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综艺节目都逃不过越做越烂的困境?

新京报讯(记者 武芝 张赫)情感观察类综艺为何从去年开始扎堆出现?节目中的嘉宾是如何邀请到的?该类综艺到底有无剧本?为何播出效果不好?新京报记者专访《女儿们的恋爱》导演晏吉、编剧莫乃珊,《遇见你真好》总导演陆皓等多位节目制作人及业内人士,透视当下情感观察真人秀的制作。

扎堆 去年异军突起,今年超10档

情感观察类综艺通常将第三者设定为观众或者亲属,通过第二现场或无剧本拍摄的方式,观察他人真实的状态,充分满足外界“窥视”欲的同时,引出切实的婚恋或社会话题。

此类“棚内观看讨论,户外纪实拍摄”发源于日本,《改变人生的一分钟深刻佳话》《人类观察学》等日本无厘头观察综艺如今仍是主流。2013年随着《我独自生活》开播,韩国也掀起了一阵观察综艺热潮。中国从2018年开始真正涉足观察综艺领域,其中包括“偷拍式”观察生活的《幸福三重奏》《HI室友》,以及搭配第二现场谈论的《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虽然大部分节目仍有舶来品的模样,例如湖南卫视《我家那小子》被指抄袭《我们家的熊孩子》,但并不妨碍该类型节目的异军突起,以至于2019年各平台计划推出的观察类综艺超过10档,远超两年前无人问津的状态。

观察类综艺流行的原因,业内人士将其归结为“新鲜感”,第三视角让不少旧题材有了新角度。而目前年轻人更看重婚恋观,面对感情又往往“当局者迷”,“观察类的优势便在于可以站在第三视角,更真实地观察一件事情。例如恋爱通常都是浸入式主观视角,有时候搞不清楚自己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所以以第三视角去观察真实的恋爱过程,可以更好地让观众产生共鸣感,就像照镜子。”

此外,观察节目本质上也是谈话节目的升级。在以往的谈话节目中,嘉宾就某情感观进行探讨只能自说自话。但第三视角不仅可以为综艺增加更丰富的剧情和推理元素,还可以让话题更具写实性,“观察类节目并没有新元素的加入,只是调整了元素功能,产生了不同于传统谈话类节目的效果,因此带来新鲜的收视感觉。”博见传媒创始人吴闻博坦言。

代际情感观察真人秀《女儿们的恋爱》目前正在芒果TV播出,由Selina任家萱、任容萱姐妹,沈梦辰、杜海涛及傅园慧加盟,爸爸们在主持人张绍刚和观察员程莉莎的陪伴下,全程观察女儿的恋爱过程。《女儿们的恋爱》的导演晏吉表示,情感向的题材空间和容量很大,但现在很多节目就是在聊状态,所以观众看着会疲惫,“一个人在困境中的状态不是聊出来的,而应该去实践。女生谈恋爱的困境是大众社会情绪,反之男生谈恋爱困境就不是问题,这个节目从第三视角观察女明星恋爱,会更好地表达女生为什么没有谈恋爱,以及在恋爱当中她的困境是什么。而父亲的观察视角,也让节目更加真实。”

观察类综艺会让父亲或者嘉宾在观察室看女儿的言行举止。

嘉宾选择 具有群体代表性

观察类综艺相较国外以观察素人为主,国内更喜欢观察明星。例如《我家那闺女》聚焦单身女明星的私生活以及与父母的相处,“现在中国市场大家还是认明星,大家更想窥探明星的生活和价值观。”浙江卫视《遇见你真好》总导演陆皓坦言。

《遇见你真好》请来宁静等当观察嘉宾。

然而为了让第三视角与明星产生亲密关联,通常节目组需要明星带着父母、朋友,或者邀请其他明星来“评判”他们的生活,这也提高了邀请嘉宾的难度。《女儿们的恋爱》的导演晏吉坦言,前期他沟通约见了三四十位女艺人,“难点在于一定要说服她和爸爸达成共识,因为嘉宾不可以在节目当中去隐瞒或者撒谎,因为有她爸爸在,这是一个关联性的人物设置,所以我们当时在选嘉宾的时候也从不同年龄、身份、职业成就的女性去考虑。”

