组会挑选105名大众评审,但只有100位观众拥有投票券,总计500人。而谁能拿到投票券,全靠先到先得。  整个入场过程总结起来就只有一个字,“等”。小浪下午四点一刻到达演播厅前的准备厅。通过身份证件和入围短信换取了一张门票、一个换票证以及一张餐券。凭借餐券可以在指定食堂用晚餐,此时请一定要多吃一点,因为这一餐饭将是你接下来漫长的入场等待和指不定需要录制多久的录制现场唯一的能量补给,所以尽管是一份普通的盒饭,小浪劝你还是要珍惜。  吃完饭就要立马赶回去排队入场。等小浪回到现场,已经差不多快要5点,现场已经按照各个年龄层,排起了长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观众挤在一起等待进场享受一场高规格的音乐盛宴,他们中有风韵犹存的阿姨,也有看上去像是正在放寒假的小学生。  紧接着就是漫无止境的排队等待入场了,在排队之前,你需要先把一切跟电子有关的产品存到储物柜里,包括手机、电脑、甚至是硬币、钢笔等等都不能带进场,为了防止有人提前剧透。  如何打发漫长的等待时间,没了手机,反倒让大家有了交流的欲望“哎,你从哪儿来的呀?”“你看好哪个歌手?”“你会支持谁谁?”现场反倒是很热闹。  《歌手》的安保系统做的很严密很谨慎。每个年龄组依次分批进去20个人,共分五次进场。进了第一道门就是排队安检。如果安检被查出带了“违禁入内的物品”,你可能就需要重新寄存重新排队,然后又是再次漫长的等待,所以最好一次性存好物品,不要抱什么侥幸心理想着带手机入场,免得再等待。  过了安检,又要在指定区域等待,大概十多分钟的等待后,才可以换票。是的,刚才发的那个证和票,只是领取整整投票券的凭证。交出这两个物品,你将会得到一张投票证(证明你特殊的身份)和写着位置的座位票。领完票后,依然是排队等待,然后在小浪等到快生无可恋的时候,小浪终于挪着进到了传说中的演播厅。  传说中的洪涛导演和“群演”观众  跟在电视机前看到的震撼效果不同的时候,演播厅其实并不大,舞台的一大半被乐队给占掉了,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台下就是普通的观众座位,而传说中的专家们乐评人的位置在最中间的最后一排,被人民群众包围着。几位观众耳熟能详的乐评人入座的时候,收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小浪找到位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了外套,因为现场真的太热了。一般在收到录取短信后导演组会给你打个电话并建议女生最好要化一个淡妆,并且内里穿些鲜艳的服装,方便上镜好看。  小浪真心实意的建议如果想要来现场看录制,在大衣里面尽量的穿少一点,因为录制现场真的很热很热。  在所有人入完场都坐定了之后,会有现场的执行导演(执行导演很帅哦)在台上给大家讲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在选手出场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释放热情给予掌声,但在开始演唱的时候尽量保持安静,然后带着大家领了几次掌声。也并没有想象中强制性的要求观众们必须流泪鼓掌欢呼。反倒是观众们的热情很高涨,小浪身边的女观众们都在各自讨论着萧敬腾[微博]、林忆莲,一副紧张激动的样子。  再接着,大名鼎鼎的洪涛老师上台和观众互动,跟大家解释了一下今天的竞演规则,并在此强调每个大众评审手中选票的重要性。以及一一介绍台上的乐手给观众,看的出来,洪涛导演的心情还是很轻松的,并没有很紧张,大概是这次的阵容让他很有信心吧。  做完这些准备,就是等待最后的开场了,7点半准时开始的录制比想象中要提前了不少,尽管此时距离小浪入场已经有三个多小时。  歌手来了!  迪玛希秒圈粉林忆莲声音有点飘哦  正式录制开始,流程和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其实相差无几。今年取消了歌手主持人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每位歌手的合伙人出场介绍自己歌手。  首先出场的是光良,演唱的是《那一段日子》,歌曲很适合光良的声线,把故事娓娓道来的那种氛围也很迷人,是光良的强项。现场的音效确实很不错,至少整个声场包围的感觉很强烈。光良  谭晶:现场感觉大气磅礴很感染人光良对比之下很吃亏  光良演唱完毕,大半个座位席的观众都站起来欢呼,真的,小浪可以鉴定并没有工作人员带领,那些叔叔阿姨男女老少们都特别激动的在鼓掌欢呼。  在光良之后是谭晶带来的《九儿》,谭晶穿的很美,配合现场的灯光效果,出场很炫目,观众中不少人有开始激动的大喊“女神”。而谭晶也不愧是科班出生的大魔王,这首歌虽然歌词只有反复四句,但情绪层层推进,大气磅礴又有点壮烈哀伤,特别能感染人。谭晶  相比起来,突然觉得光良在第一个出场有点吃亏,因为前后两首歌的气场对比有点强烈。谭晶唱完之后,观众们似乎更激动了,小浪前面的叔叔一直在喊“女神、女神”。  身边的妹子偷偷跟小浪说,她三票中的一票已经有了人选。当然小浪也有了人选。最后投票环顾了四周,发现都投给了谭晶,果然最后的成绩非常好。  第三个出场的是上一场垫底的袁娅维,她挑选的歌曲是极富技巧和难度的《love on top》,看得出来tiya是要拼一把的了。整首歌的编曲很热闹,tiya唱的也很用心技巧用的都没话说。但很遗憾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难度有点高,转调换腔很频繁,小浪听这歌的时候总在提着一口气担心下一句,并没有完全被打动反而有点点出戏。但还是有很多年轻观众很喜欢这首歌,现场也给了很不错的反馈。袁娅维  迪玛希:演唱时观众全程震惊脸演唱后妹纸全变花痴脸  迪玛希紧接着出场,现场的观众对这位外国小哥哥还是有点陌生,但他要演唱的《opera 2》却是大名鼎鼎,以高难度高音著称。反正现场听到这个歌名的时候就有点骚动。迪玛希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每次都要挑战高难度,而在于他演唱这些高音的时候,还一副信手拈来闲庭信步的表情,再加上一副可爱清秀的娃娃脸。