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内容讲什么内容?

1864年7月26日,爱德华爵士一行人驾驶邓肯号游船在海上航行,他们在一只鲨鱼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份被海水侵蚀的残缺的文件。经过分析,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因无人愿去救援,爵士就偕同妻子海伦、表兄麦克纳布斯少校、船长约翰、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船员们,驾驶邓肯号去搜寻格兰特船长。巴黎地理学会秘书雅克因为粗心搭错了船,成了船上的新成员。

  邓肯号经过大西洋、马德加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麦哲伦海峡、不伦瑞克半岛、波拉尔角、塔尔卡那诺港,却始终没有发现大不列颠号的踪迹。雅克提醒大家,文件有可能是从美洲大陆某条河流投下的。于是,爵士、少校、雅克、罗伯尔和三个水手开始了横穿美洲大陆的探险。

  这次探险,充满了神奇。他们看到了火山喷发,经历了地震、干渴、暴雨、洪水、雷火,还曾被狼群攻击、鳄鱼包围,玛丽甚至从兀鹰爪下得以逃生,幸好大家都安然无恙。

  雅克想到,他们可能理解错了文件的内容,大不列颠号应该是在澳大利亚。于是,邓肯号又从大西洋出发,到达百奴衣角。在百奴衣角一个庄园主家里,他们遇见了大不列颠号的水手长艾尔通,此人声称格兰特船长应该是在澳大利亚大陆。于是,一行人再次兵分两路,爵士、少校、地理学家、船长、海伦夫人、玛丽和两个水手横穿澳大利亚大陆,邓肯号则在墨尔本海域接应。

  本以为会很顺利的澳大利亚之旅却充满了艰险。原来,格兰特船长根本不在澳大利亚大陆,艾尔通撒谎了,他其实是一个土匪头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抢劫邓肯号去做海盗。虽然爵士等人发觉了艾尔通的身份,摆脱了土匪的威胁,但他们失去了邓肯号。一行人决定搭一艘货船到墨尔本,然后回欧洲,货船却在中途遇风搁浅,大家做了一个木筏,漂流到了新西兰岛,落入野蛮的毛利人手中,面临被杀死的厄运。逃脱后,他们意外地和邓肯号重逢,他们原以为邓肯号已经变成海盗船了呢。原来,因为地理学家正潜心思考问题,在替爵士给邓肯号大副写信时,把“澳大利亚”写成了“新西兰”,结果,拿着信打算抢劫邓肯号的艾尔通成了俘虏。没有找到格兰特船长,大家失望地返回欧洲。途中,要把艾尔通流放到一个无人小岛玛丽亚泰勒萨上,结果,却在岛上意外地发现了格兰特船长。原来,该岛的法语名字是“达抱岛”,求救文件中的这个单词被海水腐蚀了,大家先猜测它是巴塔戈尼亚,后来又猜测它是澳大利亚,所以才有这许多波折。

  1.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结合上下文解释。

  3.文章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4.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有趣?为什么?

  1.救助 察觉 蛮横(答案不唯一)2.(1)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2)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山区。 &nbsp...

一个讲述格里那凡爵士等人驾着“邓肯号”在大海中寻找失踪的格兰特船长的海上冒险故事。

学段:5-9年级 形式: 年龄:10-15岁 分类:科幻/社会人文

作者:〔法〕凡尔纳 著;陈筱卿 译 页数:250页 字数:47.1万字

286人加入了书架 49人读过 93篇阅读分享 190次老师推荐

刘珈阅 (五年级5班)

