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剧老生的鼻祖是谁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工文武老生,有徽班领袖、我国京剧老生的鼻祖是谁鼻祖之称。( )


梨园,原是古代戏曲班子的别称。
梨园世家是几代都从事京剧行来的家庭。旧称京剧界从业人员为梨园行,京剧界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京剧界的梨园世家非常多。著名的梨园世家如以谭志道为创始人的谭家,薪火相传,多达七代均为京剧演员。谭家第二代谭鑫培为老生泰斗,至此之后六代均从事老生行当。谭门第七代谭正岩为当今比较活跃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之一。谭门第五代谭元寿在八十高龄后仍不遗余力地为辅佐其孙谭正岩出场表演。本文列举了三代以上的京剧梨园世家,可谓群星璀璨。其它三代,两代的梨园世家,不胜枚举。
英秀堂谭
谭家,第一代谭志道,工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工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工老生,第四代谭富英,工老生,第五代谭元寿,工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曾,亦工老生,第七代谭正岩,工老生。
怀仁堂沈
第一代:
道光年京城著名的武戏大家沈小庆
第二代:
同光年著名的须生沈三元
第三代:
著名的净行沈福山,琴师沈福海。
第四代:
著名琴师沈玉才,沈玉秋,乐师沈玉斌,小生沈玉华。
第五代:
北京京剧院教授沈长春,琴师沈长林,老生演员沈金波,武生沈宝瑞、沈宝桢,场面沈宝琪。
第六代:
北京京剧院琴师沈媛,武生沈家欣。
醇和堂罗
第一代
罗巧福为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旦角名家。
第二代
罗巧福的长子罗寿山,即名丑罗百岁;次子罗福山,工老旦。
第三代
罗寿山有一女四子,女适孙怡云;长子罗文森、三子罗文翰、四子罗文瑞均工武场面;次子罗文林为琴师。罗文翰娶孙佐臣之女为妻,与裘桂仙、张荣奎为联襟。罗福山有两女三子,长女适王荣山,长子罗文奎,四子罗文元,均工丑角,三子罗文田,工场面,小女适高庆奎之子高晋昌。
第四代
罗文森有五女两子,长女适贯大元;次女适张鑫奎(方荣翔岳父);三女适金钢钻之兄;四女适场面慈永顺;五女适一外行;长子罗万祥,工武场面,次子罗万增,工场面,罗文林子罗万芳,工老旦,早夭。罗文翰生有四子一女,女早夭。罗文翰的长子罗盛公,工丑,次子罗盛远,工净行,三子罗世鸣,工小生,四子罗世保,工丑。罗文瑞长子罗万通,工武生,次子罗万喜,工丑,三子罗万仲,工场面。罗文奎长子罗万华,工老生,次子罗小奎,工丑,三子罗万才,工武生,四子罗荣贵,工净行,与花脸演员凯庆泉为亲家。罗文田长子罗万金,工文场面,有月琴大王之美誉,次子罗世宏,工武生,三子罗万年,未从艺,四子罗万银,工场面,妻室耿慧雯,为名琴师耿少峰之女。
第五代
罗万祥有三子一女,长子罗荣庭,工老生,罗荣庭之子罗群未从艺;次子罗荣舫,工老旦,三子罗建昆,原习武生后改行参军;女罗秀珍适建筑工人汤承锦。罗盛公有两子三女,长子罗长德,工花脸;次子罗长胜未从艺;长女罗雅英适武丑翟韵奎,次女罗雅兰适武净程长松;三女适外行。罗万银之子罗建军,工场面。
第六代
罗长德之子罗宁,工评剧丑行;罗群之女罗兰(实为罗巧福始之罗家第七代),师从北京京剧院教授沈长春,工老生。罗雅英有两女两子,长子翟强,工丑,次子翟岗工武丑;长女女翟琳适管德旺,次女翟瑛适武净蔡小龙。
德春堂杨
第一代杨五工丑。
第二代杨桂云(杨朵仙)是清朝末年与谭鑫培、梅巧玲同时的“四喜班”著名花旦演员;杨德云,工小生,杨五抱养之子。
第三代杨桂云的长子杨孝亭,艺名杨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杨毓麟),艺名杨幼朵,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
第四代杨宝森系杨孝方的长子,是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老生艺术的创始人;杨宝森的堂兄杨宝忠(杨孝亭之子)是武生演员,后来成为著名琴师。弟兄二人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创造了杨派老生艺术,三人的组合为梨园行内所称道;杨宝义,工旦行,杨孝亭之子。
第五代:林余华,工旦行,杨孝亭之女杨迪贞,之女;林庆华,鼓师,杨迪贞之子;林幼华,工旦行,杨迪贞之子;杨深泉,琴师,杨宝忠之子;杨醴泉,工花脸,杨宝忠之子;杨元咏,工老生,杨宝忠之子。
第六代:杨宏钧,琴师,杨深泉之子;杨宏英,工旦行,杨深泉之女。
蕉雪堂王
第一代:王顺福为旦角演员,是梅兰芳大师的岳父。
第二代:王毓楼工武生,梅兰芳大师的内弟,余叔岩先生的把兄弟。
第三代:王少楼是余叔岩先生的弟子、义子,曾任北京戏校教务主任(郝寿臣先生任校长)。
第四代:王学栋是国家京剧院的鼓师。王学栋的伯父是王少楼。
