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峰里面含有兴奋剂吗我是运动员不知道可不可以喝?


「能和“老消费”学什么?」系列由进击波财经旗下湃动研究院倾力推出。我们希望在这里,重新回顾“老消费”崛起之路,探寻它们的变与不变,旨在为大家抽丝剥茧,梳理清楚那些穿越牛熊的消费品企业都做对了什么。我们能学到什么。而不是因为某个新消费几个月做了一个亿而焦虑,或是亢奋。未来,健康的商业状态应该是趋于理性和专业主义,长期主义的。

这是本系列的006号文章。

提起老消费,你永远绕不开可口可乐。

从1884年诞生开始,可口可乐已经138岁了。两次世界大战、数次经济危机和世界国家的历史,它都见证过,堪称「历史活化石」。从一款汽水饮料变成一种征服世界的文化并长盛不衰,可口可乐的商业奇迹,真的可以复制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冷知识。

  • 可口可乐刚刚发明的1886年,每天的销量只有9瓶;现在,全球每天有17亿人次的消费者在畅饮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大约每秒售出19,400瓶。


  • 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超过740亿美元,这是百事、星巴克、红牛和百威啤酒品牌价值的总和。它每年投入30亿美元进行各种广告、赞助和宣传,超过苹果和微软投入的总和。


  •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时,中文译名叫“骒扣可蜡”/“蝌蝌啃蜡”。1930年代,公司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留英学者蒋彝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被公司采用,并沿用至今。


  • 1931年前,圣诞老人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可口可乐公司邀请画家海顿· 珊布设计了白胡子白头发的圣诞老人形象,并沿用至今。


  • 可口可乐如果不加入色素,是绿色的。


本文中,我将用尽可能简洁的篇幅,讲清楚以下问题:

可口可乐是如何诞生的?

可口可乐缔造饮料帝国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可口可乐是如何在聚焦主业的前提下,保持品类扩张的?


在禁酒令中诞生的世界级饮料

可口可乐差点死于襁褓之中。

1863年,一个名叫安哲罗·马里亚尼(Angelo Mariani)的药剂师在调酒时把「古柯树叶」泡在法国波尔多红酒中,推出了一款有提神功能的葡萄酒饮料——“马里亚尼葡萄酒”。

之所以能提神,是因为里面加了南美洲草药——古柯叶(coca leaf),其中的可卡因成分作为兴奋剂和春药已经被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咀嚼了近2000年。

既是酒精,又是成瘾猛药,一时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科学家爱迪生、小说家柯南道尔等大咖都是这一爆款饮料的拥趸。


时间来到1880年代,正逢美国资本主义的野蛮生长时代。

药剂师约翰·彭伯敦以退伍军人身份退役后,常年受战争伤病折磨,在“马里亚尼葡萄酒”的启发下,他将酒精、古柯提取液与咖啡因调配成一种焦糖色的液体——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令人提神醒脑。


很快,他把这种液体定位为“药酒”,以5美分一杯的价格在当时规模最大的雅格药房出售。然而1886年,亚特兰大颁布“禁酒令”,药酒要被禁销。彭伯顿发疯似地在实验室改进可口可乐配方。最终,他去除可口可乐中的酒精后,成功地用蔗糖掩盖苦味,用苏打水调配成一种爽口的碳酸饮料。

现代意义上的可口可乐诞生了。

在禁酒令的阴影下,大量药酒消失了。彭伯顿却“合理规避”了可口可乐的酒精属性,而是用“滋补精力”“缓解抑郁”来营销这款饮料,不仅躲过一劫,甚至可以说是在行业大萧条中还能吃到肉的那个角色。

1887年夏天,可口可乐销量达到25000杯/月。

1888年,彭伯顿离世,他将可口可乐的药方传给了其子查理,不幸的是,查理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赌棍,他以区区2300美元的价格,把这张日后价值万亿的秘方,卖给了阿萨·坎德勒。而坎德勒不仅仅是可口可乐的新主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可口可乐之父”。

相比药剂师彭伯顿,商人坎德勒的思路异常清晰:

首先,就是改变可口可乐的产品定位。当时,在大众市场眼中,可口可乐仍是一种“药用饮料”,意思就是说,只有特殊消费群体才会愿意接受这款饮料。因此,坎德勒重新给可口可乐定位——要做成一款人人都能喝的大众饮料。

其次,改变可口可乐的售卖方式。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制作饮用仪式——搅拌、摇匀、倒出,其“花哨”程度不亚于酒吧里的调酒师,在一套复杂的动作完成后,才能得到一杯令人心旷神怡的快乐肥宅水。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售卖模式,一如1912年奥利奥那句经典的——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令人很快记住品牌。

最后,坎德勒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起了一场大规模营销战。他以发放赠饮券为主,辅之以可口可乐LOGO的书签、集邮册、小钱包,同时还邀请当红明星Hilda Clark担任形象代言人。这种营销方式,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稀松平常,但在1890年代,却是最大的营销创新。

1890年底,可口可乐已经占据了亚特兰大冷饮市场40%以上的销售总额。1896年,可口可乐年销售量达到56万瓶,相当于一分钟就能卖掉一瓶。


以亚特兰大为起点,可口可乐开始了疯狂的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口可乐每年采取的广告形式多达30多种,分发的广告、赠品超过了100万份,包括体温计、纸板剪贴画、金属广告牌(各5万份)、日式扇子和日历(各100万份)、冷饮柜托盘(200万只)、纸板火柴盒(1000万盒)、记事簿(2000万本)、棒球卡(2500万张),还有数不清的纸板和金属牌标识······

1900年时,可口可乐一年的广告费不过8.5万美元,而仅仅过了两年,这个数字就飙升至了100万美元,所宣发的广告、赠品铺天盖地,1913年一年内,可口可乐宣发的广告宣传品数量达到了1个亿。这个疯狂的数字,如果放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估计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热搜。

在坎德勒的带领下,可口可乐公司完成从非酒精药用饮料公司向纯粹饮品公司的转型,并于1905年注册了商标,正式踏上了其作为未来世界最大的饮品帝国的征程。


可口可乐与星条旗同在:

在二战中腾飞的饮料帝国

一般而言,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更直接了当地讲,是享受到了国家崛起的红利。

如果说坎德勒完成了可口可乐的“从0到1”,那么可口可乐在1923年的掌门人罗伯特·伍德拉夫,则完成了可口可乐的“从1到100”。在他掌权的62年间,可口可乐帝国成功称霸全球,并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恰巧的是,这62年,也是美国国运昌盛的62年。

正如美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所言:「可口可乐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饮料代表,它见证了美国的崛起、资本主义的兴盛以及全球化的发展。」

这其中的关键性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美国宣布参战。当时美国一国的GDP总额就比法西斯阵营的德、意、日三国之和还高50%。战争毕竟打的是钱粮。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美国的参战等于宣告了同盟国的胜利。

罗伯特直接抓住了历史进程赐予他的机遇,他决定可口可乐也“参战”。

1945年战争结束前,美国大约派出2000万士兵前往欧洲战场。而在罗伯特的努力下,“无论战士走到哪里,公司将不惜成本保证每一位士兵只花5美分就能喝到一瓶可口可乐。”因此,每一位士兵都是行走的可口可乐与美国精神的代名词。同巧克力、香烟、口香糖一样,可口可乐也成为了美军军需用品,同时也免除了糖的定额限制。

哪里出现美国大兵,哪里就会出现可口可乐的Logo——可口可乐与星条旗永在。

然而,军需品对生产与供给的效率要求,远远高于商业经营,怎么办?可口可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向美军提供可口可乐浓缩液,并在军方的协助下在前线建设简易装瓶厂来满足供给——美军军靴踏到哪里,工厂就开到哪里。整个战争期间,可口可乐有248位员工随军支持瓶装厂的建设,其中有部分员工甚至在军中拥有军职。


在整个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在美军驻地共建设了64家瓶装厂,这些瓶装厂成为了可口可乐全球化的种子,战争结束后,可口可乐以此为基础,扩张出庞大的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


