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街道全年城市街道高清图下岗是什么?

2001年2月25日在泸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0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泸州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明确了21世纪前10年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措施,认真编制了“十五”计划纲要(草案),充分调动全市人民投身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川南经济强市的热情与干劲,全市上下出现人心思干、人心向上的可喜局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着力泸州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集中精力抓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运行良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55.4亿元,增长10.5%。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0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总产值70.5亿元(现价),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73元,比上年增加93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调减粮食种植面积17.2万亩,主要用于扩大蔬菜、油菜、水果、烤烟和其它经济作物。大力推广以罗沙贡米为主的优质品种,优质稻面积扩大101万亩,占总面积的43.7%。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市出栏生猪332.8万头,外销仔猪110万头。烤烟产量2.14万吨,增长26.0%。乡镇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总产值152.5亿元,增长16.4%。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电网改造、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攀西项目工程、粮食自给工程等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全面启动。农村小城镇建设又有新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加省级试点镇33个、市级试点镇33个。至此,全市已有省、市试点镇79个,占乡镇总数的54.9%。全市又有3.4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工业经济回升。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8.5%。口径内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9.2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8.7%。以老窖、郎酒为龙头的酒类行业持续增长,全年白酒产量7.87万吨,同比增长19.0%;实现税利9.7亿元,同比增长5.5%。化工生产稳定发展,泸天化、天华公司满负荷生产。机械行业生产经营回升,长工集团实现产值2.66亿元,增长86.2%,同比减亏6238万元。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业务收入4.6亿元。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改组,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对重点、难点企业分步推进,分块实施。市属国企实施破产4户,改制4户,租赁2户,3户大中型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完成3户国企职工的分流安置。泸州老窖集团已正式组建,西研院“天科股份”A股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火炬化工厂改组国有独资公司方案已通过论证,永华液压公司已完成了收购液压附件总厂资产的接收和重组,青岛啤酒厂与泸州啤酒厂合资合作已签约。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完成技改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11.9%。泸州老窖3万吨储酒库及包装中心已通过设备单项验收,泸天化大颗粒尿素、郎酒集团热电联产滑坡治理等技改项目相继投产,宝光药业GMP改造、永正药业“大输液”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厚利纺织、希望饲料、兆峰陶瓷等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投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投融资载体,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全年争取到国债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3.8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4亿元,增长14%。其中,国有投资34.65亿元,增长19.2%。狠抓重点建设项目,44个在建项目中,隆纳高速公路、泸州移动G网七期工程、老窖股份公司储酒库技改、小市沿江路开发等10个项目已竣工。机场航战区工程、大纳公路川境段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叙永与合江生态环境建设、火炬化工厂“801”接替工程等34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机场进场公路已作好前期工作、泸天化大化肥扩建项目已完成可研评审。泸荣公路、叙威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对外开放取得实效。全市完成自营出口1172万美元,由全省16位上升到第9位,增幅列全省第一。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0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2084万美元,引进内资3.49亿元。温州商团已进入泸州,仅沱江市场就落户80多家温州客商。正在洽谈的项目主要有:总投资3.5亿美元,由德国阿贝勒投资咨询公司独资兴建的纳溪区40万吨制浆造纸项目;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有限公司新建外墙砖及卫生洁具生产项目;瑞士人寿保险投资基金收购和益电力股份项目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积极培育市场,促进消费,全年新增、扩建市场28个,新增市场面积21.5万平方米。王氏商城、佳乐商城、鹏达建材市场、数码电脑城、成商集团王达分部、红星农贸市场等一批上档次、有一定辐射力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逐渐形成。大力开放和规范夜市,组织了3次商品物资交易会和1次房地产交易会。大力推进粮食、供销等商贸工作。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6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有个体工商户14.68万户,从业人员15.87万人,注册资金5.17亿元。全市私营企业累计达到3324家,比上年增长27%。保险业实现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2.75%。4家证券营业部实现交易额150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4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65.8%。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大力培植税源,加大征管力度,理顺和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加强市对县(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的前期工作,依法理财,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年财政收入实现16.4亿元,同比增长7.5%。财政支出14.5亿元,同比增长14.3%。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认真进行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的兑付。全年兑付个人股金8765.4万元,基本完成个人股金兑付。继续发挥金融的融资功能,采取银企洽谈会、协调会等形式,促进银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信贷结构有所调整,贷款量逐渐上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全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68.4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各项贷款余额120.4亿元,比年初增长15.7%。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编制详细规划面积达48平方公里,详规覆盖率达75%。市级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7亿元,村镇各类建设总投资9.38亿元。滨江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荣获2000年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城市二环线道路工程被列人国家西部大开发100个重点项目之一。