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铁路环线途径沙漠,可以领略大漠之景特色美景?


今天上午环塔克拉玛干铁路线的最后一块“拼图”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和若铁路西起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8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3月12日,和若铁路进行动态验收,图为检测列车通过和若铁路若克雅特大桥和若铁路与现有的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连通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形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全长达2712公里△按照“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形成防沙护路的绿色屏障。和若铁路今天上午正式通车运营和若铁路工程建设有哪些特点?通车后对当地百姓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全长825公里 通车后建成环沙漠铁路环线和若铁路全长825公里,长度相当于北京到西安的直线距离,设计时速120公里,全线设有22个车站,其中包括11个客运站,全程大约需要11小时26分钟。和若铁路通车后,与南疆铁路、格库铁路构成环沙漠铁路环线。部分地区结束了不通火车历史 出行成本更低和若铁路开通了对当地百姓来说,带来了哪些便利呢?举个例子,民丰县是距离和田市最远的县,之前人们出门大约要坐5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和田市,再转乘飞机或铁路。如今火车通到了家门口,民丰县的百姓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票价最低只需要152.5元,经济成本降低了。在前期列车测试时,可以看到整条铁路穿行于沙漠、绿洲、戈壁和胡杨林,沿途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在大漠戈壁,列车犹如一条长龙穿梭其中,两侧种植了红柳、梭梭等植被,生长出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结合地域特色 车站设计形成“一站一景”沿线11个客运车站结合地域特色,形成别具特色的“一站一景”。比如洛浦火车站,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斯丝绸,缤纷的色彩让小站多了一丝灵动,所有车站各有巧思,融合了当地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大家增添了坐着火车游新疆的独特体验。工程建设 生态优先△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栏目视频和若铁路穿越沙漠、戈壁和绿洲,铁路沿线建设了一道道“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期间,根据不同地段特点,实现了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总结出具备“中国智慧”的沙漠建铁路经验。上图中的这片芦苇荡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和若铁路途经新疆且末县的一段线路旁。为了减少风沙对铁轨的影响,建设者们搭建起了像这样的绿色固沙屏障。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今年主要风季长达7个月,风沙对铁路工程建设带来巨大考验。建设者采取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方式应对。从远处看,一望无际的沙漠被一个个相互连接的麦草方格固定,绵延近260公里。和若铁路沿线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相当于7003个足球场大小。同时,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乔木和灌木近1300万株,在沙漠铁路工程中,采用自动化智能控制滴灌管网系统,三年间,在茫茫大漠生长出一个挡风固沙的长廊。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本文作者:央视财经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今天上午环塔克拉玛干铁路线的最后一块 " 拼图 "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和若铁路西起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 825 公里设计时速 120 公里△ 3 月 12 日,和若铁路进行动态验收,图为检测列车通过和若铁路若克雅特大桥和若铁路与现有的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连通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形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全长达 2712 公里△按照 " 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 " 的建设理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形成防沙护路的绿色屏障。和若铁路今天上午正式通车运营和若铁路工程建设有哪些特点?通车后对当地百姓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全长 825 公里 通车后建成环沙漠铁路环线和若铁路全长 825 公里,长度相当于北京到西安的直线距离,设计时速 120 公里,全线设有 22 个车站,其中包括 11 个客运站,全程大约需要 11 小时 26 分钟。和若铁路通车后,与南疆铁路、格库铁路构成环沙漠铁路环线。部分地区结束了不通火车历史 出行成本更低和若铁路开通了对当地百姓来说,带来了哪些便利呢?举个例子,民丰县是距离和田市最远的县,之前人们出门大约要坐 5 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和田市,再转乘飞机或铁路。