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书州乐器厂出的大六零三弦能买到吗?

三弦乐器的介绍  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三弦乐器的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弦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 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三弦的构造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  三弦的种类  一、南音三弦  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三弦。蒙古族用于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汉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流传着汉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仅南路壮剧乐队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伦演唱中也作为伴奏乐器。云南哈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两种,大的叫“干玛桌”,小的'叫“弦干”,构造与汉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猪膀胱或竹笋壳,音色低沉,弦用肠衣制,用指弹拨,不但独奏曲调很多,还常用于器乐合奏。  三弦因流传地区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种,如小三弦、双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杆大三弦和电三弦等。  南音三弦:简称南弦,是曲弦的一种,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的小三弦,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  南音三弦系高音乐器。它的结构和全国通用的三弦基本相同,全长98厘米。琴头造型古朴,有的呈扁铲式,但棱角较圆;有的雕刻出兽头。琴杆用乌木、琴鼓框板用荔木等质硬木材制作。共鸣箱外型多为圆角长四方形,也有的制成八角,其共鸣箱内膛比一般的小三弦为大。三条琴弦采用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中线或子线。定弦为(a、d1、a1)。发音较暗,音色较柔和。  南弦演奏方法与一般三弦相似,但有独特的指法、名称和记谱符号,基本上与南琶相同。在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的合奏中,经常演奏与南琶相同的旋律,有时二者呈八度音程关系脱互配合,音响效果良好。  二、大三弦 小三弦 电三弦  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或“书弦”,全长约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和曲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并可独奏或参加器乐合奏。在曲艺伴奏中常居于主弦地位。  近年来经改革已试制成功适合民族乐队使用的短杆大三弦。它在保持大三弦的特点下,缩小了指板尺寸,琴杆短、把位近,有利于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由于装置可滑动的活动山口,能够任意转调,不但适合伴奏、合奏,更适用于独奏。  小三弦:又称“曲弦”,全长约 90 公分左右,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因为流传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称。它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音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潮曲、南管、等器乐合奏,并适于为昆曲、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广东音乐、昆曲和苏州评弹中所用的小三弦都有差异,它们分别适应于各自的特色。  80年代初研制成功为评弹伴奏的双面小三弦。琴鼓两面都张琴弦,正反面皆可弹奏,一面定成低调门为男腔伴奏,另一面定高调门为女腔伴奏。在河南戏曲(大平调、大弦戏和豫剧)音乐伴奏中,广泛使用着一种板面钢弦小三弦,发音清脆、粗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除为唱腔伴奏外,还能在戏剧中模拟风声、水声和彩蝶飞舞等特殊音响效果。  三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的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但一般说来,三弦的音色尖锐明亮突出,音准因杆长及无品格的关系较难掌握,故小三弦虽仍普遍用于江南丝竹等传统丝竹音乐中。但现代民乐团中,多以中阮取代,只偶尔采用大三弦作低音乐器使用。民间大量曲艺音乐,仍继续以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电三弦:于80年代研制成功。保持了传统三弦的民族风格,在琴鼓正面的蟒皮内腔里,附有一层楸水薄板,起安置拾音器和使音波反射的作用。电三弦具有音量大、余音长、音色柔美、表现力强的优点,既能演奏传统乐曲,又能模拟琵琶和电吉它等乐器的音色,滑音效果与夏威夷电吉它相似,演奏抒情乐曲很有艺术表现力。【三弦乐器的介绍】相关文章:迪斯科的介绍09-24德语的介绍06-27PHP的变量的介绍11-23街舞的种类介绍09-24街舞的起源介绍09-20中国舞的介绍10-12日本留学的介绍09-14新加坡留学的介绍09-20声乐唱法的介绍09-30
