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地理面积形?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

/zjd,用户名和密码与手机APP一致

26.“国土调查云软件用于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地籍调查的优势是什么?

对部分农村地籍调查基础薄弱、登记资料管理不规范和信息化程度低、暂不具备解析法和图解法条件的区域,使用国土调查云辅助开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工作,无需使用GPS/RTK或全站仪等专业测量设备,普通工作人员经简单培训即可操作。通过权属调查、使用钢尺丈量,结合国土调查云软件快速定位、绘制宗地草图,数据可实时上传至WEB端生成地籍图。同时,可使用国土调查云软件通过拍照、信息录入和定位功能,将已登记发证但没有矢量化地籍资料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资料录入,生成地籍图,有助于快速摸清底数、清晰掌握情况,加快工作进度

27.如何利用国土调查云软件开展地籍调查?

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可会同村委会组织人员,利用安装了国土调查云软件的手机开展工作,操作流程是:外业调查:使用手机APP开展外业调查,录入权利人信息等相关信息,采集院落中心点(示意范围),录入勘丈和登记信息,拍摄宗地实地照片。内业处理:使用WEB端进行外业成果整理、信息补充录入、标准数据成果导出、快速汇总实时汇交等工作。矢量化处理:使用桌面端软件,依据附图扫描件和影像底图,进行图形矢量化和相邻关系处理等工作。具体操作方法参见国土调查云软件说明和操作演示视频

28.农村地籍调查成果和登记成果应如何建库汇交?

按照《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将地籍调查成果纳入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上的地籍数据库统一管理,并以县(市、区)为单位,于2021年底前逐级汇交至国家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不动产登记成果应按《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及时录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日常登记结果应实时上传至国家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存量数据整合后,不动产登记成果应以县(市、区)为单位,完成一个汇交一个,于2021年底前,逐级汇交至国家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29.地籍数据库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是什么关系?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包含已登记不动产的自然信息、权属信息、登记过程和登记结果等信息。地籍数据库包括不动产(已登记和未登记的)调查信息和登记结果信息。两个数据库应通过不动产单元号紧密关联、实时更新,地籍数据库为登记数据库提供调查结果信息,登记结果信息应同步更新至地籍数据库

第三部分  确权登记

30.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过哪些关于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文件?

为落实中央有关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要求,我部先后下发了若干文件,进一步作出部署,明确工作要求和确权登记政策等。主要包括:

120115月,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原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

2201111月,原国土资源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原农业部印发《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

320139月,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97号)

420148月,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01号)

5201612月,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

620187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860号)

72020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84号)

820205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5号)

31.如何把握地方出台相关政策与国家层面政策的关系?

为有效推进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大部分省(区、市)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是对国家法规政策的具体化和必要的补充完善,和国家层面政策一样,都是本地开展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重要依据。

32. 没有权属来源材料的宅基地如何确权登记?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和《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有关规定,对于没有权属来源材料的宅基地,应当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现状,由所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对宅基地使用权人、面积、四至范围等进行确认后,公告30天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所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出具证明,并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属于合法使用的,予以确权登记。

33.“一户多宅能不能登记?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应按照一户一宅要求,原则上确权登记到。符合当地分户建房条件未分户,但未经批准另行建房分开居住的,其新建房屋占用的宅基地符合相关规划,经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同意并公告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可按规定补办有关用地手续后,依法予以确权登记;未分开居住的,其实际使用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后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依法按照实际使用面积予以确权登记

对于因继承房屋占用宅基地,形成一户多宅的,可按规定确权登记,并在不动产登记簿和证书附记栏进行注记

34.宅基地确权登记中的如何认定?

地方对的认定有规定的,按地方规定办理。地方未作规定的,可按以下原则认定:原则上应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信息为基础,同时应当符合当地申请宅基地建房的条件。根据户籍登记信息无法认定的,可参考当地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中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情况,结合村民自治方式予以认定

35.宅基地超面积如何登记?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经批准建房占用宅基地的,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确权登记。未履行批准手续建房占用宅基地的,地方有规定的,按地方规定办理。地方未作规定的,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的分阶段处理原则办理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范围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的,无论是否超过其后当地规定面积标准,均按实际使用面积予以确权登记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面积标准的,超过面积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的结果予以确权登记

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批准面积建设的,不予确权登记。符合规划经依法处理予以保留的,在补办相关用地手续后,只登记批准部分,超出部分在登记簿和证书中注记

历史上接受转让、赠与房屋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面积标准的,按照转让、赠与行为发生时对宅基地超面积标准的政策规定,予以确权登记

36.非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取得宅基地能不能登记?

