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舍曹文轩写的书都有哪些这么长?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非常丰富,被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是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老舍的文章《自传难写》,欢迎大家阅读。

  自古道:今儿个晚上脱了鞋,不知明日穿不穿——天有不测的.风云啊!为留名千古,似应早早写下自传;自己不传,而等别人偏劳,谈何容易!以我自己说吧,眼看就快四十了,万一在最近的将来有个山高水远,还没写下自传,岂不是大大的一个缺憾?!

  可是,说起来就有点难受。自传不难哪,只要有好材料。材料好办;“好材料”,哼,难!自传的头一章是不是应当叙说家庭族系等等?自然是。人由何处生,水从哪儿来,总得说个分明。依写传的惯例说,得略述五千年前的祖宗是纯粹“国种”,然后详道上三辈的官衔、功德与著作。至少也得来个“清封大夫”的父亲,与“出自名门”的母亲。没有这么适合题材的双亲,写出去岂不叫人笑掉门牙!您看,这一招儿就把咱撅个对头弯;咱没有这种父母,而且知道五千年前的祖宗不见得比我高明,好意思大书特书“清封普罗大夫”与“出自不名之门”么?英雄不怕出身低,可也得先变成英雄啊。汉刘邦是小小的亭长,淮阴侯也讨过饭吃,可是人家都成了英雄,自然有人捧场喝彩。咱是不是英雄?对镜审查,不大像!

  自传的头一章根本没着落。

  再说第二章吧。这儿应说怎么降生:怎么在胎中多住了三个多月,怎么产房闹妖精,怎么天上落星星,怎么生下来啼声如豹,怎么左手拿着块现洋……我细问过母亲,这些事一概没有。

  第二章又可以休矣。

  第三章得说幼年入学的光景喽。“幼怀大志,寡言笑,囊萤刺股……”这多么好听!可是咱呢,不记得有过大志,而是见别人吃糖馅烧饼就馋得慌——到如今也没完全改掉。逃学的事倒不常干,而挨手板与罚跪说起来似乎并不光荣。第三章,即使勉强写出,也不体面。

  没有前三章,只好由第四章开始写了,先不管有这样的书没有。这一章应写青春时期。更难下笔。假如专为泄气,又何必自传;当然得吹腾着点儿。事情就奇怪,想吹都吹不起来。人家牛顿先生看苹果落地就想起那么多典故来,我看见苹果落地——不,不等它落地就摘下来往嘴里送。青春时期如此,现在也没长进多少,不但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而且没有存过惊天动地的心。偶尔大喊一声,天并不惊;跺地两脚,地也不动。第四章又是糖心的炸弹,没响儿!

  以下就不用说了,伤心!

  自传呢,下世再说。好在马上为善,或者还不太晚,多积点阴功,下辈子咱也生在贵族之家,光是自传的第一章就能写八万字。气死无数小布尔乔亚。等着吧,这个事是急不得的。

【老舍的文章《自传难写》】相关文章:

按照我年初的计划今年每月至少要读两本书,写两篇读书笔记,但是,今天打开电脑一看,上一篇读书笔记完成于10月28日,也就是11月我没有完成计划。这倒不是我最近偷懒,这一个月我一直也在坚持看书,一本是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一本是布野修司的《亚洲城市建筑史》,这两本书都算是大部头,所以没有完成计划也在情理之中。相比于数量的多寡,书的内涵及其带给读书人的感悟更重要。

百度百科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是,在如今咨询发达的网络上,老舍及其作品是上不了热搜的,我也不知道现在的90后、00后还有多少知道老舍或者记得老舍,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小学、大学课本里还收录有老舍的作品吗?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老舍的基本情况都清楚,老舍主要作品也能随口报出来,但是,惭愧的是直到读完《四世同堂》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对老舍的作品还是读得太少了,对老舍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

大多数国人第一次直面老舍的作品,应该是1985年上映的由老舍代表作改变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我当时因为在学校住校,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一部分,但是,当时电视剧引发的热度可以说是空前的,由著名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演唱的片尾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响起就有一种血脉偾张的感觉,就有一种为国赴死的豪迈。但是,由于《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分几部发表,有些部分还是在国外发表的,所以直到2017年第一部完整版才得以发行。