从支援军队到海外建厂,这些成为了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化布局的“加速器”。

1980年,可口可乐销售额近60亿美元,利润达到4.22亿美元,是1962年的十倍,其中65%的利润来源于海外部门。1982年,可口可乐国际市场的销售量占公司全部软饮产量的62%。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年平均纯利润率达到10%,股价上升至120美元。到了1996年年底,可口可乐公司销售量占据了海外软饮料市场的一半以上。


繁盛的品牌矩阵和毛细血管般的渠道

加利福尼亚的金矿被发现后,瞬间吸引了无数“淘金者”前赴后继来到这里。

在淘金者眼中,只要去金矿就能发财,这一现象在商业史上反复上演——一个品类得到市场验证大火后,都将出现无数模仿者跃跃欲试。可乐也是一样,可口可乐全球化后,软饮行业迎来了一股“淘金潮”,除了百事可乐这样对可口可乐产生严重威胁的品牌外,仅在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崂山可乐、非常可乐、口渴可乐等大批本土品牌。

全球化若要扩展至全球,就必须在每一个地区开启本土化战略。相应地,本土化也将为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埋下伏笔。

1979年1月,中美建交20多天后,3000箱可口可乐便运抵北京和广州,他们入乡随俗,选用典型的春节聚会场景拍摄广告,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也成为首个重返中国的国际品牌。


大品类的营销因地制宜,子品牌、子品类也在全球各个地区国家开花结果。在超级大单品策略的基础上,品牌从人群、口味、档次等多个角度细分,打造出了自己的集团化品牌矩阵。从产品定位的角度看,可口可乐的产品主要分为碳酸饮料与非碳酸饮料两大类。

在碳酸饮料方面,可口可乐先后推出了芬达、雪碧以及健怡可乐等产品,进一步扩充了产品线。其中,可口可乐、雪碧、芬达三大品牌的销售比率约为2:2:1,均衡的产品结构令可口可乐公司得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产品间的相互补充。

非碳酸饮料方面,可口可乐是从美汁源入手的。二战后,美国亟需为海外驻军提供橙汁饮料,一种能通过罐装经蒸发和冷冻后的新鲜果汁就此问世,美汁源果汁品牌就此诞生。1960年,可口可乐公司收购美汁源公司,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将其拓展至全球。

在中国,2001年和2014年,可口可乐先后推出了包装饮用水品牌Ice Dew冰露和针对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推出了子品牌纯悦。

在日本,1997年,可口可乐进一步细分市场,针对儿童推出了“酷儿”,并在日本首发上市。凭借可爱的产品形象,“酷儿”迅速走红,开始风靡亚洲。此外,可口可乐还进一步加码,茶饮赛道绿茶品牌Ayataka、咖啡赛道Georgia,以及矿泉水品牌ILOHAS等等。

不管是品类还是品牌,可口可乐在瓶装饮料界都是屈指一数。

2018年,可口可乐以39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47亿元)成功收购英国线下连锁咖啡品牌Costa。Costa包括近4000家门店以及经过培训的咖啡师、自贩机业务、烘焙等业务。 可口可乐通过收购Costa,完成了线下渠道和点位的扩张,这意味着在各种移动场所,包括加油站、电影院和旅游中心,你都能买到可口可乐的产品。

至此,可口可乐坐稳了饮料领域全球老大的地位,如同毛细血管般占领了一切消费场景。


可口可乐供应链的正面与侧面

于所有食品饮料快消企业而言,“供应链”就是一切。这也是为什么,面对新秀——元气森林的崛起,可口可乐最先“进攻”的是其组装代工厂。因此,除下游渠道和品牌力本身的打造外,生产端的占领,也同样重要。

“我们在全球206个国家地区营业,超过联合国会员国的数量。”可口可乐供应链副总裁Rick·Frazier骄傲地说。把供应链铺向全球,意味着规模化地生产、控制成本,这是品牌全球化最基本,也最难实现的课题。