如今火车通到了家门口,民丰县的百姓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票价最低只需要 152.5 元,经济成本降低了。在前期列车测试时,可以看到整条铁路穿行于沙漠、绿洲、戈壁和胡杨林,沿途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在大漠戈壁,列车犹如一条长龙穿梭其中,两侧种植了红柳、梭梭等植被,生长出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结合地域特色 车站设计形成 " 一站一景 "沿线 11 个客运车站结合地域特色,形成别具特色的 " 一站一景 "。比如洛浦火车站,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斯丝绸,缤纷的色彩让小站多了一丝灵动,所有车站各有巧思,融合了当地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大家增添了坐着火车游新疆的独特体验。工程建设 生态优先和若铁路穿越沙漠、戈壁和绿洲,铁路沿线建设了一道道 " 绿色长廊 ",工程建设期间,根据不同地段特点,实现了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总结出具备 " 中国智慧 " 的沙漠建铁路经验。上图中的这片芦苇荡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和若铁路途经新疆且末县的一段线路旁。为了减少风沙对铁轨的影响,建设者们搭建起了像这样的绿色固沙屏障。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 534 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 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今年主要风季长达 7 个月,风沙对铁路工程建设带来巨大考验。建设者采取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方式应对。从远处看,一望无际的沙漠被一个个相互连接的麦草方格固定,绵延近 260 公里。和若铁路沿线共修建草方格近 5000 万平方米,相当于 7003 个足球场大小。同时,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乔木和灌木近 1300 万株,在沙漠铁路工程中,采用自动化智能控制滴灌管网系统,三年间,在茫茫大漠生长出一个挡风固沙的长廊。

读稿人语戴维
圆满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金秋十月,“倾听·人生”栏目今起推出“变化里看中国”系列报道,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如同一幅幅长卷,合成的是中华儿女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壮美篇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落日更美丽的圆,是在新疆建成的世界第一条环沙漠铁路。马世杰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人,33岁的他已经挑起和若铁路副总设计师的大梁,吸引他留在新疆的动力就是学以致用,报效祖国。时代发展给了他快速成长的机遇,也给了他建功立业的舞台。
沙漠环形铁路的这个O形,是流动沙漠的闭环锁,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伟力汇聚的同心圆,更是凝聚中国力量谱写时代史诗的全景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变化里看中国
DESIGNERJITANGWEN
我在沙漠修铁路
口述马世杰整理林鲁伊
01
沙漠环线铁路,紧紧地“锁”住了大沙漠,却放飞了南疆各族群众的梦想。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会把铁路修到这里来
你们在电视上都看到了吧?2022年6月16日,全长825公里的和田至若羌铁路通车了。
加上已有的南疆铁路、喀什至和田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塔克拉玛干沿线从“C”变成了“O”,全世界第一条环沙漠铁路在中国新疆“闭环”啦!
上午10点52分,铁路运营、建设、设计等单位代表,与旅客们一起踏上首发列车。与普通人视角不同,铁路内行人看的是窗外熟悉的沙丘、桥梁、红柳、胡杨、草障,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让大家惊喜不已。
和若铁路示意图
中铁十四局项目部员工李雁带着4岁的女儿平平上了首发车。平平一岁半从内地来到新疆,是最小的“铁路参与者”。为了安心,李雁还把老母亲接过来照顾孩子。现在项目完工了,母女二人既骄傲又不舍。
我的同事杨宝荣和被尊称“沙漠王”的王尽忠一起乘上了这趟车。前者是和若铁路的总设计师,今年37岁;后者是和若铁路公司的党委书记,一位铺路架桥四十多年的“老铁路”。
是沙漠铁路,把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铁路人,联结到了一起。
洛浦站、策勒站、于田站、民丰站、且末站……首发列车每进一个车站,等候多时的当地群众便在站台上高声大喊:“车来了!咱们这边有火车了!”
他们有理由自豪,和若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南疆5个县、3个团场不通火车的历史,沿线的棉花、核桃、红枣、矿产都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输到内地。
我们征服的沙漠可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个沙漠环线铁路,从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若羌再到库尔勒,恰好围成一个椭圆和田玉形状的“圈”。
用我们铁路人的话说,这个“圈”紧紧地“锁”住了大沙漠,却放飞了南疆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梦想。
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会把铁路修到这里来!
