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未了,山河花开花落人依旧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曾在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时,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以李清照在词上极为高超的艺术成就,为何避而不谈李?
有很多人说:因为李清照的词,大过于小资情调,讲的不过是深闺愁怨,难登大雅之堂。
其实,在这里把李清照换成是任何一位女诗人、女词人,似乎都躲不过类似的评判,诸如女性格局太小,只会把目光限于个人情感之中。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也不得不说,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男性,自我感觉实在太好,对于女性有着固有的偏见,认为天下大势、家国兴衰,都是男性才会关注的社会话题,而女性的格局,永远都跟情感有关,没了爱情,女性就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如果只看李清照的前半生,她与许多文艺女青年一样。
衣服不愁、生活优越、略有才情、笔下常常是写给爱人的情话,好像真未有什么大格局、大抱负。但细思一下,能做到这些说明她不缺时间和钱,放眼古今,能全做到这几点的女性已经是泯然众人,文艺之人大多感情细腻,即使是李清照到了人生的尾声,也没有逃开“愁“这一字,可是又有几人理解,她笔下的愁,到底在愁什么?
但我始终相信:伤春悲秋,绝不可能是一个能在自有领域做出优秀成绩的女性在诗词中仅有的情感表达。
倘若我们走近她的人生,去看到她整个人生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
就定不会认为她的愁仅限于情爱之间,她笔下的愁,
叹的是那个「历史乱世中,芸芸众生的无奈与沉浮」。
一、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是一个才华横溢、长得还行,另外符带点刁蛮任性的女子,在上流的文学圈子,也足够其小名气。
她第一次见赵明诚,是那一年的元宵佳节。
少年郎犹如天上星辰,与光同尘,光而不耀。
华灯初上,月色如织,两人四目相对,就这样,赵明诚结了李清照。
赵明诚说:我小时候,做过一个梦,在梦中读过一卷书,写道「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句话困扰了我许久,不知姑娘可否解开这谜题?
李清照想了想:言与司合,乃词字也,安上已脱,乃女字也,芝芙去头,乃夫字也。词女夫……看来,你以后要娶的人是个女词人啊!
灯迷解开,她心如鹿撞、面色潮红,闹怒的嗔了赵明诚一眼,逃之夭夭。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
我突然想到,对于我们喜欢的人,就算明知是套路也心甘情愿。
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陷入爱情的女子,行为是不受大脑控制的......
自那天起,李清照心中总是忐忑、难以平定,经常借口喝酒跑出去。就是想着,万一能与某个人在街头不期而遇呢?
如果两个人内心都想要见面,总有一方去想办法去制造机会,另外一方则顺水推舟。
所以,两人也常不期而遇。
可平时明明迫不及待想见到他,但在真的见到他以后,却又下意识的想躲开他。
李清照叹气,「明明想见他,可却又怕见他。」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心情。这天,她刚荡完秋千,衣服都湿透了,下人突然来报:赵明诚过来府上拜访。这一刻,李清照连鞋子都顾不上穿,踩着袜子就溜走了,逃跑途中还掉了脑袋上的金钗,想留下在对方心中美丽的印象。
可是跑着跑着,思念的本能又让她折返回去,她脸颊红晕,倚着门,悄悄的看向他。
赵明诚剑眉星目、衣冠楚楚,与她父亲交谈时,举手投足,都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这世间怎会有这般风华绝代的男子。这时,赵明诚眼神扫过来,与炽热的眼神交汇在一起,吓得她连忙戏精附体,轻嗅门前的青梅,假装没有看见你的样子。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我犹其喜欢诗经中的这句,想来,李清照当时也如是。
靖中建国元年,赵明诚求亲李清照,李刚满十八岁,就嫁给了她的梦中情人赵明诚。
婚后,她说那天我写了一首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
赵明诚看完以后,忍俊不禁,笑出了声。
李清照不满,说:你笑什么?
他说:其实,就在你避开我目光的那一刻,我也下意识躲闪了你的视线。
喜欢是放肆大胆的打量,爱却是是小心翼翼伸出想要触碰而收回的双手
因为我们的爱意藏不住,所以显得笨拙不堪,表现得并不高明……
三、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甜蜜、最幸福的时光。
赵明诚不是迂腐之人,经常带着李清照玩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一天,他在卖花处给李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
她打量了这花一会儿,立刻把花插在云鬓上。
他问:你这是干什么?
她说:你觉得,是我好看,还是这花好看?
他哭笑不得:这怎么可比?
她说:我怕你看了花之后,觉得我的容颜不如花好看,所以把它插在头发上,好教你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好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光阴似箭矢,花开几轮,花谢几轮,日复一日的幸福美满,让人在安逸中漫漫沦陷。
赵明诚毕竟是官宦子弟,婚后出仕为官,各地奔波,二人经常两地睽隔、聚少离多。。
她在家中百般无聊,思念是最能激发一个文艺女青年文思泉涌的才华,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何能寄相思?唯鸿雁往来,文字最达意。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据说,赵收到信后,这首词反复比读,越读越想附回一首唱和,可怎么想也比不上李清照的这首词。
他闭门谢客三天,写了五十多阕词,总不满意,于是把《醉花阴》混入这些词,拿给好友陆德夫品鉴。
陆德夫看完说,只有三句绝佳。
赵明诚忙问:哪三句?
陆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到这里,原谅我有点不厚道的笑了。有人说,不要和文学修养深厚的女子谈恋爱,
一来,才情不足,不容易接上话;
二是,她动三分情,能写出十二分意。
很少有人想过,能让我们写出三分的文字,必定也深怀十二分情意。
四、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一年,隆冬萧瑟。
靖康二年,十五万金兵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宋山河,大火在汴京城内连烧三天,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付之一炬,徽、钦二圣被俘虏北上,亡国的阴云压在了每一个大宋百姓的头上,同样也落到了李清照夫妇头上,国破家何在?