根据《国土资源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非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取得宅基地,应区分不同情形予以处理

1)非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等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和批准使用宅基地的,在退出原宅基地并注销登记后,依法确定新建房屋占用的宅基地使用权,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2)非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含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确权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簿及证书附记栏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3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印发前,回原籍村庄、集镇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等,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占用宅基地的,经公告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证明,可依法确权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簿及证书附记栏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国办发〔199939文件印发后,城市居民违法占用宅基地建造房屋、购买农房的,不予登记

37.如何保护农村妇女的宅基地权益?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农村妇女作为家庭成员,其宅基地权益应记载到不动产登记簿及权属证书上。农村妇女因婚嫁离开原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新家庭宅基地使用权的,应依法予以确权登记,同时注销其原宅基地使用权

38.农民进城落户后其宅基地能不能确权登记?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明确要求,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上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农民进城落户后,其原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应予以确权登记

39.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互换房屋如何确权登记?

经宅基地所有权人同意,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互换房屋,导致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可以依法予以确权登记。《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互换房屋,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应当提交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其他权属来源材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互换房屋的协议等材料办理登记

40.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让、赠与宅基地上房屋如何确权登记?

经宅基地所有权人同意,在本集体内部向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转让、赠与宅基地上房屋,导致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可以依法予以确权登记。转让、赠与宅基地,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参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提交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其他权属来源材料、集体内部转让、赠与协议等材料办理登记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历史上接受转让、赠与房屋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面积标准的,按照转让、赠与行为发生时对宅基地超面积标准的政策规定,予以确权登记

41.合法宅基地上房屋没有符合规划或者建设相关材料能不能登记?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84号)规定,对合法宅基地上房屋没有符合规划或建设相关材料的,地方已出台相关规定,按其规定办理。未出台相关规定,位于原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出具规划意见后办理登记。位于原城市、镇规划区外且在《城乡规划法》实施前建设的,在办理登记时可不提交符合规划或建设的相关材料;位于原城市、镇规划区外且在《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建设的,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公告15天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审核结果办理登记

42.换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时,房屋测量面积与原房屋所有权证面积不一致,如何处理?

换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时,房屋测量面积与原房屋所有权证记载面积不一致的,应当以精度高的测量方法测得的面积为准。运用同种测量方法测量,属于精度误差范围内的,以原房屋所有权证记载面积为准。对于房屋翻建后造成面积不一致的,当事人应当提供翻建房屋的规划许可等材料,申请变更登记

43.换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时,宅基地测量面积与原登记面积不一致的,如何处理?

换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时,宅基地测量面积与原登记面积不一致的,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1)对于宅基地界址未发生变化,属于测量方法造成面积不一致的,以精度高的测量方法测得面积登记

2)因非法超占宅基地导致测量面积大于原登记面积的,应以原登记面积为准,超占面积按照本问答第35条办理

44.农村简易房、临时性建(构)筑物能不能登记?

农村简易房、圈舍、农具房、厕所等临时性建(构)筑物,没有符合规划或者建设的相关材料,一般不予登记

45.宅基地批准使用后一直未办理登记,若原批准使用人死亡的,能不能申请登记?

宅基地是以分配和使用的,只要中还有其他成员,批准使用人的死亡就不影响该的宅基地使用权,可由现在的户主申请登记。如果中已没有其他成员,按照《继承法》规定,宅基地上房屋由继承人继承,因继承房屋占用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申请登记,并在不动产登记簿及证书附记栏中注记

46.同一宗宅基地上多个房屋属于不同权利人,申请办理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的,如何处理?

同一宗宅基地上多个房屋属于不同权利人,申请办理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的,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1)属于新型农村社区或多(高)层多户农民公寓的,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参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办理宅基地等集体土地上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登记

(2)属于因继承、分家析产等原因,造成房地权利主体不一致,若遗嘱或者分家析产协议对宅基地作了明确分割,分割的宅基地经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符合不动产单元划定标准,可以分别办理登记;若遗嘱或者分家析产协议对宅基地未作明确分割的,按照宅基地使用权共同共有办理登记

3)属于存在民事纠纷的,待纠纷解决后予以确权登记

47.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哪些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不予登记?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登记申请有下列情形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不予登记:(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二)存在尚未解决的权属争议的;(三)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84号)规定,对乱占耕地建房、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建房、城镇居民非法购买宅基地、小产权房等,不得办理登记,不得通过登记将违法用地合法化。凡有上述情况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不予登记

48.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村落或农村建(构)筑物,如何确权登记?

