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一级证可以报考三加一吗?

区中、西、南片各2个队(中片加一个队,上一届的冠军队加一队) 设高中、初中、小学组男女6个组别,各组别根据年龄组团体和单打名次录取男女总团体名次。高中和初中男女各报3人,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限05年后生,小学组分08—09年组、10—11年组、12—13年后组,男女各报3人。(具体见竞赛规程)
设小学甲组(08-09年生)、小学乙组(10年后生),初中组(05年后生),级别设置与市比赛一致,小学甲组和初中组每队8男8女,每个级别限报2人,小学乙组报3男3女,只进行素质与技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选优秀苗子,按每人3分计入团体总分。(具体见竞赛规程)
根据市比赛规程确定,设初中组和小学组,小学11年、12年、13年组只设单打,实际参赛人数不达一半,则只计个人名次,不计团体名次。(具体见竞赛规程)
区中、西、南片各2个队(中片加一个队,上一届的冠军队加一队) 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各设高中、初中、小学3个组别,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05年后生,小学甲组08年后生,小学乙组11年后生,各队报男女各3人。小学组团体根据甲组和乙组总成绩计团体名次。(具体见竞赛规程)
设小学组(08年后)和初中组(05年后),具体由比赛规程确定。
设幼儿组1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各园限报1队,人数限报10人,采用5人制。(具体见规程)
设小学组和幼儿组,具体由比赛规程确定。
设初中、小学女子甲乙三个组,比赛采用6人制,初中组(05年后);小学甲组08-10年生,每队可报12人(其中10年生运动员场上不少于2名);小学乙组每队报11年、12年生各6人,比赛占50%,素质占20%,技能占30%。(具体见竞赛规程)
运动员5-7人,小学08年后生,初中05年后生。(具体见竞赛规程)
文体广旅局  教育局 设小学组,具体由比赛规程确定。
区中、西、南片各2个队(中片加一个队,上一届的冠军队加一队) 设高中组、初中组男女共4个组别,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限05年后生。高中组、初中组各队报运动员15人。(具体见竞赛规程)
区中、西、南片各2个队(中片加一个队,上一届的冠军队加一队) 设高中组、初中组男女共4个组别,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限05年后生。高中组、初中组各队报运动员12人。(具体见竞赛规程)
区中、西、南片各2个队(中片加一个队,上一届的冠军队加一队) 设高中组、初中组男女共4个组别,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限05年后生。高中组、初中组各队报运动员12人。(具体见竞赛规程)
以基层学校为参赛单位。设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年龄限02年后生,初中组年龄限05年后生,小学组年龄限08年后生。运动员8-16人,男女不限。(具体见竞赛规程)
1、初中组(限06年后生):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100米蛙泳、100米蝶泳。

小学甲组(09-10年生):100米蝶泳、100米仰泳、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200米混合泳、200米自由泳、400米自由泳。

 3、小学乙组(11-12年生):100米蝶泳、100米仰泳、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200米混合泳、200米自由泳、50米自由泳、400米自由泳。

丙组(13年后生):50米蝶泳、50米仰泳、50米蛙泳、50米自由泳、50米蝶泳打腿、50米仰泳打腿、50米蛙泳打腿、50米自由泳打腿、100米自由泳、100米蛙泳、100米仰泳。

5、各单位限报一队,每队可报领队1人,教练员1人,初中组男女各限报8人,每人限报3项,每项人数男女不限;小学甲组、乙组、丙组各限报20人,报项男女不限,每人限报2项。

1、高中组:高中组年龄限03年后生,报男女运动员各6人;初中组:报运动员9人,06年、07年、08年生男女各1人,各年龄另报1人男女自定);小学组:报运动员10人,其中0910年生男女各1人,各年龄另报1人男女自定;11年后(含)生男女各报2人。
设小学组,具体由比赛规程确定。
设小学组和幼儿组,具体由比赛规程确定。
小学、初中、高中均设男、女组,各组具体年龄组别参照市赛规程。
小学、初中、高中均设男、女组,各组具体年龄组别参照市赛规程。
文体广旅局  教育局 小学、初中、高中均设男、女组,各组具体年龄组别参照市赛规程。
迎新春中长跑、踢毽、跳绳比赛 1、中长跑设成年组、高中组(03年后生),初中甲组(06-07年生)、初中乙组(08年后生),小学甲组(09-10年生)、小学乙组(11年后生);成年组报名人数不限,高中组男女运动员各报3人,初中甲乙组男女运动员各报3人,小学甲乙组男女运动员各报3人。

2、跳绳、踢毽设初中组(06年后生)、小学男、女子组(09年后生)。初中组绳毽各报3人;小学绳毽男女各报2人。(具体见竞赛规程)

一、田径比赛输送加分办法:

1、输送区少体校田径队在训满1年并参加区田径比赛每人加5分,在区田径单项比赛中获得前三名再加3分;

2、在区少体校田径队训练满1年后,经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同意输送到上一级训练单位(或运动队)的运动员(含转项输送)并参加         区田径比赛有单项获得前三名加5分;

3、经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同意直接输送市运动学校田径队的运动员回原输送单位参加区田径比赛有单项获得前三名的加5分;

4、所有加分运动员必须在训练单位训练满1年,并在省青少年体育管理系统注册成功后方可加分,输送市级训练单位的必须注册在武进(含市级           注册)。

5、小学输送的运动员,加分给原小学输送学校;初中输送的运动员,加分给原初中输送学校;高中输送的运动员,加分给原高中输送学校。

6、对加分运动员和少体校参赛运动员在区田径比赛报名结束后进行公示。

7、区联合组队参加市田径比赛的其他学校输送运动员考核中增加名次分。

二、资格审查时必须出具参赛运动员意外伤害保险合同,否则不予参赛。
三、运动员必须持本人二代身份证、注册二维码参赛。如遇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提供二代身份证的,需学校出具详实证明材料,一把手校长签字          并担保该参赛学生身份、年龄的真实有效,报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参赛。

Jef佳伟:中国校运,快乐之行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山毓越 章诗棋 

  10月20日上午十点半,操场左侧实心球比赛场地围满了观众。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呼,原来是来自管理学院研二的国际学生Jef佳伟以16.90的优异成绩打破了校实心球记录。

  赛场上的Jef动作娴熟,状态轻松,丝毫没有被今日略微寒冷的天气所影响。赛后,他和周围选手相谈甚欢,中文水平了得。据了解,Jef来自毛里求斯,在他的祖国并没有实心球的项目,在2017年华科校运会上Jef第一次接触了实心球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天运动会他再次突破自我,刷新纪录。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家媛 黄嘉敏 摄

  谈及比赛技巧,Jef表示运动员要善于运用自己手,腰和腿部的力量。“虽然我扔实心球没有太多经验,但是我会打手球,还有足球中扔球的动作,平日也经常运动锻炼。”Jef认为技巧是比较重要的,一些人也许身体素质没有那么好,甚至没有经过多少专业训练,但是一旦掌握了技巧,也有可能会把球扔的很远。Jef边说边向我们展示投球的动作。

  除此之外,Jef还笑着为其他参赛者加油。第二次参加校运会,Jef也较高评价了运动会——“(校运会)办的挺好的,今天我很开心。”

  即使今天的比赛是孤军奋战,Jef也丝毫不觉得得孤单,凭借着开朗的性格和流利的中文,Jef轻松地和周围人打成一片。

  今年已经是Jef在中国的第六年,也是专业学习的最后一年,明年就将毕业。Jef表示未来会尝试在中国找工作,或者回国。虽然明年没有机会再来参赛,但Jef已经很满足今年的成绩“之前有想过来拿名次,但是确实没想过能够破纪录,真的很开心。”

掷铁饼冠军张好洋:优秀,永不止步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莹

20日下午,最后一组铁饼预决赛拉开序幕。来自土木学院1811班的张好洋以21.32米的好成绩夺取本组冠军。

  13时30分,运动员们热身完毕后准备就位,开始比赛,张好洋便是其中之一。他平静地走到抛掷点,奋力将铁饼掷出。他的抛掷距离远超其他运动员,引得众人一片叫好。

  随着四轮预赛决赛的进行,选手数量渐渐减少,比赛也逐步进入白热化,张好洋始终发挥稳定,保持了一贯的领先。在最后一轮比赛中,他取得了21.32米的好成绩,成为此组比赛的冠军。