此外,“被观察者”同样需具备群体代表性,才能够直接引发观众共鸣。例如《女儿们的恋爱》中的四位女嘉宾便属于四个不同的年龄段。傅园慧是恋爱新手,与她约会的男嘉宾有四位,晏吉解释说,“傅园慧的恋爱模式是一个挑战,因为她身份特殊,她在23岁之前没有过跟任何异性单独相处的机会,因此她对男人的认知是模糊的,我们给她四个阶段,认识四种不同风格的男生,帮她打开异性世界的大门。”

节目中讨论热度很高的两对嘉宾,是Selina和张轩睿以及沈梦辰和杜海涛。其中邀请张轩睿来参加节目,是因为Selina早前表示对张轩睿有过了解,“她在节目中其实也非常直接地表达过,她有关注过这个男孩子。”

节目中男嘉宾的选择,都是与女嘉宾的要求和标准相契合的,“是靠近她们的理想型的”,晏吉表示。

这类节目都有嘉宾或者父亲等在观察室观察、点评。

而相较自带话题的明星,部分综艺则选择了观察素人生活。例如《恋梦空间》《遇见你真好》均是挑选素人单身青年展开共同生活,并通过观察日常相处细节,分析年轻人的交友状态,“对于观察类综艺,明星其实离观众很远,反而素人更像一面镜子,更容易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状态。”陆皓透露。《遇见你真好》的9位素人是从近千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节目组综合评判了他们的学历、身高、文化,爱好、特长、气质、性格等,并在录制前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同他们沟通、聊天,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习惯,考虑其是否能代表社会中的普遍群体。例如廖锡荣代表了性格开朗,深受女孩喜欢的阳光男孩;钟嘉俊代表了奶萌的年下男群体,而孙懿琳则代表了职场干练,生活中气场十足的御姐,“大部分素人是没有表演功底的,我们更多是一种押宝的心态,所以必须让这些‘人设’在恋爱中最为常见,且性格里有能表达的内容,这才有观察的价值。”

但显然,节目组的这种想法与观众的想法并不一致。在新京报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观众都表示对这种素人社交、恋爱类节目兴致寥寥,没有太多代入感,并且节目中素人的表现也没那么吸引人。

没剧本只预设 不左右嘉宾的选择

关于节目是否有既定的规则流程?晏吉表示“《女儿们的恋爱》这个节目不是来配对的,只是给双方提供一次跟异性接触和认识的机会,至于约会的层次和节奏,由嘉宾自己来把握。他们觉得OK就往下推进,如果觉得不行就止步,导演组不会给嘉宾太强调规则。”

节目没有规则,是否也就意味着会丧失人物成长线和情感线的完整性?当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晏吉回应,“节目我定义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个人恋爱的成长,另一个是嘉宾和父亲之间对话的成长。”晏吉表示,《女儿们的恋爱》就是探讨女性在恋爱维度中的成长,而父亲的加入,会产生一个观察视角,让节目更加真实。

《女儿们的恋爱》中,综艺编剧只负责整个故事的脉络,通过前期与女嘉宾的沟通,了解她在情感上的诉求,曾经遭遇过什么,跟上一任出现的裂痕是什么,跟父亲之间的关系等,并根据诉求帮她们匹配约会对象,寻找情感出口。但在流程上,节目组除了限定约会时间以外,并不会预设二人约会的地点和思路,同样没有其他既定的规则,“ 我们不会左右他们做选择、约会的层次和节奏,(这些)由嘉宾自己来把握。生活是最大的剧本,你写的剧本永远不可能比生活更真实。”晏吉表示。例如傅园慧的男嘉宾从盒子里“惊喜现身”就并非节目组安排,而是男嘉宾想要的出场方式。该节目的编剧莫乃珊称,“我们肯定要知道每位嘉宾最近在想什么,他们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的,会讨论这个阶段我们要怎么办,她们想要干什么,我们能够满足他们什么。”

但为了保证节目的看点,以及话题的引出,编剧会在前期对于故事走向作出预判。《遇见你真好》同样表示从始至终没有剧本,素人男女嘉宾聊什么、做什么、选择谁,都不做任何控制,但前期和每期录制后,编剧仍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通过与素人沟通其想法,预设下次录制时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控制一些外部因素,例如下班后回家的嘉宾顺序,或者为了制造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一些男女素人多提供独处的机会,“毕竟是电视节目,如果完全不预设,只按纯自然走势,故事性上根本没法看。”陆皓坦言。