02
没有什么比“学以致用”更高兴的了。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世界上还是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啊
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线全长2700多公里,几乎是北京到三沙的距离。我参与勘察设计了一半路程,其中,和若铁路项目,我是全程参与。
我今年33岁,毕业于陕西的长安大学交通工程专业。
毕业前一年,我就开始找工作了。作为一个在新疆长大的孩子,我也蛮想去内地发展。我们管这叫“孔雀东南飞”。
内地经济发达,交通也正处于建设高潮期,需要的人也多,收入也不错——谁不想多挣点呢?同学中,今天有人签约了,明天有人面试了。我也跑了许多招聘会。
最终让我留下来的是一场校友报告会。两位演讲者都在偏远地带修铁路,一位年近半百,一位才30多岁,已经是所在单位的专业带头人了。
他们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没有什么比“学以致用”更高兴的了。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世界上还是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啊。
我的父母都在新疆,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新疆,我决定留下来。
2012年7月,经过笔试、面试,我进入中铁一院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工作。
设计院有个好传统,新来的员工要去各口子及野外实习一圈。别小看这“一圈”,这是让你将来独立设计时趋利避害,考虑的更周全。
我开始有一个憧憬:如果有一天,人们沿着我设计的铁路,在天山南北走亲访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自豪和骄傲啊!
03
没有人逼你来,你完全可以离开。但一旦离开,你就是沙漠的逃兵
从见习生做起,我陆续参与了五六条铁路的勘察设计建设。第一个就是克拉玛依到塔城的“克塔铁路”的可行性研究。
2013年4月,大队人马开进戈壁滩。荒凉和严酷,是我的第一印象。这里连动物都少见。一条条黑带似的柏油路通往天边,酷热和严寒交替。
寒冬野外勘察
我们扛着仪器在荒原上奔波,开始还有说有笑,时间长了,大家都跟哑巴似的。我先前的职业热血一下降到冰点。
克拉玛依到塔城之间有个“玛依塔斯老风口”,是两山夹着的一条狭长山谷,两头长途奔袭的风形成“狭管效应”。在新疆,除了乌鲁木齐到哈密之间飞沙走石的“百里风区”,就属这里的风最大了。
夏天,沙石拍打在身上还能忍受;冬天,雪就像一层层浪花,呼啸着翻滚着越过公路。路两边的雪,最高有三四米,比大巴车顶还高。车只能沿着前面的辙印走。
下车解手,也没人在乎男女有别了。一是三四米外根本看不清,二是要用绳子牵着。
在风沙中作业
在新疆,冬季户外工作基本停止,但铁路勘测不能停。夏秋酷暑,四十度的高温,仍要野外勘测几十公里。晚上回到驻地匆忙吃饭后,还要做线路设计,为次日勘察做准备。凌晨3点,外面漆黑一片,屋里灯火通明……
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了?恍惚中又想:没有人逼你来,你完全可以离开。但一旦离开,你就是沙漠的逃兵。
倔强的自尊心又发挥作用了。我把眼前芨芨草和风滚草的荒漠,想成了几年后通向天边的铁轨和呼啸的火车。那个画面,我还是有点向往的。
克塔铁路是我的铁路“处女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更让我明白了,一名优秀的铁路设计师要经历哪些成长。
04
铁路人每天与大漠戈壁、山川湖泊做伴,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去付出,因为这是事业
2019年5月30日,克塔铁路正式通车。塔城也成为新疆地区行署所在地中最后一个通火车的。
首发列车当天,我和伙伴们只能在和若铁路的施工现场遥相祝贺。
2021年9月27日,和若铁路全线铺轨贯通。
和若铁路是2016年启动的,当时我已经“吞”了四年的风沙雨雪。得知项目消息后,我有点“蠢蠢欲动”——之前四年只是“垫底”,现在我有信心“单飞”。
起初设计名单上没有我,我有点急了,把四年的工作总结列了整整8张A4纸,还在陈述中来了个“反向论证”,把自己在铁路设计和施工中发现的不足全都列了出来。
最后你们都知道了,我有幸参与了“全世界第一条环沙漠铁路”的建设,担任初测指挥部第三项目部技术队长和定测指挥部第二、三项目部技术队长,和若铁路项目副总设计师等。
我把我的铁路生涯划为三个阶段。起初6个月“偷师”是滑行,之后四年“跟班”是加速,到了和若铁路,才算真正的“起飞”。
马世杰
那四年,我接到过许多大城市同学的来信,劝我去他们那儿。
我动心过。谁不愿意工作环境更好、收入更高?但仔细想想,这里自然条件差点,高级人才留不住。可另一方面,不正是给留下者大显身手的机会吗?再说了,新疆的地质条件这么复杂,也“逼迫”我们见多识广,进步神速啊。
我父母和妻子都支持我,他们的话很朴实:你学铁路的,不干这,那干啥?
