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卜杜拉是哪个市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雨 朱熹 迟慧广):今年43岁的阿卜杜拉来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 喜欢戴维吾尔族传统花帽。南疆人民(新疆南部)喜欢给男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一个“江”字,因此,南昌人也喜欢亲切地称他为“阿布拉江”。作为“新疆阿布拉江烧烤王餐厅”的老板,经过15年的创业打拼,阿卜杜拉在南昌拥有11家店面和10个摊点,雇佣了32名员工。

阿卜杜拉指导店员做馕饼

  顾客介绍说:“货真价实。他的面好啊。量比较多。22块钱有这么多羊肉在里面,性价比挺高,因为上面是烤羊肉嘛。”

  新疆和田距离江西南昌将近3500公里。回忆起当初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拼的原因,阿卜杜拉解释说:“那时候钱都是十块,五十块钱很少,一百块没见过。我们家里都是农村的老百姓,没有单位上班,没有厂子上班,没意思。”

  像很多外出打工者一样,二十年前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第一次离开新疆,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当初他一句汉语普通话都不会讲,语言成为他与人交流的最大障碍。他说,“我妈妈以前对我担心,她说‘你不会说汉语普通话,不会写。到那里,出了新疆,汉族朋友、兄弟的话你听不懂,不能沟通,我们觉得不安全。你不要出去。’我说‘今年搞不懂不出来,明年搞不懂不出来,第三年搞不懂还不出来。但是我出去以后,我今年听不懂,第二年肯定能听懂,第二年听不懂,第三年肯定能听懂。’”

  年轻的阿卜杜拉第一次离开家乡的落脚点并不是现在的南昌,而是中国东部另外一个省份——江苏省省会南京。他说,“1997年出发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人过来的,和爸爸的朋友,卖核桃红枣葡萄。老板教我说,客人来了问‘这个葡萄多少钱?’你说‘两块钱一两’。我们每天晚上就练‘两块钱一两、两块钱一两、两块钱一两……’这是我第一次开始说汉语普通话。后来客人来了说,你是哪里人啊?问我,我说:两块钱一两。还有别的客户来了,问我哪里人,我还说两块钱一两。”

  回忆起那段经历,阿卜杜拉依然很兴奋,因为他赚到了钱。对于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父母来说,儿子能赚到几千元现金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令他难以忘怀的是,此时父母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说,“半年我们生意赚两千多块钱,第二年三千多块钱,第三年五千多块钱。到家妈妈爸爸很高兴,谢谢儿子,以后给你提的条件是不能偷东西、不能打架、不能吵架、不能害人。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坏人,就这个条件。”带着父母的嘱托,阿卜杜拉在南京打拼生活了三年。

  2002年9月,回到家乡休整的阿卜杜拉又选择再次离家远行。他和妻子柔则·尼沙汗从新疆坐火车来到南昌卖葡萄干。那一年,夫妇俩扣除日常开销,赚了大约4000元。可好景不长,南昌雨水多,水果生意不好做。为开辟新路,2006年,阿卜杜拉将妻子留在南昌,独自去周边省市谋出路。一个偶然机会,在浙江萧山,阿卜杜拉看旁边摊煎饼摊生意不错,打算向摊主大姐学习摊煎饼手艺。他说,“2006年我的生意差一点。我说‘姐姐,我们商量一个事,你能不能同意?’她说,‘你说吧,你是外地的,我也是外地的,我们一家人’我说,‘我们想做个煎饼,你们生意好,我们困难,在南昌半年了赚不到钱’"

  大姐说,”行,明天好多东西卖,白天没时间,晚上你到我家我们学,然后你有空到我们摊位来一下,我们摊子里面学,你也做煎饼,我也做煎饼。两个都是外地的,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做生意。你赚你的,我赚我的,没事。’”

  学成手艺的阿卜杜拉回到南昌,和妻子支起小摊,摊起了煎饼。就是这样一种北方地区的食物,帮助来自新疆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一家在江西南昌扎根。阿卜杜拉直言,2006年至2009年是他创业的关键时期。不但赚到了钱,也结识了不少当地朋友,为之后生意做大奠定了基础。

  他说,“2007年开始,我在火车站摆摊卖煎饼。生意挺好的。但是城管不让摆,人家不是不让摆,我们挑马路中间摆摊,公交车、走路的、开车的不方便,我也不安全。然后城管说,你马路中间不要摆,马路边上摆。因为我是新疆来的少数民族,所以他很帮我。然后,火车站派出所的徐勇,他说这个阿布拉江是我兄弟,他不会偷,不会乱来,他有老婆有小孩,很困难。后来城管大队的大队长听了之后就说,行,你马路中间不要摆,边上摆,然后把卫生搞干净。”

