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圆明园十大稀世文物被掠夺的文物有哪些?名称,图片,介绍,地位价值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清朝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明朝陈栝《情韵墨花手卷》)

  清朝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清朝乾隆圆明园十二生肖兔首

  清朝乾隆圆明园十二生肖鼠首

  清朝乾隆圆明园十二生肖马首

  清朝道光“慎德堂宝”交龙纽宝玺

  清朝乾隆银辅首(银铸兽面活门环)

  清朝乾隆九州清安(宴)之宝

  3月末,传出消息:圆明园流散文物、有三千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虎蓥[yíng]现身英国肯特郡,并将于4月拍卖,估价为人民币百万元以上。

  其“主人”哈利·刘易斯·埃文斯曾参与1860年的侵华战争,在圆明园抢劫了许多文物。

  随后,有专家表示,这件虎蓥的身份仍存疑,尚不能下定论。

  圆明园承载着中国人沉重的历史情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每一件都牵动着国人的心。

  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

  命途多舛的十二兽首

  在众多的圆明园珍贵藏品中,

  最为大众熟知的莫过于“十二生肖兽首”。

现在圆明园展览馆陈列的仿制“十二生肖”铜像

  它们原来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水法(喷泉)喷水的龙头,

  下面还对应着十二座人身。

  当时,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个时辰,

  每到整点,相应的兽首口中就会喷水。

  正午时,十二兽首齐发,分毫不差,

  因此,被誉为“水力钟”。

海晏堂十二生肖水法数字复原 数字圆明供图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

  将能拿走的宝物全部抢走,

  拿不走的就肆意毁坏。

  十二兽首被全部抢走,

  配套的十二人身则不知去向,

  很可能已经毁于侵略者之手。

如今,十二兽首的命运各不相同:

  *马首、猪首由“澳门赌王”何鸿燊出资抢救回国,

  猪首被捐赠给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

  *牛首、虎首、猴首由保利艺术博物馆购得并收藏。

  *鼠首、兔首由法国PPR集团董事长  

  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捐献、送还中国,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首据说藏于中国台湾,  

  收藏者鉴于此前兽首拍卖的风波不断,

  暂不打算让龙首露面;

  *一位美籍华人曾买到一尊狗首铜像,

  但是还未验明正身;

  *蛇首、羊首、鸡首至今仍下落不明。

  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

  可能是世界上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地方。

  博物馆坐落的巴黎枫丹白露宫,  

  原来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

  1860年,这里是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皇宫。

  法国远征军统帅蒙托邦

  将抢劫来最贵重的中国宝物献给了欧仁妮皇后。

  她专门建立了一个“中国馆”,

  收藏了侵略者抢走的3000多件圆明园文物。

她“别出心裁”地将一只珐琅花瓶改造成了吊灯,

这件珐琅器被改造成了烛台。

  2015年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的中国馆被窃,  

  窃贼在不到7分钟时间内盗走了20件珍宝,

  被盗珍宝里有若干件圆明园旧藏,

  其中,堪称“镇馆之宝”的珐琅麒麟尤为显眼。

  这是欧仁妮最喜爱的物件,

  经常被她置于枕边。

  它通体填海蓝珐琅为底,掐铜丝做鳞纹,  

  并以宝蓝珐琅点缀,颈部饰以绿鬃,

  眉毛胡须皆外展鎏金,

  代表了乾隆时期该类工艺品制作的最高水平。

  中国圆明园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

  称其造型和品质“独一无二”。

  其实,这个珐琅麒麟还有一位“孪生兄弟”。

  流落英国后,于1989年由伦敦一家古董店转让,

  现藏于一名台湾收藏家手中。

  两件麒麟从尺寸到细节几乎完全一致,  

  只不过分别是右前、左前爪前探。

  这对“兄弟”为何被分隔在英吉利海峡两岸?

  原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

  于是,英国一件,法国一件。

  同时失窃的圆明园文物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是藏传佛教象征宇宙和世界结构的最贵重法器,

  也是一件无价之宝。

  现藏于枫丹白露博物的圆明园精品文物还有很多。

藏传佛教一组五件珐琅法器

  英国收藏达人的“中国房”

  阿尔弗雷德·莫里森,

  这位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首富之子,

  是个酷爱收藏文玩的“富二代”。

  得知英法联军运回中国文物后,

  他立即联系从军人员,

  买到了大量圆明园珍宝。

  之后,莫里森特意聘请建筑大师

  在他的私邸“放山居”(Fonthill)

  建了一间“中国房”,

  用于陈列圆明园藏品。

  他还为每件文物制作了标签。

  莫里森由此成为最大的圆明园珍宝藏家,

  家族收藏延续了150年。

  进入21世纪,放山居所藏圆明园珍宝陆续面世。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

  放山居旧藏每次露面都引起轰动,

  全世界的藏家及行家都蜂拥而至,一搏高下。

  放山居藏品堪称拍场上“天价纪录制造者”,

  甚至成为“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代名词。

  2010年10月7日下午,

  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

  放山居收藏的一樽乾隆御制《万寿连延》大吉葫芦瓶,

  以2.5266亿港元的价格成交,

  一举创下了中国世界最高成交纪录。

  当年12月1日,  

  来自放山居的圆明园文物、

  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又拍出1.2946亿港元的高价,

  打破了掐丝珐琅器成交额纪录!