铁路人每天与大漠戈壁、山川湖泊做伴,多少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没有人做逃兵的。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去付出,因为这是事业!
突击队野外归来
这几年最令我难忘的,是无论酷暑严寒,同事们始终团结奋斗在一起,大家就着风沙啃馕,围着火炉吃西瓜,在荒漠上开篝火晚会,旱獭、蜥蜴等小动物成了我们的“密友”。
这是简单纯粹的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享受。
05
沙滩上盖不了高楼,我们却要在沙漠里修铁路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受风的影响,绵延的沙丘时常神出鬼没。
2016年,我在民丰郊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根枯枝深深插在一堆沙中,根部起码有一米半。等过了两周,我再去观察,嗬,整整位移了2米。是风,是破坏力极大的沙尘暴做的手脚。
和若铁路全长800多公里,有534公里处在大风沙地带,全年风季长达7个月,严重地段的流沙年均移动10到20米。沙滩上盖不了高楼,我们却要在沙漠里修铁路。这得有多难啊。
风沙掠过的痕迹
修铁路的第一步就是勘测。铁路的地基和轨道对防沙要求太高了,不能顺着已有的沙漠公路建铁路,要重新勘测。
2016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事进入沙海勘测。6人分布在数百平方米的范围内。临近中午时,一阵小风先吹来,我们正觉得惬意时,远处呈现一片白雾状的东西。
长期在新疆生活的我,知道是沙尘暴的前奏,赶紧大喊:“快过来,风来了!”等大家在一个低洼处刚刚趴下,一顿飞沙走石砸来,打在皮肤上生疼,砸在眼镜片上“噼啪”作响。
我们屏住呼吸紧闭嘴,一切交流靠眼神。一个多小时后,风沙才停止。这时,除了滴溜转的眼珠外,衣服、皮肤全是细沙。
就这样,我们逐渐掌握了沿线风沙的移动速度、输沙量等各项数据。
过沙桥
对风沙严重路段,我们从南极考察站的悬空房屋和青藏铁路的“藏羚羊通道”得到启发,设置了沙漠里的“过沙桥”。在设计时,将桥的桩基打到地下几十米深处。火车从桥上通过,风沙从桥下穿过。
光有“过沙桥”不够,我们还设计了四道防线:高立式沙障、中立式沙障、固沙线、植物障。
防沙草障
和若铁路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上海到济南的距离。从2018年12月20日开工到现在运行,总共不过三年半,再一次展现了中国“基建狂魔”风采,而我记忆中的沙特阿拉伯有一条400公里的沙漠铁路,用了10年才建成。
06
避沙还是保树、多耗资还是保湿地,久争不下时,专家和领导经过严密论证后一锤定音:保生态
和若铁路的设计,起初有几十条不同走向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要综合考虑到环保、文物等人文因素以及路基、桥涵、车站等多项内容,复杂得很。
好中选优没有错,但最关键的,要顾及这里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铁路经过的有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等几十条大小河流。
河流看似不少,但都是季节性的。因为从昆仑山融雪而来的河,抵不过巨大的蒸发量。夏季时,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扔个面饼和鸡蛋就熟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沙漠中的水脉,是数亿年来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有规律的也是脆弱的,更是需要敬畏的。
野外群策群议
2018年秋季,我们几人在过一条河时,一同事在水中稍微迟缓了一下,水一下就漫到大腿根。水下都是多年的细沙,越陷越深。我连忙让他不要动,伸出树枝并要他抓住,折腾半小时后脱险。
在若羌县境内的瓦石峡段线路勘察设计时,我们优化调整了线路方案,就为了保护一棵树龄较长的胡杨。在民丰县,线路宁愿经过10公里的严重风沙区,也要避开尼雅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也因此额外增加1亿多元。
记得最后确定方案时,避沙还是保树、多耗资还是保湿地,成为各方争论点。我当时也参加了会议。久争不下时,专家和领导经过严密论证后一锤定音:保生态!