  “最后一抛仿佛找回了当年的感觉”,据张好洋介绍,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参加铁饼比赛。在中学,他曾两次参加掷铁饼比赛并蝉联冠军。在他看来,勤加练习是保持成绩和水平提高的关键,长期的训练为他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大学之后,由于训练量减少,对于此次发挥他并不满意,“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明年能再次参加铁饼项目,达到自己理想的水平”。

  作为土木学院唯一的铁饼运动员,张好洋感动于身边人的鼓励和温暖。室友在他出发前高喊的加油和同学们第一时间送来的祝福令他印象深刻,动力满满。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这个河南男孩带着轻松的笑容向主席台走去,“要准备去领奖了”。

时速团队:盼你胜出,更盼你平安

■记者团 见习记者 秦莉 

  10月20号下午一点半,趣味运动类时速团队项目本科甲组预决赛准时开始。参赛各学院都是从初赛里冲出来的佼佼者。随着裁判举起预备旗帜,赛场上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时速团队的规则是十个人站成两队,每人一手拿着棍子,一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互相配合着跑到终点——拼的是速度,更要求默契。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家媛 摄

  发令枪响,化工学院在与经济学院的对决中气势如虹、遥遥领先,但在快冲过终点线的时候,队伍里有一名男生未控制好速度,被绊倒在地。紧接着,整个队伍都摔倒在了终点线上。

  建规学院的同学众志成城,手紧紧地抓着前面人的衣服,大声喊着“冲啊!”最终也超越了同行的队伍。由于忙着向前冲,队伍里一名女生跑掉了一只鞋。比赛结束后,该女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来草坪上捡回自己的鞋。

  在能源与自动化的对决中,能源学院的运动员们更胜一筹,众人欢呼!自动化学院的同学们也互相打气,大有明年再来的气势。参与比赛的18级自动化冯同学表示,“只在两三天前练过两次,尽力了。”同行的一位女生打趣道,“我后面都是被他们拖着跑的,特别怕自己摔了。”

挑战极限,为破纪录喝彩

■记者团 见习记者 章诗棋

  10月20日上午,经过一天的竞赛与选拔,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将在今日参加各个项目的预决赛或决赛,这里能人云集,每个人都渴望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运动场上的空气一度非常紧张。参赛选手们个个摩拳擦掌,希望在场上尽情展现竞赛体育的风采。在这群运动健儿中更时不时闪烁出几颗亮眼的明星。

  在本科生男子1000米乙组决赛中,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秦嘉城,以2:43.9的成绩突破了我校运动会男子1000米的最高纪录。结果出来时,赛场边的人们都为这样的好成绩而惊叹,他的同伴们更是十分激动地祝贺他。面对如此优异的成绩,秦嘉城却显得比较淡定 “这次表现算正常发挥啦。”他平静而自信地说。

  赛后,秦嘉城一下场就有伙伴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大家相互祝贺,鼓励,玩玩闹闹,气氛十分轻松而温馨。仔细一看,人群中还有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都是自己小组比赛的前一、二名。原来,他们都是奔跑者联盟的成员,因为喜欢跑步而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锻炼,一起交流,相处得十分开心。

  实际上,这组跑步比赛从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裁判枪声一响,参赛选手就如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不过瞬间就跑过了半圈。1000米的长跑项目,被他们跑出了百米冲刺的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在长跑比赛中以几乎全程冲刺的速度跑下来时,秦嘉城笑了笑回答道:“计划要破纪录的话就得这样跑。”原来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要打破纪录,他起初就将目光放在了挑战极限上。对于明年的计划,秦嘉城表示他依旧会参加运动会,参加1000米跑项目,并且关于是否有信心再破纪录的问题,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复:“肯定要破啊,继续破纪录。”他的目光清澈,语气笃定,为我们生动诠释了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与信念。

田径比赛:实力非凡 配合满分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崔悦

  10月20日下午1点30分,运动会进入最后半天的比赛。

  径赛单元首先开始的是本科男子甲组的400米预决赛。裁判员手中的枪声一响,蓄势待发的运动员们如同一根根释放的弹簧,“嗖”地一下从起跑线处冲了出去,速度快如疾风,迅如闪电。

  在经历了五组激烈比拼后,机械学院的葛寅以58秒76的成绩夺得了冠军。“我现在浑身乏力,肌肉很酸,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值得。”作为奔跑者联盟的一员,葛寅非常享受跑步的过程,对运动会感触很深,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一起感受跑步的乐趣。

  来自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的大四学生李子正取得了本科男子乙组400米比赛小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他感到十分惊喜。大一的时候他参加过同一个项目,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时隔三年,临近毕业,李子正决定抓住最后的机会,再战一回,给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画上精彩的一笔。

  在接下来的女子400米比赛中,本科女子乙组的第一名被公管学院16级的田甜收入囊中。田甜曾是校田径队的队员,在去年8月的一次集训中受伤,遗憾离队。她表示虽然之前参加过相关的训练,但中间有一年的空闲时间,和之前的成绩相比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除了400米,田甜还参加了4*400米接力赛,并和其他几名运动员一起为公管学院夺得了乙组4*400米接力的两个冠军。

  下午2点32分,来自不同学院的接力赛运动员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在跑道西侧依次排好。在裁判的指挥下站上规定位置后,“各就各位——跑!”随着发令枪响,本次运动会的最后一项比赛开始了。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叶上好 黄嘉敏 摄

  来自生命学院18级的四个小伙子发挥出色,令人眼前一亮。他们相识于学院组织的校运动会运动员选拔活动中,通过运动会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四人之中的李韶华说道:“我们前期准备得很充足。运动员名单确定之后,我们每天中午都会进行训练。我们的个人能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们的团队合作一定是最棒的。”

  凭借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基础医学院夺得了本科女子甲组4*400米的第一名。其中来自临床1701班的三人是一个宿舍的室友,她们四人都是第一次跑4*400米决赛,之前没有配合过,比赛之前还有些紧张,一直害怕交接棒的时候发挥失常,这次能夺得冠军也超出了她们的意料。

  随着接力比赛的结束,运动会也来到最后。至此,所有比赛项目全部落下帷幕。 

趣味赛:重在参与,感受比赛乐趣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山毓越

  为期两天的校运会顺利落下帷幕,赛场上无数运动健儿奋勇拼搏争金夺银,但也不乏忠于比赛快乐竞赛的同学。他们也许没有站上领奖台,也许所有的拼搏只是为积分榜添了一个数字,但赛场上的每一份笑容都为本届运动会增添光彩。

赖正桂——不留遗憾,只为喜“跃”

  10月20号上午进行的男子甲组跳高比赛中,来自电信学院大四学生赖正桂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与大一新生相比,其他本科生大都学业繁重,能够抽出时间来参加校运会实为少见。“因为在前三年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报名,最后一年了,明年就要毕业了,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所以希望过来享受比赛。”

  谈及比赛技巧,赖正桂表示自己因为在准备考研所以并没有怎么训练,“就是高中有过比赛经历,大学平时会打打篮球,也没有刻意训练过就参赛了,可能是有天赋吧。”赖正桂笑着说,“如果真的想要拿更好的名次,一个是技巧性,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即使身体素质不够强,也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另一个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赖正桂对自己的表现做了简短评价,仍旧强调了自己享受运动享受比赛的观点,“对于记录个人不太满意,比以前要退步很多,但是名次的话比较满足了。虽然今天是一个人比赛,但是毕竟已经大四了,和他们的心境会有很大不同,今天来就是为了完成心愿,不留遗憾,已经很开心了!”