后期剪辑 需要强有力的故事性

湖南卫视的《恋梦空间》在豆瓣评分5.4,节目播出之后因为滤镜太强导致嘉宾面目模糊、观察员点评不到位且用生造词汇“恋商”来评价素人的行动等方面遭到观众质疑,其中豆瓣网友“蹉跎”给节目打出一星,并认为,“素人既没特色又没颜值,嘉宾既不专业又不投入,剪辑既不分明又不清楚,滤镜既不自然又不好看。可劲的高级,可劲的小清新,结果依旧是廉价感满满而且丝毫不接地气,归根到底,就是东拼西凑只为赚钱,缺少做档精彩真实的节目的理想和诚意。”

素人嘉宾一般并不受观众欢迎。

就节目形式而言,《恋梦空间》与去年在腾讯视频播出的网综《心动的信号》非常相似,首先,素人嘉宾都是先进入三男三女,在后期引入第四位男嘉宾和女嘉宾;其次,第二观察现场都是六位明星观察员来观察素人的表现、点评并分析情感走向,猜测素人嘉宾的情感选择;再次,男嘉宾准备约会,女嘉宾会在不知道约会对象的情况下选择约会地点,制造戏剧性看点等,但是由于《心动的信号》珠玉在前,明星嘉宾的选择也比《恋梦空间》更有话题性和讨论度,导致后来者《恋梦空间》并没有居上,反而因为节目形式雷同,嘉宾点评没有亮点,素人社交乏善可陈等原因,遭到观众的批评,热度也远不及《心动的信号》。

现如今很多真人秀会在后期剪辑中加入矛盾冲突来吸引眼球,当问及《女儿们的恋爱》是否在后期剪辑中加入一些矛盾冲突,晏吉表示,“我不会要求我的节目中一定要去制造矛盾,真实录制时有矛盾冲突我也不会要,因为当下那个矛盾的产生是有很多因素的,我不能移花接木地做成是一个矛盾线的故事。”晏吉认为靠矛盾和噱头会伤害嘉宾对节目组的信任,“哪怕节目平静,节奏慢一点。”

对于后期剪辑,晏吉的要求是主剪辑一定要懂叙事结构,“因为这个节目的故事性太强了。首先剪辑师要有叙事的能力,第二他是要有架构故事的能力,第三他要知道如何去讲一个故事。”

晏吉解释称,剪辑情感观察类综艺跟棚内综艺和竞技综艺不一样,“竞技类或者是棚内综艺是按照板块流程剪的,只需要保留合理的流程就可以了。情感观察类综艺必须要有很强的叙事结构,比如《女儿们的恋爱》的剪辑,我要求他们在看完合版素材以后,要出一个故事线,他要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做。”

趋势 题材同质化亟须突破

自从腾讯视频在去年推出《心动的信号》之后,今年浙江卫视推出同类型节目《遇见你真好》,湖南卫视推出《恋梦空间》,节目主体框架都是素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谈恋爱,6位明星组成观察员在棚内推理小屋里人的恋爱关系,推理成功就能拿到“石头”。观察类综艺似乎在两年内已迅速陷入同质化,且“婚恋”话题几乎令大部分观察节目“殊途同归”。例如原本应聚焦代际矛盾的《我家那闺女》最后演变成大型催婚现场,令观众不满,被批“贩卖焦虑”。诚然,婚恋话题能引发大众共鸣,但作为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更应当倡导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单身女性可被看到的方面,绝不仅仅是恋爱和婚姻。

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在市场上大量存在,晏吉的观点是“情感向的题材空间和容量是很大的,很多节目就是换了一个壳子讲故事,每个制作人的理解、想法和表达的初衷不一样。”

“恋爱题材最大的好处是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度最大,由此可以延伸出代际话题、对象话题、家庭话题等情感讨论。而且恋爱中的男女往往又会选择颜值较高的人参与,观赏性更强。”吴闻博道出观察恋爱的优势。

但跟风扎堆,无疑会将一类综艺更快推向瓶颈。陆皓并不讳言在《心动的信号》等节目播出之后,《遇见你真好》只能在画风、剧情、人物冲突上做出创新,“我们不能每一季都做同样的内容。即便你选择不同的素人,观众也已知道观察套路了。这个模式现在流行,但很难有长性。”

如果只是在相对固定的场景中去观察嘉宾生活,此类节目到底能延展多少内容?不少业内人士都对此存疑。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彭侃曾指出,恋爱观察类真人秀的扎堆,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续航能力。“此类形式上再创新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但涉及的人物关系、情感可以更为广泛多元,而不应仅是停留在父女相处、男女恋爱的层面上。”