完整版的《四世同堂》由惶恐、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北平。故事描述了当时北平一个普通胡同——小羊圈胡同几户人家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艰难度过的八年岁月。对于中国人来讲抗日战争应该是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但是,今天许多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居然还出现精日分子。有些虽然不精日,但是,对那段历史基本上也无感。包括我自己有时也觉得,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底线一定要遵守,但是一些细节不必太纠结。但是,看完《四世同堂》,包括之前看的《京华烟云》,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日本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不管过去多少年永远不能原谅。就像一个普通人永远不会原谅一个杀死自己的父母、儿女,奸淫自己母亲、女儿的人一样。从国家层面双方做一下生意,共同面对一下共同的敌人,作为个人来讲买几样日本产的产品,到日本旅游,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从国家层面领土上寸土必争,对待战争历史不容置喙,作为个人不处处抬高日本人,不质疑我们的抗战历史、抗战英烈,这些必须坚守。

我是很久没有看过让我这么感动的小说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我用时21个小时(微信读书有记录),经常是拿起不想放下,经常是读起来忘记周边的一切,也经常是看着看着不得不放下平复一下心情。读后的感悟一是老舍真正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担得起“人民艺术家”这一光荣称号。二是这部作品真正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老舍一定是含着血泪完成这部作品的。三是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一部记录中国苦难历史的上乘佳作,同时也是一部对人性特别是对中国人的人性进行深度挖掘的小说。

老舍生活的年代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对一个作家来讲又是一个“幸运”的年代,作为一名正红旗的后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牺牲,幼年与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亲历国家的磨难、侵略者的野蛮统治。《四世同堂》的众生形象就是老舍的街坊邻居,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亡国奴的憋屈苦闷也算是他生活的真是写照。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那样的痛彻心扉、那样的被迫无奈、那样的嫉恶如仇。老舍的伟大以及这部作品的伟大不只是记录了那个年代作为沦陷区的北平一群亡国奴的生活,他的伟大在于写出了中国人在经历苦难时对国与家、忠和孝的坚守,在于无论如何绝望总还有一群人在抗争。他的伟大还在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度剖析,既让我们看到人性无限丑陋的一面,也看到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一面。时间过去八十多年,时代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性给我的感觉还是一点没变。不得不感叹老舍看人、写人的能力超强。

从写作角度看,这部书平铺直叙没有太多的技巧,但是,老舍不愧为是著名的语言学家,驾驭文字的能力不一般。对景物、事物的描摹细凿尤见功底,对北京天气、民俗、节气的记述,单独拿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对人物外貌描写栩栩如生,对人物心理刻画入木三分。人物的塑造极具代表性,我个人的感受,主人公瑞宣作为家中长子,既爱国又爱家,在国破之时一直在尽忠还是尽孝之间苦恼,他应该代表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在遭遇苦难时会首尾两端,患得患失,纠结于忠孝不能两全,有时会屈服于现状,但是,内心却永远不会屈服。诗人钱先生代表的就是中国,平时寄情与诗画,与家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战争之初就遭受重大打击两个儿子、夫人先后去世,自己被捕遭受酷刑,九死一生,看似被打倒,但却一直坚韧不屈的活着,笑到最后,在日本投降之时,带着小孙子一起走出监狱,一起迎接光明。祁家四世同堂本来过着安稳温馨的生活,祁家老太爷通过自己一辈子的努力,让一大家子安居乐业,本来对生活已经很满意了,开始对日本人的侵略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凭常识认为随便闹闹就过去了。这也代表大量善良的中国民众,无法理解丧失人性的日本人,会做出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最让我揪心的是祁家最小的妞子,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时却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离开人世,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不能保护好孩子,是最容易触动人心和人性的,小说的结尾,祁家老爷子抱着妞子的尸体准备找胡同里的日本人家报仇,却迎来了外出参加抗战的老三儿回家,在绝望中迎来希望。最后放弃对日本妇人的复仇,反思如何对待战争、如何对待没有直接参加战争的普通日本人。小说在充满戏剧性的场景中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感悟和思索。今天的中国已经与八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作为中国人对国家对小家的情怀应该还是没有改变。许多人对今天的生活的理解感觉本来就该如此,我有时也是这样想的,读罢这本书后,我才真切的感到作为中国人能生活在当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八十年前离我们并不遥远,我有时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是否会熬得出来。直面历史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