张益谦 (五年级4班)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看的跨越地球的寻人小说,也是著名的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的开山之作,他们海洋三部曲中的三本书互有联系,如果你深读了这三部曲的话,你才会发现他们三部曲中间的联系,今天就跟大家揭秘一下,他们讲的是不同的故事,但为什么又说是三部曲?
首先先讲一下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也就是海洋三部曲的第1部,也是开山之作,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爵士,发现了格兰特船长在海洋中扔下的用三种语言写的三个漂流瓶,然后,认真研读了漂流瓶里的文字,然后推断出了船长的具体位置——北纬37度11分。在寻找格兰特船长的途中,横跨大约整个地球的冒险故事,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寻人启事,在爵士他们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时候,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在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时候加入了这个寻找的团队,但是他其实是有野心的,想独占爵士的船——邓肯号,但是他最后没有得逞,被爵士发现之后流放到了一个荒岛上,然后对这个人说几年后会来救他,让他在这里赎清罪过;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是,一位名叫阿龙纳斯的科学家,在寻找海怪的时候,发现海怪是一艘潜水艇,这艘潜水艇的主人是一位叫尼摩船长的人,于是阿龙纳斯就在这艘名叫诺第留斯号的潜水艇生活,在海底遨游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但是在这里呢,就不过多论述了,后来在阿龙纳斯教授回到陆地上的时候,他把他在海洋遨游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叫做海底两万里,在阿龙纳斯回到陆地上之后,他也写了一本书名叫海底两万里记录的也是她在海底遨游时候的神奇旅程,也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水下有这么一艘潜水艇和尼摩船长的故事;好,接下来讲的是第3部神秘岛,神秘岛这本书呢,算是在海底两万里和格莱德创的儿女之后的一部神作,和前两部都是有联系的,神秘岛讲述的是5位支持林肯的美国人,坐着热气球,从监狱中逃到了一个荒岛上,然后在这个荒岛上奇妙的求生故事,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求生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岛上他们遇到了一个人,他不停的说要赎罪,有一艘船会在几年后来救他。后来这5个年轻的美国人受到了一位名叫尼摩船长的人的帮助,从这个荒岛上逃了出去。
好,说到这儿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有什么联系了吧,可以把你认为的海洋三部曲之间的联系写在评论区里面和我分享一下。我会定期回复大家的留言的。

刘博涵 (五年级5班)

他们乘坐的船是邓可好,最后在南美洲发现了格兰特船长

刘珈阅 (五年级5班)

张益谦 (五年级4班)

在这一个假期里,我阅读了很多凡尔纳,阿西莫夫和刘慈欣的小说,我渐渐爱上了科幻小说;在假期中,我同样也阅读了侦探女王阿加莎,柯南道尔和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世界名著都使我无法自拔,之后的几天里,我会一直分享我阅读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的阅读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的作品,是从“知人”翻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开始的。“知人”是我父亲范希衡的笔名。这本书195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畅行六十多年了。忆起父亲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的那段日子,我仿佛穿越了一个甲子的时空隧道,往事栩栩浮现。

    1953年,父亲选择翻译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这可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极为迫切。那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而我的母亲孙其节从事俄文教学,常去图书馆借阅苏联文学。一次她读到了一篇苏联人写的论儒勒·凡尔纳作品的文章,全文很长,有六七万字,把她打动了,于是她建议我父亲翻译凡尔纳的作品。而父亲也正想从新的视角来启迪人们的心智,他认为凡尔纳的作品是世界级的文学经典,特别是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主题的科学幻想小说,可以启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畅想。他决定将凡尔纳的作品系统翻译出来介绍给中国人民,于是与中国青年出版社联系,先翻译凡尔纳最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引起了出版社的兴趣与重视,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从此有了中文译本。

    父亲翻译时非常重视版本的选择,为了寻找最好的原著版本,父亲找遍北京、上海、南京图书馆的有关藏书,进行比较、筛选。最后,他从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书库中借到了一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豪华精装本。这书是那么厚重,插图是那么精美,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吸引了。当时父亲跟我们说,这本书很珍贵,1868年由凡尔纳与他的老搭档出版商赫泽尔(J.Hetzel)父子合作出版,至今(1953年)已有85年了。这是第一版插图版,由著名的装饰画家爱德华·里乌(EdouardRiou)绘制、铜版雕刻画家帕纳玛科(Pannemaker)雕刻的插图达173幅之多。父亲告诉我,他很喜欢爱德华·里乌的绘画,《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中的插画都出自里乌之手,里乌与凡尔纳持续合作出版了六部科幻小说,凡尔纳头脑中许多梦幻般的场景在他的妙笔下仿佛都变成了现实,如迷雾、冰川、冰凌、地壳内的阴影、荒凉而广阔的海滩,以及许多水体运动……父亲还说,里乌的绘画充满光明,对人物特质的表现非常精准……在里乌的作品中,一切都是有序和令人回味的,他的风格可称为“浪漫现实主义”。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里乌在每幅插画上的签名(Riou)字体不同,融合在画中,就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欣赏。

