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一济宁到上海怎么走最快的能去上海吗

山东济宁地区准一级冶金焦(A13,,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1952年7月,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

1952年10月13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通告(载《解放日报》)

1952年8月1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主持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上宣布:①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併而成,校址位于上海市江湾平昌街(今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②成立由以上各合併学校化工系主任、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的建校筹备小组(后改称建校委员会),并请华东师範大学、同济大学各派一名代表参加,邵家麟、苏元复为负责人,筹备小组暂在大同大学办公,受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领导;③有关係科的设定的事宜。8月12日,建校筹备小组在大同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13日,各组成员赴同济大学理学院作实地察看;14日,各组正式开始办公。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範大学等8所高校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9月23日,上级任命余仁同志为华东化工学院政治辅导处主任(后担任学校首任党委书记),负责党的有关工作。10月起,系、专业教研组、教学小组、实验室相继成立。至10月下旬,注册教职工272人,各校转来学生449人,新招学生272人。

1952年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并确定10月25日为校庆日;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亲笔题写;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华东化工学院校印正式启用。至此,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诞生。1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张江树教授为华东化工学院首任院长。11月15日,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余仁任主任委员,负责新校址选择与校舍基建工作。建校伊始,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无机物工业系、有机工业系、化工机械设计系3个系,并设5个实验室和硅酸盐工学、无机物工学、燃料化学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学5个本科专业,以及玻璃、硫酸、食盐电解、皮革、工业分析5个专修科和化学师资班,还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生产机器及高等数学、物理、体育、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13个教研组。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

毛主席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江树通知书

1953年,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製药工学专业。

1953年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占地610.2亩(即今徐汇校区,占地868.8亩)。7月24日,根据中央高等教育部的档案指示,学校开始外派留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和教师。8月,工业分析专修科调整去浙江大学。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併入学校。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乾生。

1954年7月,迁址梅陇。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併入学校;至此,学校历经“七校”学科整合。10月,学校从江湾搬迁至梅陇。12月4日,苏联专家阿赫米托夫和威吉来校作短期讲学,这是外籍专家首次来校讲学访问。

1955年9月,根据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和轻工业部1954年底的决定,历时数月筹备,中国第一个抗生素製造工学(现称生物工程)专业在学校诞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抗生素製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早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专业。同月起,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56年2月24日,苏联专家尼·米·米德维捷夫来校任教,为期一年,他是首位来校长期讲学的外籍专家。在1954~1960年间,先后有耐火材料、无机物、染料化学、硅酸盐、化工机械、製药、炼焦、化工原理、抗生素、有机化学、合成橡胶、石油加工等方面的数十位苏联专家来学校讲学和工作过,也是学校师资的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

1956年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製药两个专业。同月,高等教育部实行体制改革,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1956年11月,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获準首次招收化工原理、抗生素製造工学等3个专业的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7年10月29日,学校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及莫斯科化学机器製造学院建立对口联繫,首次与国外进行校际合作。

至1957年底,学校专业几经调整和增设,为3个系9个专业,其中无机工业系设无机物工学、硅酸盐工学2个专业;有机工业系设燃料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製药工学、抗生素製造工学、重有机合成工学5个专业;化工机械系设化工生产机器及设备、化学工程学2个专业。

1958年7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技跃进展览会上,参观学校的展出部分,并讚许学校的科研成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学校专业设定和招生数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电化学工艺学、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物理化学工程(内部称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气开採、石油及天然气工艺学、石油及天然气机械、生产过程自动化(国内最早创建的自动化专业)、工业热能学9个本科专业,并新设3个专修科专业。同年9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首次招收工农预科。由于新设专业的量大,1958年秋季全校共招收各类新生2034名。

1960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要求,学校继1959年成立第二无机工业系,又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塑胶工学、合成橡胶工学8个专业。至此,学校计有26个专业。在教育部、二机部的指示下,学校1960年起还先后承担了有关紧急任务,在有关专业中设定了“同位素分离”专门化、“萃取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离子交换树脂(提炼铀所需的)”专门化、“菁染料合成(军用高空航拍器材)”专门化等带有一定基础理论研究和保密性质的“小规模专业”。为了保证“专门化”研究工作和办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相关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胶研究室(由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成的重有机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后,许多军工材料得以研製成功并套用到实际试验中去。在1962年成立的塑胶研究室基础上,学校后建有军工方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生产基地等。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1年8月,马誉澄教授指导的中国第一位抗生素製造工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李友荣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毕业,成为学校自行培养的首位研究生。同年,化工机械系下各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

