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十二公民相似的真实案例几次僵局

一部好的电影要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后又能融入生活,引人共鸣。今天就来介绍一部可以说是中国很多缩影的电影——《十二公民》

故事梗概是这样:一堆学生的西法考试未过关,学校就让他们的家长来学校辅助,也就睡让家长们通过讨论证词证据来判定杀人案嫌疑人是否有罪,并最终得出一个12∶0的答案。

众人第一次投票:11票有罪,1票无罪。11∶1

抱团?或者说从众更适合一些吧,十二个人通过相同的证词证据对同样的案件有不同的看法,就说不团结,不报团?可是,抱团的结果就是全票通过,把人定罪。事实,该由投票得出吗?不应该。事实该由事实本身推导还原而来。一个社会如果都是抱团的人,当大多数人被欺骗时,社会就只会将错就错,而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所以一个好社会需要不偏不倚,公正严明的法律来维护,否则,好人蒙冤入狱,坏人则害千年。

赤裸裸的仇富,地域嫌弃意识,一些人看着别人有能力赚大钱了,而自己还是个中低阶级,就由羡慕转到恨,恶语相向。说别人的靠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可是自己却不知道,当他深夜在床上看着花边新闻的时候,别人正写着策划方案,当他在K歌房里纵情欢唱时,别人在风雨里跑着业务。没有人不允许你成功,只是你自己不愿意。

比他过得好的,他要诽谤非法,寻找存在感,标榜自己是个三好市民,对于来城市务工的农民他瞧不起,甚至鄙视,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感。

讨论中动不动就闹起来,总有人不按顺序说话。生活中也是如此,总有些人爱打断别人说话,操着一口更大声的话反驳别人。这种不守规矩,不懂礼貌的人真的很讨厌。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教养,希望你我都能警醒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国家法律的好坏,除了要适应国情和社会的发展以外,还要能注意到使用法律的人公正使用。法律是打击罪恶的长矛,但是用矛的却是人。每一部法律的颁布与修改应该吹毛求疵,每个法官的挑选与培养,每个国家未来脊梁的培养,更应该吹毛求疵!可是我们却在知识的增长过程中丢失了大多的灵魂养料,致使本该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被迷茫包围。

这个所谓的4号家长其实是学生的男朋友,是个房地产老板。我从不觉得女生嫁个比自己大的有钱人俗气,能赚钱也是一种本事。宝马车里也不一定哭,也许笑的会更多。当然拜金我是不赞同的,只不过我觉得身边很多人都鄙视这种所谓的物质爱情,但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个多才多艺的美女子,你是愿意嫁给成熟懂事,待你温柔,愿意给你花钱的成功人士,还是嫁给成天喊着理想,却沉迷游戏的不稳重同龄人?

当然,如果你是个生活有计划,办事执行力强,不乱发脾气的有志青年,即使现在你一无所有,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小姐姐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你这只潜力股,咱本钱厚,对吧。所以说,没有捉不到羊的狼,只有不努力的猪。

讨论陷入僵局,8号先生退后一步,剩下的十一人不记名投票。结果:10票有罪,1票无罪。10∶2

生活总有些难以承受的困难扑脸打来,有些时候死亡甚至成了看似最后的选择,但是,无论多长的黑夜,终究会迎来光明,很多当时以为的绝境,其实忍忍就过去了,无论多苦多累,请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愤怒带来的冲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把事情引向极端。多少人将火气爆发恶语相向,动手打人,事后落不下面子道歉,故作潇洒,只有自己知道,真的后悔。我们知道,有些话有些行为的伤害是直击心灵,是不能被抹平的。现在不像以前,现在的生活节奏紧,速度快,不知不觉间我们就饱饮了浮躁之气,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理智的我们都清楚:不控制脾气,后悔就在不远。所以愤怒的时候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并且在愤怒时永远不说话。

剧情有转折,证据有破绽。

法律即严谨,就是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多少人真的清楚,法官木锤一敲,一个人的一生就完了,监狱里的折磨,出狱后与世界的脱轨,耗费掉的生命,旁人异样的眼神......一切都对出狱的人充满了恶意,甚至让人更愿意回到监狱。

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护盾,不应该成了伤害的利刃,所幸法律不断完善,这样的事越来越少,期待一个更好的明天吧。

第三次投票,8票有罪,4票无罪。8∶4

推演当时情况,第四轮投票,6票有罪,6票无罪

出来找生活,谁也不比谁容易,小贩卖方便面是为了生存,保安追小贩也是为了生存。在生活的过程中谁都会经受心酸,然而这种心酸是不轻易说出,更是不轻易被理解的,若是身旁有那么一两个人愿意分享你的苦难,能够理解你的苦楚的话,那么请好好珍惜,你真的很幸运。

第五次投票 有罪3票 无罪9票 3∶9

成见的背后往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偏爱,10号之所以地域鄙视,是因为即使儿子用功了也赶不上其他外地学生,上不了大学的儿子就只能做民工。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然而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弱肉强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将会高质普及,只不过希望那天别太远。

第六轮 1票有罪 11票无罪 1∶11

父母心里总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想过作为孩子的我们喜欢什么,在不经意间,其实我们已经长大,拥有了自己的爱好与三观,而父母却还认为我们是那个需要他们指挥与管教的捣蛋鬼。父母与孩子之间本没有什么矛盾,只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一个特立独行,双方看待世界眼光不同罢了。闹架,真的没必要,我们是一家人,彼此间缺少的不过是坐下来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第七次投票 0票有罪 12票无罪 0∶12

整部电影是在法律的大环境下展现众生百态,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世界观,都共同提炼出善与恶的契约,所有人共同的契约就形成了法律。

