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书用与说有关的词语表达“说”的句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几周时间内容备注第一周 2.25—3. 1 汉字家园1-1(3)1-2(3)1-3(1)

第四周 3. 18-3. 22 祖国的春天(2)春芽(2)习作(3)

第五周 3. 25-3. 29 乡四月(2)村居(2)父亲菜园(2)

第七周 4. 8--4.12 揠苗助长(2)亡羊补牢(2)惊弓之鸟

第八周 4. 15--4.19 习作(2)夏日的海滩(2)多彩的夏天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285页)

  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a大道之行也:施行b选贤与能:通“举”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e矜:guan老而无妻的人f皆有所养:供养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i不必藏于己:私藏j谋闭而不兴:发生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附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一、齐读全文导入 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二、6.nì  qū 7. 绎  翩 8.把文中的“等”之后的省略号去掉9.略

10. B. 11.A  12.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因(为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13.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乱说话 14.多运动,多吃绿色食品等。

15.不要因为年老而感叹时光流逝,要珍惜光阴,抓住时间及时努力。

16.北宋 苏轼 词牌名

17.1)想到、考虑   2)原来

18.1)月光照进院子里,院子里好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19. B.  20.1)月光照进门里   拟人   念无与为乐者

2)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21.这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2.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23.生长方向、生长速度、生长的能量吸收或使用、果实、产量的变化

24.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 作用:清楚的说明了太空培育植物的特性变优。

25.“至少”“大概”分别从时间上限制、估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6.母亲蒙眼叫亮子女是谁

27.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反应之快,也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熟悉,更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至深。

28.B我们因忽略母亲的爱而愧疚的感情。

29.无私、默默付出、奉献、宽容。     补写句子略

30.略。      写作:略。

字形书写错误,如“碧霄”
理解不深入,体会不出内涵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④两千年前,B《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

    。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

    ”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小题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小题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小题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 科目: 来源:学年江苏省宝应县网上适应性中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④两千年前,B《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小题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小题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小题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宝应县网上适应性中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④两千年前,B《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

    。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

    ”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小题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小题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小题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5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①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3.简要概括甲文所写的内容

    4.乙文作者是在哪个季节游湖,你是怎么知道的?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5.甲、乙两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请说说你的理由。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竹叶稻叶荷叶柳叶、鱼鳞瓦油纸伞乌篷船青石桥,打湿了衡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还有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伞……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还有那清清甜甜的黄梅子黄梅雨黄梅戏。

        ③南方落雨的时候,北方总在落雪,雪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

    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大寨梯田草原敖包黄土窑洞,覆盖着三边三秦三晋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准噶尔柴达木克拉玛依锡林浩特,还有渭河黄河塔里木

    河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

    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

    那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高亢悲愤的嗓音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方多流水,正像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一样,清清流水让南方像

    桃花般妩媚多情,苏州、杭州、桂林,精致的城郭荷叶一样浮在南方流水之间,黄梅锡剧越剧和那些多如芝麻绿豆的采茶调秧歌调,都像南方甘蔗一样清甜。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

    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秧歌蝴蝶。杜十娘沉百宝

    箱于逝水中,李煜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便是南方,南方多水多桥多菱藕多莲花,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南方茶叶嫩得像春天的心尖儿,瓷器青得像头顶上的一片天,还有徽州大山里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和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有了这两样宝贝,唐伯虎与唐后主当然要舞文弄墨……

        ⑤大平原大草原大戈壁,在中国的北方,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国土的时候,就像一匹骏马

    穿过暴风雪和沙尘暴驰骋在我家园上空,驰骋在我瑰丽的想象之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这便是北方,不多的雪水融进一条叫黄河的河流,泥浆血浆似的流水凝滞不

    动,汉民族就在它两岸玉米高梁似的遍地生长。这是寒冷干旱的北方,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

    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但苦劣的生存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

    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秦始皇、李闯王、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

    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

        ⑥南北地理不同肯定要造成生理差异,进一步会在文化心理人格上留下影响,例如北方

    多琵琶唢呐,南方多二胡洞萧:刘德海在北方弹的是“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华颜均在南方演奏的是“梅花三弄”、“二泉映月”。当北方的陈忠实贾平凹在写作《白鹿原》、《怀念狼》时,南方的叶兆言苏童正在构思《夜泊秦淮》、《妻妾成群》。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而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南方才子则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北方和南方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时空,北方在西北风中脚踩坚实的大地,而南方则在东南风中轻飘飘地浮起来。

        ⑧正像北方的雪会一直落下去一样,南方的雨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北方的风雪中,大

    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西北风中的白

    杨像壮汉冲冠的怒发,南方春雨里的杨柳像美女飘洒的青丝。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

    边行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

    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大洋西岸;因为,北方南方就在地球东方。

    1.试析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根据二三自然段说说南方的落雨和北方的落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然后回答它们在哪个方面有相同的地方。

    2.请根据第五六七自然段说说南北方的人文地理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画线句子的理解。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对我国南北地域差异的描绘,热

          情地沤歌了饱经沧桑的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人杰地灵,真切地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

      B.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它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以此开篇,贯穿始终,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衔接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

      C.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预示了文章由侧重于“落雨”“落雪”的自然景观描写延展到充满山水民情的人文景观描写,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谨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对比鲜明、巧串地名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比了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E.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多脂粉气的柔弱文人都是由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培养出来的,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是由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的。  

  • 科目:2 来源:名校好题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稳操胜券)高三 题型:043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有很多人说这是情诗,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上人的人;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不察觉的人,是写爱情、写单相思。一位文学批评家则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被社会当作装饰物的悲哀。而诗人自己对这两种说法不甚以为然,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什么?

    (2)这首诗虽不押韵,但音调和谐,因为它的节奏感强,请用“/”画出各句的节拍。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章》一诗的深刻哲理,就表现在两幅优美生动的画面里,因而可以说这是一首象征诗。

    B.这首小诗颇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诗中出现的人物、

    小桥、小楼、轩窗、明月、梦等意象,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到的。

    C.两节诗分别用“看”和“装饰”两个动词,把“桥上”与“楼上”、“窗子”与“梦”联系起来,又使前句与后句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位移。

    D.这首小诗似乎想启示人们: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小是小非和一时的得失哀乐。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7分)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 “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7分)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 “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书读得少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