新闻绑腿跑——为快乐而努力

  在本科乙组绑腿跑趣味项目中,一支配戴红领巾青春洋溢的队伍十分引人注意,他们便是取得了第四名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绑腿跑队。比项目积分更令人关注的,是他们的活泼与参赛热情。

  据了解,这支队伍的组建与训练并不顺利。“别人开始练时我们人还没凑齐。”队伍凑齐后训练也不太顺利,“由于各种原因,每次训练人都凑不太齐,加上器材限制,我们不得不用草绳、布条绑腿,训练时经常会有人摔跤。直到比赛当天才第一次见到专业的绑腿工具,”队员们打趣道。比赛当天中午,队员们更是早早地来到操场加紧最后的练习。

  讲到他们的备赛历程时,来自新闻播主1801的边天浩深有感触“第一次训练特别烂,看别人都能跑起来了,觉得就玩玩算了;第二次跑起来的时候真的很开心;第三次不断鼓励自己‘哇我们怎么这么快’;等到了赛前看见别人的情况则又是忧喜参半。”

  上场前,他们集体戴上了可爱的红领巾当做一种好兆头。准备工作做好后,同学们突然自嗨了起来“来我们加个油吧!新闻!优秀!新闻!优秀!新闻!优秀!”独特的红领巾,响亮的呐喊声和欢快的氛围让一旁的摄像忍不住举起了单反。

  谈及比赛感觉,队员们表示多少会有一点紧张会怕出现失误“跑的时候就只想着一二一二,再坚持一下,别出问题”;“其实还好,赛前自嗨就是为了调节气氛不想有压力,快乐迎战”;“新闻院是快乐绑腿跑一定不能丢了士气啊!特别欢乐。”

  冲向终点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在欢呼,而对于这个成绩队员们也十分知足“来之前没想到能拿这个名次的,出人意料。”“非常开心,感觉跟拿了第一一样开心!虽然没有奖牌,但我们也算是为集体挣荣誉了嘛!新闻优秀!”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楚月

  10月19日早晨9点20分,随着一声枪响,吸引全场视线的就不再是天空的湛蓝和绿茵场的光亮,而是那赛道上飞奔而过的运动健儿们。

  视线聚焦在赛道上,一百米选手们迅速蹲下,以蹲立式起跑的姿态目光坚定看向前方。一百米冲刺跑作为运动会起场的第一项,是短跑的入门级。它不仅考察着运动健儿们在耳闻枪响时对自己内心恐惧的克服能力,更考验选手们是否具备像亮刀出鞘般弹出自己的反应能力。环境学院的研究生薛雅文同学说道,“一百米冲刺跑就是起跑做好,从起点加速,加到最高速度便开始匀速保持。”

  当大一计算机1806新生盖龙飞轻松夺得100m冠军时,他显得兴奋而略带不安,他直言:“本想着这次能进入决赛就很开心了,结果得了第一,太高兴了!”在谈起别人日常的健身和训练时,他略开玩笑的说:“我从来没有训练过,可能就是天生比较能跑。”对于本次的比赛,他满意中略带遗憾——毕竟不是专业田径运动员,起跑的反应力比不上别人。但最后他依然骄傲地说:“最后40m的加速我跑得还是没得说!”

  同为大一新生,公管学院的霍俊彤也很开心,身高1.88米的她在女生中十分出挑,在这次比赛中她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与盖龙飞不同,霍俊彤是篮球体育生,平时就有运动的习惯并且日常参加训练。在她看来,篮球生日常的锻炼很辛苦,但是坚持下来是最重要的。首次参加大学运动会的她说:“华中大的运动会比起高中来更加轻松自由,不如高中拘束。并且华中大的运动健儿们水平很高,竞争力更强。”

  生药专业的18级研究生潘俊得到了跳远冠军。从初中起就一直参加校际运动会的他,是抱着必胜的信念首次参加华中大运动会的。分享经验的时候,他说:“运动会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晚上早些休息,不然跑步前腿会发软。”

  上午11:55分,中操依旧浸在振奋人心的呐喊声中,而随着运动健儿们放缓步子,这让人紧张的忘了呼吸的100m赛跑也落下了帷幕。

18.17米!——男子实心球记录被打破

■记者团 见习记者 万福沁

  10月19日下午2点40分,在校运会男子实心球项目中,公共管理学院的18级新生刘鑫鹏投掷出了18.17米的好成绩,打破了我校男子实心球的记录。

  2点40分,参加实心球项目的运动员排成整齐的队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刘鑫鹏是参加男子实心球项目的运动员之一,他身着黑色的运动衫和运动裤,身材健硕,显得十分冷静和自信。

  很快,轮到刘鑫鹏投掷了,他手抱实心球,用尽全力将它掷出。实心球在空中划出优美而有力的弧线,“咚”地一声落在了远处。人群中响起一声惊叹,随后裁判宣布了这颗实心球的投掷距离——18.17米。众人一片叫好,刘鑫鹏刚才投掷出的实心球刷新了我校该项目纪录——16.7米。

  谈及获奖后的心情时,刘鑫鹏笑着说,“成绩破了纪录,能为公管学院添一份力,我感到很高兴。”幽默的刘鑫鹏不时调侃自己:“除了平时照常训练,我没怎么准备,没想到随便扔了扔也能破纪录。”

  “明天要比赛男子铅球,心情有点沉重。”刘鑫鹏坦言,“明天我希望自己也能同今天一样,保持应有水平,取得好成绩。”

  采访结束,刘鑫鹏穿上外套,与朋友有说有笑地向看台走去,那一个个高高的身影,在阳光下印证着他们挥洒汗水的青春。

10月19日径赛:赛一场你拼我搏

  10月19日下午,径赛项目在淅沥的小雨中拉开帷幕。秋风送爽,清凉的温度给比赛带来了更加适宜的氛围。

  首先开始的是本科男子甲组110米栏的比赛,来自航空航天学院1701班的严天福虽然以前没有训练过此类项目,但“觉得这个项目比较有趣,想看一下自己会不会这个,然后就报了一下名。”勇于尝试、突破自我,这就是运动会的初衷。

  在本科女子甲组100米栏的比赛中,来自电信学院的胡澳宇同学以21.03秒的优异成绩斩获头名。她自信地表示在上场之前给自己定的目标“就第一啊,我来就是给电信拿第一的,明天还会有第一。”尽管有些不适应栏的高度,但她依旧一马当先,以昂扬的姿态为学院夺得金牌,同时也展现出自己勇往直前、追求完美的心态。

  而在接下来的长跑项目中,来自光电学院1801班的陈伟以4分55秒66的成绩荣获本科男子甲组1500米预决赛第一,赛后他表示“没人带都跑不动,中间两圈都没跑起来”,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擅长长跑的他从高中就参加过类似的项目,明天还要参加1000米与4*400米比赛,预祝他可以跑出自己理想的水平。

  来自公管学院体特一班的张祎萍同学则在本科女子乙组1500米跑道上以绝对领先的优势独占鳌头。全程没有怎么减速的她表示以前就练习长跑,“3000、5000之类的”,似乎1500米对她来说并不是巨大的挑战。赛前一直在正常训练的她最近偏向调整状态,由此也才能够在赛场上发挥出理想的水平。

  在本科男子甲组三项全能的1000米比赛中,来自生命学院的李韶华在最后一百米冲刺阶段力克身边的两名对手,从胶着的战况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看着别人跑是他冲出重围的秘诀,相信正是这样并不大的差距带给他更多的动力。

  最后来到了最受瞩目的4*100米接力赛。首先登场的学研男子甲组比赛中,电气学院以50.76秒的成绩轻取冠军。这是“博士组”的学霸体质,也是“报的人不多,但是上的人都很厉害”的运动健将。尽管练习时间不多,但队员们都在这一两次的磨合中找到了交接棒的手感,从而在赛场上达到完美的效果。

  学研女子乙组的比赛中,公卫学院在只练习了一个中午的交接棒的情况下凭借队员之间的默契与个人实力获得第一名。第四棒选手在采访中表示“队友都特别棒,她们在前期给我创造了非常大的优势”。这也道出了团队项目的核心:合作。

趣味赛:不一样的默契大考验

记者团 见习记者 成思

  10月19日,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趣味赛伴随着欢声笑语在运动场上展开。

默契挑战第一项——绑腿跑

  两人三足乘以N是什么?是今日华科学子的绑腿跑项目,也是快乐的代名词。脚连脚,心连心,考验的就是默契。

  来自药学院17级的陈鑫在比赛结束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队伍只在昨晚练习了四、五十分钟,一开始大家的迈步不够整齐,通过训练,配合愈加默契。“训练很开心,我对我们的表现很满意,我想告诉队友我们是最棒的!”