一部已诞生超过62年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如果你也是《奇葩说》的铁粉,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是一部1957年上映的黑白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15万多人打了满分,尽管62年过去了,它的革命性及开创性依旧影响着现在的方方面面。

首先它被日本、美国、俄罗斯翻拍过多个版本。

2015年中国翻拍版的《十二公民》因为“本土化”处理很成功而广受好评。

其次它开创的“单一场景,靠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模式被后来者纷纷效仿,比如2007年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如2016年《完美陌生人》都是这种叙事模式的践行者。

最后它将“疑罪从无”原则深深植入了美国观众的心,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力证,大家都知道凶手是辛普森,但证据不足他被判无罪。

中国直到2016年才明确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十二怒汉》表面上讲述的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实际上是一场关乎生命与正义的辩论大会。

近100分钟,在一个场景里,12个陪审团从开始的漫不经心、敷衍,到中间唇枪舌剑的激辩,到最后振聋发聩的呼喊,你被思辨的力量紧紧抓住,仿佛看了一期升级版的《奇葩说》,那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人久久难忘。

影片开始,一个18岁男孩被指控杀害父亲,人证物证俱在,他的辩护律师也无能为力,按照法律最后审判前法官还要听取陪审团的意见。

当12个人组成的陪审团聚在一起开会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就是走走形式。

他们中有的急着回家看球赛,有的恨不得立刻把男孩送上电椅,更多的则人则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看热闹。

第一次投票表决,11:1,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偷了反对票。

按照法律程序,他们必须得出一致意见,也就是12: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8号立马成了众矢之的,“有罪派”中3号陪审员最为极端,他拉拢众人对8号开始了猛烈抨击。

到这里,编剧面临两大考验:

第一个考验:8号如何用缜密的逻辑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服其余11人以及电影前亿万观众?

只见8号不徐不疾,慢条斯理针对“铁证如山”的证据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有罪派”指出,杀害父亲的凶器是一把刀,这把刀就是男孩遗落的。证据是当晚男孩在附近商店购买了刀,那种款式的刀只有这一把,独一无二。

代表“无罪派”的8号立马从兜里掏出与案发凶器一模一样的刀,并表示同样规格的刀其他商店也在卖。

“凶器一定是男孩的”被推翻,有人开始倒戈支持8号的“无罪论”。

“有罪派”指出,楼下老人听到了男孩杀父的声音,随后他跑到楼道里,正好看到男孩逃跑的身影。

“无罪派”反驳,案发现场靠近铁路,父亲被害刚好有火车经过,老人不足以听清案发现场的动静。而且老人有腿疾,他蹒跚走到楼梯间需要40秒以上,时间与真实案件有出入。

“有罪派”指出,男孩面对警方询问时交代自己当晚与父亲吵架后去看电影了,但电影名字与内容他却记不清了,很明显在撒谎。

“无罪派”指出,男孩与父亲争吵后情绪失落,看电影心不在焉可以理解,回到家看到父亲被害受到惊吓,面对警察询问想不起电影细节也可以理解。

第四是对面楼住户证言。

“有罪派”指出对面女住户半夜失眠,刚好看到了男孩杀父全过程。

“无罪派”立马回想到法庭上证人鼻梁有眼镜印,证明她可能有近视。一个近视的人听到对面楼发生争吵很难第一时间找到眼镜看清全过程。

当陪审团逐渐从浮躁趋于理性,“无罪派”的支持者逐渐增多,投票表决也在悄然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在一阵阵观念冲突,思维较量后12名陪审员达成一致意见:无罪。

相信每一个观众看完后都会被深深说服,编剧左右手互博的功力让人拍案叫绝。

编剧还面临第二大考验:台词分配问题。

陪审团有12个人,这些人有油嘴滑舌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木讷中庸的老好人,贫民窟长大的自卑者,正义感爆棚的上班族,赶时间的推销员,歧视穷人的钟表匠等。

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编剧需要针对每个人写出不同风格的辩词,同时还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为一部电影,要有主角配角之分,8号和3号是本片主角。

8号是“吹毛求疵”的“无罪派”代表,是传统电影中光正伟岸的正面角色,他坚持正义到底并获得胜利,保证了影片的“政治正确”。

3号是嫉恶如仇的“有罪派代表”,是传统电影里的反派boss,他抵抗到最后才暴露“私心”:他因为与儿子的关系糟糕,遂迁怒于本案中的男孩。他开始的愤怒有血有肉,他最后的认输合情合理。

8号和3号的冲突时影片最大看点,保证了影片在电影的大框架下运行。

处理好主角关系后,编剧对配角做到合理分工,避免人物脸谱化。

比如1号陪审员,他是会议主持,全程没什么发言,但掌控会议节奏功不可没;

比如2号陪审员,他是个老好人,虽然没有好的观点输出,但辩论期间给大家发糖吃,是团队中的润滑剂;

比如5号陪审员,他贫民窟长大,对案件中男孩的遭遇感同身受,让理性的辩论流入了感性的暖流;

比如9号陪审员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整个讨论中他有两次巨大贡献,一次是第二次投票他勇敢投了反对票,让僵局打破;一次是他最先发现了女证人很可能是近视眼。

相信看完本片后,你不仅记住了精彩的台词,跌宕起伏的剧情,更记住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编剧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很有智慧,让不同的人说了合适的话。

有人说这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职业巅峰之作,听了皮哥的分析你就会同意编剧才是本片成为经典的关键。

观看这样的经典是精神的一次大愉悦,它的成功再次证明好的电影不只是取悦视觉,更能震撼人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十二公民相似的真实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