1962年,朱正华等进行的“红外增感染料合成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经委、计委新产品二等奖。

1962年起,学校陆续调整、撤併有关专业至无机工业系、第二无机工业系、有机工业系、燃料工业系、化工机械系5个系15个专业,并于1964年成立基础部(数、理、化、电工、製图、俄文、体育等教研组集中旗下)和函授部。

1963年12月10日,教育部委託学校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讨论会。

1964年,学校有三项工业新产品获国家科委、经委、计委新产品奖:“菁染料”获二等奖,“聚酯玻璃铜”获三等奖,陶婉蓉等进行的“特种玻璃钢的研究”获三等奖。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同年5月,在四川自贡动工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截止至1965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起停止招生),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间,学校毕业学生总数达7746名;教师人数从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12月26日,开展“文革”以来第一次石油化工专业试点班招生并正式开学。

197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要求上海筹建核电站的批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拟定了成立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领导小组,準备以“大会战”的形式建设此项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发电厂等单位受命参加。“728”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经市革委会批准产生,学校由肖亮城同志出任。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跃龙化工厂、复旦大学等负责核电站的后处理系统工程研究任务。学校主要承担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製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728”工程科研组,抽调部分教师和外单位相关人员集中攻关,相关科研成果后运用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1971年12月,学校首次援外,派出程继健教授赴阿尔巴尼亚任长期专家,为期10个月。

1972年4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 上海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

1972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

1973年秋,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批准,四川分院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9月,化学工程研究室与自动化教研组联合组织仿製工业控制机DJS—10A,于翌年5月试製完成,定名“745机”,此为华东化工学院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74年9月,恢复招收留学生。

1976年起,学校首台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全面投入使用;1981年和1984年,学校先后向美国公司购得两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此举为1984年5月设立电子计算机学科——计算机系打下基础。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10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78年9月,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学校共录取了61人,分别由31名导师指导,专业是:传质与分离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化工热力学、精细化工、煤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剂、工业自动化、辐射化学,这些专业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或博士点。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上半年,学校确定要按学科设系,逐步发展成为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把学校真正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确定“宽窄并存,以宽为主,宽在基础,内容更新”的专业调整原则。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今四川轻化工大学)。

1980年,为发展套用理科,学校在原来4个系17个专业基础上,首先从基础部新增了套用物理学本科专业;1981年,在套用化学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化学系,同年成立了数学系(套用数学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物理系;此举是为学校迈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标誌。至1980年代中期,学校有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二系(能源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无机材料系、套用化学系(精细化工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化工机械系、机械工程系、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科技外语系、管理工程系、计算机系、社会科学系、石油加工系、工业设计系、基础部等20个系(部),相继设立了英语、套用电子技术、工业管理工程、图书馆情报学、实验室管理、计算机软体、工业造型设计等新专业,理工结合和多科性目标初步实现。

1980年,刘馥英等研究的“水蒸气脱附的分子筛脱腊”首获国家发明奖。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同月,计算机中心承担上海市高校招生各类数据处理工作,直至1990年。

1981年7月,学校党委讨论制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以化工为特色,理工结合(也称工、理、管、文结合)、多科性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当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4月,科技外语系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学校聘请的首位外籍教师——英籍语言专家吴玛丽。改革开放之初,国外学术使团纷纷来校访问、讲学,仅1982年学校就接待了数十批来自美国、英国、西德、加拿大、比利时、日本等西方国家高校的化学化工专家,学校还与之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和交流培养人才的意向,师生出访交流日益频繁。

1982年5月,学校与德国里昂国立套用科学院签订了校际协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恢复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个校际协定。同月,学校与常州市科委、经委、计委签订了全面技术协作联合协定,建立上海高校第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3年4月27日,由学校牵头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请,要求由学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联手组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并开放运行至今。

1984年2月,精细化工(现称套用化学)在国内最早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工业电子技术及电磁测量、无机化工增补为硕士学位授予点。3月10日,学校承担的“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数据计算机处理”科研项目成果在上海市微电子技术套用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讚誉。6月,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系;同时,为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烟台、枣庄地区及上海市定向招收政治学干部专修科学员。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华东化工学院分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5年,社会科学系招收“文科生”马列主义基础本科专业,学校由此正式向文科拓展。同年,宋维端等研究的“甲醇合成塔设计新方法”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元复等研究的“转盘塔提取麻黄素”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现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17家博士后流动站之一。