其中,龙马大道中心区段和开发区至龙溪口码头段已开工建设,新建江阳西路北延线,完成小市上码头、中码头、杜家街等道路改造7.61公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力度加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87公顷,报恩塔广场南区已基本建成,报恩塔广场北区、国窖广场、回龙湾广场建设、凤凰山绿地游园、纳溪宁路改造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城北新区建设、纳溪河西旧城改造、泸县县城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建筑业完成建安产值42亿元,建设工程报建率、受监率、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完成房地产投资6.1亿元,施工面积20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4.7万平方米,规划并开始实施康华苑、柏香林、桃园山庄等16个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科技创新迈出可喜步伐。建立了科技创新领导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措施和办法。加大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基金。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风险投资,促进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市科技兴市“35亿”工程实现产值35.8亿元,其中科技成果推广27.8亿元,科技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引进鑫利华镁粉、无碱玻璃球、超高频微波大功率晶体管片等专利和科技成果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年共有17个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鉴定。其中,有3项新产品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泸州机器厂的高空作业车和压缩垃圾车列入国家级新产品。与重庆大学合作正全面展开,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两保”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条保障线”制度基本建立。全年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2.23亿元,按时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774万元,实现再就业9698人,培训国企下岗职工6217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约450万元。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加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程。全面实施新的医改方案,医疗保险费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7元,同比增长5.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20项、纠正313项涉农收费项目。着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按照市委的部署,大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创新行政运作机制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来抓,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初见成效。市政府各部门清理出行政审批事项704项,第一批已取消调整204项,减幅占29%。同时还先后分三批取消、纠正和降低了117个收费项目或标准,一些部门开始实施“一站式”办公,泸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筹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对财税征管、企业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交通等十个方面的部分事权进行调整,制发了《市与区县事权调整的若干意见》(60条),进一步调动县区的积极性。与之配套,制定了《关于违反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规定的行政处分暂行办法》。此外,围绕城市管理、还权于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0%。加大长江泸州段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着力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基本完成“一控双达标”的目标任务。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出生率9.49‰,人口自然增长率2.83‰。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顺利进行。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基本实现占补平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成全市“两基”任务。泸州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创建泸州业技术学院工作已通过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市到县区和部分乡镇实现光纤联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三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泸州市第三届运动会。认真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依法加强城市日常监督管理,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双拥”成果进一步巩固,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的好成绩。医药市场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此外,国家安全、统计、审计、民兵预备役、气象、人防、民政、保密、档案、信访、市志、台湾事务、外事侨务、老龄、残联、妇女儿童、质量技术监督、民族宗教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泸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以及一切关心、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各方朋友、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同全国、全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下降,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亏损面大;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困难;投融资渠道不多,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尚未明显启动,企业融资难;“两保”再就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在低位徘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去年合江“6·22”特大沉船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其负面影响较大,务必痛定思痛。此外,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二、“九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十五”时期工作重点“九五”是泸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2000年全市GDP达到173.5亿元,5年年均增长8.9%;人均GDP3751元,5年年均增长8.3%。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前3年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粮食连续5年获得丰收,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万吨左右。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困境中前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5年累计完成投资201.5亿元,比“八五”增加118.5亿元。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明显的缓解。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县区属国企改制全面完成,市属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通过改革和重组,长工集团开始走出低谷。毛巾床单厂等8户市属国有企业依法破产,老窖、郎酒、泸天化、宝光药业等优势资产扩张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初步建立,以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7%和15%。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104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4万人。坚持实施“科教兴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科技兴市“35亿工程”,实现产值107亿元。