  由软件学院17、18级组成的队伍训练则更加频繁,每天四十分钟的训练持续了五天左右。“通过这次活动和同学们的了解加深了。”  “比赛嘛,开心最重要。” ……成员们七嘴八舌地聊着自己的看法。

  吸引全场注意的是第一支在一对一比拼中遥遥领先的队伍,由第二临床学院13、14、15级学生组成的这个团队穿着独一无二的统一队服,在赛场上,他们劲头十足。“这次优异的表现表现应该归功于给力的队友,谢谢努力的他们,也谢谢努力的自己。刻苦是我们医学院公认的成功诀窍。”一位同学这样说道。

  篮球场上,候场的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一轮训练。两个高个队员摇动长绳,其余队员一个接着一个跳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中间断了,重新开始就会耗去不少时间,每个队员都神情严肃,大有“大战将至“的紧张氛围。

  篮球场上有一块被特别围出来的区域,这是绳仙接力的赛场。

  由化院18级研究生组成的“娘子军“是第一个完成项目的团队,她们一下场就被同伴们围起来”花式夸赞“。尽管她们周三才开始选人训练,但由于固有的默契,还是表现得可圈可点。一个队员轻松地告诉记者:“零失误就是成功,比赛结果不重要。” 另一个则说自己平时没时间锻炼,正好借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身体,也缓解一下读研的压力。

  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研一学生则保持了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训练量,他们认为自己今天表现得很好。“比赛越紧张,发挥得越好。”一位学生一脸轻松地说道。

  来自马克思学院的研一研二学生在比赛结束后说笑着走向场外。虽然研一的学生这一星期课很多,只能抽出一个中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进行练习,配合还不够完美,但在刚刚进行的比赛中,他们取得了目前为止的最好成绩,每个人都感到很满足。“默契很重要,坚持就是胜利,大家都要继续加油!”

默契挑战第四项——时速团队

  在绿茵场的中心地带,一群人拿着一根棍子疯狂向前冲,他们不是因学业而疯,而是在参加“时速团队”挑战。

  来自经济学院的研一学生在此之前只进行过三次训练,但谈到对这一项目的看法,他们的第一反应无一例外都是有趣、开心和好玩。一个队员说:“研究生阶段基本上大家都各忙各的事,很少有机会能够在一起玩,这一次一起参加运动会,我们都特别开心。” 对于今天在场上的表现,队员们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干得漂亮。” “我们很强的,不要掉以轻心哦。”队长补充道。

  能源学院研一研二的学生则进行了两次长达九十分钟的训练,他们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有摔过。“团结最关键。” “TPL最棒!” 赛场上回荡着他们自信的声音。

田赛破纪录:永无止境,砥砺前行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山毓越

  10月19日中午12:00,中操运动会热闹的气氛稍稍淡去。当大多数人赶去就餐时,操场右侧跳高比赛场上一个瘦高的男生正帮忙收拾跳高器材。他是公共管理学院的18级体特生李鸿龙,在2018年校运会上实现了跳高项目的记录创新。

  在今年跳高比赛中,李鸿龙以2.1米的优异成绩超越了其师哥2.05米的记录。从裁判组了解到,李鸿龙是在该项金牌已收入囊中的情况下挑战自我并刷新了记录。在李鸿龙看来,这份成绩重点不是名次,而是继承。“其实对我来说这个名次与金牌真的不怎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能超越师哥的成绩,进行一种传承。”

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楚月 摄

  李鸿龙本就是体育生,在赛前也做了充分准备,“我就是冲着刷记录的目标来的”李鸿龙笑着说。此外,李鸿龙讲到自己的父母一直都会给他鼓励。“虽然是在外地上大学,但每次只要有比赛我就会和父母说,包括之前的湖北高校比赛,他们会在精神上给我很多大支持。”

  问及比赛中的跳高技巧,李鸿龙十分的谦逊“其实我才大一,这个成绩也只是第一等级的,未来还有四年,还有很长的时间等我去突破,去冲刺更高的水平。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想练跳高这个项目,我觉得热爱是更重要的。”

  除了跳高项目,李鸿龙还在10月19日下午参与了男子立定跳远比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问及今天参赛感受,李鸿龙笑的阳光又直率。“上午刷新记录当然很开心,下午跳远出现失误还是不太满意的,但是没关系啊,跳高是我的主项,跳远是第一次啊,就当来玩啦,开心就好,明年运动会再战!”

■记者团 见习记者 牟惟楚

  10月19日校运会,阴翳的天气阻挡不住观众的热情与选手的激情,一次次枪响,一次次吹哨,都是追求卓越的先声。

  下午一点五十分,本科女子组100米栏乙组预决赛在一声嘹亮的枪响后开始。参赛选手好似离弦之箭,翻过一道道阻断前行的栏架,一路奔跑跳跃,向着终点不懈前进。

  其中有名选手一马当先,“翻山越岭”却丝毫没有停顿,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她扬起了自信的微笑。她就是来自数字与统计学院的大一新生韦霜,最终以22.14秒的成绩获得冠军。

  颁奖典礼上,她成为第一个佩戴上金牌的选手,对此她笑着表示非常激动,很开心能够荣获第一。

  在高中时期就参加过此类项目的韦霜虽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却有着相关的经验,知道栏与栏之间应该以怎样的步伐跑进,开始与结束阶段的跑步应当怎样迈步。她平时就热爱锻炼,在体育课上经常跑步,赛前也进行了一些热身活动来调动自己。

  “挺满意的,跑完了我就觉得可以了,还跑了第一名,主要是参加的人少。”面对自己的成绩,韦霜一直笑着表达了自己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谦虚地指出自己斩获桂冠的原因是“人少”,这或许也是她拿到金牌的原因之一——以积极乐观而又轻松的心态参赛,没有过多的压力,才可以释放出真正的自我。

  梳着马尾辫,穿着黑白运动服,朴素干练、神清气爽的她不仅实力强劲,在上台领奖与退场时还主动搀扶受腿伤了的第三名选手,充分展示出运动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风貌。她也用实际行动为赛场送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与金牌一起熠熠生辉。预祝她和所有运动员一起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学生田赛:更远 更高 更强

■记者团 见习记者 成思

  10月19日,白云轻展,秋风飒爽,中心操场人声鼎沸。田赛的赛场上,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地为比赛做着准备。

  在沙坑旁边,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806班的廖世接刚完成自己的第一跳,正神色轻松地和朋友一起凑到记录员身边查看自己的成绩。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跳远比赛,感觉自己发挥得不错。谈及选择这一项目的原因时,他眼睛里仿佛有光在闪耀:“我很喜欢跳远,从初中开始就每天锻炼,也做一些针对性练习,所以比较擅长。这次参加也是为了能够为学院和班级争光,希望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能取得好成绩!”大大的笑容灿若朝阳,正是青春的模样。

  来自生物科学大类1801班的何仕祖是方阵成员,还没赶得及回去换衣服就紧锣密鼓地上场参加比赛,借来的一身运动服在秋风中显得有些单薄。“校运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不像高中一样有同班同学的加油呐喊,情绪没有想象中的高涨。”虽然对自己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但他还是想对其他参加跳远的选手说:“要相信自己,加油!”

