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哪里好在哪?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白天可以去池塘边闻闻荷香,观赏荷花,到夜晚的时候,可以在宁静的荷塘旁边作者,享受特有的宁静。朱自清便写过一篇散文名为《荷塘夜色》,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散文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篇现代抒情散文的佳作。文章借用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既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又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该如何评价?)朱自清的散文,向来被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他的《荷塘月色》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也是教科书里的必选名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该如何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向来被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他的《荷塘月色》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也是教科书里的必选名篇。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却被余光中贬得一无是处,他对《荷塘月色》“罪状”的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有些文段交代太清楚;众多比喻肤浅、平庸无趣;有些意象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例如文章第三段,这一段是朱自清到荷塘边踱步,月下独处的心理感受,我们且先看一下原文: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对于这一段,余光中认为“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子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代30块常识网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但月下独处这节,真的是一无可取,可有可无吗?显然不是。

大家都知道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月下游荷塘缘由的表白与小煤屑路的过渡性介绍,下接对于月色荷香的精心描绘。这是作者心灵深处苦闷、忧愁心绪的自然流露,对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一种解释。

正是因为心里不宁静,才有了 观赏月色荷塘来排遣苦闷的时机,这样的交代又何来赘笔?

《荷塘月色》的比喻早已为人们称道,全文用了11个比喻句,共包含14个譬喻。

可对于这些的比喻运用,余光中基本是否定的,认为“朱文的比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原因在于“譬喻大多泛浮、轻易、阴柔”也就是说比喻肤浅、不深入。

例如文中朱自清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本意是用来形容叶子的宽大和形象的生动;把白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本意是突出荷花的晶莹剔透以及月光的淡雅。

可余光中却认为,诸如“舞女的裙”、“美人出浴”这样“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比喻,只会让人有“庸俗联想”,这种联想的危害不亚于对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的“意淫”。

可朱自清用艺术的眼来观赏女人,将女人当做艺术上的审美情趣和经验何来“庸俗”一说。朱自清在《女人》一文中曾说过,他喜欢女人分三个层面,一是喜欢艺术的女人,二是细化女人艺术的一面,三是喜欢用艺术的眼来观赏女人。

正如歌德说:“谁看着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触及他,他感到自己和30块常识网世界完全协调。

这样的审美方式,不过是一种艺术方式的表达与追求,又何来“粗俗”?

再有就是文章中,朱自清出门不带太太,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对此,余光中认为只用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未免太“柴米油盐”。

这样的评论,怎么看都有“欲加之罪”的嫌疑。毕竟散文怎么就不能“柴米油盐”了?还有“妻”是中国人的地道称呼,又哪里是对太太的“不尊敬”了。

更为过分的是,余光中对《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做了刻意扭曲,他认为朱自清“不带太太,独自赏月”,荷塘中国看见亭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纯属是因为朱自清性压抑,用对女性的联想来映射美景。