第五代:王学栋的女儿王怡现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当红的著名青衣、刀马旦表演艺术家,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毕业。曾获北京市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
荣春堂杨
第一代杨福元,昆曲小生。
第二代:杨隆寿;杨隆寿的弟弟杨双贵,工丑角。
第三代:杨隆寿有四女二子,长子杨长林,次子杨长喜,均工武生。
第四代:杨长喜的儿子杨盛春工武生。
第五代:杨盛春的长子杨少春,次子杨铁柱,三子杨铁虎,四子杨铁嗣,均工武生。次女杨铁珠,工武旦。
第六代:杨铁虎之女,杨沫,工武旦。
善林堂叶
第一代叶忠定,是老嵩祝科班出身的花脸,在四喜班,与老生王久龄并称台柱。
第二代:叶忠定之子叶春善是京剧老生演员,富连成社班主。
第三代:叶春善娶妻段承荣。生有六女五子,茹富兰、宋继亭、萧盛萱为其女婿。长子叶龙章是京剧组织工作者,次子叶荫章,三子叶盛章为武丑演员,四子叶盛兰是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清末著名小生演员程继先之得意弟子。五子叶盛长,京剧老生。
第四代:叶盛兰的长子叶蓬为京剧老生演员,现任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教授。叶盛兰的次子叶少兰,是京剧小生演员、导演;叶金援,京剧武生、红生,叶盛长之子。
第五代:叶蓬生有一子一女,女叶芳工花旦。子叶光为琴师。
令辉小冬
孟家第一代孟福保(老孟七)祖籍山东济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徽班出身,擅演武净兼武生。
孟家第二代:孟七是位多子的父亲,共有七个儿子,其中第四、七子未承父业不唱戏,另外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个个生龙活虎,各展其才,表现出非凡的技艺。长子孟鸿芳,自幼随父学武生,并喜欢读书,聪明绝顶,因嗓子好,又口齿伶俐,后改文武丑。次子孟鸿寿,文丑,艺名第一怪,或天下第一怪。三子孟鸿荣,攻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他是孟七几个儿子中最能传承其父衣钵者,因此呼其“小孟七”。五子孟鸿群,秉承父业,攻武净兼文武老生,得到老孟七真传。六子孟鸿茂,是老孟七续弦所生,与鸿芳等为同父异母。亦为小金台科班出身,本工铜锤,倒嗓后,改随大哥二哥习文丑。
孟家第三代:孟鸿群的女儿孟小冬是著名老生演员,宗余叔岩。孟小冬的胞妹孟幼冬(仇乐弟)是孟鸿群的第四女亦以文武老生享名。幼冬三哥孟学科,亦即冬皇之胞弟,原唱花脸,后学武生,在一次练功翻滚中,不慎摔坏了脑子,造成轻度脑震荡,遂改行学做会计。
鸿茂有子名孟小帆,演文武老生,红极一时。
第四代:孟学科娶妻何淑纯,生有一女二男,长子孟喜平(孟俊诚),坐科尚小云办的荣椿社,先学老生,后改花脸。学科的四子孟俊泉,花脸演员,他是郝寿臣和裘盛戎的高足。
第五代:孟喜平之女孟荧,吕剧演员。
怡春堂孙
孙心兰,孙门第一代,工旦行。孙怡云为孙心兰之子,孙门第二代,工旦行。孙甫亭为孙怡云之子,孙门第三代,工老旦。孙甫亭有子孙振泉工老旦;孙振才,工花脸,昆仲二人均从事京剧艺术事业,孙振泉之子孙晓哲,工丑。至此孙门为五代梨园世家。
荣华堂萧
第一代
萧长华的伯父萧永寿,艺名小兰,是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昆旦;萧长华的父亲萧永康,排行为三,艺名萧镇奎,是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奏艺的著名京剧著名丑角演员。
第二代
萧长华,京剧丑角大师。1922年后,与梅兰芳长期合作,并辅佐马连良、于连泉、尚小云、谭富英、张君秋等人演出,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倍受推尊,与慈瑞金、郭春山并称“丑行三大士”。。他于1904年始,应叶春善聘请,入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科班任任总教习达三十六年之久,除教授丑戏外,还教授生、旦、净各行角色。同时仍在玉成班、同庆班等演戏。他终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一九一三年,为专心执教喜连成科班,曾辍演八年,不外出搭班演出,专心致志于教学。从此,他享誉梨园,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著名戏曲艺术大师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建国后,萧长华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授、顾问、副校长、校长,为京剧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梨园行里,萧长华是公认的伯乐,不光自己戏唱得好,还培养出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叶盛章、袁世海等一大批京剧名角,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第三代
萧长华的儿子萧盛萱是京剧著名丑角演员。
第四代