导读】 读汪曾祺的散文,如同在聆听一位长者讲故事,不紧不慢,轻轻松松……

我们这代年轻人,读的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应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端午的鸭蛋》,文中所记的汪曾祺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令我印象极深,“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高邮咸鸭蛋更使我心向往之。那种干净、简练的文风,深具韵味的语言,为我第一次所见,读来轻松欢快,喜欢得不得了。

之后,陆续读了汪曾祺的许多文章。最近,北京新华先锋出版了汪曾祺作品《今天应该快活》,精选了汪老最具代表性的60篇散文佳作,读后颇有感慨。

马一浮写过两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汪曾祺的“铁粉”、著名编剧史航曾用它来形容汪曾祺,我亦觉得最贴切不过。

汪曾祺是个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然而“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在大风大浪中识得了乾坤之大,又俯身低首去追寻美食、美景,这样的老头儿实在可爱!(以“老头儿”唤之未有不敬之意,在汪家,儿女子孙皆如此称呼,他乐而应之。他的三个子女曾合著一部怀念他的著作,名字便叫“老头儿汪曾祺”。足可见其开明与豁达。)

《今天应该快活》,甫见书名,便被深深吸引,其源于汪曾祺的一句话“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诚然,人生本已有许多艰难,又何苦一一拆穿,在有限的时间里寻点儿乐子不好吗?乐在今天,当下快活!

汪曾祺的创作主题颇多,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笔之所触,遂成好文章。这本集子是我读过的汪曾祺文集中收录的文章类别比较全面的一本,含有“美食、玩乐、花草、游记、故乡、故人、戏曲”七大篇章,囊括了各个创作时期的60篇经典之作。

美食。即便不饿,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章也不由得口齿生津。我向来以为,能用文字将吃食展现得活色生香,仿佛透过文字可以闻到香气,连纸张的气味都变得美好,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功夫。汪曾祺因此被称为“满口噙香中国味儿的作家”,也获得了除作家、剧作家、书画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美食家。汪老的笔下没有鱼翅、龙虾、燕窝等“高大上”的精馔珍馐,尽是些萝卜、豆腐、蘑菇等家常吃食。普普通通的食材,经他的文字一摆布,简直成了一场盛宴。

玩乐。汪曾祺笔下有许多小游戏,你会不由感叹,他懂的真多呀!他知道如何熬鹰、逮獾子,知道毽子有几种踢法,能够区别不同鸟的叫声,善于书法和画画,画国画,《今天应该快活》就附赠了两张汪老的书法和国画书签,其功力不逊于任何一位大师。他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的一句“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汪老也是这样的人。

花草。汪曾祺写花鸟鱼虫的文章是一绝。将此类文章集在一起,足可编成一部“草木词典”。带在身边,闲暇之时翻一翻,便好似随身带了一座花园。桂花、腊梅、海棠,姹紫嫣红,蝈蝈、蜻蜓、刀螂,活灵活现,一片生机盎然。我常常想,他是拥有一双怎样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平常于我们再普通不过的花花草草,在他笔下散发出别样的味道,“犹怜草木青”是也。

游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汪曾祺正如是。从天山之巅的茫茫白雪,到彩云之南的万紫千红;从西安兵马俑,到眉山三苏祠;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洞庭湖,到“芳草碧连天”的万里长城,都有他的足迹和文字。

故乡。汪曾祺的故乡江苏高邮始终是其难以忘怀的情愫。高邮是水乡,汪曾祺从小在水边长大,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的风格,他的作品里总是有水。高邮盛产鸭蛋,但他不愿别人总说家乡的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就只出鸭蛋似的!”故乡的牌坊、草巷口、老宅子,他都记得真切,读这些文章,也不禁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高邮,一千年前出了个秦少游,一千年后出了个汪曾祺,皆以文章名扬天下。

故人。最喜欢汪曾祺怀念他的老师沈从文的一篇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哀而不伤,把对沈从文的感情娓娓道来,如和煦春风拂面,令人十分动容。最后一句“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读罢已湿了眼眶。此外,《老舍先生》《金岳霖先生》等均篇篇动人。

戏曲。汪曾祺曾在北京京剧院工作,创作了《沙家浜》《杜鹃山》等知名剧目。汪曾祺谈戏的文章只专门出过合集,还未在任何一部散文集里收录过。他对戏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一点这类文章,亦颇有趣味,可以了解到汪曾祺的另一面。