  2010年,随着南昌市政府对市容的整治,南昌火车站周边不许再摆摊卖东西。在时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警长徐勇的劝导和帮助下,手头并不太宽裕的阿卜杜拉决定从长远考虑,租一个正规的店面做生意。回忆起那段租店的经历,徐勇说:“他到铁路新村小区找了个小店,那个店主不愿意把店面租给他。我就以派出所人员的名义找了这个店主,也是我们辖区的。我说阿卜杜拉在南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经过再三工作,店主答应了,我说如果你把店租给他有任何问题你直接来找我,我会来处理。你不要害怕,他不是坏人。”

  维吾尔族人有句谚语,“跟好人交朋友,你的花儿会盛开。”现在,阿卜杜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年来,没有邻居朋友的帮助,我在南昌什么都干不成,更不要说开餐厅当老板了。”在众多的朋友中,刚到南昌时帮阿卜杜拉租房的中介大哥吕庭扬就是其中一位。看到阿卜杜拉和员工们忙得在晚上十点还没有吃饭,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帮帮他们。

  吕庭扬说,“店面生意非常忙,我和爱人商量为他做点食物送过去。我向其他的新疆人打听,邀请你们新疆人吃饭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他说你要准备新的锅,不要用老锅,因为烧过猪肉。锅盘碗筷都要换新的,食材就更不用说,要新疆人那里买的羊肉。我就买了锅,买了锅铲,在新疆摊点上买了羊脚、萝卜,炖了一大锅,他们吃得很好,很高兴。”

小女儿阿依谢姆与邻居罗国莲

  晚上,是烧烤店最忙碌的时刻。辛苦打拼的阿卜杜拉在忙着打理生意的同时,也有力不从心的地方。阿卜杜拉的女儿阿依谢姆今年在南昌读小学三年级。因为没有汉语基础,女儿12岁才上三年级。作为父亲,他却连女儿的作业都不能辅导。他说,“我们汉语不会写不会说,女儿功课帮不了,他们老师说今天晚上作业是什么啊,写什么啊,她写不出来。她说,爸,我这个不懂,你帮我一下。我说,女儿,你自己想个办法,我们中文不认识,我们帮不了。然后她也哭,我也哭了。”

  现在的阿依谢姆最喜欢用妈妈的手机听汉语歌曲,她现在是家中的“人才”了,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有时还给爸爸阿卜杜拉当老师,教他普通话。

  罗国莲说:“她叫我做罗妈妈。”阿依谢姆说:“她是我以前的邻居,她以前都给我洗头洗澡。她家的饭我不能吃,我肚子饿的时候她会给我泡面。”被阿依谢姆称作罗妈妈的是阿卜杜拉的老邻居罗国莲。罗国莲说:“过春节的时候我带她去我老家过年,住了三个晚上,我们一家带她去的。”阿依谢姆说:“好玩!我们玩炮竹、烟花!”

  阿卜杜拉说,在南昌这么多年最对不起的就是女儿。以前女儿小,晚上生意又忙,多亏了邻居罗国莲和姜芙蓉两位大姐的帮忙。姜芙蓉说,“老板、老板娘出去做事。我们跟他们是隔壁邻居,小孩就放在她那里。给她洗澡、喂饭吃。晚上家里没有人跟她睡觉,等她爸爸妈妈回来、哥哥回来把她抱回去。”罗国莲说,“他的钥匙放在我家,有人来送货,我就帮他开门。有时候他新疆老乡要拿货,就会叮嘱我们,给对方几箱东西。他很放心。”

阿卜杜拉夫妻、小女儿和“南昌妈妈”合影

  一路走来,阿卜杜拉被很多人的无私帮助所感染。他牢记父母的教导,用真心在南昌一点点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也像那些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一样,主动帮助南昌困难同胞。2017年初,阿卜杜拉带着新鲜的羊肉和慰问金,看望了南昌15户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他说,“我们刚刚过来到南昌只有四十块钱,我们两夫妻一顿饭吃不了,我们吃两个玉米棒。现在有钱了,我高兴,但是看到南昌的兄弟朋友、老人、残疾人有困难,我们自己高兴没意思。他们高兴,我们高兴,一起高兴,才是真的高兴。”

  对于阿卜杜拉的做法,一直与他在外打拼的妻子柔则尼沙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说,“这是自然而然地,当我们富了以后,遇到困难群众,无论是新疆人还是南昌人,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帮助他们。而且我们还会一如既往这样做。作为妻子,我非常支持阿卜杜拉的做法,挣了钱也要回馈社会。”