萧长华的孙子萧润增,1937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获政府特殊津贴。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舞台上麒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萧长华的孙子萧润德,京剧小生演员。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从陈盛秦、萧连芳,祖父萧长华先生学京剧小生戏。1959年毕业分配到本校实验剧团,在演出《碧波潭》、《破洪州》、《激权激瑜》、《借赵云》、《玉堂春》、《钗头凤》、《罗成叫关》、《武则天》、《陈三两》、《十三妹》等剧目中饰小生角色。毕业以后又向姜妙香、叶盛兰、江世玉、李德彬诸小生艺术家学习小生戏。1962年调到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群英会》、《临江会》、《奇双会》、《打侄上信》、《连升店》、《百花赠剑》、《香罗帕》、《断桥》、《点帅破阵》、《潇湘夜雨》、《狄龙寨》、《沙桥饯别》、《举鼎观画》等戏。2000年退休后,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戏曲院兼课。
萧润德的妻子胡全琛,为曲艺名家胡玉民之女。
萧长华的孙子萧润年。
1961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跟随丑角前辈系统学习丑角艺术,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认真刻苦的精神使他在艺术上打下扎实基础。1966年毕业后,同年进入上海京剧院。先后与童芷苓、李玉茹、赵燕侠、李慧芳等众多南北京剧名家的合作演出,表演当行出色,为人配戏,从不喧宾夺主,铺垫陪衬,严密得体。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丑角人物。
第五代
萧润德的儿子萧岱青亦工小生,为萧门第五代从业梨园之佼佼者。
花脸世家
第一代:裘桂仙。光绪七年生人。京剧净角演员。
第二代:裘桂仙次子裘盛戎继承其艺术特色,并有较大的创新,为裘派花脸创始人;
三子裘世戎曾经长期云南京剧院挑梁净角。
第三代:裘盛戎的长女裘红,幼年即入中国戏曲学校学戏,主攻青衣,师从于玉衡等老师,演过《二进宫》《玉堂春》等剧目,曾在北京京剧院工作。
裘盛戎五女裘芸继父音韵,自幼酷爱京剧,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场,活跃于当今票界,颇受好评。
裘盛戎的长子裘鸣,后改名裘少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师从孙盛文等老师,舞台形象嗓音酷似其父。
第四代:裘少戎之子裘继戎,工铜锤花脸,毕业与北京戏曲学校,现经常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景和堂梅
梅家,第一代梅巧玲,工旦,第二代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工小生改花旦,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京胡演奏家,第三代梅兰芳工青衣、花衫,第四代梅葆玖工旦,梅葆玥工老生。
梅兰芳年轻时期照片
梅兰芳:1927年评选四大名旦,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兰芳是一位蕴藉风流的美丈夫,据说有人为看他的《太真外传》,搞得倾家荡产。
武生世家
茹家,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四代都工武生。
四维堂李
位于北京宣武区大吉巷路南原41号(现22号),曾居住一李姓梨园世家,堂号四维堂李。该宅第原系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之房产。1924年,名净李永利以4500银元购入。自此,李永利与子万春、桐春、庆春、圜春及孙小春均居此寓所。该院落窄长、南房为上共4间,为李永利夫妇居室。北、东、西房各为3间,为庆春、小春等居住。南房西侧有游廊通往后院,院内有两明一暗的西房三间,为李万春、李砚秀伉俪居室。该房建筑风格与前院不同,房上的女儿墙为砖雕花图案。前院门窗及梁柱均以传统彩绘油饰。1966年夏,文革时李万春全家被扫地出门,自此,他们再未回归这居住四十多年的寓所。
李永利
(1884-1955),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维持生计。李永利自幼酷爱戏曲,每逢集日或庙会有野台戏时,待随父卖完货后,便独自留下观看,回家后便模仿学演,并苦练出翻跟斗的过硬本领,曾充任临时的武戏演员。投身梨园后,据其身材魁梧等天赋条件,归工武净行当。享名后与李春利、刘春利、王永利被誉为武净四利。其演《白水滩》之青面虎,打滩时的跟斗过人;《嘉兴府》之鲍赐安,盗私娃时从三、四张桌高的楼窗内云里翻下高,而手中竹篮内的喜神从未掉出;《收关胜》之关胜,扎靠、厚底、甩发并手执大刀从高台云里翻;《八蜡庙》之费德功,手执大刀翻跺子、蛮子过桌接镖走抢背,这都是令人叫绝的杰作。二十世纪初,与何月山合演《战马超》,旗鼓相当,享誉一时。25岁时与15岁的孙炳财结婚,生有六子二女。长子、长女及五子夭折。万春名为长子实为次子,下面依次为桐春、庆春、圜春;次女慧英排行为四,为武旦李金鸿前室。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岁。