他在台上看似随意轻松,但一开口海豚音就能震慑观众。迪玛希  在他演唱过程中,小浪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身边的妹子们用表情表示震惊了。演唱完毕,原本还在问“这是谁啊”的妹子,都已经在连连夸赞“好帅,我已经粉上了”,圈粉就在一瞬间。而原本就很容易激动的观众们,等不到演唱完毕,在他演唱过程中,就多次战起来欢呼了。并呼喊男神送走迪玛希,虽然小浪觉得迪玛希小哥哥可能也听不太懂。  杜丽莎:气场很足但编曲较常规  这次舞台上年纪最大的选手,来自香港的歌手杜丽莎带来了《卡门》,一首很熟悉的老歌,她站在舞台上气场就很足,而且她唱歌的时候真的给人一种在很享受的状态,所谓的高手风范大抵如此吧。但小浪却略路有点走神,一是因为这首歌节奏比较平均,编曲也比较常规,没有给小浪很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二是摄影棚里实在很热,小浪已经汗流浃背,已经有点恍惚了。杜丽莎  萧敬腾:现场很嗨很煽情只是小浪so hot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狮子合唱团的《你是我亲爱的姑娘》,萧敬腾弹钢琴搭配乐队,抒情和摇滚搭配,现场还是很嗨的,并且还有点煽情。只是“好热”已经占据了小浪所有的思绪,但是小浪有看到身边的观众已经在热烈的边挥手边合唱了。萧敬腾  林忆莲:有几个字飘了但不影响整体效果  林忆莲是当晚的压轴,她演唱的是戴佩妮[微博]的《无赖》,一首很典型的情歌。还记得第一期的时候,林忆莲一开口小浪就被她声音里的情绪和故事秒杀了。所以小浪对能现场听天后唱歌很是期待。总的来说,林忆莲这首歌唱的还是很好的,她的演唱真的很有张力和感染力。但是相比别的歌手飙高音,这种情歌只要有一点点走调走音还是很明显的,有点小遗憾的是林忆莲这首歌里就有几个字唱走了调,但在小浪看来,这并似乎并没有太影响这首歌的整体结果,小浪看到好多观众都在跟着唱,还有阿姨都在默默擦眼泪了。林忆莲  歌手们唱完,就是投票环节了,观众们有的在交头接耳讨论自己心中的那三个选手,有的一脸苦恼在纠结到底该选哪三个。选好三位歌手走出演播厅把投票证和选票丢进各自所属的年龄层的选票箱,整场录制就结束了,作为大众评审的使命也就结束了。电视上紧张刺激的结果宣布环节都是在工作人员统计好观众投票后再录的,作为观众是看不到最终投票结果的。所以原以为要录制很久的现场,实际上很顺利的在9点多就结束。  走出演播厅呼吸到新鲜空气终于将小浪从闷热中解救出来,小浪突然有点不真实感: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好像还没听够呢!而且原本小浪进去之前还计划着能多多表现让镜头多捕捉捕捉自己,说不定还能顶着“最动情观众”的标签顺带走红一把,现在看来,相比起其他更能沉醉更激动动不动就呼唤“女神男神”、鼓掌跳动的观众,小浪还是远远不够啊。(蒋顺发/文)(责编:冬冬)
中国法院公章台湾地区法院公章
首先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圆形章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以及中正仁和的秩序感和庄重感。自古以来,象征权利的玉玺或公章都是方形的,什么时候开始变圆的,严格来说,肇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通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在1931年,也就是中国的江西湖南交界,曾有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那里借鉴苏联的公章形式,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在此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曾是不二之选。与中国国印设计传统相似的日本和韩国,至今也仍保留着传统的方形印玺样式。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如今只在一个地方硕果仅存——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相反,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无论政府公职部门,还是公司企业,正式的公章都变成圆的了。那么,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襄公参加楚康王葬礼,从楚返鲁,到达方城时,鲁国正卿季武子占领了卞邑,然后派人去见襄公,“玺书追而与之”。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秦始皇曾经命李斯把著名的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玺。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玉,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玺时,王太后怒掷玉玺于地,“损其一角”,可见这时传国玺已变成方形,不知是用原先圆形的和氏璧磨制成方形,还是李斯另找了一块玉来制作传国玺。史书称和氏璧曾在楚威王时期失踪,后来被赵国太监缪贤购得;秦始皇巡游至洞庭湖时也曾为平息风浪而将传国玺投入水中,八年后有人献玺于路旁。可见传国玺本身的早期传承史也是扑朔迷离的,很可能前后指的不是同一块玉玺。
方形中国印章体现中国人的传统美感,印章图案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大篆、小篆和汉篆,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成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最早的传世玉玺-西汉皇后之玺