  • 供应链的核心:浓缩液。

浓缩液可口可乐的供应链最独特的角色,其配方至今是商业史上最大的秘密(之一)。

可口可乐加工厂实际上生产最多的是浓缩液。2大桶浓缩液,能生产50万公升的可口可乐,再加上水、甜味剂和二氧化碳,就完成了一瓶可口可乐关键的生产。因此,通过控制浓缩液,公司间接掌控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


首先,是原料采购。在主要原材料包括糖和包装物的供应商选择中,可口可乐起完全主导作用。可口可乐公司选择供应商的首要依据为原料的质量,通过控制原料的质量,从根本尚保证了可口可乐产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他方面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降低成本。

其次,是制造。以可口可乐(中国)为例,可口可乐(中国)有三大合作伙伴:嘉里集团、太古集团和中粮集团,拥有分布在全国不同区域的装瓶厂共25家。合作伙伴不同,运作模式却基本相同,同时,合作伙伴之间也有合作,互为代加工部分产品。

  • 可口可乐的特许分销制。

可口可乐公司的下游活动集中在特许分销系统上,可口可乐公司开发产品,制作相关的营销和广告程序并生产浓缩糖浆,然后将其卖给世界各地拥有独家区域的各个装瓶商。可口可乐还拥有一些大型特许经营权的少数股权,但完全独立的装瓶商几乎生产了全球销量的一半产品。

  • “推”“拉”并举的可口可乐销售渠道。

可口可乐在商店、超市、街头小店等场所大量分销。其一为通过大型货仓式超市(量贩店)、连锁超市(24小时店)等进行的直销;其二为通过规模较大的批发商进行分销,这些批发商通常通过二级、三级批发商进行进一步分销到零售店中;其三为通过小区域内的小批发商直接向区域内零售店分销。

在这一过程中,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分销策略总体上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推”,通过各种渠道、价格促销、赊销手段等销售策略,将可口可乐产品销售到零售商手中。一部分为“拉”,即通过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市场推广策略吸引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产品。

由于市场策略由可口可乐公司制定,特别是“拉”的部分是完全由可口可乐公司包办,“推”的部分则是由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建议,然后由装瓶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装瓶厂在选择经销商、规划销售渠道、制定价格策略、赊销手段拥有最终决定权。


  • 可口可乐供应链的侧面。

这种特许合同的经营方式,可口可乐专心定位在生产浓缩液和广告营销上。下游主要靠将销售的权限授予装瓶商,借助装瓶商建立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把可口可乐饮料送到千家万户。

然而,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对装瓶商的控制力度不足,一旦出现强力的竞争者,将面临挑战。

比如,当以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可口可乐所采取的策略是向装瓶商施加压力,要求其加快现代化生产过程的投入,以强化可乐的市场竞争地位。

但装瓶商也有自己的如意盘算,他们认为饮料市场已趋于饱和,是回收资金而不是增加投资的时候。由于装瓶商有长期合同作后盾,并控制着可乐的营销网络。因此,装瓶商对任何改变现状的举措,要么否决,要么怀疑而不积极配合。

那可口可乐怎么办?答案是釜底抽薪。

在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之后,可口可乐公司成立了装瓶商控股股份公司,由装瓶商控股公司控制装瓶商的经营活动,通过装瓶商控股公司,可乐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战略调控,这只是可乐可乐公司剥离绝对控股权的第一步战略计划。

让装瓶商控股公司上市交易,利用资本市场,将51%的控股权转手出货,保留49%的相对控股权。通过这一系列策略选择将自己始终放在有利的位置上。


新消费能撼动可口可乐吗

可口可乐最为人“诟病”的是不健康。

我们往往从美式快餐店里对可乐产生第一印象。尤其在中产阶级和中国父母眼中,糖分是肥胖和亚健康的元凶,因此,近两年来主打“健康”与“时尚”的饮品如雨后春笋涌现,掀起了一股饮料新消费浪潮。

尽管“0糖”可乐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妨碍新消费的冲击——在中国市场中,以元气森林为首的国产碳酸饮料带领着北冰洋、冰峰等众“国民品牌”一拥而上,试图从碳酸饮料市场中分一杯羹。