李万春
(1911-1985),清宣统三(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生于哈尔滨。谱名伯,号鸣举,乳名长顺。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6岁上学读书,后随其父练功习艺,并从徐德增、崔凤鸣、项鼎新等学《珠帘寨》、《碰碑》、《洪羊洞》、《逍遥津》、《斩黄袍》、《状元谱》、《盗宗卷》、《乌龙院》、《辕门斩子》等。7岁便以客串李为艺名于上海在白牡丹(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饰仙童,表演五子夺魁。自此随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戏,曾演出《捉放曹》、《黄金台》、《打棍出箱》、《珠帘寨》、《摩天岭》等。8岁时便由其老姨陪同赴芜湖、安庆、扬州、无锡、苏州等地演出。后又随其父赴杭州演出,自此小有名气。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万春,意在万古长春。载誉返沪后,其父为使他博采多学,广请名师授艺,从杨瑞亭学《战马超》、《战冀州》;从张德禄学《潞安州》、《汤怀自刎》、《驱车战将》;从何月山学《三江越虎城》、《长坂坡》、《金钱豹》;从张德俊学《花蝴蝶》、《四杰村》、《快活林》;从刘奎童学《追韩信》、《徐策跑城》;从马连良学《李陵碑》、《南阳关》、《打棍出箱》;并从应宝莲学了《目莲救母》,此剧虽为老旦戏,但剧中刘清提有接叉、摔踝子并从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虽学会并未演出,后来将此戏传给了王鸣泳。艺成后随父由沪至津。1923年9月应俞振庭之邀晋京于三庆园演大轴《战马超》,一鸣惊人,被誉为童伶奇才。后随斌庆社赴济南演出,应邀的余叔岩演《八大锤》,让李万春饰陆文龙,这是余氏有意的提携,亲传了此戏,并收万春为义子。后让李氏全家迁入大吉巷余氏之房。李万春戏路宽广,长靠、短打、箭衣戏皆能。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能戏数百出,《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武松与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黄(月山)派戏《独木关》、《百凉楼》、《剑峰山》、《莲花湖》、《麒麟山》等,受教于李古瑞,并得其岳父李桂春指点。关羽戏受教于程永龙、林树森、李洪春。猴戏尤为所擅。《安天会》为清贝勒载涛所授。通过多年舞台实践,他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1926年,得梅兰芳提携,邀其南下上海演出《林冲夜奔》、《战冀州》等,享誉沪上,并得小达子李桂春青睐,将其次女纫秋(少春二姐)许与万春。1931年,组永春社挑梁演于京、津、沪、汉及山东、东北各地,该年完婚,二李结为秦晋。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为其拍摄了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1938年,长子小春出生,并收姜铁麟为徒。同年在其父支持下,于大吉巷8、9号(今北大吉巷19、21号)两四合院内创办科班,取鸣举、万春之号各一字定名鸣春社。该科班原计划招收鸣、春、佳、乐四科,实际只办了鸣、春两班。1948年报散,培养出于鸣奎、马鸣喆、王鸣仲、王鸣泳、关鸣林、朱鸣秀、刘鸣才、刘鸣宝、刘鸣恭、吴鸣申、李鸣升、李鸣鹤、陈鸣彤、张鸣福、张鸣禄、张鸣字、杨鸣庆、杨鸣孝、周鸣歧、胡鸣忠、赵鸣复、洪鸣珠、郝鸣超、郝鸣振、徐鸣策、钱鸣业、常鸣晋、常鸣莲、萧鸣董、焦鸣荣、董鸣寿、蔡鸣棻、谷春章、吴春奎、张春孝、张春德、张春林等及其弟桐春、庆春、圜春等。鸣春社常演连台本戏《济公传》、《文素臣》及应节戏《天河配》等戏,都极为叫座儿。
1948年。永春社赴沪演出时,台湾来员邀该社赴台演出,因情况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随言少朋前往,孰料一去未归兄弟再未团聚。北京解放后,彭真市长派迟景泉、傅世钧将全团接回,组建"首都实验京剧团",1952年更名北京市京剧一团。1957年李万春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与明来京剧团合并,下放崇文区更名新华京剧团。1960年支边组建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年7个月后,又调往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开始,被揪回内蒙古批斗。1978年9月31日来京演出《闹天宫》。1979年落实政策迁回北京,后与吴素秋、姜铁麟组建北京京剧院二团。1981年赴津与赵松樵合演《白马坡》,并收马少良为徒。