在日韩,观察综艺便衍生出更多玩法。韩综《第一次来韩国吧》便是一档观察外国人首次赴韩旅行的综艺。由外籍艺人邀请自己的好友来韩国进行旅行,通过对海外游的观察展开关于旅行方法及文化差异的讨论。老外的说话方式,为节目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而日综《人类观察》则有一期请了一个大胃王女孩儿,让她充当一位男子的女朋友,观察一对普通父母,如何面对一个这么能吃的儿媳。据悉,浙江卫视也正在计划开发除“恋爱”之外的观察主题,例如遇见陌生人,去观察职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等。腾讯视频也已另辟蹊径,推出《我和我的经纪人》聚焦艺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神秘关系。然而综艺评论人李楠坦言,虽然观察类综艺在题材上做出突破已迫在眉睫,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市场风险的考验,“国内综艺制作人并非想不出新的观察角度,而是一旦没有先例,在招商、制作上都会有更大风险。是否能有勇气另辟蹊径,尤其是摒弃以观察明星为主,更多地将视角放到星素结合上,会是决定观察类综艺能否‘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京报记者 武芝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

“她综艺”遭遇品牌化困境 什么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

  1月22日中午12点,《乘风破浪的姐姐2》在芒果TV上线,#那英跳舞#、#杜华说容祖儿长得像吴宣仪所以给高分#、#袁姗姗预测自己最好一名#、#杨钰莹好温柔#等节目相关词条霸屏热搜。

  从“三十而骊”到“三十而毅、熠、奕”,《乘风破浪的姐姐2》延续第一季的女性励志主题,问题在于节目强调女性自信奋斗、聚焦女性艺人生存状态的同时,能否避免内核空洞的伪女性主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她综艺”的先锋,能否在品牌化的同时维持立意?

  对比《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人选,第二季中高资历的姐姐不在少数,但总体知名度呈两极分化。三十位姐姐中,不乏那英、容祖儿等实力派歌手,也有王鸥、陈妍希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加盟,但后面出场的几位姐姐,如贾青、汤晶媚、陈小纭、宣璐、蒋璐霞等知名度相对较低。

  年龄上,第一季的姐姐更年轻化,高能选手年龄基本介于30岁至40岁之间。例如第一季初舞台第一、二名蓝盈莹和黄龄,再如“大碗宽面”组里的王霏霏、孟佳、李斯丹妮、金晨、张含韵、沈梦辰。另外,在第一季决赛圈的14人中,有超一半的姐姐年龄低于40岁。

  而第二季的姐姐整体年龄偏大,近一半的姐姐年龄介于40岁至50岁之间,且向文艺和古典赛道扎堆,这点在选曲上也可以窥见。

  对比第一季张雨绮初舞台《粉红色的回忆》,作为全场为数不多的老歌火速出圈,第二季中,打出情怀老歌牌的姐姐不在少数,例如杨钰莹的《我不想说》、程莉莎的《夜来香》、左小青《心恋》、董洁的《蝴蝶飞呀》以及张柏芝的《星语心愿》等,过多具有年代感的曲目反倒限制了舞台的多元表达。

  尽管《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初衷是不给女性年龄设限,但从第一季节目走向和赛制安排来看,想要获得观众的投票,便必须经过体力、舞台和观众缘的三重考验。从某种程度上看,年轻态、流行化、话题度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筛选的隐藏指标,这为第二季的发展埋下隐患。

  事实上,《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的大热为第二季的阵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延展空间,但从第二季的阵容搭配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2》似乎并没有走出第一季的套路和模式。《乘风破浪的姐姐2》第一期里,那英组队标准:“能唱、能跳、颜值高”与第一季宁静的“选妃标准”高度重合,有网友戏称:“那姐是不是拿了静姐的剧本?”