  三跳结束以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808班的蔡展鹏兴致勃勃地去围观其他选手的比赛。他坦言自己只在高中练过跳远,上大学以后没有做过相关训练,作为院体育部的成员被部长推选上场。虽然自己并不擅长跳远,但他会在三项全能的另外两项努力拿分,“希望跳远的其他选手可以发挥出最高水平,同时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他这样说道。

  9点20分开始的铅球比赛结束后,来自新闻1802班的罗利健正背着包独自向外走。她腼腆地笑着告诉记者:“体育生都太厉害了,我只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班里缺人,自己手部力量又比较强才参加过铅球项目,这次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说到同伴,她又补充道:“这次只有班长一个人来看比赛,看到其他人都有人陪,我觉得好孤独啊,还是有点紧张的。”

  来自物理1802班的陈诗缘同样认为对手很强,但对自己的表现还比较满意。她说:“运动会就是要开心一点,不用太看重成绩。但是如果能全力拼搏的话,就要尽力去做,这就是运动会的意义所在呀。”

  上一批人群散去以后,只有两个别着号码牌的选手还留在场地上。她们是来自建规学院数媒1801班的马清溪和杜诗瑶,早早到这里为下一场的比赛做准备。她们之前都没有进行过训练,这次来参加比赛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谈到对自己的期许,投过一次实心球的马清溪说:“希望自己可以扔得远一点。”完全没有比赛经验的杜诗瑶则表示:“希望自己不是最后一名。”

  工作人员准备跳高项目的用具时,来自远程学院国贸16级的李子杰正神情凝重地在场边踱步。第一次参加跳高项目的他没有做过训练,平常只通过打篮球来锻炼。虽然对这次比赛能否获奖没有太大的把握,但他还是展现出淡淡的笑容:“重在参与,开心就好。”

  助跑起跳一气呵成,完美的落垫赢来一片掌声。这是物理英才1601班的梁珪涵第五次参加跳高比赛,平时他常做一些弹跳训练。“试跳表现还可以,只是步子有点散,还应该再快一点。”他对自己的表现这样评价道。“希望自己这一次能够比去年跳得更高,也希望其他选手都能加油,都可以跳得更高。”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重新调杆,他又在场边试跑了几次,还和朋友交流了一下步法,紧张地准备着下一跳。

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较零散,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需对中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考察和验证。研究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受哪些变量影响,可以使我们在压力管理时避免因工作压力引发工作倦怠,使其产生积极作用,为工作倦怠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Dunham认为,工作倦怠是工作压力的极端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反应。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时都会表现出身心紧张。在体育领域,研究表明教练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正向影响。

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保存、保护及建立其认为重要的资源的基本动机。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组织支持感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Folkman等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认为:当拥有较多的来自组织方面的资源时,教练员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较少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时,教练员很可能会选择消极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由此提出假设H3:应对策略是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中介变量。

各省专业体育教练员,有效样本数605个。其中:男、女教练员分别占71%和29%;工作5年以下的占20%,5—14年的占36%,15年以上的占44%;初级、中级和高级教练员分别占36%、39%和25%。

采用的教练员工作压力问卷是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0。

对教练员工作倦怠的测量,使用我国学者李超平根据Maslach的问卷修订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1。

采用的组织支持感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埃森博格教授所编制的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5,组成信度为0.621。

采用的应付方式问卷是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1,组成信度为0.866。

本研究采用哈门氏单因素分析检测CMV。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13个因子,总解释能力达到70.139%,没有发生一个因子解释大部分方差的情况,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变异。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700,P<0.01);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417,P<0.01;r=-0.449,P<0.01);组织支持感与积极应对策略呈显著正相关(r=0.240,P<0.01),与消极应对策略呈显著负相关(r=-0.284,P<0.01);积极应对策略、消极应对策略和工作倦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4(P<0.01)、r=0.511(P<0.01)。这表明:组织支持感越高,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就会越低;组织支持感越高,积极应对策略就越高,工作倦怠就越低。这为本研究的相关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

根据叶宝娟和温忠麟提出的有中介调节的检验程序,如果同时满足3个条件,表明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分别对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的效应显著;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其次,为了避免自变量共线性的问题,将方程中所有自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2,t=19.96,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t=-5.98,P<0.001)。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3,t=-13.49,P<0.001),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4,t=14.29,P<0.001)。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3,t=-5.88,P<0.001),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t=6.82,P<0.001)。因此,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为了揭示组织支持感如何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参考Aiken等的做法进行绘图,分别取组织支持感为正负1的Z分数绘制成交互作用图,假设2进一步得到验证。

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0,t=-11.38,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9,t=11.53,P<0.001);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效应仍然显著(β=0.43,t=14.76,P<0.001)。因此,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方程1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9,t=-6.10,P<0.001),说明组织支持感会降低工作倦怠;方程2中,组织支持感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0,t=-2.97,P<0.001);方程3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效应显著(β=-0.15,t=-11.70,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的交互效应仍然显著(β=-0.38,t=-13.71,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1  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直接关系

本研究发现,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风险因素,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当个体没有更多资源付出而工作要求又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处于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时,就有可能产生衰竭状态。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教练员需掌握大量与本项目相关的学科知识,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去解决训练中的问题,长期的投入和付出会使其极度疲劳。其次,教练员在工作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众多,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较多,长此以往会导致教练员情绪耗竭、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对工作无所适从。

虽然教练员的工作压力可以解释教练员工作倦怠的部分变异,但相同水平压力下的教练员所产生的倦怠感并不相同。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当个体失去特定的资源,工作要求无法充分满足,或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探讨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现组织支持感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组织支持感较少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当组织支持感较多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本研究还探讨了教练员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内部机制,考察了应对策略是否中介了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产生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更进一步发现,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有一部分是通过应对策略这一中介实现的。本研究发现,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Folkman等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个体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会考察自己所拥有的压力应对资源,而来自组织的精神或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是员工选择应对策略的依据。积极的应对策略可减少压力的感知和形成,缓解压力带来的倦怠感;消极的应对策略会加大压力的感知,加重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适感。

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引起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应对策略是组织支持感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工作压力影响工作倦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而且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个人层面上,教练员准确认识自我,提高应激控制技能。组织层面上,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保障,完善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和管理制度,适当为教练员“减压”,避免其工作倦怠的产生。此外,注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的识别和干预。应对策略可直接影响教练员的工作倦怠,因此,当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时,教练员应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摘自:徐磊,张夷,刘谦,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训练计划结构研究的拓展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语清晰地说明计划对于行为的重要性。运动训练计划是人们对未来训练活动的理论设计,是训练活动的基本文件。在组织训练活动之前,制订一份从实际出发、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运筹有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几十年来,中国学者高度重视运动训练计划的研究和应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富有理论高度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就不同层面运动训练计划的结构问题简要介绍有关研究成果。

1  运动训练计划结构理论设计

1.1  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认知

   运动训练过程是指运动训练活动的步骤和程序。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预先的理论设计,即为运动训练计划。准确认知运动训练过程,是科学地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前提。

 20世纪80年代,运动训练过程理论成为中国运动训练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并且取得了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田麦久认为,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科学地描绘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从训练的起始状态成功地转移为训练的目标状态,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多大,都应包括起始状态的诊断、目标状态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及训练目标的实现6个基本环节及相应的反馈调控系统。多年训练过程是这样,年度训练过程是这样,阶段、周、课乃至一个练习的训练过程也都是这样。这一模型形象地显示出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结构,展现了运动训练活动的中心环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关系建立之后,就应按照这一结构模式有序地实施训练活动,而一切管理、情报、医务、科研、后勤等方面的工作都须围绕这一基本结构组织实施。

为了实现运动训练目标,需对运动训练过程施以有效的控制。田麦久将训练过程控制定义为: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手段,按既定的方向、目的及预先确定的工作方式,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把握和调节的行为。徐本力认为,有效的训练控制应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以最优化训练控制为目标,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基础,以信息化训练控制为条件,以模型化训练控制为基本方法,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优化控制,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上述成果对我们进行运动训练计划理论研究,以及教练员科学地制订和执行运动训练计划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1.2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系统归纳

 运动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活动的预先设计,是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条件。参训者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都是通过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得以实现。1986年,田麦久对运动训练计划的要点作了系统归纳,列举完整的运动训练计划应包含10项内容,进一步将其归类于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与检查性部分4个板块,并对每项内容的制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8年,田麦久解析了中国队备战洛杉矶奥运会13个项目的训练计划,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训练计划要特别注意增加“系列参赛计划”“确定恢复措施”和“检查评定”3项内容,进而对不同时间跨度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提出规范性的要求。这一系统的归纳应用于各层次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实践(表1),明显促进了教练员工作计划性与实效性的提高。

2  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与区间链接

2.1  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

   为了达到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运动员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多年训练。依据多年训练时间跨度不同,田麦久将运动员从开始参加系统训练,达到个人竞技高峰,直至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称为全程性多年训练,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2年以上的训练阶段称为区间性多年训练,继而开展了系列的综合研究。