对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村落或农村建筑物,应本着管理不改变产权归属原则,依法予以确权登记。同时,应在不动产登记簿和证书附记栏注记,该不动产属于受国家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

49.利害关系人对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结果有异议的,如何处理?

利害关系人对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九条、八十条、八十二条的规定,申请更正登记、异议登记。对不动产登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50.没有权属来源材料的集体建设用地如何确权登记?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对于没有权属来源材料的集体建设用地,应当查明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现状,认定属于合法使用,经所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同意,并公告30天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予以确权登记

51.原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破产、关停、改制等,其原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如何确权登记?

原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因破产、关停等不再使用集体土地的,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若原乡镇企业或村集体企业因破产、兼并、改制等导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现用地单位继续占用且未改变批准用途的,可以提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材料办理转移登记。若现用地单位继续占用该地块且经批准改变土地用途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等材料。

第四部分  成果入库和整合汇交

52.农村地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数据与城镇地区土地、房屋等其他不动产登记数据是什么关系?

农村地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数据与城镇地区土地、房屋等其他不动产登记数据都是不动产登记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统一管理,不能另建一个数据库

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不动产登记数据基础比较薄弱,需加快推进数据完善,提升数据质量

53.应该如何完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数据?

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数据与其他类型不动产数据一样,数据的完备、准确、规范是保障登记安全、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开展信息共享服务的保障

完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数据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完善存量数据。对存量登记资料进行清理和标准化整合,补充完善缺失的重要数据项。二是规范增量数据。在日常登记业务中,完整、规范、准确的填写登记簿,为今后开展登记业务和信息共享服务提供可靠的登记数据,避免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54.有纸质登记资料但未数字化建库的,如何利用国土调查云软件辅助开展数据整合工作?

对原有纸质登记资料尚未数字化的,可利用国土调查云辅助开展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1)利用APP软件功能快速搜索导航定位到实地现场,结合全球卫星定位和软件影像底图确定宅基地位置

(2)在影像底图标记院落中心点,依据纸质登记资料结合影像底图,勾绘宗地位置、输入纸质登记资料的宗地和房屋的界址线边长与面积

(3)软件将自动生成宗地编号和带影像截图的调查草图,录入证书上的权利人等属性信息,拍摄权利人、宗地、房屋及证书的宗地图照片

(4)调查采集的相关信息将实时汇总到系统WEB端,系统提供数据汇总统计和下载功能,用于各级开展后续调查登记相关工作

55.农村不动产日常登记业务办理采用什么信息系统?

应采用当地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系统,不能再建一套专用于农村地区不动产的登记系统,避免两张皮

56.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登记簿填写工作?

将业务规则、数据字典和编码等规范内嵌在不动产登记系统中,尽可能减少需要手工填写的数据项,通过逻辑校验规则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不规范,并对空项进行提示,以便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57.日常登记业务中,如何解决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基础资料薄弱的问题,确保登记簿数据完备、准确、规范?

在日常登记中,遇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基础资料薄弱问题,应在登记业务中加以消化处理,不应搁置起来,给未来的登记业务和数据服务留下隐患。登记基础资料薄弱问题应分类进行处理:一是针对规范化程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动产登记系统进行逻辑校验并加以规范化处理。二是针对电子数据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纸质资料进行电子化处理,纳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的方式予以解决。三是针对数据项缺失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登记档案资料等信息,尽可能将信息补录完整,做到应填尽填,确实找不到资料的文本数据项,填写斜杠“/”。数据项不能为空,是为了对每个数据项进行严格校验。因此,对于缺失信息的数据项,不能一空了之 

58.日常登记成果信息为什么需要实时上传至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平台?应采取何种方式上传?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的信息应当纳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因此,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日常业务的登记结果应通过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统一接入系统,在登簿的同时实时在线上传至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平台

59.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日常登记成果信息何时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

办理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日常登记时,应在登簿的同时实时上传登记成果信息,不应批量上传。目前,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通,地方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可通过已经部署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统一接入系统,实现登记数据的自动上传

60.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在进行房地一体首次登记时,应该如何上传报文?

