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被收复了几次新疆是谁?

2018-08-21 21:22
来源:
桃花一簇开无主
早在清朝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喜欢别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
其实,新疆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国派将军阿古柏入侵新疆,攻占南路八城,不久又占领了北路的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并于同治六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
为了达到永远占领新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开始在新疆各地征收地税,命令祖居这里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风俗,“光顶圆领”,剪去发辫,改变服装。
公元1871年7月,沙俄军队越过边境,侵占了伊犁九城地区,“设官置戊,开路通商,晓示伊犁永归俄辖”,并对清政府谎称“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
而远在大西洋的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西北。
就这样,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面临着从大清国的版图上消失的危险。而恰在此时,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于是,引发了清廷高层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主张放弃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坚决主张收复新疆。而主持这场大辩论的便是“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而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却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此时虽坐镇西北,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国防形势了如指掌,因此他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巷,则人性柔和也在所难免。
在这场朝廷大辩论中,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台湾被日本入侵之时,强调“海防”的重要不无道理,但是,这位大清国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时却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强调了“海防”而忽视了“塞防”,以至于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利益。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新疆,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时,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鸿章的“海防”观点,只有大学士文祥和湖南巡抚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堪称少数派。
而慈禧在关键时刻最终却力排众议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率军就打败了安集延国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毒瘤,收复新疆所有失地,并正式在新疆建省,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有效的防御了沙俄的侵略和扩张。
那么,一贯在外交上小心谨慎的慈禧为什么最后决策左宗棠等少数派收复新疆呢?
首先是慈禧认为左宗棠说的理由更充分。
左宗棠认为,对于国家的安危,“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得偏废其一。这从他的上奏朝廷“万言书”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左宗棠对于整个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收复新疆的迫切性,时刻保持的清醒认识。其“万言书”中写道:
一、新疆的面积很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意让给外国人,不要说这六分之一的广大肥田沃土了。
二、有人说人家有洋枪洋饱,咱们打不过人家。我以为只要整军精武,严明纪律,精求枪炮,发扬敢打敢拼的传统,必然可以转弱为强,打败这两个劳师远征的敌人。
三、新疆与西北各省,乃是华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他还能好好地生活么?
四、李少荃(鸿章)说,“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这种说法实在是数典忘祖!早在周、秦、汉、唐时代,已有西北,并有了隶属关系。纵观历朝各代,每当国家衰亡时,总是最先丢失西北,为了保住东南,结果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东南;光想保住东南,不但保不住东南,势必最后连西北都失掉。
五、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乱,削平了准噶尔部,兼定了回部,并且开新疆,立军府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才使关内一百多年来“无烽燧之警”,老百性过着安稳日子。这么巨大的功勋伟绩,李少荃却视而不见,不知是何居心?
六、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是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绝不是李少荃所说的“数千里之旷地”。历朝历代,每当国家衰弱时刻,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提出要放弃新疆这块宝地。当年乾隆皇帝出兵时,也有人反对,说是得不偿失,说什么,取之虽不劳,而守之或太费。那时龚自珍曾痛斥这些人是“浅见愚识”,是一些“下里鄙生”……
其次是慈禧对于左宗棠为人处事风格十分了解。
慈禧深知左宗棠在事关大清国整体利益上始终如一,从不让步。比如,曾国藩在一次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示好,换来的却是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左宗棠勃然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说,“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一时失和。
左宗棠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在慈禧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第三是慈禧身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国的“祖制”。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就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须吸取明朝不注意周边少数民族因而亡国的教训,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怀柔、羁愫政策。新疆不稳,会导致其他地区的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何况这时台湾危机已可以派人解决。