柳琴属弹拨弦鸣乐器,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它的产生发展起步较晚,大约不到两百年历史,是公元1860前后,鲁南一带的拉魂腔艺人和工匠一起研究,仿照琵琶、月琴的样子,用柳木制成的专为地方戏曲伴奏的乐器,在民间俗称“土琵琶”或“金刚腿”。柳琴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南前卫歌舞团王惠然先生对民间流传的柳琴作了大胆的改革,先后研制成了三弦和四弦高音柳琴,使柳琴的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其从戏曲伴奏走向独奏表演的舞台。而改革后柳琴那特有的穿透力极强的高音特点也就填补了了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乐器的空白。王惠然先生不仅在其型制,性能上进行了改革,并且为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使柳琴的改革,创作,演奏同步进行,不断发展和开拓柳琴的演奏技巧,扩大了柳琴演奏的曲目范围,出版了《柳琴演奏法》《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使这只有近四十五年独奏历史的柳琴,已经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演奏技巧,成为国内外有关演奏者、专家注目的中国弹拨乐器。本文以《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中的除初级曲以外38首柳琴独奏曲为依据,将其按照年份和柳琴改革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从他对柳琴的改革以及创作的作品两个方面出发,探求其创作技法特点和艺术特色以及他对柳琴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以其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弹奏的主要技巧等方面结合他对柳琴改革内容进行初步分析、论述。一、早期(50、60年代)1.乐器改革此为柳琴研制的探索起步时期。1958年底,为了满足民族乐队演奏各类乐曲的需要,充实弹拨乐组的高音声部。王惠然先生在山东临沂深入生活之时,受戏曲伴奏的民间柳琴的启发,与徐州乐器厂制作师合作,通过无数次试验,在保留民间柳琴原有风格、充分发挥优点的基础上,成功的研制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此三弦柳琴针对民间柳琴音域较窄、不便转调、音色欠美等不足,对柳琴的制作做了大幅度的改革。(1)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王先生与徐州乐器厂的制作师通过缩短琴身了改变琴腹结构的办法,使柳琴的外弦定音从原先的a1改为d2 ,提高了四度,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音乐器,填补了弹拨乐声部无高音的空白;(2)拓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原先的柳琴只有二弦七品,而改革后的柳琴在保留传统五度定弦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根弦,定弦为d1、g1、d2,音域从d1―d4,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达到三个八度,使柳琴分为清脆、明亮、穿透力强的高音区(一弦)和优美柔和的富于表情的中音区(二、三弦),形成音色上色彩对比。而品也从七品增至二十四品,并且可以按照十二平均律排列可以任意转调,弹奏各种各样的和音、和弦,使柳琴的表现力大大增加;(3)革新了技法,美化了音色。民间柳琴是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圆筒),由大拇指捏住进行演奏的,但是这种柳琴套质脆、易裂、触弦点过宽、发音较钝、有杂音,技巧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此王先生使用透明的赛璐璐(或尼龙、玳瑁)三角形拨片代替了柳琴套来演奏柳琴,大大美化了柳琴的音色,使其发音清脆、洁净,更有利于演奏者控制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这种三角形拨片弹奏长轮既快又密,既有颗粒性又有连贯性,如果以每拍四个十六分音符,=200为单位来计算,每分钟快速弹挑可达800次,成为柳琴演奏技法的一大特色。此外,用此拨片还可以弹奏快速的三小轮、四小轮,十分轻快灵巧,充分体现了弹拨乐的特性。2.作品为了体现三弦柳琴的优越性,王先生特地为柳琴移植改编创作了七首作品。它们分别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柳琴戏牌子曲》(1960)、《银湖金波》(1960)《游击队歌》(1962)、《我是一个兵》(1962)、《到敌人后方去》(1965)、《云雀》(1961)。由于此为柳琴探索时期,这一期间的作品,大多改编于一些脍制人口的歌曲和戏曲音乐,创作技法以模进、重复、加花的民间传统创作技法为主。调性也比较简单,大多为G调。为了体现新改革柳琴的优越性,乐曲中大量运用了空弦和音,和弦,充为体现了拓展音位的三弦柳琴,可以演奏更种度数的和音和弦的优点。而根据罗马利亚民间乐曲移植的《云雀》这首乐曲,这首乐曲大量运用变音,充分体现新改革的柳琴十二平均律排列的优点。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中级曲目,运用了一些中外弹拨乐曲的演奏技法,如右手内弹挑、扫拂,长轮,各种小轮,琵音,但左手技法较少,只有少量的沥音,打音,带音出现。二、中期作品(70年代)1.乐器改革此为柳琴继续探索,并且逐渐定型、成熟的发展时期。王先生为了进一步增加柳琴的表现力,在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个高音品,和一根低音G弦。第一、二弦采用钢弦,第三、四弦采用合金缠弦,使柳琴拥有了自己的低音区,其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的琵音和弦更为方便。此第四弦浑厚结实,余音颇长,极善表现吟、揉、推拉等左手技法,推动了柳琴演奏技法的完善。2.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只有五首。分别为《幸福渠》(1970)、《春到沂河》(1971)、《在北京的金山上》(1975)、《欢腾的天山》(1977)、《木棉花开》(1979)、《毕兹卡欢庆会》(1978),但是首首都是柳琴作品的精品,充分体现柳琴的演奏技巧,出现了一些如右手的外轮内弹,右轮左带,快速换把等具有一定难点的演奏技法;左手上出现了打、带、吟、推拉、上、下沥音等使乐曲充满韵味的的演奏技法。其中最杰出的是《春到沂河》这乐曲,它由沂蒙山小调改编而成,极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成为柳琴的代表之作。