不得不说,余光中先生真的很会“联想”。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3发表时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文章阅读网:)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从第一自然段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第二自然段的“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和第三自然段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都是写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见”,但主要是突出了第一自然段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4·12”大屠杀刚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革命的共产党人的“血迹未干”,而且在蒋介石“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能漏掉一个”的血腥镇压下,好多普通平民也遭受了屠戮(这里也当然会有他的同寅或学生)。那种血雨腥风的残酷镇压,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心里当然不能平静了。这里的不平静,有“忧愤、恼怒”,也有“痛恨和反抗”,这是作者的心理状态。而“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就凸显出了作者在这世间“漫漠长夜”时追求光明的欲望,觉得“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所以“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他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
第二自然,是写“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那是一条“幽僻”的路。因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态的写照。而且因为“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状态的写照。在这兵荒马乱、白色恐怖和屠杀到处笼罩的时候,再加上“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当然是漆黑的一片,也当然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了。接着他笔锋一转,用“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吐诉了对未来的信心。就是他坚信黑暗不可能永远统治宇宙,有光亮就有希望,即使“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也是希望之光。
   是的,刽子手对革命的共产党的屠杀,没有阻止革命的步伐,就在朱自清写出这篇文章后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就爆发了。从此,革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在毛主席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汇合以后,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从此,开始了中国的土地革命斗争。在确立毛泽东的党内领导地位之后,中国革命开始从一个胜利不断地走向了新的胜利。
第三自然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及“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三层意思都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第一层用了11个字,表达了自己“路上只我一个人”,而且是“背着手踱着”,就显现出了那种轻松、自如、悠然,尤其是这“踱”字,对可以对“表达悠然的心情和姿态”起到特别奇妙的作用。第二层意思的“这一片……好像……我也像……到了……”以假设的句式,勾画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尽管这是个虚构的世界,但也是现实存在的环境,虽然是暂时的,但在作者心中还是似乎得到了满足。接着用“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与“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把那种幸福、畅快、兴奋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层意思把这种自由加以具体的叙述,表达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对自己能够处于这样一种忘我的空间,呼吸这样自由的空气,实现自己这样美妙的愿望(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是先生所追求的境界,理想的境界,最美的境界。
   接下来,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具体、深刻、形象地刻画出了“荷塘月色”无比旖旎、琼妙、迷人的奇姿秀色,而和荷塘月色美妙的景观融合在了一起。
   首先,作者开始写荷塘,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放眼望去,充满视野的是繁密茂盛的荷叶,葳蕤而挺立的荷叶,出水很高,这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荷叶比成亭亭舞女的裙。而舞女的裙在舞女旋转时,裙是飘散开的,那种旋转着的飘散,给人在观感上是一种极美的感受。
   在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显然是白莲,但花开还不是旺季。接下来具体的描述,也还是用拟人的笔法,形容它像姿态优美的女子,而还没有绽开的含蕾待放的花则像是含羞的样子。这“含羞”一词,把妙曼的花枝赋予了灵性和秀媚的禀赋。接着,又用了“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而把荷花的禀赋渲染到了极致。
但是,荷花不仅仅是色美动人,而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也还不够,作者把荷花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荷花在“奇色、香倩加上美声”的“形”“味”“声”三个方面达到了完美。就像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样,表现了“春意”不仅“蔚然有色”而且也“铿然成声”。这种完美,本来已经到达了应有的境界,但是,由于作者的兴致盎然,他又以编制神话的笔触,把荷花荷叶神女化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先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然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因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所以,“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就把荷花从上到下全部的容颜风致和端庄举止、优雅得仙姬、神女化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荷塘的美妙风景之中了。
从荷塘向上看,是青碧流水似的月光。此时,作者的激情化作了耿碧的月华,浇汲在荷花与荷叶之上。而且“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起了“薄薄的青雾”,泛起了“崇光”,这月华和“薄薄的青雾”给叶子和花盥洗和梳妆,使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使作者用“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来衬托自己心意的迷离,而萌生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情怀。然而,月光隔了树罩在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峭楞楞如鬼一般”,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反差,使作者对月色照在不同物质的上面的不同,表达了对高处丛生的灌木,与照在水中的荷塘的不同,所形成的反差,表达了褒贬的不同。那“峭楞楞如鬼一般”与“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使“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足见作者对善恶的分明与爱憎。
接下来的一段,是放眼看荷塘四周的树,先生强调“杨柳最多”,而且突出强调了“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实际上是在保护荷塘。但强调的却是树中的月光。尽管仅“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但先生还是无限珍惜着月光的,认为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表达了先生对月色、月光的怜爱与珍惜,甚至“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并不甚明亮,尽管“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也看作是极宝贵的。把渴望光明的意愿再次加以表达。
当然,在月色笼罩下的那些杨柳树,尽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当然这杨柳的容貌仪态的美好,还是月光笼罩的结果,只不过这里是更含蓄的表述而已。而对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用“只有些大意罢了”一笔带过。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用“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来表述,这除了要突出“荷塘”与“月色”之外,也示意出,他爱的是“静”,不是“动”,追求的是宁静的“荷塘月色”,不是“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的喧嚣。从第五段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和这里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先生赞美的是“荷香月色”与“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和“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与却更见了荷叶的那香倩隐约的“风致”了,虽然前边也说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但这里却由于荷塘、荷花、荷叶、凝碧的波痕、默默的流水,使得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已被置于应排除的范畴。也就是说,此时,先生对那些喧嚣已有所反感。蝉和蛙欢快鸣叫,这是动物的一种属性,然而此时对避开喧嚣、寻求安宁、心情原本悒郁的作者却有些烦弃了。心中自然把它们当作了怨念的对象。所以才说“我什么也没有”,这也表达了先生追求祥和、宁静、自由境界的态度。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段。是作者面对眼前迷人醉魄的风光,不由得忽然想到了“采莲的事情来了”。从时光上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季节上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的季节”,这“热闹”“风流”两个词,表达了他追求自由、快乐、祥和的心理;从形式上说,采莲的都是些少女,“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从参加者的角度说,是“于是妖童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就是年轻的少女们,摇荡着小船,带着青春的梦幻,穿着五颜六色美丽的衣裙,唱着怀春的歌谣,像鷁鸟一样四处张望着,似是在寻找着自己心头早已属意了的情人,一边拿着像是杯子似的的鷁毛翎,做出喝酒的样子。棹刚要动,却被浮藻挂住了,小船刚要移动,水面上的浮萍就裂开了。那些青春的少女,纤嫩的琼腰上扎束着淡色的裙围,慢条斯理地一步一回头地顾看着。特别是在夏初春末菡萏叶嫩、荷花含苞待放的时节,少女们唯恐弄脏了衣裳,连笑都不敢开口畅笑,只能抿嘴浅笑。为了怕船摇摆倾倒还要把裙襟拢敛起来。
   想到这里,联想到当时采莲的嬉戏的光景,然而先生不无遗憾地叹婉道“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然后又联想到《西洲曲》里的四句经典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样便走这边思索着荷塘月色的情采,似乎在自言自语中说道“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就这样,他在荷塘月色的思恋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但是,先生追求民主、自由、解放、却是至死不渝。
   1948年8月12日,就是在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这位可尊敬的老人,辞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里,他的文学作品必将永远留存下去。
   2016年9月3日康有山于哈尔滨群力

【编者按】这篇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赏析文章,是有着教学价值和意义的。在具体的赏析中,文章对前面几个段落的分析,重点揭示了材料中蕴含着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揭示,又是紧扣朱自清写作该文时的时代背景的,这巧妙地解读了该文的主题;在后面几个段落的分析中,文章巧妙地赏析了该文的语言特点,借助语言赏读,揭示了当时朱自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情况。所以,该文对我们深度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