  另外,前辈组的另一位——温婉女神杨钰莹的定位神似伊能静,成语爱好者对阵小作文写手;颜值担当的张柏芝对标张雨绮,走坦率耿直路线;“博纳老板娘”金巧巧对标制作人老板娘张萌;网传“豪门阔太”胡静对标“带资进组”的黄圣依;王丽坤的中国舞“衣钵”由董洁、吕一等继承;刘烨则接手吴昕和沈梦辰的主持棒……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2》第一期的剪辑上看,第二季似乎也没有跳出原有的叙事框架。直来直去的大姐大、温婉如玉的知心姐姐、豪爽个性的颜值担当、若干选秀出身的唱跳全能工具人和唱跳全废的演员小透明,《乘风破浪的姐姐2》里的人物群像和定位与上一季几乎雷同。再加上《乘风破浪的姐姐2》在舞台和赛制上并没有做颠覆性的改变,因此观众在观看第二季时,极容易代入第一季的情节和套路。例如那英出场时被众星捧月、尴尬打招呼的画面,与第一季宁静的出场如出一辙。

  《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功出圈,但节目走红后如何平衡原有的模板和后续的创新机制是个难题。模板与套路取巧固然有效,可以延续第一季带给观众的快感,但同时会消磨观众的新鲜感。

  《乘风破浪的姐姐2》作为爆款节目,收视群体在第一季已经达到最大化,第二季的受众更多是原有的观众和粉丝,相同的套路对这部分观众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反而会被“劝退”。

  另外,人设对标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那英不是宁静,王鸥也不是万茜,一旦人设被安上可后续“剧本”对不上,观众便会产生背叛感,这将为节目后期和艺人本人造成不可预估的负评。

  2020年可谓是姐姐们的“当打之年”。《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了现象级综艺,开播第一天2.5亿播放量、两天喜提N个热搜、一周微博话题热度超80亿、讨论量接近380万。赢在女性赛道,借助逆龄选秀题材优势,无价之姐成了爆款。

  定位和内容决定了综艺的天花板,话题则决定其影响力和传播度。综艺节目要“活”,热度便不能少。《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话题制造上,堪称“教科书”,借势造势,利用嘉宾自带的相关讨论引爆网络,精准营销从而达到快速出圈的效果。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还未开播时,网上一张疑似泄露的嘉宾名单,引发热议,而芒果坚持不表态,让“谣言”持续发酵,还借助刘敏涛在《红色高跟鞋》中的表现,为姐姐的热度助力。《乘风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以至于在没有任何事前宣发的情况下,突然开播却能直接“炸屏。

  紧接着,姐姐们出场时性格引起的“话题梗”便被逐个抛上了热搜,比如宁静#我这几年白干了#、张雨绮#你不懂,我这是高光#等。剪辑上,通过“贴标签”形式强化印象,使节目里的姐姐群像呈现多元化,例如张雨绮“憨憨美女”人设、黄圣依“心机阔太”人设、杜华的“刻板女团评委”人设等。

  《乘风破浪的姐姐》最终为芒果TV拉来了13个广告品牌赞助、5亿多广告收入,为全年翻倍的会员数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还让芒果超媒市值暴涨,成为长视频领域里能够盈利的一股清流。

  如果说第一季的姐姐们是靠个人魅力和适当营销出圈的话,那么第二季节目组的意味便非常明显了,单拎出那英、张柏芝、董洁、李菲儿等几位话题嘉宾,《乘风破浪的姐姐2》又可以吹一把“黑红”的风。

  《乘风破浪的姐姐2》首播,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黄晓明和李菲儿事件,让《乘风破浪的姐姐2》未播先红,喜提多个热搜;那英、董洁、张柏芝、杨钰莹等颇具争议的明星作为嘉宾,下一波热搜已经在路上了。而有了第一季的经验,相比《乘风破浪的姐姐2》在节奏的把握上会更加注意,确保热度持续到最后。

  “她综艺”的品牌化困境

  《乘风破浪的姐姐》能够获得不错的口碑,在于它提出了打破对“30+女演员”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乘风破浪》聚焦30+女性艺人,让我们看到了30+女艺人的另一面:独立、成熟、自信、各美其美。但节目赛程过半后,由于赛制规则和评分标准的不合理,姐姐们越来越向“燃、炸、有力量、齐舞、穿插rap”之类的传统韩式女团单一风格妥协,缺乏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的优势。少了初期的张扬和霸气,转而向年轻人和流量低头,没有给予30+女性足够的空间展示丰富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对《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初心和立意打了个问号。

  有网友说,本想看姐姐们打破规则,实际却看到她们逐渐适应屈服,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后却只能随波逐流。《乘风破浪的姐姐2》延续了第一季的热度,又能否立住第一季的立意?发扬女性魅力、打破对女性的偏见和固有印象,是否只是短暂的、一厢情愿的狂欢?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中,弱势的节目组和强势的姐姐是观众喜爱的心理支点,也给了观众极大的新鲜感。姐姐们真实自我的展现,让大家久违的可以在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个个独特个性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被重新塑造的工业化商品。然而类似新鲜的综艺看点,在节目大火后很容易消失。《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时,冠名商还是默默无闻的国货微商,第二季则换成了芒果台的皇牌广告商——金典,有了资本的加持和节目的品牌效应,节目组的底气便更足了,话语权的天平便从姐姐们倾向了节目组。可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现象级式的爆火反噬了这个节目,当节目品牌化的同时,姐姐们的话语掌控被剥夺,第一季中观众想要的爽点便很难再看到了。