中国古代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盘龙、交龙、蹲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便于随身携带,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绶为虎钮。明清颁予朝鲜、安南、琉球等国国王,以及授予蒙藏回部王公的印章,是镀金银印或银印(朝鲜国王为金印),印钮为龟或骆驼。朝鲜国王之印虽然现在青玉价格低于白玉和碧玉。但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金灭北宋,从皇宫运走两枚青玉玺(传国宝、受命宝),十四方白玉玺,九方金玺。明清未入流的官署衙门印章称为“条记”,是铜做的长条形印章。用于钤印非正式文件的印章有“图记”、“图书”等称呼,清朝领队大臣、八旗佐领和各省协领的印章也叫“图记”。清朝临时派遣的官员印章为长方形,叫做“关防”,这个传统始于明初。明太祖发现各布政司使用盖有户部印章的空白钱粮文书,遂兴起大狱,叫“空印案”,之后为防止官员作弊,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后来发展为长方形的“关防”。明代关防之印
《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其中十七方制作于明初,七方制作于嘉靖年间。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赐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交泰殿。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用于任命正三品以上官员,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清朝各帝制作的“古稀天子之宝”、“十全老人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御赏”等印玺,大多属于钤印书画用的闲章,故并不限于方形。不过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临终时,曾把“御赏”和“同道堂”(圆明园内一处建筑)两方闲章交给皇后钮祜禄氏和皇子载淳(同治帝),成为颁布谕旨的凭证。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章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在自己手里,作为垂帘听政的印信,一直使用至同治十二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曾设立总统府政事堂印铸局,制作了“中华民国之玺”、“封策之玺”、“荣典之玺”、“大总统印”和“陆海军大元帅之印”五方印玺。乾隆玉玺印章
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还曾制作了一套帝国用玺,包括黄金铸造的“中华帝国之玺”和“皇帝之玺”,以及特制的“诞膺天命,历祚无疆”玉玺。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后,将旧有的玺印截角销毁,并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但由于没有合适玉料,只制作了两方国玺,分别是用从缅甸购买的青玉制作的“中华民国之玺”,以及用新疆主席金树仁进献的和田羊脂玉制作的“荣典之玺”。前者用于钤印国书、批准书、接受书、全权证书、领事证书等官方文件;后者为颁发勋章、勋位专用。至于其他三方玉玺,至今没有找到制作记录。1940年汪伪政府也用铜铸造过一方“中华民国之玺”。中华民国之玺(现藏台湾)
东亚国家传统上视印玺为权力的象征。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公印的管理非常严格。民国时期所有的官府印信都由南京的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制作颁发,旧印则要截去一角后封固,上交给印铸局统一销毁。明清时期也有类似规定,制作和销毁官印的衙门为礼部铸印局。明朝颁给朝鲜、琉球、安南的印信,在清朝时都被销毁了,由清朝礼部另行颁发满汉文合璧的新印信。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和朝鲜后,也销毁了清朝颁赠给两国的金质“朝鲜国王之印”和银镀金“琉球国王之印”;清朝颁发给越南的“安南国王之印”则在20世纪初被法属印度支那当局销毁。安南国王之印
在日本和韩国,公私印章至今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因此必须妥善保管。 日韩两国用于钤印重要文件的名章需要在专门的政府机构登记,然后颁发“印鉴证明书”,称为实印(日本)或印鉴(韩国);没有登记的人名章被称为“认印”或“图章”,只能用于非正式场合。至于两国的国印——大日本国玺和大韩民国国玺,也是传统的正方形印玺。日本国玺韩国现在使用的国玺已是第五代,第一代韩国国玺为玉篆龙钮,玺文为汉字“大韩民国之玺”,1962年朴正熙“军事革命”后下落不明。第二代韩国国玺为银铸龟钮,使用至1998年。第三代韩国国玺为凤钮,2008年因发现裂缝而被弃用。第四代国玺是在2007年铸造的,因铸造工匠贪污黄金的丑闻而弃用,随后在2011年铸造了新国玺,重3.38公斤(用金2.6公斤)。韩国国玺旧式公文在盖印时,要把印的上边盖在年份(比如“咸丰六年”、“光绪十五年”、“民国廿三年”等)的第一个数字上,或者将印的下边压盖在月份上,这叫做“齐年盖月”。明清皇帝御玺动辄重达数公斤,“中华民国之玺”也重达3.2公斤。由于尺寸和重量过大,因此在钤印时通常采用“倒盖印”的方法:将玉玺倒过来固定好,刷上印泥(平时用朱红,国丧时用蓝色),然后把公文正面向下盖在印玺上,用小象牙尺刷印。明清时期宫中使用玉玺之后,要用蜂蜜、熟艾、白芨、皂荚熬制药水,在皇极门(太和门)“洗宝”,以免朱砂印泥日久渗入玉中。