1986年,学校确定“以化工为特色,工理商文相结合,向多科性发展”的方向后,重新研究、调整了学科建设规划。1987年前后,学校通过“集团性”引进人才,创建套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等,来加强理科、商科和文科的建设力度,以及学校内部调整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农用化学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结合”有了实质性改变,并开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农、医”多科性方向拓展。

1987年,化学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改称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

学校领导在全国高校综合改革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1988年10月,学校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中国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前三甲。同月,环境工程研究所与日本樱美林大学签订“中日环境共同研究实施计画”,这是学校首次与国外签订的合作科研计画。

1989年2月,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的历史背景下,学校与清华、浙大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首先发起筹备“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1990年招开首次研讨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会议。

1990年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複合型人才。7月,《中国着名高等院校概况丛书》中称:“华东化工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以化工为特色的工理商文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同年,程继健等进行的“硫系玻璃系列研究”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祁国珍等研究的1个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2年7月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6月,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考核,成为上海及华东地区高校中首家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1995年12月4日,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建设。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同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併入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97年,美国斯坦福国际谘询研究所推荐中国5所着名研究单位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199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将环境评价中心、安全评价中心及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三家校内机构整体纳入技术转移中心,并系统开展体系架构与制度建设;2001年被教育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桌球锦标赛,校女子桌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坎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药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先后成立。

2005年7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画”。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製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8月29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

2008年4月,教高函[2008]8号档案通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5月,学校在体育系基础上成立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所体育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专业学院。7月,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9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汶川视察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社工站,称讚:“华理的社工做得好!”。10月,学校获準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9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EMBA。10月,学校成立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月,学校与常熟市签约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

2011年4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2年4月5日,着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六院院士钱煦来校演讲,受聘华理名誉教授,并为华理60周年校庆题词:“集七校精英创建华东,庆六秩华诞卓越理工”。11月,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成立,由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和奉贤区联合共建的上海生物製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1月,学校与苏州高新区签署建设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定。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2014年4月,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成为国内第七所通过此项认证的高校。10月,入选国家“2011计画”。12月,涂善东等研究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製造与维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11月,学校增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功,成为国内首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

2016年10月,学校携手申能集团成立国内首个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11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学校两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示範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月,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月,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华理。

2018年1月,获北京永真基金会2000万捐赠,成立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学校与青岛市签署战略合作协定,将共建华东理工大学绿色化工与智慧型安全创新研究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和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西恩·布拉加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这是学校在海外设立的首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首箇中国与罗马尼亚共建的商学院。6月,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画首批入选项目。7月,学校与山西大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定,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大同研究院。

学校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

截至2017年5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4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

2019年1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公布2018年最新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华理排名全国第27位、上海第4位。

2019年1月,ESI(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最新统计显示,华理ESI高被引论文排名全国第28位、上海第4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室与研究所26个、上海市人文社科智库(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60余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

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

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最佳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製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细材料製备与套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製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採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军工複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科研基地

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

上海市汽车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科研基地、人才基地

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

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上海生物製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化学反应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生物材料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微生物药物的高效“智”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石油化工行业智慧型最佳化製造创新引智基地

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煤基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上海生物製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中国石化-华东理工大学气化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石化-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化工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

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

费林加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人工智慧与智慧型製造交叉研究院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2年10月,现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书馆以及金山三线书库组成,馆舍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资料库和网路镜像资料库。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查新工作站,承接来自全国各地各种需求的查新业务,还积极参与地区与国家範围的馆际合作、资源共享活动,每年通过网路为各类用户传递文献7000余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资料库、俄罗斯《文摘杂誌》(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资料库和文摘刊物摘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期刊”;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编辑质量检查中多次获得优秀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中国期刊网资料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创刊于1988年,CA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曾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化工系统优秀期刊奖、教育部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奖等荣誉。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学科设定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68个。12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

套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药学、製药工程、药物製剂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複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与奥地利莱奥本大学合作办学)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安全检测技术)

环境工程、安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社会工作、社会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工业设计、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类)、环境设计(艺术类)、产品设计(艺术类)、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与德国吕贝克套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德国吕贝克套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办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高水平运动员)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拥有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拥有27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50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领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涵盖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精準化学与分子工程、高性能材料与工程、华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能源与环境管理、空间经济与产业发展、社会经济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套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套用化学、材料学、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药学、社会学

  •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上海I类高峰学科)、化学(上海II类高峰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

化学(ESI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药学、社会学、植物保护

套用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套用技术、农药学

哲学、套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高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固体力学、食品科学