1982年被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京与毕谷云合演《平贵别窑》。1983年与夫人李砚秀赴港探亲,与五弟圜春会面,于新光戏院演出《古城会》、《武松打虎》、《狮子楼》。1984年赴太原讲学。1985年8月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为其录制了《落马湖·酒楼》、《恶虎村·进庄》、《武松打虎》及林冲戏的几个片断的录像资料。9月11日住进友谊医院,9月14日凌晨4时46分,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因肝硬变不治病逝,享年75岁。20日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1990年,周桓先生为其撰写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菊海竞渡》,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桐春
为万春二弟,生于1927年。幼入鸣春社习艺,排名鸣俊,工武生兼红生。40年代曾于《济公传》前饰伏虎罗汉,与庆春的降龙罗汉的双人舞,颇受观众赞誉。后部戏与张鸣禄分饰陈亮、雷鸣。擅演《古城会》、《汉津口》、《华容道》、《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关羽戏及武松戏。1949年初,与其弟圜春随言少朋等赴台演出,后未能回归落户台湾。曾搭顾正秋京剧团,后又转入大宛、陆光、海光等剧团,并于海光、国光等剧校任教。在台湾享有"活关公"之誉。1983年本应兄弟会聚香港,惜因身有大鹏京剧团团长之军职不便前来与兄嫂会面,实为憾事。桐春夫人李学彬,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小禄,已故。长女琏珊。次子义民,工武老生,于复兴剧校任职。三子龙吟,影视界工作。次女琏瑛,现居美国。
李庆春
(1929-1998),为万春三弟。家学渊源,幼入鸣春社学艺,排名鸣杰,兼学文武大小花脸。1941年一1946年因演连台本戏《济公传》而名噪一时。从降龙罗汉变成李修缘,再成为道济和尚,表演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可爱,所穿之破袈裟,上有彩色电珠,发出闪亮之光,显示其法力无边。加之灯光、布景的变幻烘托,颇具神化色彩,一时轰动剧坛。1993年元宵节,应观众要求在京又演出了济公片段。他嗓音响亮吐字清晰,且一专多能,其文丑戏素以冷眼著称,配以小动作,颇具幽默感。武丑能《三岔口》刘利华,《徐良出世》徐良等。与兄配演《武松打虎》酒保、《野猪林》高衙内或陆谦、《落马湖》酒保或李佩、《古城会》张飞、《连环套·拜山》窦尔墩、《武松打店》孙二娘及"猴戏"猪八戒、"三国戏"曹操等均配合默契锦上添花。在病故的当年元月还在京演出《溪皇庄》之"金头蜈蚣"窦氏,这是他在京的最后一次演出。12月7日病逝于呼和浩特,享年69岁。夫人张文秀,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小林,曾任乌兰牧骑演出队长,现任内蒙古京剧团书记兼团长。次子小冬、长女小秋、三子小福、四子小月、均未入梨园。
李圜春
为万春五弟,生于1932年。鸣春社成立时,年仅6岁。随兄在科内练功习艺,工武生,个头、扮相、嗓音俱佳。功底深厚,长靠、短打皆能。常演《打虎》、《夜奔》、《三岔口》、《两将军》、《翠屏山》、《伐子都》、《挑滑车》等,更擅演猴戏。1949年,年仅17岁,便与桐春赴台演出。除在剧团演出外,亦到剧校任教。1983年,为去新加坡路经香港,得与阔别34年的兄嫂会晤。夫人沈涪,生有二子为双胞胎,兄名志希,弟名志奇,均从父艺工武生,现改入影视界。
李砚秀
系万春夫人,1918年生人,为黄派武生李顺来之四女。其姐李砚琴,艺名花砚琴;李砚芳,艺名花砚舫;李砚秋,艺名花砚宾。关外人称"花氏三砚"。其弟李凤翔,工武生,其女文云,为京城名票,文云爱人胡学礼为中国京剧院武净。凤翔子少翔,原为琴师后改行。1985年。李凤翔从台湾取道巴拉圭回到北京与夫人及子女团聚。二弟李睿舟,为台湾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现居美国。小妹李砚萍,为名武生周云亮妻室,夫妇均为江苏省京剧院著名演员。李砚秀家学渊源,13岁即组班"砚社"挑梁演出。17岁得尚小云青睐,收其为弟子,亲传了《花蕊夫人》、《汉明妃》、《白玉莲》等。她戏路宽广,能戏数百出,擅演《木兰从军》、《汉明妃》、《贪欢报》、《千里送京娘》、《北汉王》、《貂蝉》、《雁门关》、《秋香三笑》、《妻党同恶报》及前后部《玉堂春》等。尤其《红龙涧》为其独有剧目,所饰娟娘颇见光彩。剧中宋遇春饰周庄,姜铁麟饰高通海,贯盛吉饰欧阳德,该剧曾于沪上红极一时。《霸王别姬》为其常演剧目。曾与金少山、刘砚亭、周瑞安、孙毓堃及李万春等诸多名家合作,在上海与金少山合演此剧达69场之多,且上座不衰。四十年代与李万春结为伉俪,有三女二子。长女淑媛。次女新兰,1960年入新华京剧团学艺,后随团至西藏、内蒙古,1962年因精减人员返京,后至邢台艺术剧院深造。文革时改行,包头工作常于票界演唱。三女新华,为票界老旦,她精明强干,美国工作。四女新喜,现名李丹。次子卜春。三子艺春。
李小春
