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混一阳性十个人都要隔离几天居家隔离几天能解封?

  全文3470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

  今年3月以来,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多发,防控形势严峻。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很多地方倡导居家隔离,减少社会面活动,这期间不免有人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与生活。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避免出现“心理红码”?

  怎么还不解封?隔离在家疫情心理防御不可缺

  居家隔离在家,有很多人可能首先会产生自我怀疑,一直担心自己被感染了。出现这种心理时,首先要观察身体是否出现了发热、干咳、疲乏、呼吸不畅等情况,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寻求定点医院诊治。如果上述一切都不成立,有可能是焦虑情绪在作祟,继而产生各种躯体不适,甚至个别还会因过度紧张出现低热。一旦发现这些症状与疫情有相似处,又会产生更多的焦虑,这样的情绪又反馈给躯体,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类似被感染”的症状,即“心身反应”。建议尝试尝试肌肉放松训练(握紧拳头—松开—再握紧,不停循环直至肌肉有明显放松),或呼吸放松训练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生乔颖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推荐了下面几个小途径,可供大家进行心理疏导:

  1、接纳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的生活境遇和居住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人类会由内而外不自主地产生焦虑和恐慌,甚至有一些焦灼、粘着、敌对情绪产生。从远古时代到如今,这些情绪是对人类的生存有保护性作用的情绪,让人们能够存活下来。所以一定要明白,当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动的时候,会自然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现象。我们要接纳自己有这样的变化,不要觉得很奇怪。

  2、减少不实信息的获取,规律作息。现在网络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停去刷,从不同的平台上去获得海量信息,而不同的平台,信息真实可靠的程度不一样。摒弃小道消息,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如果一定要看,请到专业的、可信度高的平台上摄取。同时,尽管我们现在居家,也没有繁忙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了,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和平时的作息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既可以保护我们的新陈代谢,又可以让我们的心理处于一个与平时相近的水平。

  3、则是建议大家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们很多护士她们也处于居家封控的状态,但是她们会到社区去做志愿者,进行核酸采样。我们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居家的时候,知道社区有一些孤寡老人,有一些困难家庭,会给他们做一些捐赠,做生活护理等等。所以,建议大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的身体、心理都能够动起来,充满能量。

  感到自己心理问题加重?从5个感官入手抚慰身心,切勿讳疾忌医

  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关注心理健康。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焦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积极调整:维持规律的生活起居;健康规律的饮食,避免饮用过量的咖啡、酒;坚持睡眠规律,确保充足的睡眠;加强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与归属感,强化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外界不断变化时,我们需要观照自己,对自己的身心有更多的觉察,当觉察到情绪波动或者轻微的躯体不适时,可以从5个感官上抚慰身心:在视觉上,欣赏蓝天白云、孩子的笑脸、路边的野花等让自己感到放松愉悦的景象;在听觉上,听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声音,比如音乐、雨声、鸟鸣;在嗅觉上,闻一闻自己喜欢的味道,比如花香、雨后清新的空气、草木的味道;在触觉上,可以触摸毛绒玩具、撸猫,和亲人朋友拥抱;在味觉上,享受健康美食带给味蕾的满足。

  如果出现了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等负性的情绪状态,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不要以为只是在“闹情绪”,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可以拨打专业的心理援助热线或去专科医疗机构及早就诊。虽然心理健康的普及提升了大家对精神心理知识的知晓程度,但还是有不少人讳疾忌医,这其中不乏高学历的人。例如有很多人不相信自己会得抑郁症,认为就诊是种失败和羞于启齿的事。殊不知,否认、掩盖心理问题或许能维持表面上的假象,但是可能导致心理问题拖延加重。心理疾病如同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中招”。如果出现问题,不要回避,积极面对,及早诊治,治疗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康复。

  居家网课,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

  疫情期间线上课对于学生、家长都是一大挑战,其中更考验家长,尤其是双职工家庭。一边要忙碌工作,一边还要兼顾孩子在家的安全以及线上课程。我们在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的同时,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调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给了家长们一些建议:

  孩子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周围的成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当家长镇定地、自信地面对困境,示范正确的应对方式,可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乐观、希望、战胜困难的信心。

  疫情的不期而至可能会打乱原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计划,请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计划,维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稳定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充实感。建议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亲子活动中,以此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也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美好体验。

  建议3:帮助过滤信息

  在分享信息或者回答孩子关于疫情的相关疑问时,请秉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过分紧张,又不过于放松。在描述和解释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时,请注意传递积极乐观的信念,告知孩子我们已付出的努力,并对此充满信心。

  建议4:帮助管理情绪

  困难时刻,家长朋友们尤其需要留意家庭中的情感流动。请留意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工作、社会中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有没有一不小心把在家庭中属于相对弱势的孩子作为情绪出口?请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出现一些对疫情的紧张、对他人的同情、对生活计划被打破的不满等情绪时,可以利用游戏、绘画等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无论在什么时候,倾听孩子的表达都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

  “大白们”的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居家隔离期间,“大白们”的工作量有所增加,既要保障好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还要做好核酸检测保护好自己,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张燕在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时指出,在应激条件下,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务人员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悲观、绝望、抑郁、狂躁等。对此,心理调适一般原则是:注意饮食、保证营养;保证轮岗轮休,保持心情舒畅。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并及时观察与调整;找到自我减压放松的方法,允许自己示弱;当感到无法承受压力时,及时倾诉;改变不良认知,防止灾难化思维,避免追求完美,以偏概全。

  张燕说,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务人员要及时寻求社会支持,保持和家人的联系,从家人的支持中获取温暖和力量;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分享感觉与经验,同事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处理问题时采用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建议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科学运动等方式调适心态,提升心理弹性,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

  无论是什么时候,始终相信国家、相信家人、相信自己,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的生活。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身心皆愉悦—美年心理健康

  美年健康作为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显著的健康体检医疗集团,依托广泛的全国网络布局、庞大的客户群体、海量的健康大数据、以及标准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挥生态圈强大孵化能力,联合国内外心理学科及精神科专家,创新推出涵盖心理健康测评以及个人和企业全方位心理关爱的心理健康服务 -- “美年心理健康”。

  美年心理健康通过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在线平台,将筛查、评估、干预和康复融为一体,开发权威测评工具、严选心理健康专家、提供心理健康科普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权威、便捷、私密的全方位心理健康管理方案。

  美年心理健康产品及服务包括:

  1. 心理状态在线评估:针对不同人群,提供权威、便捷的在线评估工具。

  2. 个人心理健康服务:深度报告解读、问诊及咨询、绿色就医通道。

  3. 企业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心理科普讲座、在线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专家团体报告解读、专题课程、沙龙。

  美年大健康推出“心身亚健康状态评估”产品

  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出现各种慢性疾病;精神变差,心理容易出问题;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变差;身体早衰,健康寿数缩短等。

  如果您近期感觉身体不适、疲惫;感觉压力大、心情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多;睡眠质量变差,出现失眠等问题,都有可能是因为您的身心处在了“亚健康”状态。

  美年大健康推出的“心身亚健康状态评估”量表,能够从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多方面,客观地评估您是不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帮助您了解自己的情绪和睡眠情况,有效预防和避免心理和慢性疾病的风险。根据您的个人情况,您还可以联系专家针对性地给出调整意见和心理健康管理方案,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拥抱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十混一阳性十个人都要隔离几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