 借鉴苏联、美国、德国等竞技体育发达国家优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对45名中国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进行详尽调查,在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竞技特点的基础上,田麦久系统地提出以最佳竞技阶段为核心、统领运动训练全过程的四阶段组织模式。即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高水平保持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对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安排有不同的要求。

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运动训练活动到退出竞技舞台的全过程,应包括上述互相连接的4个阶段。其中,最佳竞技阶段是多年训练过程的核心,一切训练安排和组织都应围绕使运动员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获得和表现出其主观条件所可能达到的最高竞技能力,并尽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基础训练阶段与专项提高阶段是最佳竞技阶段的准备和先导,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则是最佳竞技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水平上的保持和延续。与国际同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相比,上述阶段划分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理想结构,依此作出的多年训练规划更利于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

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是依专项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知识能力的综合,而专项竞技能力都是在一般运动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同训练阶段提出不同的训练任务。人体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最适宜发展协调能力和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因此,在基础训练阶段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则考虑技能、技战能主导类和体能主导类各项群的不同特点,按不同序列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把决定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第一要素作为训练的第一重点。在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针对这一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活动特点,努力培养和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2.2  多年训练不同阶段区间链接

全程性多年训练4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重点内容及负荷特点各有不同,各阶段能否流畅、不间断地连接起来,事关多年训练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徐刚对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区间链接机制进行了研究,将训练过程链接区分为链接一区、链接二区和链接三区。3个链接区把4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紧密地连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形成一个两两交叉重叠的嵌套链接模式。相邻的2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在训练特点上具有明显差异,转换过程中又体现出柔性的渐变特征。由于各区间性多年训练阶段的竞技需要不同,持续的时间和组织特点各异,决定了相邻训练阶段间的系统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2个训练阶段之间重叠的方式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由此,4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通过3个链接区紧密地连结成为一个相对均衡而又错落有致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两两交叉重叠的嵌套链接模式(图2)。

在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保证训练系统性的关键在于全面规划各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并组织好3个链接区的训练,实现各训练阶段高效转换。因此,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全程规划时,应根据项目的竞技特征和运动员的发展特点,重视各训练阶段的紧密联系,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3  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理论探索

3.1  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项群特点

   不同项群的竞技特点具有明显差别,各项群年度比赛次数也不相同,因此年度训练大周期的安排呈现鲜明的项群特点。郑晓鸿的研究对此作了明确解析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周期仍然多采用单周期及双周期模式,多周期模式也存在于各项群年度分期训练中。许多优秀运动员年度训练采用三周期甚至四周期形式,特别是游泳项目。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技能状态决定其竞技状态,体能在每次比赛中的消耗不是很大,恢复起来相对较快,通过专项比赛与训练通常可使体能状态得以保持。相对而言,运动员的技能状态较易保持,不易消退。因此,本项群年度周期模式存在着向多周期发展的可能性。在一个年度周期中,第1个大周期准备期可适当加长,以利于运动员编练和创新技术套路,其他大周期可采用微缩大周期的形式,增加年度大周期数量,从而增加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竞技状态的保持与发展,与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及技能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极大关系。运动员应多考虑在心理负荷与技能发展规律的主导下,划分与安排年度训练周期。通常,适当增加比赛次数,缩短周期时间,增加年度周期数量,不但有利于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而且对训练也是一种良性刺激。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与其他项群有着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竞赛期的结构上。由于职业联赛竞赛日程的限制,年度单周期是该项群的主要训练模式。在奥运会或世锦赛年份通常在年度单周期模式上补充一个中周期,采用集训的方式准备国际比赛。竞赛期远长于准备期,竞赛期内比赛次数多、密度大、间隔时间短,是该项群的一大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隔网对抗性项群由于比赛频繁,职业运动员年度周期已不具备传统大周期的形式,而是采用中小周期的模式。年度比赛过于频繁,且比赛间隔时间短,不利于运动员恢复。因此,在年度周期中,大周期数量可以增多,持续时间适当缩短,宜多采用微缩大周期的形式,构成全年度多周期模式。

3.2  2种训练大周期及其组合安排

   教练员在制订年度训练计划时,将全年训练划分为若干个大训练周期,每个训练大周期都围绕1—2次或一组重大比赛构成。多年来,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多采用双周期或多周期的年度训练安排。

 为了成功地参加重大比赛,通常运动员须在一个大周期训练中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竞技能力,重点发展在未来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包括发展某一重要的运动素质,改进不完善的运动技术,抑或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或成套动作,继而将所发展的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地表现于专项竞技中。这些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研究表明,一个经典的训练大周期不应短于4个月。

   在现代竞技运动竞赛体制中,比赛次数明显增加,2次大赛的间隔时间随之缩短。有时客观上要求科学地安排8—12周的训练大周期。在一个8—12周大周期中,能真正用于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基本竞技能力的时间不超过4 }6周,因而很难有效改进运动员的完整动作技术或发展新的整体战术配合。其训练效益主要表现为: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局部有限改善;加强一般竞技能力向专项竞技能力转化与集中;改进局部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促进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调整与恢复;对运动员心理状况进行调节,使其从上次大赛带来的心理疲劳状态恢复过来,为面临的比赛做好心理准备。

   如上所述,在运动训练和参赛实践中逐渐形成了2种有明显区别的训练大周期。一种是时间比较充裕,分阶段地安排相关训练内容,有序稳定地完成多项训练任务,称为“常规大周期”。另一种是为某次或某组比赛而专门组织的时间较短的训练大周期,称之为“参赛大周期”。

 依据参赛任务和时间跨度的不同,参赛大周期又可分为微缩型和板块型2种类型。微缩型参赛大周期包含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但各阶段训练不够充分。在时间不足但又有相应条件时,通过一个参赛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参赛准备,在重要比赛中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但很难使运动员的体能获得明显提高,或技术获得实质性改进。板块型参赛大周期则根据参赛需要,集中发展急需提高的竞技子能力。如跳高运动员调整起跳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跳水运动员调整入水前打开身体的时机,举重运动员加强提铃上拉的力量,排球运动员改进后排进攻的配合等。

   常规大周期与参赛大周期是2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需不短于14周,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重大比赛备战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特定的竞技子能力,但难以使其体能得到明显提高或技术取得实质改进。

只采用常规大周期训练,常常与比赛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若只安排参赛大周期,又难以保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地得到提高。我国许多项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表明,在年度训练计划中,将2种训练大周期有机组合,可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具体安排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一般情况下,年度训练起始应先安排一个常规大周期,为全年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全年训练大周期安排的组合方式有以下3种类型:第1种,一个常规大周期加2一3个参赛大周期;第2种,2个常规大周期加一个参赛大周期;第3种,传统的1个或2个常规大周期。

   第三,少年选手的训练安排应以常规大周期为主。参赛任务繁多的优秀选手,参赛大周期的频次可相应士曾力口。

 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就不同时间跨度训练计划的结构问题进行了多项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认知,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系统归纳,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及区间链接,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项群特点及2种训练大周期组合安排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运动训练计划理论的内涵,推动了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认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个层面运动训练活动科学化程度的提高。

——摘自:郑晓鸿,徐刚,张英平,训练计划结构研究的拓展与应用——《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1

赛前赛中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是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运动负荷量较敏感的生化指标,在运动训练监控和机能评定中应用广泛。当负荷量适宜、机体适应良好时,血尿素在正常范围内;当训练负荷量大、机体适应较差时,血尿素水平明显升高,且不易恢复,在此状态下参加比赛,不利于竞技状态的展现和比赛成绩的发挥。赛前训练安排和比赛期间运动负荷的调整,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非常重要。本文探讨运用血尿素评价赛前和赛中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的相关问题,对科学化训练、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更好地发挥比赛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分解的终产物,在人体内,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再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氨,氨在肝脏内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后循环入血为血尿素。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运动供能比例较少,只有在运动持续时间超过30min、运动负荷量增加、糖储备减少、脂肪动员不足时,蛋白质供能开始增加,因此,测试血尿素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负荷量。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血尿素从分光光度计测试逐渐变为半自动、全自动仪器分析,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减少了操作误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不仅使血尿素的检测更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多个指标可同时测试,为运动员训练负荷和身体机能评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多指标分析体系,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科学。为满足训练实地监控的需要,干式生化分析仪等便携式仪器被广泛应用于训练场上。