特别是中间的慢板段,此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演奏上大量运用推、拉、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对比,富于韵味,充分体现了新改革的四弦柳琴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较长的优点,成为柳琴乐曲中的精典之作。而《毕兹卡欢庆会》是第一首柳琴协奏曲,它借鉴西洋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创作,打破了民间传统曲式,标志柳琴的作品逐渐从小型走向大型。王惠然先生就是在这几首乐曲的基础上,把这些演奏技巧规范化了,出版了《柳琴演奏法》这是柳琴第一部专业书籍,从而确立了柳琴的形制、演奏方法、技巧训练,使柳琴演奏从戏曲乐队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流传到世界各地。三、盛期,80、90年代至今1.乐器改革由于柳琴制作已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柳琴内改革成果深受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认可和好评。在1988年柳琴改革成果获得了全国乐器改革的最高奖。而198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作品此为王惠然先生创作的鼎盛之期。他更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柳琴的演奏技巧,扩大柳琴演奏曲目的范围。在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中,这一时期的作品达24首之多,分别为:《芬兰波尔卡》(1980)、《野蜂飞舞》(1980)、《故土情愫》(1981)、《我们永远在一起》(1983)、《战士组曲》(1984)、《唱支山歌给党听》(1984)、《波浮的港》(1985)、《塔吉克舞曲》(1985)、《田野琴声》(1985)、《三六》(1986)、《打虎上山》(1986)、《春情》(1987)、《关山月》(1987)、《夜深沉》(1988)、《山乡恋》(1988)、《节日的拉萨》(1988)、《江月琴声》(1989)、《嵩山印象》(1992)、《高原欢舞》(1992)、《流浪者之歌》(1994)、《查尔达斯舞曲》(1994)。其中《塔吉克舞曲》获全国民乐展播作品一等奖,《悠悠故乡情》获首届中国艺术节纪念杯奖。此间创作的作品除了数量多外,体裁也趋多样化。即有类似小品的作品如《塔吉克舞曲》,也有大型的协奏曲《江月琴声》;既有组曲形式的《战士组曲》,还有二重奏形式的大协奏曲《篙山印象》;既有移植于古琴的乐曲《关山月》,也有移植于京剧曲牌的《夜深沉》,还有大量移植外国乐曲的作品如《波浮的港》。从旋法来看此期间的作品不仅仅是在协奏曲《江月琴声》中旋法上打破规整的四句体,出现了长短不一的长短句。这一时期作品的调性布局也趋多样化,不再是G 调还出现了bB、F、A等调。最让人新鲜的是王先生在乐曲中运用了许多特殊音响效果来增强柳琴的表现力,如弹面板、码下音、绞弦、煞音等等,还在创作和演奏手法上借鉴了各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方法,如模仿古筝水声、琵琶绞弦、日本三味弦演奏音色……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王先生一直是把柳琴的改革,创作,演奏放在一起同步进行的,这五十几年来柳琴改革的成功及其事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王先生创作改编的大量优秀的柳琴作品。四、王惠然先生柳琴作品创作特点1.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民族特性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如具有山东地区风格的有《银湖金波》《春到沂河》;具有新疆风格的《田野琴声》《塔吉克舞曲》《欢腾的天山》;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木棉花开》《毕兹卡欢庆会》。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他的作品被众多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喜爱。2.简炼、朴实的加工,改编手法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一段大家熟悉的民歌、戏曲音乐,运用此最经济的音乐素材作最充分的展开,忽拉长,忽加快,做着各种变奏:比较稍微颠倒一下音序,或在节奏上作各种各样的变化,或者在高、低不同音区进行鲜明对比,从简到繁的层层递进,将音乐主题变化交织成一首富有内在逻辑发展的乐曲。3.曲中充分发挥了柳琴的演奏技巧王惠然先生是我国柳琴改革内创始人和柳琴艺术大师,因而在创作中能谙熟各种技巧并使之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积极借鉴中外乐器的演奏技法,充分表现柳琴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独立的演奏学科。结语此为笔者从乐器改革和乐曲创作演奏两个方面对王惠然先生五十多年来对柳琴的改革、发展所作的贡献所进行的一个梳理,作为一个初步的探索分析,希望老师、同学多加指正。参考文献:[1]王惠然.《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2[2]刘再生.《凝炼精绝,小中见大――评柳琴独奏曲〈塔吉克舞曲〉》.人民音乐 1994.8[3]王惠然.《柳琴改革与柳琴艺术发展》.中国音乐 1990.4[4]杜庆云.《柳琴引起世界上注意的第一人》.人民音乐 1987.5[5]王惠然.《柳琴演奏法》(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3[6]顾锦梁.《青少年学柳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1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腾冲一名始于《旧唐书》,西汉称滇越,隋、唐置羁縻州,宋前期置软化府,后改藤充府,元设腾冲府,明设腾冲守御千户所、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清朝先后设置腾越州、腾越厅。于1913年设腾冲县,2015年9月改设腾冲市。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要冲,素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有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7种世居民族。腾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和保护。截至2019年,共有各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293项,其中:项目名录66项,代表性传承人213人(国家级2人,省级14人)。