  这对香炉是乾隆做皇子时送给父亲雍正的生日贺礼,  

  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

  代表了雍正时期的高规格工艺水准。

  这对绝无仅有的仙鹤香炉,

  也是阿尔弗雷德·莫里森的爱物。

  他曾邀请著名画家画了一张

  自己与香炉的“合影”。

  另一件放山居藏品、  

  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成交价高达9026万港元,

  刷新了嘉庆年间产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而这件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以各色珐琅描绘出形态各异的蝴蝶,

  在传世的乾隆御制瓷器中,

  这种型器仅此一件。

  在1971年放山居专场拍卖中, 

  它以4000美元的价格成交;

  37年后,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

  它的成交价竟然达到4690万港元!

  放山居藏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

  成交价为7400多万人民币!

  在2015年的保利春季拍卖会上,  

  三件圆明园流散文物

  “放山居旧藏瑰世三珍”悉数登场。

  都是乾隆御制器物,

  为清代宫廷艺术品的典型作品,

  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 

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缠枝莲卷缸

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水仙盆

  最顶级珍品还有很多

  在那场浩劫中,无数真品漂洋过海。

  《圆明园四十景图》 

  乾隆初年,宫廷画师耗时十余年,

  描绘了当时圆明园主要景观,

  也是研究圆明园最重要的图像资料。

  1860年,法军上校杜潘将它带到法国。

  几经流转,最终被法国国家图书馆买下,保存至今。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铠甲。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张画像,

  这是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绘制的  

  《乾隆大阅图》之《列阵》。

  画卷上乾隆皇帝身着的这身甲胄,

  目前就收藏于法国巴黎兵器博物馆。

  一整套甲衣做工考究,

  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袖、裆等,

  纹饰上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

  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缎做里,

  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口月白缎绣金龙。

  这只流散英国的圆明园文物

  你可能在故宫藏品中看到过它的形象。

  乾隆年间至嘉庆初年,  

  清廷一共制作了四件金瓯永固杯,

  寓意“江山永固”。

  乾隆皇帝极其重视金瓯永固杯的制作

  亲自到造办处督工,

  每道工序都要经过他本人反复阅查,

  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现在一只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另外的两只,一金一铜,

  目前藏于英国华莱士典藏博物馆。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

  主要集中于金银珠宝,

  一些书画珍品幸免于难。

  这幅画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干所作,

  绘制内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爱驹“照夜白”。

  画卷原本藏于圆明园淳化轩,

  咸丰帝曾将其赏赐给恭亲王奕訢,

  后来几番流离被美国人得到,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这幅《骏骨图》是南宋诗人、画家龚开所作,

  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瘦马图”。

  它原藏淳化轩,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院。

  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版本,

  经抢掠损坏所剩的散本也流落到日本,

  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

  圆明园文物《自书诗》卷,

  为北宋书法家王诜所书。

  书法风格痛快淋漓、锋芒毕露,  

  卷上有乾隆皇帝等多任收藏者的印章,

  《自书诗》在浩劫后流落民间,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同样藏有圆明园文物中的稀世珍品,

  苏轼的代表作《寒食帖》卷就藏于此。

  又在二战期间美军的轰炸中再次得以幸免;

  上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将此帖高价赎回,

  千年国宝终于回归故里。

  圆明园与这些中华文化瑰宝,

  承载着我们深重的民族感情,

  时时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我们不忘历史,

  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数字圆明园”、图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北京晨报、华商报、《中国经济周刊》、《收藏》杂志、中国日报网、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雅昌艺术网等。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刘阳先生、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提供,特此感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曾遭到外敌入侵的耻辱场景,而火烧圆明园就是当年最好的见证,那些国家中就包括英法俄等8国联军,他们到中华大地上烧杀掠夺,抢走大批珍贵文物,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文物摆在他们国家中的博物馆中,并成为了镇馆之宝。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我国附近海域就曾出现过不少宝藏沉船,苦于当时的技术落后,并无法进行打捞探测,这也让很多国家的潜水“寻宝者”进行二次掠夺,并偷偷地运了出去。

  据美国有关学者统计,目前全世界海底共有100万艘沉船,而且如果把这些宝藏累计到一起去,至少有数万亿美元,就在我国周边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就沉默着2000多艘沉船,而中国文物的高价值,也成为了其它国家淘宝者眼中的至爱,并试图据为所有。其中就有英国人迈克?哈彻,本来它就是靠打捞二战时的商船和军舰,并回收船上的旧金属、像胶而变卖为钱,但是直到1980年打捞出了一艘明朝古沉船,船上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十大稀世文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