另一方面,健康需求的增长也引爆了以“环保健康、均衡营养”为卖点的植物基饮料市场。2020年3月至11月,维他奶原味豆奶植物蛋白饮料在京东平台的销售量已高达28.4万件。今年双十一期间,植物基饮料超越了可口可乐等传统的超级单品,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国民饮料”。

面对变局,可口可乐也没愣着。

2020年6月和9月,可口可乐相继推出“Topo—chico”硬苏打气泡酒和柠檬道(Lemon—Dou)日式柠檬气泡酒,并于九月与蒙牛合资企业,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鲜菲乐”品牌,成功进军国内低度酒和低温奶市场。

在我们讨论企业数字化管理之时,可口可乐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信息、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对跨国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1990年-2019年间,可口可乐产品单价的复合增速仅为0.42%,这样的成本控制的能力没有几个品牌能做到。

去年3月,太古可口可乐宣布与西门子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借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全面升级自己的供应链。今年1月,厦门太古可口可乐新增生产线正式竣工,引进的这条德国KHS“数字化生产线”,最新的数据是,这条生产线每秒能生产15瓶,每小时生产54000瓶,比现有产线速度高出3000瓶/小时,一天生产最高可达129.6万瓶可口可乐系列饮料。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形成的新生产线,最终让可口可乐在生产端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在大多90后的记忆里,代言可口可乐是艺人明星的殊荣。意思是,可口可乐的品牌力远远超过明星光环,甚至是明星反向被可口可乐的文化所吸收,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注脚。



面对如今的Z世代,可口可乐则与大多品牌一样,通过定制游戏、体育、音乐、小众文化等场景,与消费者年轻、活力的形象高度契合去实现新世纪的营销全覆盖。然而,与其他品牌不一样的是,有时间积淀的品牌往往有机会多走一步。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不仅要看个人奋斗,更需要历史的进程。

我们不难发现,可口可乐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底层逻辑是美国的全球化,当然这不是否定可口可乐自身的努力,其实,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地区都取得成功,恰恰体现了在文化差异下,人类追求共同体验。任何地区的人享受生命乐趣的方式是一样的,可口可乐能带给他们这样的乐趣,所以才会在全世界都受欢迎。

正如可口可乐某任 CEO 郭思达所说:“企业既不像我试图告诉你们的那样美好,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邪恶。事实上,它处于这两者之间。”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TideSight)作者:王叁 编辑:杜仲


每逢夏日,“快乐水”就迎来自己的主场。

“肥宅快乐水”一词出自动漫,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出圈,覆盖范围也从单纯的可乐扩大到所有汽水。汽水是历史最悠久的饮料品类之一,自清朝就已入华,企业化经营的历史超过百年。建国之后,汽水厂遍地开花,均价一毛钱的快乐封存在玻璃瓶中,绽放于味蕾之间。

可是,在近20年的时间里,国产老汽水突然“销声匿迹”,超市货架上的汽水区被“可乐双雄”霸占,雪碧、醒目、芬达是可口可乐的,七喜、美年达是百事可乐的,双乐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

直到2017年,健康无糖与国潮概念迅速改变了汽水市场,国产品牌强势复苏,北冰洋、汉口二厂、冰峰等一批“老字号”重新回到市场头部。国产汽水以花样百出的姿态向可乐双雄发起冲击,商超与便利店的饮料货架重新变得五彩斑斓。

但2022年以来,冰峰上市受阻、国产汽水走不出“围城”,于是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认为国潮只是一场改换包装风格的炒作。可国产汽水的复苏本身就足以证明,国潮是一次原因复杂、影响深远的国民经济自我救赎。

国产汽水复兴的漫漫长路上,既有强大的“外敌”,也有无休止的“内斗”。在这一轮新周期中,碳酸饮料赛道的厮杀势必更加激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碳酸饮料最早出现于1770年左右,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明。约瑟夫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空气并非一种气体,而是由不同成分构成,因此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他认为水碳酸化后能产生令人愉悦的味道,于是发明了制造碳酸饱和水的设备,成为碳酸饮料的发明者。