在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领略腾冲市非遗项目的风采吧!
1、佤族清戏
公布年份 2008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清戏,又叫做湖北高腔,清代咸丰年间传入云南腾冲,存留于佤族村寨甘蔗寨,是腾冲唯一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的地方戏剧。清戏具有“九腔十三板”和高腔戏特色,曲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善叙事抒情;剧目故事感人,人物性格鲜明。
2、腾冲皮影戏
公布年份 2011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腾冲皮影又称"灯影子"、"皮人戏",是当地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艺术形式。相传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在唱腔上分作西腔(节奏明快、情绪昂扬)、东腔(旋律优美、气氛庄重)二种。腾冲皮影靠子制作精美,既有中原皮影风格,又有明显边地地域特色。
1、腾冲和顺民间歌谣《阳温墩小引》
公布年份 2006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阳温暾小引》就是以腾冲和顺人乃至滇西边地人“走夷方”到国外的种种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劝世歌谣。《阳温暾小引》以和顺古名冠之,该书约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几经流传,在民间散落着一些棉纸毛笔繁体手抄本。
2、腾冲玉雕艺术
公布年份 2006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美术
腾冲玉雕历史悠久,地方志书记载,腾冲1949年前从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达到100多家,工匠超过3000人……。今天,腾冲翡翠雕刻业迅猛发展,玉雕队伍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流程进化到机械化、电气化,工艺水平日新月异。
3、腾冲扬琴
公布年份 2009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曲 艺
扬琴是一种说唱艺术,适合于叙事性的内容、事件及人物喜怒哀乐,伴奏乐器有扬琴、二胡、琵琶、大提琴、打击乐等。扬琴据传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腾冲,后与当地四声发音相融合,形成了腾冲扬琴。扬琴三大调,称“阳调”、“道情”、“三板”,有轻松活泼、怨愤激昂、诙谐风趣、稳重深沉等调。
4、腾冲滇滩水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公布年份 2009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文化保护区
腾冲市滇滩镇联族社区水城傈僳族村,位于滇滩镇西北部,距县城65公里,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24公里。据传水城傈僳族祖先于清康熙四年落籍滇滩水城,是腾冲较早定居的傈僳族,保存着传统织机和纺织工艺,大多数妇女都掌握刺绣技术;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舞蹈主要有跳嘎和三弦舞;水城傈僳族民间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水城傈僳族民间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最精彩的民俗活动。
5、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
公布年份 2017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医药
腾冲中成药药草得益于高黎贡山独特地理气候,通过传统的制药技艺、制药秘方精制而成的中成药。制药厂利用药铡刀、药臼、药碾槽、药檑碗等制药工具,运用“浸、泡、煅、煨、炒、蒸、煮”独特的炮制工艺及遵古的制剂技术进行中成药的生产加工,产品在国内20余个省市各大药店均有销售,有丸药、膏药、药酒、片剂、针剂等,在云南及东南亚国家广为流布。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6、洞经音乐
公布年份 2017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音乐
洞经即大洞真经,其经典全称是“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是腾冲流传久远的传统古乐,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洞经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相组合;曲牌均为古老的宫廷音乐及道教音乐相混合,演奏方式以经典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1、《腾冲“大救驾”的传说》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腾冲“大救驾”的传说》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奔逃至腾冲饥渴难耐时被当地农户用一碗炒饵块所救,故赐名炒饵块为“大救驾”的传说。“大救驾”即用腾冲饵块切成小块,用鸡蛋、白菜等做佐料炒之,为当地筵席上闻名的一道佳肴。
