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哪里要广州寒假工工的?

  第一部分“概况”,要写明会议名称、主办机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获”,这是考察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本次会议上本学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动向,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那个分支领域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二是介绍会议的主要论文,要具体到图表、数据、方法、论证、结论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选择会议中最主要的论文,摘取其精华进行介绍,不能流水帐式地进行介绍,也不能照录全文。

  三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介绍国外在本学科上的科学管理、学科方向选择、技术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国内借鉴、汲取、运用。

  考察报告范文(精选2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察报告范文(精选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星期的考察采风我们依次去了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上海等重要的城市,从中受益颇多,特把收获做出报告,道以感受!

  首先,带着欣喜和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南京的景象真的和郑州差别很大,一路上街道两边的法国梧桐饶有欢迎之意的排列着,整齐而又形态各异,使城市显得更有韵味,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古城墙,这种在电影里才能遇到过的画面也真真实实的在面前展现了,一快快的大青石砖,无处不在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这个充满浓厚底蕴的古城里我们游览了两个景点“夫子庙”和“雨花台”,夫子庙的最佳观景点是在那个桥上,左边是江南贡院,右边是龙壁,风景煞是好看,不知道曾经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这秦淮河畔做过诗文呢,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意境之美真是无可比喻,倒是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灵感,这些灵感或许为以后的创作有些帮助吧。雨花台是一个烈士陵园,青石堆砌的台阶与建筑很庄严,气势也都很磅礴,除了树就是青石台阶和墙,中间一道很长的路,简直想象不出来它会是坐落在繁华的城市里,似乎如仙界殿堂一般与世隔绝!

  接着,我们去了无锡,游了太湖,并且乘船去了神仙岛,是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大的湖,这么美丽的岛屿,虽然下着细雨,但游客依然很多,太湖之水荡着层层之波,无边无际,宽阔之景不禁让人胸怀豁达,不愧是影视基地,看着太湖就会想起三国赤壁之战,水浒传梁山泊的情景,仿佛自己也置于传说之中。游玩了无锡,我们来到了苏州,游览了木渎、同里等富有特色的园林和水乡,江南的水乡古镇都很有特点,但是不深入研究不易寻出不同,所以在苏州和杭州这两座城市里,早已经把南浔、同里这个几个地方分不清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路、那水、那房,最美的景区我也认为是乌镇,乌镇的景区基本上就是一条河的沿岸,简单而有型有致,杨柳依依,水波凌凌,意境之美,不言而喻,河岸的景点印象较深的是那个染坊,让我想起了祖祖辈辈用棉花纺线,用线织布的手工年代,同时也叹服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我们还去了杭州西湖,但当时天下暴雨,气温较冷,西湖虽美但未能览其全景,只是坐船看了看三泉映月,所以稍感遗憾,但那雨中的西湖仍是一幅犹如仙境的佳景!

  最后一站我们去了五市中最大的城市上海,当时正赶到世博会,入境查的很严,把我的p3也给扫描出来了,上海的繁华真是没的说,简直让人吃惊,不愧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在行驶大桥上的大巴里观看黄浦江两岸的各国世博馆,当然也远远看到了岸边的中国馆,之后我们的大巴又围着东方明珠转了一圈,同时也见到了《情深深雨蒙蒙》里赵薇跳水的那个桥,然后我们散步在外滩和南京路,那种街道出奇的干净,也很特别,意境难以表达,黄浦江上的夜景真是美的如梦如幻,我们花了一百大洋在轮船甲板上观夜景,同时领略了同船印度人的热情和民俗文化,真是深刻的让人受益匪浅!