这从源头上解释了碳酸饮料风靡的原因,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糖分并不是汽水让人快乐的关键元素,“碳酸水”本身才是,所以250年后的“0糖碳酸饮料”依然能开辟出一个新的百亿品类。

不过,碳酸饮料诞生之初,约瑟夫过于强调其药用价值,并未在消费市场推动这款产品的普及。直到1885年,一位名为约翰·彭伯顿的美国医生尝试发明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的药物时,他的助手在其中加入了苏打水,阴差阳错地创造出了可乐。

后来,兼顾口感与功能性的可乐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曾是一战和二战期间欧美士兵最爱的饮品之一。美国陆军准将迈克尔·赖安·摩根曾说:“当出现疲劳并且食物减少时,这种兴奋剂(可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成为每种储备和紧急口粮的组成部分。”

晚清同治年间(年),汽水进入中国,由掌握了全球海运贸易的荷兰人引入,因而在当时被称为“荷兰水”。

百度百科提到,中国人自己办的厂要首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州的瑞记公司和宣统元年(1909年)的上海惠华汽水厂。

不过,潮汕最早的报纸《岭东日报》在1902年刊发过香港威建大药房的一则广告,侧面证明了我国最早使用机器制作汽水的地点是在香港。

上海和香港因靠海的地理位置而更早“触洋”,身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同样是国产汽水发展史上的丰碑。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武汉迅速发展为近代工业重镇,吸引了国内外商人来此建厂。

1902年,英国轮机工程师科赛恩乘船到达汉口,发现了商机。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武汉是“旧四大火炉”之一,历来有储存冰块以备消暑的习惯。于是,科赛恩从老家运来机器,开设了一家机器制冰厂,取名为“和利冰厂”,并于1904年宣告营业。

1921年,科赛恩又开了一家“和利汽水厂”,用蒸馏水生产14种不同口味汽水,日产量最高曾达到2000打(24000瓶)。

1938年,因车祸受伤的科赛恩离汉返英,汉口商人刘耀堂接下和利。经营和利汽水厂时,刘耀堂自制国产汽水,成功试制了“维他可乐”,畅销华中,还一度想联系美国人引入“百事可乐”,后因战乱被迫终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和利汽水厂接受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营武汉饮料二厂。建国初期的岁月中,武汉饮料一厂生产的雪糕、冰淇淋,武汉饮料二厂生产的橙子口味汽水,曾给老武汉人带去了清凉而甜蜜的回忆,并因此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炎热的夏季是汽水的主场,武汉二厂只是国产汽水辉煌的缩影。八十年代起,国产汽水陆续发展出了“汽水八大厂”,分别是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沈阳八王寺汽水厂、武汉饮料二厂、北京北冰洋食品厂、广州亚洲汽水厂、崂山汽水公司、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和上海正广和汽水厂。

1983年,八大汽水厂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2%。随后,各地的汽水也开始崭露头角——黑龙江的格瓦斯、吉林的宏宝莱、山西的太钢、内蒙古的大窑,以及来自广东杀穿全国的健力宝、同样来自广东却风靡东北的珍珍荔枝,可以说是“改革春风吹满地,全国饮料都带汽。”

突然有一天,这些国产汽水被冰封在老一辈记忆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瓶“洋汽水”成为了中国小朋友人手一瓶的肥宅快乐水,令人不禁疑惑,国产汽水群雄并立,为什么没有一个走向全国,反而让外国的可乐独占了市场呢?

“老坦儿进城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会退瓶。”《正阳门下》中生动地描述了那个年代国产汽水的销售场景,这句台词也直观地反应了70、80年代汽水行业的“消费门槛”。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需要粮票换,打酱油要尝一口有没有兑水,汽水一毛多一瓶,必须当场喝光,退回玻璃瓶。当时的汽水味甜汽足,一口气喝完真的太顶,但如果想要拿回家慢慢喝,要么交押金,要么自己带着空瓶子去换。

空瓶换汽水的讲究很多,瓶身不能有明显瑕疵,尤其是瓶口内壁不能破口跑汽,换了汽水还要自己检查一遍新瓶子,如果拿回家的汽水瓶有破损,那未来几天都喝不上汽水了。还有一种办法是自带暖壶,但很快汽就跑没了,变成味似果汁的甜水。