2、傈僳族叙事长诗《过年调》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过年调》是傈僳族过年时唱的“大调”,用人和神灵对话的方式演唱,描绘了傈僳人如何在过年的时候虔诚地等候祖先神灵降临的情景。这首古老的长诗,概括了傈僳族先民对天人关系、生与死、命运与现实等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它所显示的宇宙、太阳、月亮、早晨、夜晚、神界、人类,构成了一个圣洁、壮观的史诗境界。
3、《云峰山舍身崖的传说》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云峰道观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是滇西著名的道教名山。据说,到云峰山进香许愿,有求必应,成为崇道的芸芸众生共同向往朝拜的地方。云峰山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被誉为“仙山琼阁”。有关舍身崖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给云峰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4、《护珠寺的传说》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护珠寺的传说》是以古寺护珠寺为原型,传干峨海有龙以珠戏,偶失,为孟所得,俄而雷雨大作,孟惶惧,适寺成塑像,孟纳珠以佛腹中,故名。护珠寺是腾冲乃至保山市现存最古老建筑之一,护珠寺及周边的文物古迹,代表着腾冲宋元时期一段重要的历史,其建筑风格及传说对研究腾冲宗教史和人文地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5、腾冲花灯音乐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音乐
腾冲花灯相传于明洪武年间由内地传入腾冲,后与本土歌舞汇集、融合,逐步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腾冲花灯,主要以舞蹈为主或唱调为主,以简单的歌舞、小歌小调演唱人寿年丰、吉祥如意、节令农事、辞旧迎新、祈福驱邪、风调雨顺等内容,后进一步发展为情节较完整的花灯小戏。
6、傈僳族“跳嘎”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舞蹈
“跳嘎”是一种将歌、舞溶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在傈僳族聚居的地方,无论喜庆、丧葬、起房盖屋,必须跳此舞。“跳嘎”以圆圈为队形,领舞领唱的“嘎头”引导舞者尾随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行走,边跳边唱,载歌载舞。跳嘎这一活动,对研究傈僳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7、傈僳族“三弦舞”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舞蹈
“三弦舞”是以小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舞蹈,竹笛、口弦、决列等也可一并上场。每逢“春节”和“刀杆节”之际,村寨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在小三弦的伴奏中围成圈,踏节起舞,其队形可成横排,也可成纵排,相互交叉,灵活多变。
8、五合乡傣族“麒麟舞”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舞蹈
傣族麒麟舞是一种自娱性和祭祀性兼有的古老舞蹈,类似汉族舞狮,是人们为了祈求老天降福人间,祈求村寨清吉,人寿年丰,消灾免难的一种祭祀活动。
9、北海乡汉族民间舞蹈“小背龙”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舞蹈
小背龙在腾冲龙灯中的个人表演形式,颇具地方特色,在云南乃至全国别具一格。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中间由绘有鳞片的布相连接,表演时舞龙者身背龙身,两手分别执龙头和龙尾,在锣鼓伴奏中,作“双龙戏珠”、“翻波涌浪”等各种表演动作。
10、曲石乡汉族民间戏剧“渔灯”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鱼灯,是腾冲花灯的古老剧目,从明洪武年间传入腾冲,在云南乃至全国别具一格。“鱼灯”表演角色道具多、场面浩大,演出时以木搭架,饰成龙门,以人舞鱼,作“鱼跃龙门”游戏,舞鱼者两人一对,作“高把”、“矮把”、“鱼翻身”、“鱼晒肚”、“鱼抢水”、“鱼追摆”、“金龙抱柱”、“编花篱笆”、“打螺丝结”、“钻龙门”等表演。
11、腾冲汉族民间戏剧“仙灯”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仙灯是腾冲花灯的标志性剧目,集舞蹈与唱腔结合,因角色中有仙女、神仙,故俗称仙灯。仙灯主要表现为人神共舞,同庆新春及祈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愿望。
12、中和乡花灯“大舜耕田”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大舜耕田》是农村花灯剧中流传下来最古老的剧目,至今仍保留了早期花灯原始古朴的特色。描述了舜离家前,最后一次赶着大象下田与部落乡亲一起耕地播种,与乡亲们依依惜别的情景。《大舜耕田》系大型传统花灯剧目,剧中角色众多,人物和动物角色扮演需三四十人方能演出,道具较多且制复杂,难以传承保护,是研究花灯发展演变极珍贵的“活化石”。
13、傈僳族服饰工艺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腾冲傈僳族服饰工艺复杂,色彩斑澜,女子服饰有“红花画眉衣”主要有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画眉衣”,外托肩上衣、飘带裙、大档裤、漆箍、吊筒、竹麻草鞋等组成;男子服饰“喜鹊衣”包头似喜鹊嘴,配之白长衫、披褂、及膝短裤及棉线绣花边裤脚。
14、固东镇荥阳花纸伞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腾冲固东镇荥阳花伞至今最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当地叫做“纸撑子或撑子”。荥阳人做花伞,用竹子削成伞骨,竹或木做成伞把,在伞骨和伞把交汇处分别凿好孔用线穿合固定,后在撑开的伞骨上覆以构皮做成的白棉纸,纸上印彩花,再刷上清漆即可。花伞经久耐用,图案精美,色彩艳丽,适于日常遮阳防雨和表演使用。