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较大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合江、叙永两县列为国家级生态建设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防林工程起步建设。“九五”期间,全市投资9000万元用于污染治理,工业“三废”综合处理率达到60%以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九五”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实现我市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计划是我市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宏伟蓝图,也是我市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并已提交这次人民代表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市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认真组织实施。“十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贯穿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对内对外开放为发展的关键,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川南经济强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对外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11%,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在GDP中的比重由目前的40%上升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全市投资率达到32.5%,整个经济的产出功能增加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2%,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1%。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三个大”(观念大转变,措施大动作,发展大突破)、四句话(调结构,新思路;抓名牌,迈大步;争项目,重投入;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着力“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结构,稳定提高农村第一产业,加强第二产业,突出第三产业,发挥泸州农业的比较优势。切实处理好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抓好第二次创业,继续搞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以效益为中心,对工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特色和工业基础优势,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名酒、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支柱产业的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把医药保健、旅游休闲、建筑及劳务输出、新型建材、印刷包装等作为泸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把重点放在旅游和商贸上,把旅游作为泸州在“十五”期间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树立“大旅游、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把泸州建成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低海拔山水型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名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旅游中心。以信息化推动全市的工业化进程。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及卫星通信为辅的干线传输网,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二)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总结“九五”,我们有一条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没有大的起色,没有形成对国民经济的有效拉动。“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利用外资上出现了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新形势。这为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十五”期间,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方针,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方位扩大开放,发挥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领域,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利用外资上,要选择一批优良资产,力争在城市公用设施、交通、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资源开发和旅游等领域有大的突破。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要加快外贸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加大外贸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壮大化工产品出口,培育机电产品和名酒出口。鼓励国有中小企业、非国有制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外贸出口。重视抓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医药、生物化工出口基地。发挥我市建筑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合作业务。(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打基础,为泸州跨越式发展作准备。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是抓好纳叙高等级公路、城市外环快速通道、泸纳铁路等项目的建设,把泸州建成四川的“南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门户。继续抓好农网和城网改造,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做好电源点的建设准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CNG汽车用气和民用气。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古蔺龙爪河、泸县三溪口水库干渠整治工程,加大长江、沱江防洪治理力度,做好沱江防洪堤开工准备,加强叙永倒流河、纳溪黄桷坝、合江锁口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在全省的是“十四五”规划中,我市已列为全省着力培育的九个大城市之一。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把我市多年来形成的各方面资产按市场规律有效运作起来,发挥最大效益。在城市建设中,要突出城北新区的发展,力争城市建设以每年1-1.5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拓展,5年内建成一个新城区。继续加快泸州开发区、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和农村小集镇建设,使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五)大力发展县区经济县区经济是市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能快则快的原则,加快县区经济发展速度,争取在3至5年时间内改变县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增强县区经济的自主能力和内在活力,基本实现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对县区经济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三区及泸县、合江要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城镇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列,为全市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古叙两县,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扶持,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古叙两县摆脱贫困。发挥县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县区的利益,结合机构改革和事权调整,进一步调动县区的积极性,把该放的事权尽量放足放够,增强县区调控经济的能力和手段。(六)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形成。“十五”期间,要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绿色环保工大领域有所突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民营高新技术园区,抓好30个重点科技项目,发展30户重点科技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0亿元。