计划经济时期,重要资源统一配置,“空瓶换汽水”的消费方式是国家建设的“衍生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形成市场竞争的环境。“一城一汽水”局面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独特的时代因素。

当时,汽水厂发展经营的掣肘因素有二:灌装工艺、交通环境。

最早的国产灌装设备叫做“两次灌装设备”。由于无法实现用机器自动将水分和糖浆按照精准比例混合的操作,只能将水分和糖浆分开灌装。两次灌装工艺费时费力,一分钟只能封130罐汽水,进口封罐机则能封1000罐以上。

产能受限、运输不畅,于是才出现了“一城一汽水”的多点开花格局。

后来,粮票退出历史舞台,酱油醋开始成瓶卖,原本瓶装的汽水却变成了纸杯,杯子里是跟随洋快餐一起打入国内市场的可口可乐。

纸杯可乐代替了玻璃瓶装桔子味汽水,又以塑料瓶的形式占领了大小超市。但从开瓶时的一声“砰”,第一口从嗓子眼顶到天灵盖,最后一口胀肚皮,玻璃瓶汽水简单又奢侈的幸福刻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也为后来一批国产汽水的复苏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80年代,八大国产汽水品牌占据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入华,占领市场的方式是一场阳谋。

双乐需要借助国产汽水厂的营销渠道,国产汽水厂需要新技术来提高产能,于是双方联手,合资建厂,国产汽水厂提供营销渠道和生产线,外资企业提供钱和技术。

《中国品牌四十年()》中提到,两乐“入关”之前,原轻工部担忧一旦放开市场,国产饮料可能溃不成军,因此指定八大厂与国际饮料巨头展开合作。

1990年,武汉饮料二厂被可口可乐并购,员工分批下岗。2000年,在生产完最后一批“二厂汽水”后,“二厂汽水”宣布停产,从此“销声匿迹”。

起家于四川成都的天府可乐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可乐,鼎盛时期曾建有108家联营厂,年销量高达20多万吨,成为两乐争抢的对象。

1991年,可口可乐向天府可乐寻求合作,但条件过于苛刻:合资只能生产可口可乐,另设厂生产天府可乐。天府可乐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百事可乐趁机加入谈判。

1994年1月18日,百事可乐与天府可乐签订合资协议并控股60%,攻下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最坚固的堡垒之一。百事可乐顺势接手了天府可乐遍布全国的联营厂与销售渠道。合作达成后,主管部门在批文中限定:天府可乐的生产销售不得低于总产量的50%。但到了1996年,天府可乐的生产份额已经不足25%。

同样是在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曾以捆绑销售的方式帮助百事可乐打开市场,但百事随后追加投资获得北冰洋控股权,将北冰洋的产品“雪藏”了15年。

除此之外,百事可乐还收购了广州亚洲汽水,可口可乐收购了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除冰峰之外,国产汽水品牌被两乐巨头集体雪藏,两乐的汽水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这是一场先进经营理念与资本运作方式的“降维打击”,国外饮料巨头在管理、销售、供应链、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占据优势,为刚刚接触市场化运作的中国饮料行业上了一堂痛苦但宝贵的课程。

当时,国产饮料厂之所以接受合资,也曾希望借助外资扩大经营,学习管理和技术经验,幡然醒悟时,为时已晚。

国产汽水品牌中,也曾有过对抗者,“反乐大军”的排头兵是健力宝。

1982年,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广东体育科研所的欧阳孝教授。彼时,李经纬担任酒厂厂长近十年,让这家濒临倒闭的酒厂起死回生,但再次遇到了瓶颈,正计划进军高端饮料,恰好欧阳孝正在研发新型碳酸饮料。

李经纬的另一重身份是县体委副主任,他的一生都与体育结缘,对于这款运动型碳酸饮料兴趣极大。于是,他从酒厂微薄的利润中,拿出资金用于饮料的研发,开发出一款含有电解质的运动型饮品。