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社会工作、会计、艺术、金融、翻译、药学、工程管理、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画”5名,“青年千人计画”6名,国家外专千人计画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画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画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3个,科学技术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钱旭红、钱锋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英、田禾、刘昌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杨胜利、沈寅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邢定钰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画”

国家973计画首席科学家

钱旭红、卢冠忠、王辅臣、李元广、刘昌胜、田禾、钱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田禾、周其林、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钟建江、刘昌胜、钱锋、林嘉平、李春忠、龙亿涛、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冯耀宇、朱麟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钟建江、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龙亿涛、冯耀宇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示範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84门;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材料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範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

管理信息系统课群教学团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综合化课程教学团队

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3年、2014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以桌球为代表的“体教结合”工作,建立了“一条龙”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创新体制,学校桌球队在国际桌球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7枚。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製作、智慧型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大陆高校第14名。

截至2017年,学校已与美、德、英、法等国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学术交流关係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係或签署了合作协定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携手共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

1952年10月下旬,着名书法家舒同为华东化工学院题写了校名。1993年10月25日,庆祝建校四十一周年,学校举行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名揭牌仪式,新校名採用了舒同字型。

学校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既体现了学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学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齿轮造型体现了学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学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繫,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学校的新面貌。

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1983年名誉校长张江树为校风题词

“勤奋求实”主要体现学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鍊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该纪念碑由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捐赠竖立,铭文其中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是大同大学的校训)。 “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範。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

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华东理工大学校园特色节日众多,有文化艺术节(1986年创办,在国内高校中开艺术节之先河)、体育节(1987年创办,前身是1955年创办的校运会)、思想学术节(1987年创办)、外语节(1994年创办)、秋韵节(2000年创办)、华理电影节(2015年创办)、国际文化节(2016年创办)等,这些节日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有些节日长达数月,其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思想学术节是华理富有传统的、最重要的“三大节日”。

曲景平、宋来、陈麒、沈志超

钱锋、吴柏钧、刘昌胜、辛忠、胡宝国、轩福贞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总面积2535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万平方米。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和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

徐汇校区占地868.8亩,是学校的主校区,各类建筑面积约45.53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000人,地址为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邮编为200237。

奉贤校区占地约1545亩,2007年9月正式启用,已进驻一二年级及部分三年级本科学生。拟建各类建筑约64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万人,地址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邮编为201424。

金山科技园区占地239.2亩,各类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地址为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000号,邮编为201512。(校区数据截至2016年11月)

成思危: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章建华:国家能源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执行董事、总裁

华建 :国务院港澳办原副主任

刘志峰:建设部原副部长、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任德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

沈尧曾:国家专利局原副局长

张人为:国家建材局原局长、十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家林: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前国家开发银行农材原材料信贷局局长

朱道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阳安江:北京市原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方毓棠: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张永根: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部长

夏克强: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张学兵: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市公安局原局长,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顾传训:上海市原副市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吴锡军:江苏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云龙: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副董事长、中国民间商会会长,青海省原副省长

校园内静立着一块景观石,镌刻着由高云龙校友亲自书写的十个大字

吴亦新:中国南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稽察特派

顾耀明: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区政法委副书记

杲云: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

朱昕:原国家经委总调度局局长

韩军:原无锡市政协主席

王安生:合肥市原副市长

寿子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邵志清: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孔长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人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朱启高:上海市科委副主任

张嘉宝:原上海市经委副主任

胡新南:原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十二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校友总会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名誉会长、上海大同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1944年5月大同大学33级化学、化工系师生合影

刘志峰: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

乔云萍:山东省体育局副局长

高宗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徐宽宁:原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周迪颐: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强炳寰:原广东省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

吴锡军:原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蒋裕德: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市原副市长

徐佩菊:水利部社保局原局长

许涛: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司长

戚秀琴: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司长

徐玉明:原国防科工委二司司长,中国核能协会副秘书长

刘俊生: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主席、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

潘五星:国务院国资委石化机关服务局局长

贺黎光: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

裘庆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準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齐峻: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杨劲松: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吴敏华: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

朱匡宇: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

吕南停: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

张包镐:上海市旅游局原副局长

李东林:国际劳工组织太平洋岛国地区局长

刘学军:宁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保委员会主任

史联文:辽宁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刘慧鸣:瀋阳市政协副主席

高杰:日照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黄布毅: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何少民:青海省商务厅厅长

程孟仁:贵州省交通厅厅长

邹德正:广西科协原主席、党组书记

方月萍:获评“2014年全国十大最美村官”

李忠豪: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姚国禄:河南省正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基铭:中国石化原总裁、副董事长