坚持“科教兴市”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地方高等教育、老年教育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5年,力争全市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立有利于艺术生产的激励和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加大文化先进县(区)、乡(镇)的创建工作力度,开展小康文化活动。加强城市管理,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全面推进城乡爱国卫生工作。建立医疗、预防保健和执法监督三维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健康水平。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运动场馆建设,全市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0个,80%的乡(镇)建起混凝土地篮球场,城北体育中心初步建成。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到2005年,全市144个乡镇实现与县区光纤联网,全市有线电视人户率达到55%。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做好优扶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发展慈善事业。此外,《纲要》还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三、2001年工作安排2001年,既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又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起步之年,更是泸州加快发展、实现新跨越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能否把握机遇,夺取新世纪开门红,关键是要看我们在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方面取得的进展。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开拓市场,拉动内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全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进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新的跨越。今年,全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是:GDP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0%,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保持或略高于上年水平;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挑战传统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抓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干部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继续贯彻落实我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挑战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思想指导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加速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依法治农,依法兴农。在稳定基本农田、稳定粮食基本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畜牧业、水产渔业工作力度,积极开发名优特新水产品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名牌战略,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重点是罗沙贡米、优质仔猪、龙眼、荔枝、烤烟、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优质率,促进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继续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办和扶持一批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扩大“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规模。突出农业项目建设,抓好现有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工作和新的农业项目的筛选、论证、申报、立项和贮备工作。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园区、水利工程、“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山区林业发展工程、攀西项目工程、粮食自给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农村路网、电网、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抓好农村市场、农业信息网络、农房改造、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经商,从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壮大农村营销队伍,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劳务输出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西部省区尤其是新疆、西藏等地劳务市场。(二)壮大优势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工业运行质量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紧紧围绕国企改革和两个根本转变,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继续把国企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用好用活国有资产存量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企业改革经费。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老窖公司理顺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长工集团的改革工作。继续壮大名酒、化工、机械三大支柱,积极培育精细化工、医药保健、新型建材、旅游休闲、印刷包装、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一批股权多元化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巨人”,带动工业经济总体结构优化升级。对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尽快破产终结。着力抓好大树硫铁矿、交通机械厂的破产准备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国退民进”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股份在国有中小型企业中逐步全部退出。努力抓好鼎力碱业公司、瓷土公司国有股份的转让和彻底退出,完善公司制的改造。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既要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又要大胆“拿来”,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成果。在全市重点企业中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上盘子。尽快争取落实泸州老窖公司发酵饮料项目、生态水项目、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认真实行扭亏责任制,继续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扭亏工作。加强工业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全面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准确分析预测工业运行趋势,及时协调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狠抓市场营销,以销促产,以销增效。组织相关部门与企业,拿出像样的产品参加省政府将在哈尔滨举办的四川工业品博览会。加强国有企业班子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充分发挥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和监督作用,抓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密切银企关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深入清理整顿面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三)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力拉动经济增长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59亿元,比上年增长9%。把GDP和投资计划分解到县区,逐步建立、健全计划完成保障体系。力争泸州机场航战区工程、大纳路川境段改造、集装箱码头进港公路、泸县国家粮库扩建、叙永打叶复烤厂等7个项目竣工。