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化介绍人怎么样 了解青海文化介绍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话说青海人”系列之乐都人,文化古都人文荟萃,但都是直肠子乐都,青海省海东市政府所在地,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据专家科考,乐都是由“洛都”“落都”等名称改译而来的,属于古羌语,意思是“沟口”,至今乐都方言把乐都还是叫“落度”。也正如古羌语乐都原意一样,乐都的地形也是“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全区辖7镇12乡,其中川水地带有2个街道4个镇,北山有8个乡(镇),南山有6个乡(镇),2020年年底人口为24.09万人。1、乐都是文化古都,人文荟萃翻看乐都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开始,各朝各代的典籍中都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破羌古城、赵充国屯田、南凉国君王、文人骚客等众多元素,让这个地方百花齐放,它们像一个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珍珠,在乐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柳湾彩陶、汉“三老赵椽之碑”、古南凉都城遗址、明瞿昙寺的古建筑艺术、壁画及附属文物、西来寺古建筑艺术及寺藏明代水陆道场画和县城明代建筑关帝牌坊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到了民国时期,在青海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乐都文书、两化的官,互助大通一二三”,由于乐都自古重视教育,所以在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乐都地区当文书的较多。到了近现代,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乐都二中”更是创造了不少神话,尤其是高中部教学质量远近闻名,直逼当时的西宁湟川,省城西宁或其他州县的学子想办法托人找关系走“后门”,据说当时每到开学的时候,“乐都二中”那条小道两边停的全是各种好车。虽然到了后期由于省城西宁各种“争取”各种优质师资,乐都许多好多老师也都调到了西宁,乐都二中也取消了,不过现在的乐都一中的高考录取率在全省也是能排的上号的。2、乐都人多为“直肠子”按道理来说作为文化城区,乐都人应该是那种说话比较婉转的才对,但其实乐都人西北的气候特性一样,多数人说话都是干巴巴的,为“直肠子”类型说话很少转弯,给对方不会留有余地,尤其是在乡村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就像小编一样曾经好几次被人说,说话干巴巴的感觉容易得罪人(尤其是领导),但在乐都大家说话都是直来直去,反倒多了一些豪爽的感觉。3、豪爽但不缺素质很多人觉得乐都人说话“直肠子”,是不是乐都人就是那种不注重细节大大咧咧的样子?其实恰恰相反,乐都作为文化大县在素质上面在青海绝对能排得上前列,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种:1、很少说脏话:乐都人说话带脏字的人不算多,尤其是在父母长辈面前绝对不能带脏字,但在青海有些地方是毫无顾忌的,父母子女互带脏字也是常事。2、家里不唱少年:少年俗称“花儿”是青海的民歌,但有一些是唱男女之间情爱的,所以乐都人在家里不唱少年,向我们小时候在家都不听少年,只有平辈的人在一起时听。3、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乐都人都是有礼貌地待人接物,用干净的语言和人交谈,自觉维护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文明规则,尤其是在农村对于礼仪方面更是注重。除此之外乐都方言在青海也是很有特色,虽然民和的方言和乐都的有一些类似,但民和话明显有了兰州话的儿化音,所以乐都老乡只要碰上都很好辨识。小编总结的或许会有一些遗漏,那么各位朋友你们眼中的乐都和乐都人是怎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编打算也写个“话说青海人”的系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也可以给小编说说你眼中的家乡人,我们一起把青海推出去。

  由于生活中“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人民,受到气候,地域的影响,加上青海那悠久的历史岁月的沉淀,逐步形成了特色的青海民风民俗。同时交织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是为青海文化增添一抹风情。  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土族和撒拉族只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草原歌舞、藏戏、蒙古摔跤、赛马、回族歌舞、土族的安召舞、撒拉族民居、藏族服饰及其婚俗等充分体现了青海高原个民族的风情。  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个民族除了自己独有的节日和文化活动外,由于在地域上的杂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代表青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青海花儿”  青海要先从“花儿”开始。面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河惶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面的圣洁之花。盛况空面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山清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演唱时称为“漫少年”。它的声调既高充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行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其比兴优雅动听,赋词明快清新,艺术性很高。  花儿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对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有一首花儿云: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举办各种花儿会,劳动人民心化怒放之时。  青海人喜欢喝茶。青海高原气候寒冷,是不产茶叶的地方。然而,茶却与青海各族人民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当地有“茶是头道饭菜”,“宁可三曰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青海人不喝碧青翠绿的绿茶,也不饮色红浓艳的红茶,而喜欢用铜壶、招壶或陶瓷罐罐熬煮色泽黄褐、浓醇微淫的获茶。  获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熬茶时,往往还要在茶水里加一些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胆,这便是风味独特的醇香的奶茶。糖人喜欢喝熬煮的清茶、奶茶的饮食习惯。  青海不产茶叶‘茶叶要靠外地供给。过去,这里茶叶来户十分不易自然被青海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商品。于是,茶叶便从人们的饮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现出多种文化内涵。茶除了在接待客人的礼仪中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征外,还是当地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礼品。  在青海,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婚礼、宴客、祭祀、春游等活动中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敬人”之说,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原酒文化。
深圳华景乐游,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是企业的智慧大脑,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地理信息等技术,实现对智慧景区“人、财、物”的可视化集中管控,所有旅游资源、服务设施、数据、事件等内容以GIS地图与大数据可视化方式进行管理与分析...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提供
一个外地人理解到这个层次不容易,但还是不够贴切!有些方言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怂”,原意是精液,但实际运用中多可理解为“家伙”,调侃成分大一些,中性,比如你这个家伙,不是青海专用,西北地区普遍用法。姑舅和壮指头现多指没见识的、笨拙的人,类似“土包子”、“乡巴佬”,贬义!泡子娃、泡蛋娃的泡子和泡蛋,从严格意义讲还不是指膀胱,而是睾丸,就是小的意思,多为贬义!“老回回”,回回就是回族的意思,而这个老字,有老奸巨猾的意思,回族做生意的多,经济头脑发达,所以总给人利益至上、爱算计的印象!中性。“藏翻翻”,原是“藏番番”,番邦之意,后延伸为“翻”,因文化差异,对事物看法和处理方式就不同,有“逆”“反”“一根筋”“认死理”“钻牛角尖”之意(呵呵,也不很贴切)!中性。青海偏远,经济落后,本地人自以为是的多,个个都能搞死大象,摆烂就不足为奇!穷山恶水出什么呢,不是全部,而是普遍!对了,我也是本土青海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文化介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