张克华:中国石化副总裁

江正洪:中国石化副总裁

高迎欣: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

杜重骏:上海石化党委书记

陈德塘: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公司总经理

1965年4月华东化工学院欢送第五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段良伟: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

董增贺:中国医药集团副总经理

胡伟庆: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戴志良:中国凯盛国际工程谘询公司总经理

王强:中国石化安全环保局局长

唐苏欣:中国石化外事局局长

张人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党委书记

刘新来: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总裁

李京源: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英茹:中国乐凯集团副总经理

谷深:中国烟糖酒业总公司总经理

周德春:中国化工供销总公司总经理

施建勛:吉林石化总经理

齐家珊:香港裕昌集团董事局主席

蓝先德: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刚: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辰冰:上海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李南高:昆明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深梁:杭州新纪元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萍:深圳美丽华集团总裁

沈如林:西安杨森製药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青平:深圳燃气总经理

刘钧厚: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董事长

杜建:安徽淮化集团董事长

孙静宇:晋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子宗: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王树德: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董事长

吴德荣: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董事长

戴叔铭: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江烈民: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

朱祖华: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凤仙:中国恆天集团副总裁

朱煜: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叶宗善: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原常务副总裁

朱海兴:中国石化宁波工程公司董事长

戎光道:上海石化董事长

华东理工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吴海君:上海石化副董事长

任鲁海:恆源祥集团副总裁、首席市场官

王济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总经理

田锋: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

段良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杜炳建:中钢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应虎:陕西星王企业集团董事长、西安鑫海资源开发集团董事长

许开程:原澳门中国商会会长、南光集团董事长

黄顺福: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小松: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总裁

马秋林:扬子石化董事长、总经理

赵日峰:金陵石化董事长、总经理

杨栋: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龙文:中国石化海南长城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光远:古井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古井贡酒股份公司董事长

秦兵:房产律师、北京市中唐律师事务所CEO、CCTV-12法律讲堂主讲人

朱明:经济学者、艺术家、鉴藏家、《中国网》专栏作家

郜韶飞:上海五分钟网路科技有限公司CEO

唐伟:美国贝尔斯登投资银行董事长

强祥:美国中华视频网站联合创始人、营运长

宁财神:编剧、作家、风险投资人

张庆: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孙绍瑞:上海梵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谭群钊:盛大游戏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继盛:盛大网路副总裁

朱廉宝: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袁国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鲁海:上海昊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宁炬:洁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胡英、颜德岳、沈天慧、周俊、周其林、苏元复、李永舫、俞大鹏、南策文、田禾、朱道本、谢在库、刘昌胜

顾真安、蒋士成、舒心田、陆钟武、沈寅初、王基铭、郁铭芳、杨胜利、袁渭康、钱旭红、汪燮卿、谢克昌、钱锋、蒋剑春

胡国华: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

张志兵: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胡培君: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列文斯比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韦潜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王金安:墨西哥科学院院士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校长 

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签约成立仪式

卢冠忠:上海套用技术大学校长

桑秀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沈炜: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石良平:上海海关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关务监督

张川国: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

董其伍:原郑州工业大学校长、郑州大学副校长

王志贵: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

袁淮海: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建华: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学院消防指挥系系主任

黄向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黄建美:原瀋阳化工研究院院长

贾有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

朱永明:上海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程天铿: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副院长

朱威:卫生部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长

陈列胜:卫生部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长

李丕熠: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

张勇: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

华理学生赴牛津大学参加寒假交流学习并获得“最佳报告”奖

杨绍兴:云南省化工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

李志强: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

方向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麦永懿:上海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陈忠钰:瀋阳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

吴渝:重庆市化工研究院院长

李辑超:四川省化工研究院院长

古共伟:四川省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

路永林: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院长

宋箭: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周斌: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党委书记

张庆庚:化工部第二设计院院长

章敦辉: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副院长

张国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

郑根江:国家海洋局水处理中心主任

邹美香:天津药物研究院总工程师

陈荣: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所长

施纯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谢雪涓:原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谢在库、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副主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徐惠: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副主任

阎海峰: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

叶汝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

张霞昌:芬兰籍科学家,纸质电池发明人,荣获“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应佚伦:国内首位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

林勛国: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澳大利亚民航安全局高级研究员

曹宝麟: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王庆斌: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韩一帆: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

朱宪: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李登新:东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

胡佩君: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

陈英南: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在考前10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广西 海南 贵州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等10省(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祥疫情最新通知今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