1983年,亚足联计划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会议,李经纬得知亚足联主席也会到场,意识到良机不可失。他将研发出的饮料新品紧急命名为“健力宝”,快速完成了工商注册等一系列手续。

李经纬找到深圳百事可乐厂,借来一些空易拉罐,灌入饮料、再贴上标签,然后通过关系,将200箱健力宝摆在了亚足联的会议桌上。亚足联主席喝健力宝的画面被现场记者的相机定格,成为健力宝的初代宣传照。

1984年,健力宝饮料厂正式成立,同年8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重返奥运赛场,健力宝是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品。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金,美国记者拍下女排运动员喝健力宝的照片,为了“搞事情”,写了一篇《靠“魔水”快速进击?》的文章。

健力宝阴差阳错地成为“东方魔水”,健力宝一炮而红。

1984年,健力宝销量超过1600万罐;1988年,广东健力宝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3.24亿元。

健力宝是国产碳酸饮料品牌中的典型案例,从功能性饮料的细分市场切入,同时踏在功能饮料和橘子味汽水两条船上,在没有老工厂做大后方的情况下艰难起步,但也因此避开了两乐的合并浪潮。

可口可乐的反击如影随形。

1987年,广州举办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可口可乐与健力宝争夺“大会指定饮料”,可口可乐开价100万,健力宝直接加价到250万;1990年,双方再次争夺北京亚运会最大赞助商,可口可乐的赞助费达到350万美元,健力宝的总赞助款达到1600万元。

1984年到1994年,健力宝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在两乐完成对国产汽水的“瓜分”前,迅速跻身头部。创办十周年时,健力宝宣布进军美国,在纽约设立办事处,还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在帝国大厦买下了一整层作为办公场所。

1997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突破55亿元,可惜这是健力宝最后的巅峰。这一年,健力宝计划在香港上市,但其所在的三水市政府以“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原始股票”为由,拒绝批准李经纬团队入股,健力宝自此陷入了长达三年的内斗,并很快从巅峰滑落。

健力宝从功能饮料的斜刺里杀出,娃哈哈则是从可乐的战场上正面冲锋。

1998年,娃哈哈根据中国人更清淡的口味推出非常可乐,提出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宗庆后为非常可乐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堪称稳准狠。

这一年,中国饮料市场以18.8%的增速迈上了1200万吨的台阶,碳酸饮料的占比约为50%。与此同时,中国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10%,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彼时,娃哈哈已经通过瓶装水建立了市场认知,并已建立起供销联合体,通过这一体系将非常可乐铺向了全国农村。两乐采取直营模式,首先攻克大城市,在农村的铺货不足。非常可乐通过调低单价5毛钱的方式,迅速打开了农村市场。

两乐的反击再次如影随形。

2002年,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份,李经纬彻底退出管理层,娃哈哈占据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约12%的市场份额,准备接替“反乐军排头兵”的角色,但中粮集团和可口可乐合资组建的中粮可口可乐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农村市场。

百事可乐打响了“包围战”的第一枪。2003年,百事可乐以江西为试点组建批发渠道,1.5升装的百事可乐售价低至3.5元,已经低于非常可乐的售价。2004年,可口可乐以1000个小乡镇试点,推出“1元可乐”活动。

此外,有些消费者可能还记得,那是一个品牌方“苦假货久矣”的年代,雷碧、康帅博、治治瓜子、大白免奶糖,类名牌产品横扫下沉市场。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品牌认知力仍处于可塑性更强的阶段,国际化品牌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假货横行的余波给发展中的新品牌造成了难以扭转的伤害。

在非常可乐正面冲锋的路上,一度占据过全国碳酸饮料15%、二三线城市30%的市场份额,却由于无法解决农村低端定位与假货泛滥的问题,终究没能逃离国产可乐失败的命运。

娃哈哈依然是覆盖十余个品类的食品饮料龙头企业,非常可乐的业务收缩并不影响集团运转。但时至今日,国产汽水品牌全面复苏,却再也没有一款国产产品能正面闯入可乐的战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于兴奋剂的是哪几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