办理房地一体首次登记前已经上传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如:接入业务编码1000301业务报文的,在办理房地一体首次登记时只需要上传房地产权(独幢、层、套、间、房屋)首次登记(如:接入业务编码1000402业务报文。办理房地一体登记前,尚未上传土地登记数据的,应在办理房地一体首次登记时同时上传房地产权(独幢、层、套、间、房屋)首次登记(如:接入业务编码1000402业务报文和相关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如:接入业务编码1000301业务报文

61.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日常登记成果信息接入国家信息平台时,遇到部分字段填不上的情况该如何处理?遇到接入报文上传失败该如何处理?

要保证登记簿中的每一个数据项的填写都经过严格把关,没有空项。确实无法填写的,对于文本型字段,可使用斜杠“/”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对于日期型和数值型字段,可以为空,但要在备注栏内进行说明

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须对报文上传情况设置提醒,对上传失败的报文及时分析原因,将内容完善后重新上传,并详细记录上传登簿日志

62.为什么要对已有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登记资料开展集中清理整合和成果入库工作?

不动产登记四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基本要求。已有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登记资料,是分散登记时期形成的资料,与统一登记的技术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开展集中清理整合和成果入库,才能保证日常登记业务的规范高效和安全,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如果不对这些存量登记资料开展集中清理整合,而是全部在日常登记业务中逐步消化处理,必将影响日常登记业务的工作效率,也会对信息共享服务带来障碍

63.是否会根据农村地区确权登记数据特点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登记数据整合汇交要求?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试行)》《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成果汇交规范(试用)》等已有标准规范,已经可以涵盖农村地区不动产登记数据的整合入库和汇交。因此,不再专门制定针对农村地区不动产登记数据的标准规范,后续会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提出相关要求

64.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登记资料基础薄弱,在开展资料清理整合和入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总体原则?

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登记资料基础薄弱,各地在推进资料清理整合和入库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存在本地特有的,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处理。需要把握的总体原则是,不对已有登记数据进行修改。对数据的任何实质内容的修改,都应通过法定程序进行更正。具体承担资料清理整合和入库工作一般都是技术支撑单位的作业人员,只能负责技术性工作,遇到数据不一致、错误等问题时,应当汇总上报,不能擅自处理

65.已有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登记资料清理整合和入库工作量很大,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注意哪些事项?

对已有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登记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厘清存在的问题,查找已有的档案资料,开展数据补录补测和纸质资料数字化等工作,形成规范化的数据集并入库。对于不动产单元号、权利人名称、权利类型等关键数据项,必须补齐,其他数据项,原则上应补齐。由于存在的问题一般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短期内全部解决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统一登记前后工作要求不同,技术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原汁原味体现已有资料成果,在整合入库时,根据原始材料如实记录登簿人、登簿时间等信息,同时可将已有的证书、登记资料等扫描生成电子文件,挂接在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上,便于今后开展登记工作时比对查看

66.数据整理完善工作中,如何补编不动产单元代码?对于缺少图形数据的应该如何分情况处理?

应遵循《不动产单元编码规范》,划分不动产单元,编制28位具有唯一性不动产单元代码

对于缺少图形数据的情况,通过以下途径获取空间数据,并与属性信息关联挂接

(1)如果有纸质图件资料,对纸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带坐标的空间数据

2)如果没有纸质图件资料,条件具备的,可开展野外实测;条件不具备的,可结合实地勘丈,在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上进行勾绘;确实没有条件开展野外实测和影像图勾绘的,可采集院落中心点作为宗地位置

67.院落中心点作为宗地位置时,如何处理数据入库?

院落中心点作为宗地位置时,宗地标注上图为点,入库应按以下处理

一是登记结果信息标注上图的点状图形存放在点状定着物图层(图层名:DZDZW),其图层点状定着物类型字段赋值为农村宅基地标注上图集体建设用地标注上图等,并同时导出图形属性数据生成点状定着物属性表(表名:DZDZW

二是权利数据存放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表(表名:JSYDSYQ)中

三是权利人数据存放在权利人表(表名:QLR)中

68.土地登记档案中土地使用起止时间只有开始时间为建国前,但《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要求这个字段为必填,如何规范填写?

按照日常登记中登记簿填写的做法,确实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填写的字段,可以为空,但要在备注栏里注明原因,在数据成果汇交时附上情况说明

69.存量登记资料整合过程中,发现原有档案资料存在明显错误的是否可以纠正?

存量登记资料数据整合是一项技术工作,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法定登记资料,遵循保持数据原貌的原则,不应修改已有的登记资料。存在明显错误的,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更正

70.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权利人不一致如何整合入库?批准文件与证书记载的权利人不一致如何整合入库?