读汪曾祺的散文,如同在聆听一位长者讲故事,不紧不慢,轻轻松松。我爱极了他的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他真正做到了“人间送小温”,他用他的文字往人间送来多少温暖啊。汪老有知,当会欣慰,他的名字和文字,长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

汪曾祺先生作品语言风格淡雅质朴、清新脱俗,读之满口噙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拥有大量拥趸,读者遍布各个阶层。汪老真可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本书选取汪老极具代表性、在微博、微信豆瓣转载和评价、与现代人生活有相契之处、能给人以启示的文章,包括美食、闲情、草木、山水、怀乡、故人、戏曲等,共分此七大章节:至味满人间、闲逸偶然记、草木多情生、行吟在路上、乡梦未曾休、故人知我意、戏中有真趣。

展现汪老的浪漫情怀、日常生活的雅趣与情致,及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唤起我们美好生活的愿景,坦然面对纷纷扰扰,在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从容的、有情的、柔软的心。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祝福每一位用心生活的人,都能拥有快乐而不凡的人生!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清新雅致,别具一格,读之满口噙香。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

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的好,一个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汪曾祺对物象和人情的那一点兴趣,其实是很清朝笔记范儿的。但又不是袁枚那路拿出来应酬的,就是兴趣,“哎你看这个多好玩”。两宋笔记和初唐诗,初都不为了扬名,而为了自我满足和小范围酬唱。这种“我自己开心就好”的劲儿,就是汪曾祺的劲儿。

近年我每天早晨绕着玉渊潭遛一圈。遛完了,常找一个地方坐下听人聊天。这可以增长知识,了解生活。还有些人不聊天。钓鱼的、练气功的,都不说话。游泳的闹闹嚷嚷,听不见他们嚷什么。读外语的学生,读日语的、英语的、俄语的,都不说话,专心致志把莎士比亚和屠格涅夫印进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去。

比较爱聊天的是那些遛鸟的。他们聊的多是关于鸟的事,但常常联系到戏。遛鸟与听戏,性质上本相接近。他们之中不少是既爱养鸟,也爱听戏,或曾经也爱听戏的。遛鸟的起得早,遛鸟的地方常常也是演员喊嗓子的地方,故他们往往有当演员的朋友,知道不少梨园掌故。有的自己就能唱两口。有一个遛鸟的,大家都叫他“老包”,他其实不姓包,因为他把鸟笼一挂,自己就唱开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就这一句。唱完了,自己听着不好,摇摇头,接茬再唱:“包龙图打坐……”

因为常听他们聊,我多少知道一点关于鸟的常识。知道画眉的眉子齐不齐,身材胖瘦,头大头小,是不是“原毛”,有“口”没有,能叫什么玩意儿:伏天、喜鹊――大喜鹊、山喜鹊、苇咋子、猫、家雀打架、鸡下蛋……知道画眉的行市,哪只鸟值多少“张”――

“张”,是一张拾元的钞票。他们的行话不说几十块钱,而说多少张。有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头,原先本是勤行,他的一只画眉,人称鸟王。有人问他出不出手,要多少钱,他说:“二百。”遛鸟的都说:“值!”

我有些奇怪了,忍不住问:

“一只鸟值多少钱,是不是公认的?你们都瞧得出来?”

几个人同时叫起来:“那是!老头的值二百,那只生鸟值七块。梅兰芳唱戏卖两块四,戏校的学生现在卖三毛。老包,倒找我两块钱!那能错了?”“全北京一共有多少画眉?能统计出来么?”

“‘文化大革命’那阵没有了吧?”

“那会儿谁还养鸟哇!不过,这玩意禁不了。就跟那京剧里的老戏似的,‘四人帮’压着不让唱,压得住吗?一开了禁,你瞧,呼啦,呼啦――全出来了。不管是谁,禁不了老戏,也就禁不了养鸟。我把话说在这儿:多会儿有画眉,多会儿他就得唱老戏!报上说京剧有什么危机,瞎掰的事!”

这位对画眉和京剧的前途都非常乐观。

  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银行职员说:“养画眉的历史大概和京剧的历史差不多长,有四大徽班那会儿就有画眉。”

他这个考证可不大对。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宋徽宗就画过画眉。

“养鸟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文轩写的书都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