15、腾越镇饵丝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2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腾冲饵丝制作是当地重要传统美食制作工艺,选用优质籼稻老品种浆米为原料,利用当地独特的水质,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产品色洁质细,柔软可口,风味独特,不论煮吃、炒吃都非常可口,倍受省内外游客亲睐。
16、腾越镇稀豆粉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2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稀豆粉属当地传统名小吃。以豌豆为原料,磨碾成浆后倒入火力足的大铁锅中搅拌后文火煮出锅。色泽金黄,香味四溢,佐以酱油、芝麻油、花椒油、辣椒油、大蒜油、草果油、碎花生米、苤菜根等。
17、腾越镇大薄片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2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大薄片属腾冲地方名菜,大薄片世家已有四代传人。以猪头肉为原料制成,功夫就在片字上。片的大薄片大如手掌,薄如蝉翼,放入以陈醋、香笋、树酸茄、芥末及多种调味油调制的蘸水中一涮,不油不腻,脆嫩鲜爽。
18、腾冲农民画
公布年份 2012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美术
腾冲农民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延伸,七十年代在群众性绘画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生活于腾冲乡村酷爱绘画的农民,把作画当成了他们生产劳作之余最主要的精神生活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创作出了数量颇丰、质量上乘的农民画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部分作品甚至享誉京华,声播海外。
19、腾冲市神(甲)马印版
公布年份 2012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美术
腾冲神马,也称纸马,是民俗宗教中进行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与金银锞锭、纸钱一起焚化(或者独立粘贴)的印有各种鬼神的雕版印刷品。腾冲神马以精细著称,,是云南神马艺术中的上品,是民间传统黑白木刻版画中的精品。
20、腾冲马帮文化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 俗
马帮是中国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以骡马进行运输。溯其根源,腾冲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腾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又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21、和顺“三滴水”饮食习俗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 俗
和顺的“三滴水”是腾冲比较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滴水就是一个系列,第一滴主要包括水果、干果、蜜饯、果脯、甜白酒、糕点等;第二滴有甜茶(如乳扇茶)、头脑(油炸干糍粑)佐以鸡、猪、腊肉丝、油炸豆腐,研细的油煎核桃仁、花生米;第三滴为正餐,主要为山珍、野味、海鲜,八宝扣鸡,芙蓉蛋、虾盖、鸡脑、咖喱肉、火烧猪和棕包白鱼汤等。
22、傈僳族“三杯酒”饮食习俗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 俗
傈僳族“三杯酒”饮食习俗是傈僳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表现了傈僳人重情重义,以诚对友、豪爽大方的民族性格。第一杯,相见相识的“交杯酒”;第二杯为互尊互敬的“倒杯酒”;第三杯为合心合意的“同心酒” 。
23、汉族“打保境”岁时节庆习俗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 俗
“打保境”是民间的一种祈祀活动。其主体是以洞经为主,集佛门、道士、皇经共同完成祈祥禳灾、祷祝太平的民间民俗活动,全村民众参与,规模宏大、组织有序。
24、荷花乡羡多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保护区
羡多地处腾冲荷花镇西南部,国土面积21.43平方公里。羡多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有所改变及至消失,但羡多傣家人的社会公德,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节庆活动,文艺、体育、美术、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仍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5、新华乡阿昌族歌舞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新华乡是多民族地区,主要有阿昌族,傈僳族、傣族等。各民族都保留着丰富、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腾冲新华乡各民族的歌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尤其是山歌《情歌调》、《说哎调》和舞蹈“蹬窝罗”等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26、腾冲翡翠工艺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腾冲是翡翠的集散地,贸易、加工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特色, 翡翠文化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翡翠工艺制作是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文化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腾冲翡翠加工及贸易已成为我县域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27、界头乡新庄村抄纸工艺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新庄村位于腾冲市界头镇东部,至今保留着传统古法手工抄纸技艺,300多年来制造白纸是新庄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销售手工白纸是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占全村总收入的50%。