两者不一致的,应按照本问答第46问,通过法定程序更正。暂时确实无法更正的,在数据整合入库中按照原记载的信息入库,并备注说明

71.登记档案中没有权利人身份信息,或身份证号码缺失的,如何处理?

先根据登记档案中的户信息,与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做相应的人员身份信息匹配,仍不能解决的可采用实地核实、入户调查的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补测、补录,并备注数据获取方式和时间

72.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用途如何认定?登记档案中用途填写耕地非耕地等无法归类的宅基地或集体建设用地如何进行整合?

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按照权属来源材料中的用途进行认定。数据整合工作不能改变或重新认定用途

登记档案中用途填写耕地非耕地等无法归类的宅基地或集体建设用地,也应通过法定程序进行更正,暂时无法更正的,按照原资料填写入库

73.批准面积、证号等重点信息不完善的历史档案如何整合?

采用外业核实、入户调查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补录补测后入库,并备注数据获取方式和时间

74.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期限届满且未续期,或有原始登记档案但现状为空地或房屋坍塌的,是否需要进行存量登记数据整合?

75.现行存量数据质检软件版本是否适用于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数据?

现行存量数据质检软件版本适用于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数据质检软件是对数据质量的全面体检,对数据的不完善进行提示,以便对本地数据质量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并辅助完善数据成果

76.数据汇交和数据实时上传有什么不同?

数据汇交通过离线方式进行。按照《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成果汇交规范(试用)》规定的数据内容和格式等要求,从本地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中导出至相应存储介质,离线汇交和省级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数据实时上传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在日常登记业务中,通过不动产登记统一接入系统,在每一笔登记业务登簿的同时实时上传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基础平台

77.如何把握农村不动产登记成果汇交的时间要求?

总体要求是2021年底前完成全国所有县(市、区)整合汇交工作。由于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工作进度不一,省级应把数据汇交时间要求落实到各县(市、区),先完成的县(市、区)先汇交统筹进度,确保2021年底前完成汇交任务,避免到最后扎堆汇交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共34个省级行政区划,分别是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 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约5500 公里 ;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到帕米尔高原,东西相距约5200公里。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港澳靠左)
主要河流: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
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 传承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地理最高点: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点)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原中共总书记邓小平重新复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建国后形势最好的时期。

  1989年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93年担任国家主席;2002年胡锦涛继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03年继任国家主席。他们率领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继承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国策,中国呈现出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外交活跃的鼎盛局面。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秦…………………………………………公元前221――前207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

  ――东汉………………………………… 公元25――220

  三国……………………………………………公元220――280

  ――魏……………………………………公元220――265

  ――蜀……………………………………公元221――263

  ――吴……………………………………公元222――280

  晋………………………………………………公元265――420

  ――西晋…………………………………公元265――316

  ――东晋…………………………………公元317――420

  十六国…………………………………………公元304――439

  南北朝…………………………………………公元386――589

  ――北朝…………………………………公元386――581

  ――南朝…………………………………公元420――589

  隋………………………………………………公元581――618

  唐………………………………………………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宋…………………………………………… 公元960――1276

  ――北宋……………………………… 公元960――1127

  ――南宋………………………………公元1127――1276

  辽…………………………………………… 公元916――1125

  西夏…………………………………………公元1038――1227

  金……………………………………………公元1115――1234

  元……………………………………………公元1271――1368

  明……………………………………………公元1368――1644

  清……………………………………………公元1644――1911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经常沿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区的地理分布的说法,具体如下: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23个省: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重庆市:重庆地处中国西南,是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和大陆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境内还有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

  上海市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也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上海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居大陆城市的首位。

  天津市: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海运与工业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北京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岸,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它以廉洁的政府、特别行政区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1840 年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逐步侵占,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中国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在总面积共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0余万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澳门逐步被葡萄牙侵占。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中国政府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1.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

  在中国,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脉有9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20多座。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国境内最高的山脉,呈弧形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它有30多座海拔7300 米以上的高峰、11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500―6000米,从西向东跨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长达 2500 多公里,宽200―500公里,是中国境内最长最宽的山脉。值得一提的还有唐古拉山脉和秦岭。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源头;秦岭西起甘肃省东部,东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 2000―3000 米,是中国南北之间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界线,也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

  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及甘肃、云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内蒙古高原位于内蒙古境内,其东部是草原,西部为沙漠。黄土高原包括陕西、山西等六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层厚,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东部及贵州省大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征