于是,在光绪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时以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防务。
左宗棠争取到了用兵新疆的权力,终于在公元1876年,率六万征西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新疆。
西出玉门关之时,左宗棠带上自己的棺木慷慨悲歌出关西行,以示与沙俄等侵略者决一死战。
左宗棠携棺西征、决一死战的顽强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六万西征将士。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全境。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显辉煌的经历便是收复新疆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当然,左宗棠之功不仅在于收复新疆,还在于他倡导建设新疆。他的好友、时任浙江巡抚的杨昌睿在恢复新疆建省之后来到这里,所到之处,百鸟齐鸣,杨柳成行,人车熙攘,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8-05-25 14:23
来源:
讲史论道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局势极为严峻。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势力自同治六年(1867年)侵入新疆后,不断扩大侵略势力,建立“哲德沙尔国”。同治十一年(1872年)后,沙俄,英国先后与阿古柏势力签订条约,正式承认了阿古柏政权。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清政府于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始了平定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战争。至光绪四年,清军收复了除俄占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同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但崇厚在沙俄逼迫下,擅自签定了严重有损中国主权的(交还伊犁条约),评多疆臣大吏上书反对,最终此约未获清廷批准。光绪六年,清政府再次派遣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全权代表,与俄重新交涉伊犁问题。光绪七年,中俄双方在彼得堡签订了新的《伊犁条约》。新的条约虽然仍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毕竟为中国挽回了部分主权。
左宗棠(1812- 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咸丰十年(1860年)招募湘军5000人人赣、浙进攻太平军,先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同治五年(1866年)创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不久调任陕甘总督,镇压西捻军和回民起义。在西北期间,曾创办兰州机器制呢局等新式企业。光绪元年(1875年),海防、塞防争论不休之时,左宗棠强周西北边陲对国家与朝廷的重要性,强烈要求出师平定阿古柏叛乱,并在当年率大军西征,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平定新疆后,左宗業又建议于新疆设省,并提出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和分设义塾等主张,对发展新疆做出了卓越贡献。
光绪元年(1875年)初,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光绪二年六月,攻占乌鲁木齐城旁边的古牧地.撒乌城之藩篱八月,乌城附近的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被清兵占领,底定了天山北路。此图所附上谕时间为光绪二年八月十六日。
光绪三年(1877年)春,清军向南疆进发,连克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等城,摧毁阿古柏精心部署的防线,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部队。阿古柏退守库尔勒,兵败绝援,自杀身亡。清军乘胜追击,次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平叛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此图所附上谕时间署为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清廷为支持左宗棠西征.仅在光绪元年至光绪七年( 1875至1881年)用于新疆的军费开支即高达5230万两左右,但军饷仍严重不足,因此左宗棠通过各种渠道募集相当部分军饷。
左宗棠西征军集结了汉、满、回各族将士组成的大军约七八万人。大军发动,粮草先行,左宗常大力筹集粮草,保证大军的后勤供应。
崇厚(1826-1893年),完颜氏,字地山,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咸丰十年(1861年)初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隶总督,后创设北洋机器局,曾在天津组织洋枪队与捻军对抗。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出使法国“谢罪”。光绪四年(1878年)赴俄谈判,次年,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仅索还伊犁,却丧失了伊犁之外的大片领土,受到朝野各方舆论谴责,旋被逮捕人狱,定斩监候。光绪十年,捐献白银30万两充军费,得释放,以原官降二级使用,后病死。
曾纪泽(1839一1890年), 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同治九年(1870年)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四年(1878年) 代替崇厚与沙俄谈判改约。经反复折冲,于光绪七年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收回新疆伊犁和特克斯河流城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但仍放弃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在商务方面,将旧约的“概不纳税”改为“暂不纳税”,保留旧有恰克图至天津商路,并添设赴嘉峪关一路,废除了旧约规定的从嘉峪关至汉口的商路,还废除I沿松花江航行至伯都纳的规定;赔款俄国军费约900万卢布(合白银509万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纪泽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因此有人把曾纪泽誉为“中国近代派到外国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
新疆规复之后,受命善后的左宗業、刘锦棠等人,根据时局变化,向清廷提出了建省的主张。但清廷一直迟疑不决,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三十日,清廷才采纳了左,刘等人建议,正式下达了在新疆设省的谕旨,刘锦棠被授为第-任新疆巡抚。新疆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与国内其他省份行政制度上的统,也第一-次实现了天山南北行政制度的划一。从此,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被收复了几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