加快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叙永和合江生态环境建设、市污水处理厂、隆百铁路泸纳段、合渝路川境段改造、火炬化工厂“801”接替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电信公司通信建设工程等37个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机场进港公路、泸天化大化肥扩建、叙永丹山水泥厂技改、北大水厂等12个项目。加快泸荣公路、叙威公路、泸自路、合江佛赤路、叙永60万吨水泥、叙永倒流河整治等15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投融资载体,加快民间投资的步伐,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条件,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综合管理,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四)认真搞好财税、金融、商贸工作,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农村又一次重大改革。务必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强税收征管,依法理财。认真搞好市对县区财政体制的调整工作,理顺市与县区财政体制关系,有效调动县区的积极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确保工资、社保、农业、科教等重点支出。加强金融监管,努力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开拓金融业务,疏通投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城乡居民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信贷质量。抓好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革,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转换内部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发展、规范中介机构。做好市场建设总体规划,培育一批具规模、有特色、能带动地方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管理和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建设规范夜市,逐步取缔以街为市。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注重品牌塑造和规模效益,扶持、培植重点税源。(五)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实效,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即将加人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搞好招商引资,构筑开放型经济。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出口业务,增强老窖公司、泸天化公司、泸化厂等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着力培植一批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力争全年自营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加强对外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对外开放的中介组织。尽快完成龙溪口集装箱码头二级水运口岸的建设,努力争取设立泸州海关。把企业推向第一线,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提高开放程度与质量。年内搞好20-30个招商引资项目包装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外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及时通过互联网向外宣传、招商,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认真组织搞好省台办和市政府组织的100家台商来泸州举办经贸洽谈会,积极举办并参加经济技术贸易及泸州产品促销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工商企业来泸投资。切实认真实施“改善对外开放环境年”活动,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真正做到“人人都是软环境”。挂牌保护外资、台商和重点私营企业,坚决整治“三乱”,为企业服务、排忧解难,为企业营造对外开放、公平竞争、创新创业的好环境。(六)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高标准编制城北新区13平方公里区域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认真吸纳省内外专家的意见,突出城市特色与风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坚持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原则,走好经营城市的路子,盘活存量资产,广辟财源,促进城市路桥、绿地、公共交通、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着力抓好二环路、滨江路、纳溪河东新区主干道等城市道路建设。切实抓好光亮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力争“五·一”初见成效,国庆节基本完成,明年春节全面实现。坚持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相结合,加快城北新区、开发区和纳溪河东新区的发展,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继续推进滨江路形象策划包装工程。整顿建筑市场,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市场。积极推进建筑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开拓建筑业的国内、国际市场。努力形成、规范房地产市场,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激活住房流通,拉动住房消费,年内基本建成康华苑、柏香林等省级住宅小区,新开工一批成规模的住宅小区。加快国有公房改制,启动廉租住房建设。力争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3亿元,新开工面积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好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村镇住宅建设300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完成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20万平方米。(七)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教育为先导,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实施“科教兴泸”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开发。突出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工业技术创新两个重点,启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业创新、绿色环保和信息产业四大工程,重点抓好30个高新技术企业、42个高新技术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利税1.5-2亿元,全面推进“45233”科技运行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创新,认真制定和实施培养、用好、留住、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搞好泸州医学院新校区建设和泸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建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努力办好广播电视大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高民办学校的比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治理“乱收费”,减轻家长和社会不合理负担。巩固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作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坚决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努力推出中国泸州雨坛龙灯和其他文化品牌。加强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药市场监督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人民体质。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国土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高妇女、儿童素质,维护和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八)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心群众生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成10件实事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推进社区建设。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现养老、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努力扩大企业医保参保率。