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 ①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②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1/4③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 ①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②为中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③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位于中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在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 ①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②地表破碎,沟壑纵横③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在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1000―2000米②多峡谷,多小型山间盆地(即坝子)③石灰岩分布广,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3.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盆地内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也位于新疆境内。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境内,是中国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境内,是中国最湿润的盆地。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四大盆地及位置和特征

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 ①面积大,是中国最大的盆地②沙漠广,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800―1300米,边缘有绿洲
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 ①为中国第二大盆地②多风蚀地形,沙漠面积较小③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西侧山间有缺口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 ①地势高,海拔2000―3000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②东南多盐湖沼泽
位于四川东部,在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大娄山之间 ①海拔300―600米,北高南低,内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②河流众多,为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东北平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平原;华北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处于中国腹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由长江冲积而成。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三大平原及位置、组成和特征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间。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各一部分 ①中国最大的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中部地势稍高,大部低平,三江平原等地区多有沼泽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位于中国东部偏北,在燕山、太行山、淮河之间,包括冀、鲁、豫、京、津和苏、皖的一部分 ①中国第二大平原②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表平坦
位于中国中、东部,在巫山以东,长江干支流沿岸,包括鄂、湘、赣、皖、苏、浙、沪 ①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②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

  5.丘陵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多经济林或果树),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中国境内河流众多,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 1500 余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流入内陆湖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为世界第三大河。其上游穿行于高山深谷之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江也是中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天然河道优越。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500公里,其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黑龙江是中国北部的大河,全长4350公里,其中有3101公里流经中国境内;珠江为中国南部的大河,全长2210公里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

  除天然河流外,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它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中国境内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是湖泊最多的两个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其中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最大,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主要分布着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等,其中以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最大,面积4583平方公里。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

此次年会经严格评审,共有206篇论文在46场平行会议上进行宣读,《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与适应性验证——以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例》一文,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的魏本胜在“专题会议十六:低碳——从理念到实践”会场宣读。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与适宜性验证

——以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例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匡晓明 魏本胜 王路 邓雪湲

在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中,针对多丘盆地的特征,通过对水、地质、视觉、游憩四个关键性单因子安全格局,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综合安全生态格局为阻力,利用MCR模型预测城市增长的弹性和刚性边界,最后,平行引入城市规划中比较常用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借助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进行验证校核。

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增长边界(UGB),MCR模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新的城市空间持续膨胀,城市增长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城市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趋于透支等问题,寻求一种城市精明增长方式对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UGB)源于美国,从1958年第一条城市增长边界(城市服务区域边界)划定,到现在已成为美国城市精明增长最成功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之一[];作为一种精明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划定不同等级发展界线,设定不同的土地开发强度,形成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健康增长方式[];UGB本质是通过弹性管理,实现城市增长由单一的限制发展、控制发展过渡为综合性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并举[]。

国外特别是美国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对UGB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成功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国内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越来越重视。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UGB的背景内涵等做了阐述。相关学者对此也做了较多探索,但至今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划定城市增长的技术方法。苏伟忠[]等综合系统动力学、元胞自动机、城市承载力研究了常州市区的UGB,得到2020年常州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蒋玮[]、王玉国[]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得到城市增长刚性和弹性边界;李咏华等[]构建了基于生态视角下的GIA-CA模型,使生态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划定了UGB,以保障杭州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基于特殊地形UGB划定,如沙鸥[]以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城为例,选取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增长动力和阻力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针对山地城市增长边界做了研究;李广娣等[]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铜陵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进而划定UGB;周锐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和GIS技术划定了平顶山新区UGB;综上所述,前人用生态适应性、CA模型、景观安全格局等不同角度对城市增长边界进行了预测,但并未在各种方法之间进行一个合理的穿插验证,本研究针对贵阳特殊的多山地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预测城市增长的弹性和刚性边界,同时引入城市规划中比较常用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得到适宜建设区与较适宜建设区,借助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进行验证分析。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项目为依托,选取机场规划区155平方公里规划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区地处贵阳,贵阳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起伏度较大,遍布了众多的低山和岩溶丘陵,土壤以红粘土为主,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该区在交通、旅游、生态等方面区位优势明显,山水生态环境禀赋优良,四周有栗木山、盐井坡、尖山坡、何家田、水牛坡环绕。南岳山脉与贵阳市二环林带分别位于龙洞堡西侧和谷脚东侧,呈南北走势,形成四面环山、山水相融、七山三水的生态格局。