在人体蛋白质代谢趋于平衡的情况下,血尿素值比较恒定,变化范围较大,临床上通常采用3.20—7.14mmol/L的标准范围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血尿素水平大都在此范围内。国际文献报道,国外运动员的血尿素为5.83mmol/L,我国运动员血尿素水平略低于国际水平。通过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得到部分项目运动员血尿素水平如表2所示。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血尿素基线值差异很大,有的项目安静值就已超出正常范围。显然,赛前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单纯依靠血尿素测试值且使用统一的正常范围进行评价并不科学。

前文提到,临床上采用3.20—7.14mmol/L作为血尿素的正常范围,此范围跨度较大。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发现,运动员血尿素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表3列出了某省队运动员近一年周一晨起安静状态下的个体血尿素水平。可以看出,这些运动员的血尿素水平在临床范围内波动较大(4.07—6.53mmol/L)。

评价运动员的负荷量需测试运动前后血尿素的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运动员的血尿素值变化在1.0—3.5mmol/L。当运动前后血尿素增加值超过3mmol/L时,可认为运动量大,运动员已达到过度疲劳状态;当运动前后血尿增加量为2mmol/L左右时,则认为运动量较大,运动员还能适应;如果运动前后血尿素变化值为1mmol/L,说明其运动量很小。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疲劳程度,要考虑血尿素的疲劳阈值。研究报道,清晨空腹安静时血尿素达8.33mmol/L为过度训练,运动员安静血尿素值为7.5—8mmol/L,已达过度疲劳。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血尿素已达疲劳阈值就应排查原因,考虑运动员是否过度疲劳。

应用单一指标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多指标综合评定,尤其是赛前关键时期。赛前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评定时,可选择血乳酸、安静心率、心率变化情况、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尿胆原、血睾酮、皮质醇、免疫指标等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参考个人主观感觉及个人机能档案,恢复情况也要重点考虑。在评价运动负荷量时,可将血尿素与肌酸激酶、血乳酸、血红蛋白、心率等测试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评价机能状态和疲劳程度时,可将血尿素与晨脉、血红蛋白、尿胆原、血睾酮、皮质醇、免疫指标等组合起来。

血尿素值受训练负荷、膳食、熬夜、感冒等因素影响,波动很大,需进行长期跟踪测试,建立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包含最低值、最高值及平均值。如有条件,还要记录饮食和生活情况,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每周一的安静值测试评价,参考前一周的测试情况,并结合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

2  赛前血尿素评价方法

在赛前关键期,一方面帮助运动员储备充足的能量物质,保证其良好的身体机能;另一方面,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既有一定的负荷又不至于过度疲劳。应用血尿素进行赛前评价时,仅测试晨起安静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了解赛前训练负荷的大小,测试训练前后血尿素的变化情况,根据变化的绝对值进行分析与评定。为探讨赛前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的关键点,对一批优秀运动员的赛前血尿素情况进行了测试和评价(表3)。

统计显示:运动员罗××、刘××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1mmol/L左右,说明其运动量很小;熊××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2mmol/L左右,可认为其运动量中等;李××、伍××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接近或超过3mmol/L,说明训练量很大。郭××虽然血尿素接近7.14mmol/L,但其运动前的基线水平较高,且个人平均水平也较高(为6.53mmol/L),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小于1mmol/L,次日晨血尿素水平下降明显(降至6.04mmol/L),再参考其他指标发现其血红蛋白值维持在个人较高水平(156g/L),睾酮水平略有升高,肌酸激酶无显著升高,个人主观感觉训练轻松,因而判定其运动量小。

结合疲劳阈值分析表3中训练后血尿素水平较高的2名运动员徐××和龙××。徐××训练后血尿素值变化大于3mmol/L,血尿素值为7.51mmol/L,接近疲劳阈值,可评价为运动量大,运动员能适应。龙××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虽在2mmol/L左右,但训练后血尿素值为8.85mmol/L,超过疲劳阈值,说明其已过度疲劳,需要减少运动量,适当休息。

对测试值偏高的运动员,尤其要引起注意。笔者对赛前典型训练课后血尿素水平大于7mmol/L的运动员进行了重点跟踪观察。郭××虽血尿素达7.14mmol/L,但其运动前的基线水平和个人平均水平较高,训练前后血尿素变化小于1mmol/L,运动量较小。徐××、伍××、熊××、龙××的血尿素测试结果提示运动量大,次日晨采血测试发现其中3人的血尿素值已基本恢复,提示训练量大,运动员能适应;而龙××次日晨血尿素水平仍然较高,恢复情况不理想,进一步印证其过度疲劳的存在。

在训练监控中,不同运动员出现相同或相近数值时,评价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如某次训练课后,罗××、熊××、郭××的血尿素测试结果均为7.10mmol/L,单从临床范围考虑,3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都正常。如果对照运动前后的差值并参照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发现3名运动员对训练课的反馈差异很大。罗××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超过3mmol/L,说明训练量已经很大;熊××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2mmol/L左右,说明其训练量大,但还能适应;而郭××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小于1mmol/L,说明其运动量小。需要指出的是,赛前是竞技状态调整的关键期,从机能监控的角度而言,血尿素安静值最好接近或略低于个人平均水平。

3  赛中血尿素评价方法

比赛中评定运动负荷量和疲劳情况是保证运动员顺利完成比赛、取得较好运动成绩的关键。赛中监控以不影响运动员比赛为原则,一般选择晨起安静时测试,结合其他指标如晨脉、全血、肌酸激酶等进行分析。

运动员比赛期的应激情况、比赛的激烈程度、血尿素水平,甚至情绪和状态都会影响其血尿素水平,所以,比赛期运动员血尿素水平一般呈先升后降,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的特点。表4中4名运动员赛前(比赛前一天)血尿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进入赛区还没开始比赛,即比赛第1天晨起血尿素水平均略有升高,后经过激烈的比赛,血尿素水平升高明显,部分运动员达到疲劳阈值,超过8.33mmol/L,孙××、樊××、刘××经历了从升高到逐渐降低的过程,说明随着比赛的推进,运动员逐渐适应。

血尿素水平升高不仅发生在比赛期间,有时甚至出现在比赛开始前,或者延续到比赛结束后的恢复期,表现为比赛前、比赛结束后次日或第2、3天还保持较高水平,其恢复正常值的速度与比赛情况有关。训练水平高、机能状态好者,恢复速度较快;反之则恢复速度较慢。如果血尿素在比赛日升高,赛后次日晨恢复至正常或更低水平,说明运动员对负荷适应;如果血尿素在比赛期停留在较高水平或持续升高,说明运动员身体不适应。赛中如果发现运动员血尿素升高或超出阈值,要进一步检测,结合其他指标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一般采用物理治疗和营养调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尽快恢复,顺利参赛。表4中陈××赛前晨起安静血尿素水平高于个人历史均值约2mmol/L左右,比赛第1天血尿素水平继续升高,直至比赛结束后仍处于较高水平,本次比赛成绩不理想。其他3名队员在采取调整措施后,均能适应。

4  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注意事项

以往文献报道,血尿素的测试时间多选择在晨起、训练前安静状态、训练后等。考虑到个体血尿素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选择固定时间段进行测试,最佳时间是晨起。如果对比训练前后的情况,则需在运动前安静状态或运动后恢复至安静状态下进行。

目前国内大多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便携式干式生化分析仪进行血尿素测试,可根据实验条件和测试目的进行选择。必须注意的是,统一的仪器、测试方法和测试者可提高数据的可比性。

理论上测试指标越多,越能提高评定的科学性。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需考虑运动员的接受程度,同时根据设备条件和测试目的,选择合适的组合指标进行测试,切忌盲目贪多,造成运动员的负担。