野外勘察
现在看来,这些措施是很值得的。在这里,好不容易有一些“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树,好不容易在大漠腹地有个罕见的湿地,必须要万分呵护啊!
07
在与风沙相伴的日子里,在遥想亲人的时候,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同胞温暖了我们
当今50岁以上的人可能记得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和田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要去北京见毛主席。
我们在老人后代的家里,见到那张毛主席与老人握手的照片,不禁感慨:如果那时有铁路,何至于痴心虔诚地要骑着毛驴远足啊。
库尔班大叔的后代和村民在一起
老人的曾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在航母“辽宁舰”上服役过,她说自己参军一是为了实现了曾祖父的心愿,二是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沙漠里要修铁路了,老人要是在,该有多高兴啊!
当地群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令我们动容。在且末县一个村庄,一群小巴郎子(维语:男孩)围着我们,好奇地问这问那,还不时地为旁边的爷爷奶奶翻译着。我们就餐时,村民送来了石榴、西瓜、甜瓜和金黄的馕。那段时间,当地人一见我们,迎面就是一个大拇指和一句“亚克西”(维语:好)!
2020年9月7日,且末大批群众前往和若羌交界处,那里举行了一场节日般的特殊仪式,只为了迎接铺到这里来的第一根钢轨。每一位群众都激动地登上工程车,坐了一个500多米的来回。
这些景和情,拨动着铁路人的心。两年后,我们就把真正的火车开到他们家门口来了。
我们自己的家,有的在北疆甚至内地,平均6个月甚至3年才能与家人团聚一次。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的生活基地一般都在县城,但工作在野外。
在与风沙相伴的日子里,在遥想亲人的时候,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同胞温暖了我们:“这些铁路巴郎子,不在家里陪‘羊缸子’(维语:妻子)和父母,跑到猎鹰都不来的地方给咱们修铁路,不容易啊!”
08
如此历史厚重的区域,第一次通过铁路与外界连接,这全球首条“环沙漠铁路”的意义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在沙漠修铁路好些年,我对“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诡异天气见怪不怪,但越深入了解,越对这块土地上厚重的历史终生难忘。
被称为东方“庞贝城”的民丰县尼雅遗址,1995年10月出土了一件宝贝,华夏历史上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臂,全文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再普及一个常识吧。和若铁路的终点站若羌县,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单位,面积有20多万平方公里。
新疆的瓜果、和田美玉,早就名声在外了。在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除了和若铁路沿线的七八个县城外,还有尉犁、轮台、库车、沙雅、英吉沙,这些唐诗中响亮的名字现在依旧“坐不改姓”。
如此历史厚重的区域,第一次通过铁路与外界连接,这全球首条“环沙漠铁路”的意义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我们修路几年,充其量是过客,但有人是始终在这里坚守。在且末,我见到了22年前从河北自愿来教书的李桂枝。她说当年坐了三四天火车到库尔勒,又坐两天汽车才到且末。
“铁路一修好,少走1000公里啊。”“我留在沙漠,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沙漠。”我至今记得李老师的这两句话。
“祝贺!这次你赢了!”老同学说。
是的,这次我——们——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漠之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