2.2 数据处理与技术路线

研究数据主要有贵阳、龙里地形图(1:10000),现状道路水系图,现状土地利用图,Landsat5TM卫星遥感影像。通过FME格式转换软件将地形图、现状道路、现状水系dwg转为shp格式,统一赋予坐标系Beijing_1954_3_degree_Gauss_Kruger_CM_108E;在GIS中利用等高线与高程点数据生成TIN,进而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基于ENVI软件利用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提取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处理过程中,充分利用GIS中距离分析、叠加分析、水文分析、可视分析等分析方法。


图1:UGB研究路线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本研究以MCR模型划定UGB为主线,首先确定城市增长的源,即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逐项分析单项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叠加取最小值得到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引入城市增长动力因子:与主干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城镇开发强度,同时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阻力,动力因子与阻力因子赋值叠加得到城市增长阻力面,最终得到城市增长弹性和刚性边界。通过对研究区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利用此成果对划定的刚性和弹性UGB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

3.1 水综合安全格局

通过对现状水系距离分析、水文分析、淹没风险等级分析,得到与现状水系距离图层、汇水区图层、洪水淹没风险区图层,利用叠加分析,取三者最小值,得到水生态安全格局。

具体流程:利用数字高程数据,借助GlobalMapper水文分析生成汇水区,判别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区域,含河流、湖泊、水库、坑塘以及低洼地。根据水文过程模拟,确定径流汇水点作为控制水流的战略点,并根据分流等级,形成多层次的等级体系;洪水淹没分析,不考虑降雨量等因素,以DEM为主要判断依据,得到三个风险等级的洪水淹没区。结合现状水系影响,综合形成水综合安全格局。

3.2 地质灾害安全格局

研究区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地质灾害以山体滑坡为主,山体滑坡与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水量等有很大关系,鉴于研究区面积不足以使各区域降水量产生差异,本研究暂不考虑降雨量,选取高程、坡地百分比、植被覆盖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叠加分析得到地质灾害安全格局。

表1:单一生态过程的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子及划分标准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以云盘古堡、航站楼为视点

视觉安全格局是维护景观视觉感知过程的关键性景观元素和空间联系,选取不同游览路线以及观景点进行可视分析,根据实际视觉要求,确定视觉敏感区域[]。机场作为旅客流动大的地区,对于视觉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初到贵阳的乘客对贵阳的第一印象。研究选取航站楼和云盘古堡作为重要视点对规划区中靠近机场的四大片区区域进行可视分析,根据可见风险的高低分成三个视觉敏感性等级。

重大山体作为山地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休闲娱乐价值,同时植被覆盖度越高同样更能吸引游客。由此,提取水系网络、山体、林地以及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并叠加产生不同游憩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


图2:单一生态过程的生态安全格局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将地质灾害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水安全格局进行空间叠加,设定等比例权重,同样取叠加后各因子最小值,得到临空经济区规划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叠加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高中低三个水平,低安全水平是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的最严格状态,生态敏感性最强,属于原生态保护区,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且成片状分布,中部和南部有零散的以斑块的形式分布;高安全水平属于对生态扰动较小的区域,可以较宽松的开展城市建设,生态敏感性较低,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城组团式发展,呈片状,成片的空间更利于城市建设开发。临空经济区大部分建设都应在此处进行。由图3知,低安全水平区、中安全水平区、高安全水平区分别占研究区37.5%、38.2%、24.3%。

综合生态格局中低安全区内含占规划区总量56.6%的林地,66.1%的集中陡坡地(坡比大于25%)和18.8%(坡比10%到25%之间)的缓坡地,保证生态优先兼顾建设开发。


图3: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4.1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指从“源”出发克服不同类型景观的最小阻力或耗费的最小费用[];


其中f是一个未知的正函数,反映一种正相关关系。Dij是目标单元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克服阻力面i的空间距离;Zi是景观表面对某种运动的阻力[]。

该模型重要的是要确定“源”和阻力面,对于城市用地增长而言,“源”为现状建设用地,现有建设用地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城市扩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城市发展通过从“源”不断侵占周边非建设用地而达到城市增长的目的。而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克服不同的阻力,阻力越小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越迅速,反之将难以扩展。

