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泰山的诗句是什么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过泰山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过泰山侧(3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孔子过泰山侧【本文介绍】“孔子过泰山侧”选自礼记;植弓中的一段。本文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 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 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孔子过泰山侧(1);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2)。使子 路问之日(3):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 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 日:“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

2、于虎也!”【注释】本节选自植弓下。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 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 呼。识(zhi):同“志”,记住。【翻译】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 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 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 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那您为什 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3、!”【解读】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 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 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 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 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 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 餐,不愿做人刀下鬼。更多礼记解读文章敬请关注“”的礼记解 读栏目。()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镣子的。当人从镣子巾看到自己的真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

金牛昂首高歌去,玉虎迎春剑福来。

辛丑牛年已近尾声,年味越来越浓,在壬寅虎年即将来临之际,借此机会和朋友们聊聊有关虎的话题。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中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辰中“寅时”,即清晨三至五点又称为“虎时”。人们提起老虎,都是一种又敬又怕的态度,老虎总是给人一种非常霸气的感觉。

古时,十二生肖中有狮子没有老虎,但是,狮子无恶不作,没有好名声,于是,玉帝决定将狮子除名,让殿前的老虎补了进来。但是,由于老虎不在,人间的走兽纷纷开始作乱,玉帝只得让老虎去人间镇压,老虎要求每胜一次,就要给自己记一功,玉帝欣然答应。

老虎听闻狮子、熊和马是最厉害的三种动物,于是,老虎便找它们进行挑战,接连击败了狮子、熊和马。其他野兽听闻老虎的威名都吓得纷纷逃窜。玉帝欣喜不已,便在老虎的额前刻下三条横线。

后来,由于东海神龟开始作乱,老虎又去打败了神龟,玉帝给它的前额上又加了一竖,从此以后,老虎就成为了百兽之王,时至今日,老虎的额前还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王”字。

汉语修辞以“虎”为喻,据其特性,可喻威猛,或喻凶残,更可喻惊险。诗文常以其寓褒贬、辨善恶,美刺双宜,褒贬两用。

在有“虎”字的成语中,褒义、贬义、中性皆有之。

褒义成语约占总数40%,多取虎之威猛义,如:“猛虎插翅、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酒虎诗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贬义成语约占总数五成以上,多取虎之凶残义。如:“画虎类犬、养虎遗患、虎头蛇尾、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为虎作伥、畏敌如虎、与虎谋皮、纵虎归山、谈虎色变、鲸吞虎噬、苛政猛于虎”等。

还有中性成语,如“虎落平川、狼吞虎咽、饿虎扑食、二虎相斗,虎口拔牙”等。中性者只占总数一成,多为客观描述。

“虎”与“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如:“虎斗龙争、龙腾虎跃、盘龙卧虎、藏龙卧虎、龙行虎步、风虎云龙、降龙伏虎、虎踞龙盘、虎穴龙潭、龙吟虎啸、生龙活虎等。

“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几乎都表贬义,例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狼贪虎视、虎穴狼巢、狼餐虎噬、狼顾虎视、前怕狼后怕虎”等。

“虎”与“羊”结合的成语完全表示贬义,例如:“羊入虎群、虎入羊群、驱羊攻虎”等。

“虎”字成语,美刺双宜,褒贬两用,折射出怎样的文化现象?如何解释这种既复杂又有趣的现象呢?

这就须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开掘和阐释。自古及今,中国民俗形成一种传统文化底蕴,这就决定了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元化。其中包涵着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典型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心理。

首先,老虎是极具灵性的生命体,它繁衍生息在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中,由食草动物如山羊、鹿、野猪等作为其食物而形成生命链。

为了生存,虎与生俱来必须具备顽强、勇猛、凶恶的王者雄风。中国民俗认为虎能驱鬼避邪,所以古时门神上除“神荼”“郁垒”之外还有老虎,用它镇宅驱凶。——这种观念产生于敬畏。

因此,虎和“龙”同享尊荣,但“龙”毕竟为传说的虚幻圣灵,可望而不可即,虚无飘渺,而“虎”却在深山老林以及动物园和马戏团落户,为现实之存在。

其次,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斑纹美丽,体型娇健,步态优雅,表情威严,具有一种昂然的生命力,这就是虎虎生气。虎雄威慑千里,是威严、雄伟、阳刚的化身,所以演化为吉祥的图腾。——这种观念出于审美。

“龙”是帝王象征,沾上皇族的高贵,高高在上端坐庙堂之上享受奉祀;而“虎”却是山野之王,颇具草根情怀,却“气吞万里”。因此,与欧美雄鹰、非洲雄狮、南亚大象一样,老虎就是华夏理想主义的英雄图腾。

第三,老虎捕食的凶猛残暴,使人联想到苛政的肆虐和暴力的凶残。

在《礼记.檀弓下》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于是虎的这种动物性使它与“豺狼”齐名为伍。于是“虎狼之国、苛政猛于虎、官虎吏狼”的谴责鞭笞之声不绝于口。——这种观念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实是借老虎说事以刺世疾邪。

人们对“虎”褒贬参半,爱恶皆存;而对“狼”却清一色的贬斥,“狼”字成语无一褒义,便是明证。

第四,“虎”字成语这种繁复的感情色彩和相反相成的审美心理,源自美学的“审美观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就是说:同一个喻体可以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

相当多的自然物同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对立的审美素质。譬如同一只老虎,既可以视为美的对象来观赏称道,也可以作为丑的对象来看待鞭挞。

“生龙活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是褒扬性的比喻,而“吏狼官虎、为虎作伥、虎兕出柙”等却是贬斥性的比喻。我们称许“战士个个小老虎”,却也可讥讽某位悍妇是“母老虎”,都是“老虎”,却爱憎迥然。

“跳於菟”(wū tú)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跳於菟”(就是"跳老虎”)传统民俗仪式,目前仅存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都要进行驱魔逐疫的"跳於菟”活动。2006年5月20日,土族跳"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於菟是一古词,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源》中解释:楚国著名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养长大,其名谷於菟,谷即哺乳。由此可见人们对虎的崇拜。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

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拜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清代文人舒位写有《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只在铜仁府有之,衣服都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

这是说,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因此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着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病,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

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起,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脖子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永结同心。

有意思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各地都有不同的有趣的新年习俗,民间流传着很多版本的歌谣。在这里选取北京的习俗民谣,祝大家度过一个和谐欢乐的虎年春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


欢迎众亲踊跃投稿。字数300--500字,地区不限,题材:诗词、散文、记叙、小说和视频等;内容:美食、美景、人文、地理、民间故事和技艺等。

大家记得帮点右下角的“好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泰山的诗句是什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