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的背景创作背景是什么?


关键词: 赏析 更新时间:2023-03-26
囚歌的意思文学赏析
囚歌的意思文学赏析,表达了对“皖南事变”死难者的深切悲痛和对部属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被囚禁后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追问每节的意思表达了对“皖南事变”死难者的深切悲痛和对部属的思念百之情,以及自己被囚禁后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囚歌原文|翻译|赏析
赏析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
囚歌课文原文及赏析
囚歌课文原文及赏析2021-09-1214:35:06文/宋则贤《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于一九四二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极端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叶挺
提供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叶挺文档免费下载,摘要:以《囚歌》看叶挺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囚歌写作背景[资料]
囚歌写作背景讲解: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
囚歌读后感,课文囚歌读后感
囚歌读后感(一)我很喜欢《囚歌》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名共产党员兼“铁军”军长——叶挺在被关押时,在牢中写下的豪言壮语。在那豪言壮语中,我感受了人民军队的斗志,感受了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了宁死不屈、斗争到底的决心;感受了他们坚强的、奋不顾身的革命意志。
红色诗歌.doc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
关于小萝卜头的故事
黄显声将军除了教小萝卜头语文和算术,还教他武术和俄语。到了1948年新年,小萝卜头又有了很大进步。他能背诵和默写30多首古代诗词和难友们在监狱里的诗作,像叶挺将军的《囚歌》,陈然写的《我的自白书》,他不仅能背诵,还能给大家讲解。
小学语文“日积月累”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导读]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限制,提高教学有效性。文章中以浙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对象,以“日积月累”教学现状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提高“日积月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
相信未来赏析(优选5篇)
word格式相信未来赏析范文免费下载,相信未来赏析免费阅读全文。【导语】相信未来赏析(优选5篇)由好范文网会员“瞄准地平线”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目录】篇1:相信未来赏析篇2:相信未来赏析
页面运行时间: 0.1516649723053 秒

音画诗歌
在诗歌中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
在诗歌中
感悟党的丰功伟绩
在诗歌中
传承党的优良传统
在诗歌中
凝聚新时代新征程奋进的力量
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
重磅推出
“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日赏析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创作背景:
1941年1月,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苦刑,仍坚贞不屈。
1942年,他写下了这首《囚歌》。此诗有多种版本,诸本略有不同,原诗稿现存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该诗作是叶挺写在被囚禁的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的,手稿则由叶挺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白话述志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 ,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让人读后被作者那股凛然正气所震撼。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地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之名句,表达出了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国民党反动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这种本能的渴望,来征服他们用酷刑所无法征服的革命者。然而,他们又怎会知道,他们所给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间有着何等的差别?这种诱惑在像诗人这样坚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革命者正是因为要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身陷牢狱,也义无反顾。虽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这种“小自由”而能换来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么可以顾惜的呢!古人说:“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而诗人正是这样一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志士。他写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所以当他面临着“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他宁可选择“囚禁”。诗人伟大的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诗的下半节,诗人以激昂的语气来回答了那个在外面高叫的声音,告诉了他们自己的选择,用激烈的话语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无畏的气概。在诗中诗人用“活棺材”来比喻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间炼狱,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残酷迫害革命志士,屠杀共产党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揭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最终结局。诗人坚信革命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他愿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让自己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得到永生。我们仿佛看到,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起来,光耀千秋。
本诗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成的雄壮乐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更没有用一个典故,但音韵嘹亮,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作者遣词造句极其精炼形象,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在面临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捍卫人的尊严,为了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宁可选择囚禁的决绝态度和牺牲精神。作者的伟大人格在这里得到“诗性”的升华。生动的比喻也是此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诗人用“活棺材”比喻那些囚禁革命志士的牢房和反动派的统治,又用“地下的火”比喻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诗人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并且希望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本诗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将永垂青史,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
名家点评:
革命领袖周恩来《信仰的力量·精神卷》:“这才是真正的诗,他有着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他又有透彻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于一切苦难之上。”
现代诗人郭沫若《叶挺将军的诗》:“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激愤,但也放射着明澈的光辉,这才是真正的诗。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一切的苦难之上……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朗诵者:大锤(郑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推出“喜迎二十大 诗歌颂党恩”——“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系列融媒体作品。
该系列融媒作品共计30篇,甄选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诗作,涵盖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新时代代表性诗作,以及部分和河南有关、歌颂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经典作品,集朗诵、音乐、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呈现。
红色诗词不仅是诗词文学史的奇迹,更是中国革命的史诗篇章。传诵与普及红色诗词经典,对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
朗诵者:大锤
编辑:弓雪
统筹:刘平 岳翔 乔艳霞
部分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政府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囚歌的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