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圆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后者是盖在海关单据上用的。这种日戳为双线圆形,上为“中国海关”英文,中间是年月日,下面是地名。民国时期,海关总署以及北京、汉口、镇江、大沽、牛庄等地的海关日戳一共有三十余种。
另外,古代中国还有一种与今天的个人签名类似、具备法律效力的签字方式,叫做花押。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写道:“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云体是也”。至于周密所说的这个“古”究竟有多古,宋朝有人考证到了北齐、南梁,还有人推到了战国的田婴。花押在宋朝得到广泛应用,出现在纸币和公用器物上,宋徽宗的画作上也有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天”字的花押,意思是“天下一人”。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前的花押是“广”字里面一个阿拉伯数字“5”的图案,底下加上一横;宋太宗即位前的花押是“仁” 字上面加一横,宋哲宗花押是上立下巾,宋宁宗的花押是“可”字去掉最后一笔的竖提。明朝崇祯帝朱由检的花押类似“由检”二字。恭亲王溥伟之子毓嶦回忆说,伪满时期溥仪每次派人去关内天津的银行取存款、字画,也都要在凭据上签上自己的花押。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是一份很有意思的样本,在其末页既可以看到西式的火漆印章和签名,又可以看到清朝的满文关防和骑缝章,还有中方签约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的花押。南京条约中的印章、火漆和花押
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这枚印章从1931年使用至1937年,用从苏区征收的白银铸造,印钮为木柄,印章的上下呈弧形排列着隶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两行字,字的两端各有一枚五角星。印章中间是地球和镰刀锤子图案,两旁环绕着麦穗,上方有一颗五角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枚印章属于典型的西方式印章,与同时期苏联及共产国际所使用的公文印章相似。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这也是西方国家印章多为圆形的原因。西方印章的圆形布局结构影响了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则成为少数例外。中国最早的圆形公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经请北京琉璃厂同古塘的张樾丞制作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于1949年10月31日使用。它是边长9厘米的直钮铜印,用于钤印国家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各种法令和公文。与以往印玺使用篆书不同,该印章使用的是宋体字。1954年颁布宪法后,这枚印章停止使用,并交给国务院,目前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1955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省部级以上公章中央为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中央为五角星,并且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尺寸。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其次为国务院、国防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印章,直径六公分。这份文件对其他各级政府和机关的印章样式也做出了规定,全国的公章全都统一改为圆形。1955年以国务院规章的形式确定了公章样式
圆形国印在这之后,规范印章格式的类似文件还有1971年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各级党组织印章问题的规定》,以及1979年、1993年和199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等。这些文件规定各级党组织印章的中央为镰刀斧头;有行政职能的国务院部委,驻外使馆,以及省、自治区、市、县的政府公章中央为国徽;地区行政公署和乡镇政府,没有行政职能的机关、企业、公司、社会团体,公章中央为红五星。印文均用简化的宋体字(自治区域加上民族文字),自左而右环行。政府公章此外这些公文对各级单位公章的直径、印边宽度也做出了规定。
1955年将公章由方形改为圆形,主要是为了配合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使公章的文字环绕国徽、党徽或五角星,从而构成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并且与苏联这样的“先进国家”接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执行标准和产品标准号有什么区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