28、小西镇竹编工艺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小西在历史上手工业较发达,藤器、斗笠、箩、簸箕、竹筷、棕制品远销缅甸及省内外,特别是竹编小帽,工艺精湛,美观大方、牢固耐用,在缅甸及滇西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9、腾冲傈僳族刀杆艺术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腾冲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艺术风格。
30、马站乡碗窑村制陶工艺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腾冲县志》载:“陶器生产主要集中在马站区的碗窑,烧制土陶器,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制作和销售陶器是碗窑村传统的手工业,数百年来,制作和销售陶器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31、腾冲民族民间音乐之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文化之乡
明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将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乐曲既保持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的腾越古乐。其中代表性音乐有:洞经音乐、皮影音乐、花灯音乐、扬琴音乐、山歌、佤族清戏音乐、傣戏音乐、傈僳族民歌。
32、腾冲唱书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曲艺
唱书类似于说书,也称“善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腾北农村的一种民间曲艺。是一种坐唱曲艺,以唱为主,间有极少说白,故事曲折生动感人。
1、邓参将的传说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口述文学
2、柱状节理、黑鱼河传说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口述文学
3、谎张三的故事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口述文学
4、腾冲渔鼓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曲艺
5、傈僳族婚姻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传统习俗
6、中国民间特色艺术(农民画)之乡荷花乡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区域性文化
7、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固东镇
公布年份 200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族民间区域性文化
8、腾冲舞狮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9、腾冲龙灯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10、腾冲傣戏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戏剧
11、腾冲傣文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民间文学
12、腾冲传统老布鞋制作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3、明光小耳朵猪烘烤技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4、腾冲火烧猪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5、固东镇手工麦芽糖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6、腾冲抬阁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7、腾冲土锅子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8、腾冲纸扎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19、马尾扣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0、腾冲檊香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1、腾冲土法榨油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2、腾冲羊毛毡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3、腾冲米塑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美术
24、腾冲马鞍制作技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5、腾冲麻草鞋编制技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26、腾冲黑酱制作工艺
公布年份 2015年
项目简介
类 别 传统技艺
来源:腾冲市文化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买个二手三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