(1938-1990),学名菊申,乳名福来,为万春之长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并得舅父李少春传授。后于鸣春社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他文武兼备,11岁出台即红。随父演于首都实验京剧团、北京市京剧一团、新华京剧团,直到赴西藏、内蒙古,演于京津沪、河北、山东、东北及江南各地,颇受赞誉。为提高技艺,曾向张世麟、鲍吉祥、朱家夔等问艺,是位难得的文武全才。1957年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哪吒闹海》,戏中耍圈、武打、枪下场令观者赞叹不已,荣获金质奖章。1975年于太原参加华北地区文艺会演,主演《气壮山河》之王若飞,获演员一等奖。1978年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明尼阿波利斯等地演出30余场,所演《闹天宫》极受赞誉。美国总统卡特上台祝贺演出成功。他除演《三岔口》、《武松》、《马超》、《挑滑车》、《长坂坡》、《铁公鸡》、《野猪林》、《猎虎记》、《十八罗汉收大鹏》、《智激美猴王》等武生戏外,亦演《失·空·斩》、《击鼓骂曹》、《定军山》、《将相和》、《四郎探母》等老生戏及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30多年间,演出剧目近百出,曾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7月29日,因肝硬变病逝,享年仅52岁。妻室阎秀兰,生有一女一子,女李蕊未从艺,子李晶(继春),亦工武生。
李淑媛
1946年生人,自幼随母习艺,工青衣兼刀马旦,曾为新华京剧团学员,从华世香学《二进宫》等,从李金鸿学《扈家庄》等。随团辗转西藏、内蒙古。婚后调往南京市京剧团。擅演《白蛇传》、《樊梨花》、《汉明妃》等。1985年来京探亲,随父至沈阳演出《昭君出塞》极获好评。夫君周洪武继承其父周瑛鹏翻跌勇猛的艺术特色,所演《伐子都》能从四张桌上翻下。其子周季未从艺。
李卜春
1951年生人,其扮相、嗓音酷似乃父。惜未赶上好时机。1962年,入南京戏校习艺,工武生。因常演现代戏,故传统戏基础较差,文革时至湖北建筑工程部八局一公司宣传队。1982年调至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出剧目有《三岔口》、《古城会》、《武松打店》等。曾为其父录制《连环套》音配像。现年已半百,除演出外,与其爱人蔡晋萍将主要精力投在培养其子李磊身上,使其成为李门第四代传人。其次子李鑫入影视界。
李磊
1976年生人,受家庭艺术熏陶,自幼酷爱京剧,深得其祖父喜爱并亲传其技艺,曾为祖父配演《闹天宫》小猴、哪吒。1988年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艺,亦工武生,199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演出剧目有《三岔口》、《武松打店》、《战马超》、《小商河》、《狮子楼》、《挑滑车》、《火烧裴元庆》、《闹天宫》等。曾获哈六杯电视大赛表演奖,并随团赴港、台演出。(摘自《中国京剧杂志》)
胜春堂余
余三胜是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的老生演员,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张吉罗家
张吉罗,原名张德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史各庄村人,幼坐科“吉利班”,工梆子花脸、文武老生。能演能导戏,与吉高、吉锋,吉堂并盛,驰名于当地农村。张吉罗的儿子张世麟为著名京剧演员,长靠短打武生,师从李兰亭。现为天津京剧团主演,市政协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张吉罗的孙子张幼麟,从父学艺,为天津京剧二团主演,武生演员,长靠短打皆能。
桂春少春
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永清县刘靳庄“永胜和”坐科,是霸县辛章村人。京、梆皆能的著名演员。严于课徒授子,并承办科班、戏社。上海流行机关布景,创演京剧布景连台本戏《宏碧缘》,之后又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并得“活包公”之盛誉。
李桂春的儿子李少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武生,幼从父练功。后文戏师承余叔岩,武戏主宗杨小楼。在北京以演《两将军》、《击鼓骂曹》文武双出同场演出,轰动剧坛。20世纪50年代,组织中国实验剧团。曾赴西欧、南美及日本、印度、缅甸等国家访问演出,博国际声誉。
李桂春的孙子李宝春,又名小宝,李少春之子。工文武老生,戏曲学校毕业,功、嗓皆优。中国京剧一团主要演员。曾在电影《杜鹘山》中饰演李石坚。
发布时间:2022-10-17 16:21:08 来源:牛求艺网
1、红色京剧脸谱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关羽。
2、蓝色京剧脸谱代表刚强,骁勇,刚直不阿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窦尔敦。