  游览了这么一大圈,才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而自己又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去发现去创造世界更多的美!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XX市百千万名师工程赴京考察的活动,为期三天的学习给我带来不少的冲击。

  这一行,我们36位学员一起走进了一所学院――北京教育学院;认识了三位大师――李方院长、李晶教授和陈琳教授;三所小学――方家胡同小学、首师大附小、XX区民族小学。通过参观学校,我们感受到各校不同的特色、风格和孩子们不同的气质表现。北京,的确有它独特的一面。

  在教育学院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认真聆听了李方院长和李晶教授的讲座,又与人文学院的陈琳教授进行了坦诚地交流。

  第一位――李方院长

  李院长的讲座题为“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他主要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关于教育创新的思考,谈自己对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考,重点就“多元智能――从心理学到教育科学的实践和应用”谈了自己在国外收集的一些案例,从而提出要在学情分析中确定智能因素,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智能轨迹,更倡导教师要为理解而教,谈到多元智能的切入、启发与深度思考以及对个性化学习与多样化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契合的方式。

  李方院长的讲座中谈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认为,当今的教师个体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做有思想的人。让我想到最近读到的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中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的确,只有教师的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就教学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智能,那么究竟智能包含哪些内容经常没有正面的给以回答.所以对智能的界定成为我们从事教学的起点。李院长的讲座讲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同时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教学策略。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们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使我自己对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从下意识变为了有意识.今后可以用这一理论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检查自己设置的问题,设置的环节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开发。

  第二位――李晶教授

  李教授的讲座题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她的讲座结合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和教学实例,详细解读了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和教学实施方面七条标准。重点对正确理解教材和实证分析学生情况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使教师们对一些综合、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李教授丰富的知识内涵、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老师们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感悟,引发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在听完李晶老师的讲座后,我收获良多。整个讲座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在讲有详细案例的那几条结果指标的时候,尤其是在讲要实证的分析学生的情况下的两个结果指标的时候。一条是:分析学生学习新知遇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另一条是: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中说到皮亚杰的“同化”“顺因”理论时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鱼,青蛙和牛的故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是青蛙老师,虽然对知识的讲解和表达非常的清晰和正确,但学生依然会形成错误的偏离事实的认知或技能,这就是我们对具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还有我们经常在自己讲的很清楚学生却不能正确掌握时总容易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原因,常说,我都讲的这么清楚了,你们还是不会,真是笨死了。其实是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没有具体化。说到底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李教授也为我们做了详尽的标准解读。一边听着讲座,我一边在思考,我们学校的各科的课时目标的制定,有时候的表述的确是很不清晰的,李教授指出的例子:“学生(主体)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条件),准确(标准)说出(行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这个例子具体说明的表述的方法,很有实际指导意义。老师们如果可以长期这样制定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对教学评价有指向,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具体的要求。

  另外,李教授对课堂教学中的“强化”的科学解读也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要在不同时段、场合将相同的内容进行四次以上的重复,才是强化。这就回答了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讲过的知识,孩子们却很容易淡忘?

  “2+2”的评课形式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找到两个美丽的瞬间,进行分析和深入的联想;找到两个遗憾的地方进行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李教授的讲座带给我不少新的收获,我会力求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的流程,采用更加有效地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三位――陈琳教授

  在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院长陈琳教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陈教授是一位真诚、热情、谦逊、朴实又开朗的老师,她与我们的交流没有特别的准备,而是与我们就语文的教学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她不是只顾自己的言论演说,而是更多地倾听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心声,为我们答疑解惑。

  在与陈教授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大家面对面对语文教学展开对话交流,你一言我一语,让我们不得不对语文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层的剖析与反思。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教?每一节语文课到底要交给孩子们什么?情感重要还是知识点更有用?什么才能给孩子们留下终身受益的知识?平时的教学、比赛的课例应该是一致的吗?你是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吗?……

  让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吾辈一定要上下而求索,找到一条带领孩子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的道路……

  从三位教授的讲座与谈话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他们的执着深深令我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信念与信心。

  考察期间,参观的三所小学各具特色,匆匆的一天半,每所学校半天时间的停留,回到广州才有时间细细品味――

  第一所――方家胡同小学

  这是一所拥有120xx年悠久历史的老校,它坐落在北京的XX区方家胡同里,老舍先生曾是该校的第三任校长。占地不大,现用的校牌是老舍的夫人胡洁青女士题的。这里原来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寒假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