    那时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不对外开放,只供天主教神学院专用。幸巧父亲是上海天主教办的震旦大学法文教授,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上海翻译协会会员,这书也就比较方便地借出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欣喜,也正因为父亲的敬业精神,中青版的译本中才有了那些精美隽永的19世纪法国铜版画插图。

    凡尔纳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在他的科学畅想中,不仅有构思奇巧的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奇景、土著人的风俗、各种奇特的动植物的描述。凡尔纳的作品以讲求科学性而著称,父亲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翻译着。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获庚子赔款资助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学习拉丁语系语言学、拉丁语系文学及法国古文,懂得英文、法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所以他对原著的文字、原著者的思想风格比较容易把握。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他旁征博引,用译注加以说明,绝不放过任何问题,绝不含糊其辞——这是父亲从事翻译的基本态度与风格。

    当时,父亲除了教学,就是忙于用毛笔遒劲而流畅地在毛边纸上写下《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译文。那时父亲常给我讲述小说里的精彩片断,我就好像漫游在海上人间,欣赏那前所未见的奇丽景象。我迫不及待先睹为快,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也目睹了在那个信息缓慢、社会封闭的年代,为了翻译这样一部科幻小说,父亲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1955年初,父亲完成了这部书的翻译并交稿,不久后就在政治运动中被莫须有地划入“反革命小集团”,身陷囹圄。一年后,省公安厅给出了“反革命小集团查无事实”的结论。事实上,父亲对此冤案看得很淡,从不对任何人讲自己的悲惨遭遇,从不怨天尤人。父亲回来后得知,一个月前《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译本出版了,出版社给他署了“知人”的笔名。那个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布封文钞》、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译者“任典”也是出版社给他取的笔名。父亲只要自己的译著能贡献给社会就很高兴,至于署什么名,哪怕隐姓埋名,他都无所谓。他认为出版社取的这两个笔名不错,一直没有更改署名,直至“文革”结束之后,我才将他的作品署名更改过来。

    该书出版后,读者的信就像雪花般飞来,多到一天几十封。有的讲述他们的读后感;有的感谢译者给他们带来了这样一部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奇妙的想象的科幻经典;有的表达了学生们对这部书的喜爱,学校为了增长学生们的科学知识、启迪学生们的智慧与想象力,组织了读书会和朗诵会;更有一些读者要求父亲写一写翻译这样大部头的科幻小说的过程。这部书的问世,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文学翻译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朱光潜先生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说:“范希衡先生开创了新中国科普幻想小说翻译之先河。”

    父亲原计划翻译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但是1956年10月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力邀他翻译文艺理论专著的信函:“……布瓦洛《诗的艺术》甚为重要,急需译出,已请若干名人试过,均不能令人满意……吾兄既用诗体译《中国孤儿》,是否也可一试?”从此,父亲转向了专业面很窄的文学理论研究与翻译。尽管1958年父亲又因为“历史问题”被重判,但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他坚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收获着,让后人得以生活在一个较富有的文学理论环境中,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范希衡先生的存在。

    父亲这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他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摘去,也只是付之一笑。父亲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这样泰然、超然,只把全部心血投注在作品上,这也是他的译著至今一版再版的原因之一。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范希衡译本是唯一被国家教育部《大纲》中学语文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的译本。值得注意的是,我父亲后来对译本进行了修订,可目前市场上不少版本盗用范译老版本,老版本上的错误在其他很多版本上都存在,这会对读者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今年是凡尔纳诞辰190周年,希望我父亲精心翻译并修订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能惠及更多的人,能引领更多的人畅游凡尔纳构思奇巧、富于知识性和精神力量的科幻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