往日人声鼎沸的汴河漕运,在战争下被迫中断;李清照夫妇随同南下,同离散的万千大宋子民一起,投奔康王赵构在南方称帝所建的新朝廷。
寒夜萧萧上锁窗,梧桐庆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至、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建炎三年七夕,新皇帝圣旨,赵明诚云建康面圣,江南江北依旧兵荒马乱,赵明诚刚到就染上了疟疾,病倒在床、奄奄一息。
他给他写信:我可能不行了。
她大惊失色,连忙坐船,星夜兼程,匆匆赶到了建康。
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他的眸光一点一点地涣散,他的手一寸一寸冰凉,直到再无声息。
她泪眼逐渐模糊,面前那个当年手捧一束梅花向她走来,嘴角含笑,少年一般干净明朗的爱人已经离她而去。
自此以后,她的世界,烟消云散。
五、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乱世之中,人贱如蝼蚁,命如草芥。
战火还在燃烧,无暇顾及家族的没落和家人离散的李清照,保护着她手上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赵明诚生前的金石藏品。她要替丈夫好好活着,去完成他未了的心愿。一路兵荒马乱,大量金石文物散落,她追随高宗行迹流落,这次仅她一人承受。
建炎四年,金朝扶植伪齐政权,新皇赵构不思进取逃之夭夭,这一事件让李清照备受打击: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这首诗以两汉映射两宋,贬斥伪齐政权,同时又借嵇康之口,讽刺不思复国、贪生怕死的主和派,指东打西,作为秦桧小姨子的李清照,骂起投降派来字字如刀,毫不手软。
当年那个倚门回首,陷于闺阁情爱之间的李清照,已然成长为挺身而出,直言反抗昏聩朝廷的爱国诗人。
原来只有爱你的人离开了,你才可以真正的长大。
六、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绍兴二年,李清照到了杭州,结束了逃亡生涯。
多年劳碌,在生病最虚弱的时间里,出现了嘘寒问暖的官吏张汝舟,人在脆弱的时候,最不容易辨别真假,婚后,她才发现,张汝舟是个见财起意的小人,他之所以与自己结婚,为的只是这些年来,自己与明诚收集的金石藏品。
她再也不堪忍受,一纸诉状,把张汝舟告上公堂。可代价是作为状告丈夫的一方,她要承担两年的牢狱之灾。幸亏有亲戚帮忙,才在后来改成了九天。
经过此番折磨,她也并未意志消沉,因为她得知,皇帝派使臣出使金朝、看望二圣。她大喜过望,以为朝廷有振作之志,亲自作诗为使臣送行: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一个女子,在胸怀家中天下时,并不比男人差。她力图主战,渴望朝廷出兵收复失地,复我大宋山河。
但谁曾料想,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个个畏敌如虎,只知偏安一隅。而皇帝这次,名为出使,实为议和,到头来,她只是空欢喜一场。
经历失败婚姻都未曾被击溃的她,踏上八咏楼,沉坐至夕阳西下,夜风料峭,悲愤落笔: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她说,“这万里江山之愁,怕是后人也要愁了。”
南渡后的李清照,不习惯南方的风雨,甚至南方悠长的白昼,
犹记中州盛日,俊丽翘楚,而今日容颜日渐憔悴,头发蓬松,也再无心梳理。
她突然就明白,青梅小院和明媚的风光,连同半生记忆中那个越来越远的人。
往后余生,再也看不到了。
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昭兴四年,金兵南下,皇帝仓皇逃窜,李清照流落于金华。
这日与友人行至双溪,此处景致如画。她神情恍惚,好似北国风光再次浮现于眼前,可下一瞬间,潮湿的南风将她拉回现实。
任凭这里景色如何锦绣,北国与南国,终究是完全不同的。她的眼中只剩下单调与悲凉。
年少时,她与赵明诚琴瑟相和、人人艳羡。
转瞬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她轻轻落笔,写下那首口碑载道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
自他离开后,她经历了大起大落,也见惯了生离死别。
我想,在这一瞬间,北国、故乡、爱人、亲人定在她心间走过,如同一场绚烂的花事,转瞬即逝。
只剩下物是人非的景,哀叹着事事皆休的愁。
愁的何止是她一人?
还有南渡之后,那些对故国思念的每个大宋子民。
八、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故事到了最后,我们再来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未何不曾提及李清照?
这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对宋词有系统性的讲解。李清照身后没有传承,不算是承前启后的词人。
很多人在读李清照时,总是只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愁,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眼中,她是个凄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这是对李清照最大的误解。
在「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评价中,我最满意的当属明代文人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其他的女子,或许会把心思寄托在闺房之内,整日周旋于爱恨情仇,而李不同:
经历那样一场盛世坍塌,她心中的波澜,从「个人情感」蔓延到「家国天下」。
她笔下写情,写的是赵明诚,也是前半生中州盛日的大宋王朝;
她笔下写愁,写的是她自己,也是后半生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
这一字一句,无不是「两宋史诗的风采」。
作为女性,我情愿她还是那个轻嗅青梅,云鬓斜簪的小姑娘。
那时,她天真烂漫,笑容如花般绽放。
为何我们读她的词,也「愁绪万千」呢?
因为,我们都是戏子,
在别人的故事里,留自己的泪。
生命如果是孤独的,那么看尽残花凋谢,也是无法言说的痛。
悲欢离合总归情,
梦醒一场空,孤影照惊鸿。
小沫
2020/11/16日 写于武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开花落人依旧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