  阿卜杜拉夫妇于1996年底结婚,育有四个子女。阿卜杜拉希望生活在异地他乡的孩子,能发扬维吾尔族人乐于助人的传统。买买提,是阿卜杜拉的大儿子。今年20岁的他在父亲的店里帮忙。他说父母每周都会举行家庭会议,专门教育孩子要与当地人交朋友。看到父母在南昌交到了很多朋友,他也产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找一个当地女孩做女朋友。他说,“爸爸也说我结婚找个南昌的女朋友。但是以前有些新疆人坏的,女孩子们都觉得新疆人是坏人,她们怕我们,不跟我们做朋友。我只想跟她们多交朋友,多做好事。”

夜幕降临,阿卜杜拉准备烧烤店食材

  儿子想找个南昌女朋友的愿望还未实现,不过,阿卜杜拉认为,这不需要他操心,年轻人的事还是顺其自然吧。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至今仍生活在新疆和田的母亲。他说,“妈妈老啦,今年79岁。每一次打电话,妈妈哭,我也哭。我们想回到妈妈那里去照顾她,但对南昌以前帮助我们的朋友,觉得不好意思。我们生意好,南昌的朋友不帮助我们,也开不了这么大的生意。妈妈放心我们,嘱咐国家法律允许的能干,不允许的不能干。”

  阿卜杜拉说,母亲年纪大了,自己要常回家看看。这也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人常做的事。他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三年回一趟,那个时候我们好困难,过去过来好多钱呢,后来,我们一年回一趟,妈妈也老了,她自己做饭也做不了,自己在家里情况也不怎么好。”

  一边做馕饼、一边吹着口哨的是阿卜杜拉烧烤店里刚来两个月的新疆小伙子。阿卜杜拉介绍说,烧烤店里的很多雇员来自新疆,他们有的是同乡,有的是亲戚。看着他们来到南昌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他们为各自未来美好的生活奋斗打拼,哪怕是在遥远的异乡。

  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超过2.4亿,也就是说每六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离开家乡异地打拼的移民。他们参与城市的建设,享受着都市的繁华与机遇,希望通过打拼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在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心中总留有难以割舍的乡音、乡情,但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在这片更广阔的天空……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看望南昌的邻居、汉族“妈妈”刘凤玲(摄于6月16日)。

通讯员秦梅花摄影报道)“亲爱的妈妈:您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我本该在家照顾您老人家安享晚年,但儿子在江西省南昌市也有一个‘家’要打理。现在,我的餐厅成为家乡人在南昌市的联系点,餐厅名字叫‘新疆阿布拉江烧烤王’,当地人都称我为阿布拉江……”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从事餐饮业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寄给了远在墨玉县扎瓦镇乔坎吉勒格村的母亲,用朴实的语言向远方的母亲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6月16日,阿卜杜拉的第二个家——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广场东路的“新疆阿布拉江烧烤王”餐厅内热闹非凡,阿卜杜拉忙里偷闲,拿起吧台上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的民族团结题材连环画,向餐厅里的顾客学起了汉字。每天学汉语、认汉字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一本《民族知识读本》,供就餐的顾客翻阅、学习。学完汉字,面对着墙上的56个民族大团结宣传画,阿卜杜拉向记者说起了这些年来的收获与感动。

“没有这些汉族阿达西的帮助,我什么都干不成”

1997年,23岁的阿卜杜拉跟着父亲的一位朋友学做生意,离开家乡辗转来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父亲年轻时也经常跟着汉族朋友到内地做生意,我长大后,父亲的这位朋友又带我做生意。从小父母就总跟我们说,善良的人,就算一天赚不到一块钱也不会饿肚子,做坏事的人,就算口袋里有很多钱,也会有饿肚子的时候。”阿卜杜拉说。

这些年,阿卜杜拉按照父母的嘱咐,团结友爱、诚信经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帮助:在南京市,一位卖水果的大姐曾把自己的生意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在杭州市,来自河南的一对老夫妻手把手地教阿卜杜拉摊煎饼的手艺,还帮他支起煎饼摊子……

2002年9月,阿卜杜拉和妻子茹则妮萨罕·扎克尔来到南昌卖葡萄干。之所以选择去南昌,除了听说那里生意好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南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他心生向往。“提起共产党,就觉得心里很踏实。”阿卜杜拉说。

由于货运滞后,葡萄干未能准时到达,那几天,夫妻俩身上仅剩40元钱,他们省吃俭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熬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天。好在不久葡萄干运达南昌,“我当时听不懂汉语,不管别人问什么,我只会说‘葡萄干两块钱一两’。但是大家都很热情地买我的葡萄干,照顾我的生意。”阿卜杜拉说,到第二年4月返回新疆时,他和茹则妮萨罕赚了近4000元钱。

回想起这些经历,阿卜杜拉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亲爱的妈妈,儿子出来这么多年,没有这些汉族阿达西(维吾尔语:朋友)的帮助,我什么都干不成,更不要说开餐厅当老板了。”在家书中,阿卜杜拉这样对母亲说。