3、黑色京剧脸谱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包拯。
4、白色京剧脸谱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曹操。
5、绿色京剧脸谱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武天虬。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京剧老生鼻祖
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
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人物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陈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扩展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部分地区。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简介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 。 后世则演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 9 变 ;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 。 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前两种属涂面化妆,主要用于剧中人物惊恐、绝望、愤怒等情绪的突然变化。2005年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京剧脸谱颜色代表人物的介绍就到这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京剧脸谱颜色代表人物全部内容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访问牛求艺网了解更多京剧脸谱颜色代表人物相关内容(本文共1663字)

更新:2022-09-07 20:50:55归类:曲艺戏剧人气:59
京剧没有四大门派,只有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y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扩展资料
最后归宿:
1、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
1960年,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次年7月间,他终因突发性心脏病住进了医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享年67岁。
2、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1958年新春,国家文化部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巴黎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程砚秋。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时感到身体倦乏,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3月9日早晨,他永别了观众,享年55岁。
3、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享年76岁。
4、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享年6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名旦
京剧没有四大门派,有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京剧流派主要是指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一个剧种中出现不同的流派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多种流派的形成是艺术昌盛的反映。
京剧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
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
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
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在京剧发展的不同阶段,流派艺术呈现着不同的特征。京剧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戏、汉剧、昆曲、梆子等许多剧种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早期京剧的流派呈现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声腔剧种艺术家的地方文化特征。
京剧“老三鼎甲”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在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已经初露端倪:秋文在《古中国的歌枣京剧演唱艺术赏析》中称程长庚是“于气势中见韵味”,而余三胜是“于韵味中见气势”,但是他们的更显著的区别则在于他们的地方剧种特征上。
程长庚因是安徽人,出身徽班,演唱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是湖北人,原是汉调演员,演唱多湖广音,又称“鄂派”;张二奎是“直隶产”,演唱吸收了京腔、梆子的特点,喜用京音,所以“奎派”又称“京派”。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益成熟,艺术共识程度逐步提高,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的音韵规范等一系列艺术法则逐步确立,京剧流派的发展也就朝着表演技艺的专门化、个性化方面深入发展了。到了谭鑫培时代创立了真正以个人风格标志的“谭派”。
“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加以融化、整合,化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表演体系。
在谭鑫培的时代,创立了“名角挑班制”这种新的剧团经营体制。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京剧流派的发展也推动了京剧艺术整体格局的建设。一直到谭鑫培的时代,京剧是一个以老生为主的剧种。旦角王瑶卿的崛起,则使京剧开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在王瑶卿之前,京剧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马重工架、武打,分工严密。
王瑶卿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创造。他突破了这种严格分工的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开拓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来传人最多、影响最广的旦行流派。
在京剧发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创立除了个人表演风格特点以外,往往是对于本行当的艺术有宏观的、规范性的建设,除了谭鑫培、王瑶卿以外。
武生中杨小楼的“杨派”的形成就为武生的表演确立了“武戏文唱”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准则,衣被不止一代,影响到许多别的行当,而被称为“国剧宗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流风所及竞芳菲
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1、梅派:由梅兰芳创立。梅兰芳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2、程派:由程砚秋创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3、荀派:由荀慧生创立。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4、尚派:由尚小云创立。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扩展资料;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流派
百度百科――京剧
京剧没有四大门派,只是在某一行当中分不同流派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青衣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和老生行当中的四大须生。
关于四大须生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公认说法如下: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京剧门派具体程派和梅派
JustinBieber唱的的歌词是什么? 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京剧老生的鼻祖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