本研究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分析阻力因子,高安全水平区域阻力较小,城市易于扩展,而低安全水平区域更多的是原生态保护区域,阻力因子大,难以扩展;借鉴前人的经验,引入城市增长的动力因子:主干道路吸引力,邻域开发强度、离城镇中心吸引力,对阻力因子和动力因子依据指标影响程度大小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打分赋值[]。主干道路吸引力与离城镇中心吸引力利用距离分析工具分析得到;邻域开发强度利用邻域分析工具分析得到。

将赋值后的生态安全格局、主干道吸引力、邻域开发强度、离城镇中心吸引力各因子进行叠加构建城市增长阻力面,利用GIS距离分析中成本距离方法,以现状建设用地为增长“源”计算每个单元到成本阻力面上最近“源”的最小累积成本距离,进行城市扩展模拟。


图4:动力因子与阻力因子赋值表(参照周锐等[10]赋值标准)


图5:城市增长边界范围

4.2 城市增长边界结果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生成的城市增长边界分为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刚性边界即所谓的生态底线,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该边界内可保持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保形成完整顺畅的生态系统。弹性边界可伸缩性稍强,在弹性边界内进行城市开发,且如遇到极为特殊的情况,如重要基础设施等项目,可适当超越弹性边界。由图5知,弹性边界内去除现状建设用地可提供建设用地为42.63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7.5%。刚性边界内除现状建设用地可提供建设用地为84.26

5.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地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态要素进行单项评价,然后利用叠加方法生成综合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从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角度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并划分等级[]。土地适应性评价首先分析适宜和限制因子,并建立适宜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弹性和刚性因子,刚性因子体现生态主导原则,绝对保护重要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重要风景名胜区,弹性因子则以城市开发为主导,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图6:建设用地适宜性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本研究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性中适宜建设区与较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在城市建设中花费成本低,城市的扩展以优先利用这部分土地为主。较适宜建设区同样适于建设,但耗费成本相对较高,当适宜建设用地无法满足建设需求时再考虑加以利用。由图6知,适宜建设区面积为44.79 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8.9%,较适宜建设区面积33.9 km2,为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1.9%。

5.2 城市增长边界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对比分析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的弹性与刚性边界明确的对城市未来扩展提出要求,特别是刚性边界更是严格控制,不可逾越,而建设用地适应性阐述了城市建设的适宜程度,并未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作为城市规划特别是总规中常用的前期分析,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用地可利用程度。本研究将建设用地适应性与城市增长边界进行叠加研究,得出结论:总体上看,弹性边界与适宜和较适宜建设区空间分布高度契合,中西部较适宜建设用地水平以上的区域较大,而同样也是城市扩展阻力较小的地区,UGB扩展面积较大;从数量上看,弹性边界范围有96%以上区域位于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同时72%以上的刚性边界范围位于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可见此UGB总体上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存在差异,东北部地区有若干城市组团发展斑块,而该处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东北部有现状工业用地地块为城市增长源,使此区域具有城市扩张属性,未来规划中对于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7:城市增长边界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对比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本文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了刚性与弹性UGB,为研究区未来城市扩展与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为城市建设开发提供了总体背景与范围。同时,为了使该方法更具合理性,引入比较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对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弹性边界范围接近全部位于较适宜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而刚性边界范围内占比也达到72%,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UGB成果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虽然对于UGB划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本文希望通过多角度为UGB标准划定方法的制定,提供借鉴。鉴于生态安全格局指标选取与赋值的主观性,本研究也存在不足,未来应在指标选取与赋值以及划定角度综合方面有所改进。

4 苏伟忠, 杨桂山, 陈爽, 等. 城市增长边界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常州市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 322-331.

5 蒋玮.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方法 [J]. 四川建筑, ): 41-42.

6 王玉国, 尹小玲, 李贵才. 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11): 76-82.

7 李咏华.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J]. 城市规划, 2012(12): 83-90.

8 沙鸥. 山地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以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城为例 [J]. 规划师, ): 23-28.

9 李广娣, 冯长春, 曹敏政.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空间增长策略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 69-74.

10 周锐, 王新军, 苏海龙,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以平顶山新区为例 [J]. 城市规划学刊, ): 57-63.

11 余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反规划” 途径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3 俞孔坚. 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 [J]. 地理学报, ): 11-20.

14 陈燕飞, 杜鹏飞, 郑筱津, 等. 基于 GIS 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J].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801-804.

回复“1”查看 精英讲坛 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 聚焦上海2040 系列讲座文章

回复“3”查看 青年规划师眼中的新加坡 系列文章

回复“4”查看 大规划小百科 系列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地理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