大数据是准确评定的基础,要进行多次测试,建立运动员机能档案数据库,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计算每名优秀运动员的血尿素均值和标准差,从而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晨起空腹时测试,可以更好地排除饮食、饮水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可减少人工误差,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得到多个指标,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异常结果的存在往往提示多种可能,应引起重视。在确保测试结果准确的基础上查找原因,对比分析,同时跟踪检测。

血尿素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排除血尿素的非运动干扰因素,如过多服用蛋白质(高蛋白膳食)和氨基酸、喝啤酒、熬夜、感冒、减控体重等。研究证实,高蛋白饮食会使血尿素水平升高,有些项目(如体操)因为对总能量的控制使运动员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低糖高蛋白饮食使该项目运动员的基线尿素水平偏高。赛前不同阶段血尿素可能突然升高,要注意分析原因,如一些控体重项目(如举重、柔道、跆拳道、摔跤等)赛前运动员可能会因减控体重而使血尿素升高,此时运动员的安静血尿素值可能超过正常范围。熬夜、感冒时,身体蛋白消耗增加也会导致血尿素增高。因此,判定时要全面了解运动员的实际状况,以免发生错判。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训练实际。长期系统跟踪测试,建立运动员个人机能数据库是科学评定的基础。采用运动前后差值对比、疲劳阈值及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运用血尿素指标评定运动员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的准确性。纵向比较运动员的血尿素变化情况,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能更为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优秀运动员赛前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

——摘自:方彩华,林文弢,薛曹叶,赛前赛中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生化分析

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主要取决于每天的训练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同时体重、年龄、营养状况、训练水平、精神状态及训练时的投入程度也影响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在平时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训练后机体恢复,防止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保持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保障。根据运动训练基本规律,赛前运动员的训练量和强度会有调整,能量消耗会相应减少,但参赛的精神压力却相应增加。因此,运动员赛前的能量代谢特点与平时训练有所差异,其目的和要求也有特殊性。在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关键时期,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对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目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以便科学地实施赛前营养补充。

1  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和目的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比赛前运动员所摄取的食物对快速提高比赛成绩几乎没有什么效用,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主要依靠平时的科学训练和营养补充来获得。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就是为运动员提供物质保障,辅助运动员在体能和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保持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并在赛场上发挥出来以获取佳绩。

为保证运动员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实力,赛前营养补充需做到以下几点:(1)使运动员在赛前获得最佳竞赛能力的体重和体脂水平;(2)保证运动员体内营养成分储备充足,比例合适,能够满足不同项目比赛的营养需要;(3)让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舒适,做好比赛准备。

2  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

2.1  选用运动员习惯的膳食种类

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加,这时应选用符合运动员饮食习惯、经常摄入的膳食种类,便于运动员接受,保证赛前营养补充计划的顺利实施。

2.2  少量多餐,灵活调整就餐时间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运动员既要快速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营养物质,又不能额外增加肠胃负担。为此,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形式补充营养。运动员还经常面临异地参赛或跨时区参赛,比赛时间与平时就餐时间相冲突,因此,可在赛前调整就餐时间,提前让运动员的肠胃适应比赛期间的就餐节奏。

2.3  适当减少能量摄入,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脂

根据运动参赛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动员赛前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能量需求也相应减少。运动员如果继续保持之前的营养摄入,就会体重增加、体脂增长,从而影响运动能力。因此,需在赛前减少运动员的能量摄入。

2.4  平衡营养,满足比赛所需

在赛前适量减少能量摄入、保持能耗平衡的前提下,平衡好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障运动员比赛中的营养需求。同时,还要增加碱储备,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运动员的赛前营养补充方法。

3  不同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方法

速度项目如短跑、短距离游泳、中跑等,运动时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短时间内运动员体内生成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因此,速度项目运动员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的原则是:符合体内能源物质迅速被动员的要求,同时使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再合成加速,进而减少体内酸中毒。

速度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时,应提供含易于吸收的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磷、镁、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此外,由于肌肉剧烈收缩和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赛前应提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了使运动员体内碱储备充足,还应多吃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蔬菜水果应占总热量的15%—20%。

耐力项目如马拉松、长跑、长距离自行车、长距离游泳等,以有氧供能为主,同时具有运动时间长、无间歇的特点。这类项目能量消耗较大,当体内糖原大量消耗时,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因此,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是:供给充足的糖,增加体内糖原储备;同时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铁,保证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呼吸道酶维持在较高水平。

比赛中,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1h的能量消耗可达628—7531kJ(150—1800kcal)。所以,糖原储备量对耐力项目极为重要,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中糖类物质应占总热量的60%—70%。耐力项目运动员对脂肪的利用和转换率高于其他项目,而且脂肪可以缩小食物的体积,增加美味,节约肌糖原。因此,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中脂肪类营养物质可略高于其他项目,达到总热量的30%—35%。在比赛当天,耐力项目运动员应以低纤维食物为主,并且赛前3h前完成进餐。耐力运动员在长时间比赛中会大量出汗,甚至发生脱水现象,赛前可补充含糖量低的饮料(含糖≤6%),这有利于胃的排空和提高运动能力。耐力项目运动员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副食中可添加一些咸菜或菜汤,防止出汗导致的体内电解质大量丢失,同时食物中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也要相应提高。

举重、投掷、摔跤、拳击等项目运动员的体重一般较重。训练中要求力量和神经肌肉协调配合,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出力量。力量项目都以无氧供能为主,具有运动强度大、运动中有间歇的特点,其饮食结构应富含蛋白质。研究显示,力量项目运动员蛋白质的供给量应达到每千克体重1.4—1.8g,或占总热量的12%—15%,其中优质蛋白质占1/3。实际上,力量项目运动员往往过度重视蛋白质的摄入,摄入量通常在每千克体重2.0g以上,而忽略了糖类营养物质的摄入。对力量项目运动员来说,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引起体液酸碱平衡紊乱,钙丢失,肝、肾负担加重,影响运动能力。比赛前,力量项目运动员需控制蛋白质营养物质的占比,增加糖类营养物质的比例。同时,增加体内的碱储备,防止因蛋白质摄入过多引起体液酸化。力量项目运动员赛前食物应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等电解质,并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使其达到总摄入热量的15%。

部分举重和摔跤运动员还存在减体重引起脱水的问题,及时补液有利于其脱水后重建心血管功能。同时,补充高糖饮食(占总热量摄入的70%)有利于维持减体重情况下的无氧运动能力。比赛前,定期检查“尿密度”有利于了解运动员是否存在脱水情况,以便及时纠正。

击剑、体操、跳水、跳高等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神经活动紧张,以非周期性动作变化为主,对协调、速度和技巧的要求较高。为了完成复杂的高难度动作,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需经常控制体重和体脂水平,常采取限制饮食的措施来控制体重。因此,这类项目运动员膳食摄入量较低。

为了保障比赛中运动员的神经活动正常进行,击剑、体操、跳水和跳高等项目运动员的食物应包含充足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磷等营养物质。减体重时的蛋白质供应量占总热量的15%—20%,赛前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2%—15%,食物中脂肪的供给量不宜过高,保持在总热量的30%以下为宜。比赛前,维生素B1的供给量要达到每日4mg,维生素C的供给量要达到每日140mg。此外,乒乓球、击剑等项目运动员比赛中视力活动紧张,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A,每日供应量应达到1.8—2.4mg,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动物性食物。

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要求运动员具备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技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强度大,节奏多变,能量消耗较大,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是:以高糖为中心,根据比赛中运动量的大小,通过赛前营养补充提供充足的能量,膳食营养全面、平衡。

赛前合理补液对球类项目有良好的作用,补液可减轻运动员的疲劳感觉,改进运动耐力。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赛前补充含糖饮料后,比赛后半场的跑步距离比对照组多40%。因此,球类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应以高糖为中心。目前,广泛推荐的球类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措施是:赛前3—4h采用高糖饮食,每隔20min补充运动饮料150mg,保证运动员比赛中有更好的竞技表现。

虽然通过赛前营养补充不可能使普通运动员变成优秀运动员,但如果赛前营养补充不合适,运动员就不能在体能和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进而影响其竞技表现。教练员一定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运动员合理安排赛前营养补充措施,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

——摘自:李品芳,林文弢,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生化分析——《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水平运动员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