阿卜杜拉夫妇打算在南昌落脚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手头的钱也不够付房租。得知他们的情况,在南昌市经营中介公司的吕庭杨帮阿卜杜拉找了一套房子,还让他们赚了钱再交房租。“阿卜杜拉刚决定留在南昌,就主动向我咨询办理暂住证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人很诚实,守规矩。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朋友,我把他当弟弟,他把我当哥哥。”吕庭杨说。说起吕庭杨,阿卜杜拉总是觉得心里暖暖的,“去年夏天,我们店里生意特别好,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老吕知道后,买了一套新锅、铲,煮了羊蹄、鱼送到店里来,一送就是一个多月。”

交谈间,阿卜杜拉总会提起他的“警察兄弟”徐勇。这些年,阿卜杜拉每每遇到棘手事,徐勇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2010年,南昌市加大对火车南站等地段流动摊点的整治力度,阿卜杜拉的摊点就在整治范围之内。时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民警的徐勇,多次找阿卜杜拉解释相关政策,劝他撤摊,并帮他找到一间合适的店铺,做起羊肉生意。自此,阿卜杜拉的生意才算走上正轨。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阿卜杜拉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他已在南昌拥有11家店面、10个摊点。

“我在新疆有一个家,在南昌也有一个家,两地的人都是我的亲人。”说到动情之处,阿卜杜拉眼含热泪。

“现在我有能力了,当然要帮助别人”

正是有徐勇、吕庭杨等一群好心人的帮助,阿卜杜拉的事业才蒸蒸日上。同时,他也用真诚和爱心回馈着南昌的父老乡亲。

“妈妈,天黑了就别下楼了,需要什么就喊我们一声。”每次来到“妈妈”刘凤玲家,阿卜杜拉总是这样叮嘱。

2015年5月,阿卜杜拉在南昌市广场东路新开了一家烧烤店,从此和70多岁的刘凤玲成了邻居。“这个妈妈和我妈妈很像,年龄差不多,长相、身形也相似。想妈妈的时候,我就来看看她。”阿卜杜拉说。

由于思念母亲,在认识刘凤玲后不久,阿卜杜拉便有了记日记的念头,把想说给妈妈的心里话都写在日记里。“‘民族团结一家亲’,我的理解是我和大家都要拿出真心。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学会感恩很重要。”这是阿卜杜拉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在给母亲的信中,他同样把这段话写了进去。这些年,阿卜杜拉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认识。

去年8月,南昌小伙子王磊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住进了医院,爱人也面临生产。王磊是阿卜杜拉店里的常客,得知情况后,阿卜杜拉给王磊送去了近两万元钱,让他安心治病。“爽快、细心。”认识4年多,阿卜杜拉给王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经常看到有人到他店里捡矿泉水瓶,阿卜杜拉每次都会把瓶子收集好,装进袋子里,方便他们过来拿。他愿意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王磊说。

春节前后,阿卜杜拉带着新鲜的羊肉和慰问金,分别看望了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墅溪社区和安义县新民乡吊钟村的15户困难群众及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我现在能开餐厅当老板,离不开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好政策,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当然要帮助别人。”阿卜杜拉决定以后至少每3个月去看望一次那15户人家,让他们也感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树立新疆人的民族团结品牌”

交谈间,几个小时过去了,阿卜杜拉的餐厅也迎来了客流高峰期,伴着轻松欢快的新疆民族舞曲,店员们来回穿梭,阵阵新疆特色美食香味从鼻尖飘过。

在热心回馈南昌父老乡亲的同时,阿卜杜拉也没忘记自己的家乡。如今,有32名新疆籍员工在阿卜杜拉的店里工作,这里俨然已经成为新疆籍务工人员来到南昌后的第一个落脚点。

对于家乡人,阿卜杜拉总是有很多期盼。“我的公司还有32名家乡来的弟兄在这里干活,我首先要做到对家乡人负责,每天开门营业第一件事就是要强调诚信做人、遵纪守法……”今年5月8日,母亲节来临之际,阿卜杜拉将几年来的日记,凝练成一封家书,寄给了远在墨玉县的母亲。

“要想留在南昌,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到了住处,先去社区办居住证……”说话间,几位刚下火车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拎着行李来到了阿卜杜拉的店里,阿卜杜拉与他们交谈期间时不时叮嘱。

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员工,阿卜杜拉还经常联络在南昌经商的新疆籍商人聚餐交流。“诚信经营,不给新疆人丢脸,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这些都是我们交流的内容。”阿卜杜拉说,“只要活着,我就要把民族团结进行到底。希望每个新疆人都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得比我好,我们一起努力,树立新疆人的民族团结品牌。”

阿卜杜拉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着他在南昌打拼十几年的经历,也描绘着他在南昌的未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写给母亲的那封家书装满的感恩友爱,承载的责任担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卜杜拉餐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