  近几年,“她综艺”赛道火爆,大浪淘沙之下,留存者甚少。《乘风破浪的姐姐》独特的立意打响了其品牌名声,问题在于这档以女性为主角,主打女性自由独立、意图折射当下社会中女性微观世界的综艺,抛去热度和噱头外,女性主义的内核有多少?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的成功,使“乘风破浪”和“姐姐”这两个词拥有了更紧密的意义,同时它也为姐姐们带来了翻红的附加效果。但第二季若仅扣这两个词,不再内化节目的核心立意,反之把附加结果作为原始驱动力的话,那这艘满载负荷的船也是无法开起来的。接下来的《乘风破浪的姐姐2》或许需要好好想想,除了热度和翻红外,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

说说第六季我的感受吧:太过生硬的尬主题和让人疲惫的脑洞和各种换脸。

第六季开始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感叹:封神了!!立意太好了,脑洞惊人,太感人了……简直就amazing!对吗?对不起,我第一集就有点蒙,为了讲亲人间缺乏沟通,硬让所有兄弟组相互陷害,我觉得可以有脑洞,但是人物性格决定行动,兄弟间本来感情很好,起码哥哥对弟弟是关爱倍加的吧,但怎么就能因为弟弟做了一些事就能把杀人罪构陷给他,而且不是一个人这么做,是所有的兄弟间,这不尬吗?还有更明显的忘忧杂货铺,用原来无忧客栈的抑郁症的立意也就罢了,人物可以多样化一点吗?全部都有抑郁症是什么鬼?妈妈抑郁,孩子也会抑郁吗?你抑郁了,你女朋友也会跟着抑郁?会不会造成影响是抑郁症像遗传病像传染病会传播,因此他们更难交到朋友了呢?(当然也许是我想多了)

明明以前的明侦人设不是这样呀,比如无忧客栈里围绕的话题是微笑抑郁症,潘打工是策划抑郁症自杀的人,因为他妈妈是抑郁症,他觉得是在帮助他们,白和鸥是上一个自杀者的亲人……主题在讲抑郁症,但是关系到了抑郁症周围正常亲人朋友对这种病症的反应和理解,比如白不知道哥哥有抑郁症,一直认为他很阳光积极向上,让人了解抑郁症患者与人交往时其实表象很正常,不那么容易让人知道他得病了;回到1998的主题是家庭暴力,人物关系有女儿和她男友有邻居,有关注家暴的人,不用每个人都是家暴受害者,都卖一通惨说一些感人的话,人物形象也都很丰富,也是很感人的故事。

第一季真漂亮整形医院里就出现了换脸,其实所谓的灵魂交换也跟换脸差不多,就是找这个人是谁,第一次用就觉得很惊叹,但用得多了就审美疲劳了,玫瑰酒店用过的霄云酒店再来一遍,一群人在做猜猜“我是谁?谁杀了我?我又杀了谁?”的游戏。据我的不完全统计,第六季里有猜猜我是谁的剧集有:夜半酒店、新四大才子、神奇的部落、忘忧杂货铺、吼莱坞往事、心酸的offer、还是漂亮惹的祸。

局限在预谋杀人,完全放弃激情杀人。激情杀人不用经常用,但是偶尔来一次,就很惊喜,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很多杀人都并非蓄意杀人,是一时的冲动,也很有现实意义吧。

故事线都太长,弯弯绕绕,每集都要梳理很多遍时间线,不然观众看不懂,侦探玩家们也都记不住了,故事线太长也导致了有关人物生平的线索多了,每集很长的时间是在读这些线索,撸关系,解开一个扣子又一个扣子,推理的时间也长了很多,但是关键性证据常常没有找到,因为线索证据太多了,需要推理的地方太多了,侦探们都很疲惫,我每次看的也很疲惫 ,前三季有些会二刷三刷,这一季真的不会。

希望明侦编剧能返璞归真,回归本心,寓教于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艺节目为什么这么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