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的人写的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小说都斗不过格林和安徒生呢?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搜罗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内容风格强烈,经常充斥着血腥、怪诞、黑暗、乃至于蒙昧色彩,文学水准非常高,但是并不太适合儿童阅读。我之前另一个回答里提过,安吉拉卡特的故事就很有格林童话那味儿,非常邪典,实际上像《焚舟纪》里许多故事,本来就是对格林童话的改写。《格林童话》的流传过程中,版本也一直被改写,出版商不得不努力掩盖其中的血腥味,以令其变得更适宜于低龄读者。这本书的一个日文译本叫《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没有“儿童化”的格林童话到底什么味儿你可以想象。文泽尔翻译版的《格林童话》,是直接从德文古籍原版翻译。译者表示:原文中,无论叙述者如何不同,实际都是一种冷冷旁观、略带戏谑荒诞的腔调。比如说,如果要提一具尸体,直接提就是,对它的态度,和对初开的鲜花相比,也不会有多少不同。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独属于工业革命时代来临之前的古典主义和神秘感;常通过对当时宗教、言谈、日常举止的侧写来体现。即便欢乐的时刻,人们也彷佛蒙上了一层面纱;而一旦面临悲戚时,则往往夹带死亡的气息——这便是那个时代欧陆中土童话文本的典型特色。文泽尔译本不仅文笔很棒,而且每篇后面都附有译者解说,讲故事版本的来龙去脉、各版本的变化讲清楚,非常适合深度格林童话迷。如果你喜欢《格林童话》,卡尔维诺编辑的《怪诞故事集》推荐一下,也许你同样喜欢。再说安徒生童话。格林兄弟是学者,安徒生童则是一位很典型的文学作者:家境贫寒,经历波折,心思聪敏。《安徒生童话集》是他的个人作品集,当他决定以写童话为平生志业时,可以想象周围的人并不看好,不光觉得这不算是正经职业,并且认为他压根就不适合写童话。当然今天历史证明了安徒生才是对的。安徒生童话最大的特点,我感觉就是充满了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息。他的故事里可能也汲取了不少民间智慧,比如挪用经典桥段,但最后创作出的作品都充满了他的个人气息,比如说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人的爱,经常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世俗化的宗教气息,以及对贫寒拮据生活的刻画。读过安徒生童话集你会发现,里面许多篇章,甚至压根就不太有故事性,但仍然很有意思,很抒情,表达的大约是一种单纯的对生活的热爱。另外,中译本还出了一个《安徒生自传》,想了解他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应该说他们的不同点远大于相同点。相同点:都对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广为人知的故事和童话都受格林兄弟及安徒生的启发。不同点:1、编辑 vs 创作首先要明确:格林兄弟不生产童话,他们只是童话的搬运工。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都是语言文化研究学者,他们从不是写书匠,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在研究语言学、文字学上,雅各布提出的格林定律在印欧语音学领域就非常著名。他俩都在哥廷根大学当教授,后为院士,雅各布更是当时的首席图书管理员,兄弟俩一起研究德语的历史以及结构,编纂字典,时而集结教授抗议当局、表达政治诉求,还曾公开指责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被驱逐出境,又忙不迭为普鲁士国王开怀接纳。总之声望很高,地位很屌,是很受尊敬的“哥廷根七君子”。而童话,更像是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副产品。他们手中各种优渥的研究资源和人脉也为童话的搜集和编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安徒生则真正是童话故事作者了,当然有从别处受到启发,但篇篇原创自码。2、很久很久以前 vs 此时此地题主问如何准确区分,有个特别简单的方法:看开头。格林童话的开头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随便一搜在线阅读:而安徒生的故事均发生在他的年代、他的故乡。这一点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可能不太明显了。3、结局可能跟格林兄弟的出身和信仰有关,格林童话显得有些鸡汤,有些场景也许残暴,但主题一定是:美德、美德、美德。结局一定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所有王子公主类);王子的瞎眼奇迹般地复原了(长发公主,王子被荆棘刺到瞎眼,后来长发公主的眼泪使其复明);断手接回去了(没有手的姑娘);主角被猎人救了(小红帽等)。安徒生童话多为开放式结局或悲剧:如变成泡沫散走了,王子转头跟别人好了(海的女儿);法官被摔成肉酱、狗上桌了(打火匣);小鸟说话,作故事总结陈述(沼泽王的女儿);作者现身,作故事总结陈述(单身汉的睡帽);主角被烧成碳了(小锡兵)等等。希望有帮助,祝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