强化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的征缴,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完善“三条保障线”,大力做好再就业工作,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安排好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的生活。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今年,市政府承诺重点为基层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1、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2.72万人;年底前完成市区至泸县县城供水工程。2、年内完成三级路网建设150公里。3、抓紧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影视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川南急救中心和改造工人文化宫,争取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年内竣工。4、加快光纤有线电视向村社的延伸与发展,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4万户。5、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解决100户无(缺)房特困户居民的住房问题。6、为下岗职工提供1万个再就业岗位。7、新辟城区公共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使城区市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0.2个百分点。8、年内完成报恩塔广场、回龙湾广场、国窖广场建设,纳溪河东新区主干道和龙马大道中心区段各向前推进1.5公里,滨江路延伸1公里9、减少城区噪声和空气污染,净化空气质量,将市区内87%的城市公交车改为CNG汽车。10、建立市行政服务中心,简化程序,方便群众,首批将涉及内外投资、兴办企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审批职能的窗口集中办公。(九)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吸取合江“6·22”事件教训,卧薪尝胆,举一反三,加强监管,特别是对烟花爆竹、交通、防火、矿山井下、建筑施工、文化娱乐场所等加强清理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注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肃查处增加农民负担的典型案件和突出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和遵纪守法教育,认真履行义务。进一步清理整顿金融“三乱”。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打击邪教组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遏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暴力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整治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十)深入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优良政风新世纪的各项工作面临着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绝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善于思考,深入调查研究,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从我做起,扑下身子抓落实。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关心群众,体察民情,善解民意,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好务。按照全国和全省的部署,积极推进市、县(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好机构改革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安排,相互促进,确保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提倡雷厉风行,反对办事拖拉、推诿,提高办事效率。革除衙门习气,简化办事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务公开,优化办事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行风建设,巩固行风评议成果。加强法制建设,从严治政,创新和完善依法行使权力的行政运行机制,开创政府机关工作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新局面。加强廉政建设,遏制腐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改善全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各位代表,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是万象更新、催人奋进的一年,是加快发展、迎接挑战的一年,是大有作为、充满希望的一年。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人民,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今年全市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福州新闻网3月6日讯(记者 陈聪文)每逢新春佳节,慰问已成常态,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送钱送物,缺少“精神帮扶”和“技术帮扶”,然而今年春节期间仓山区东升街道计生办结合实际,创新形式,积极开展“迎新春、送温暖、送岗位”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针对这一情况,街道计生分管、计生协会长黄秀泉书记部署慰问工作时要求,在送慰问物品时,要送就送群众急需紧缺的。同时要立足长远,实实在在帮助困难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才是重点,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时的物资补助只能暂解燃眉之急,要想永远脱贫脱困,关键还是在于寻求发展的道路。  因此,街道计生办积极与民政、劳动等各部门沟通,收集适合大龄人员的就业岗位、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培训信息,在慰问走访时一并带去,希望能在给他们送去慰问金、慰问品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再创业。  家住东南社区的李菡是此次活动中成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的第一人。李菡公婆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小孩年幼,李菡常年在家照料公婆,靠丈夫一人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  “以前也有人给介绍过工作,但都是白天正常时间上班的,没法走的开。这次给介绍的工作是夜班电话调度,晚上老公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我可以去上班,而且工作地点刚好离家也不远。”李菡对计生干部说。  截至2月15日,东升街道共慰问失独家庭4户,计生低保户21户,计生低保边缘户15户,收集各类就业信息16条,实现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成功对接7人。  “幸福工程”带来的幸福生活  除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东升街道还开展“幸福工程”关爱困难户行动。  唐秀俤今年62岁,家住仓山区东升街道东山苑3-203,谈起计生协会的“幸福工程”项目,她开心的笑起来说,“虽然钱不多,但实实在在解决了困难。”  据了解,唐秀俤早年丧偶,靠着低保金维持家庭经济辛辛苦苦把独生子拉扯大。2009年儿子结婚生子后,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儿子儿媳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时常争吵,最终离婚收场。孙子年幼,加上家里没有一分存款,多年的艰辛让唐秀俤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就在唐秀俤一筹莫展,为生计发愁时,2014年6月,仓山区计生协开展新一轮“幸福工程”项目帮扶贫困母亲。这个消息传到社区,唐秀俤高兴的一夜没睡,第二天,她就主动登门把家里的困难和迫切愿望告诉了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并填写了“幸福工程受助母亲资助款申请表”。  每户10000元的“幸福工程”款数额不多,如何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了摆在街道计生干部面前的最大难题。考虑到几位贫困母亲普遍文化程度低、又无技术又缺乏资金,依托大型公司或企业,让项目户以“幸福工程”资金参股分红的形式对他们来说比较实用。全盘考虑并严格筛选之后,东升街道计生协选择福建国柱混凝土有限公司,以“政府+企业+贫困计生母亲”模式,将8户“幸福工程”资助款共计8万元注资该公司,每季度给几位贫困母亲分红,年终根据企业盈利情况再分花红。  半年多来,唐秀俤已经收到公司发放的两次分红,用她自己的话说, “幸福工程” 不仅改善了生活,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的关爱。每年,街道党工委政府领导、区和街道计生协都会带着年货来慰问;去年还为他们每个家庭投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北区人社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