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古代诗词四首》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诵读”中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济南的冬天》渗透学法指导, 强调学生阅读品味,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雨的四季》运用初步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四首》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学会揣摩品味文中生动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学习怎样教会学生细致地观察景物,并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够顺畅写简单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诵读——欣赏——领悟——品味语言四步法

1、快速浏览本单元相关阅读篇章,勾画重点生动词语及重点句段,做到心中有数。

2、快速浏览单元重难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目标,揣摩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的方法 。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春天只能作为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 描景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1、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方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与习惯,作为老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听录音,“读”贯穿始终,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在读的基础上设疑答疑,炼词炼句,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一篇传统美文,几代人学习范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营造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画面欣赏和配乐朗读。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同学思考自己学过描写春天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泊《船瓜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展示,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撞击学生心灵,让其产生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的?【盼春】

(2)作者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绘春】

(3)作者是怎样歌颂春天的?【颂春】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范读后明确: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颂春(第8~10段)。

三、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春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用原文的词来回答】

(2)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的?

明确 :急切;“盼望着叠用”

(3)本段的两个“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人柔和的感觉。

(4)第一段写的什么?作用?

明确: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分角色朗读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二段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总描绘春天的美景,哪一个词

(2)作者在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它们?

明确:拟人和排比;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分别用“朗润”写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之景转为润泽之象。“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冰雪融化后山水欢快的情态。“红”写出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春日融融的意境,富有动感。

学法指导: (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过小组互动、仔细品味,揣摩,进而释疑。)

四、四边互动,揣摩语言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段说出作者怎样绘春的?

教师来回强调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三段春草图写出草报春,抓住草的质地、色泽、长势写它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修辞和描写手法进行描绘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作用: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使小草仿佛有了灵感。

反复: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作用:通俗形象。

侧面:“坐、躺、滚、踢、跑、捉”,用六个动词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作用: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

衬托:“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用: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作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第四段春花图写出花争春,作者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进行描绘。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写出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互不想让的动态,表现出花儿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比喻/拟人: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野花的细小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强化动感,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草的动感。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地上,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描绘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花争春美图。

3、第四段春风图写出风唱春。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绘的有形有味有情有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引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作用:突出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既写出春的乐感,又写出作者欢快的心情。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4、第六段春雨图作者从静到动、物到人、近到远写雨润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细、柔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翠色欲滴。作用:形象勾勒的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5、第七段迎春图作者由景及人,颂扬人抓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哪一个词用得妙?妙在哪里?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是儿童的最爱,写风筝多了,实际上是写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无限遐想。

“赶趟儿”用得妙。形象的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上文百花争艳照应。

五、四边互动,总结提升

(1)齐读领会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蓬发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2、分角色进行诵读比赛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以《校园里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

《济南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美,把握作者的感情。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中的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之美。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运用诵读和自由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2)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3、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4、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5、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1】阳光照耀下的山特点:舒适温暖。

【2】白雪覆盖下的山特点:娇美、秀气。

【3】城外远山特点: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4】济南的冬水特点:暖绿、清亮。

6、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通过与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征,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对比表现出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7、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8、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合作探究,研读精彩语段

1、齐声诵读第四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来烘托的,这些景物是:矮松、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儿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明确: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课文第四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1、主题思想:这篇写景散文,紧紧围着“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本文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1、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2、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 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 的美,以及雨的美。

刘湛秋,男,19 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 家,评论家,《诗刊》前副 主编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 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 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 抒情诗选》为广 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 表达 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三、深 入研讨,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

1、“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有不同。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灵。

2.本文通过写雨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以“四季的雨”为题呢?

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于对“雨”的描绘上,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时,也借雨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美丽的四季图。以“雨的四季”为题,给读者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

3、“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各种类 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的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1)意境优美。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将夏雨同夏天的性格相比照,将夏雨描绘得脚步疾快、力量足劲,给自然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使夏雨的意境热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文章在写春雨时主要描绘了春 雨后的景观,侧面烘托了春雨的生机;在写夏雨时,写了夏雨给人的感受等等。

(3)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在描绘冬雨之前,先写了一句:“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赞美了冬雨的“灵性”和“蜜情”。

(4)直抒胸臆的写法。文章除了在描绘四季的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与 赞美之情外,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动优美的语言:本文作者以诗 一样的语言去描绘雨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画面,生动而又典雅,特别注意语言的变化。另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 些句子,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

本文是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完成课后习 题一、二、三题。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3)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4)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

《济南的冬天》精品教案设计

  1、了解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了解本文由里往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朗读教学加师的举例分析是讲授本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春》一文的方法学习本文,实现能力的迁移。

  一、导入新课,解题,简介作者。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济南”的说地方,“冬天”是说季节,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等。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

  二、指名朗读课文,对注意预习作业中的字词注音。

  四、学生各人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温晴

  2、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山、水

  五、研究写山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六、研读课文第1段

  1、指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作者是怎样下济南的特点是“温晴”这一结构论的?(对比)作者用了哪些对比?

  3、议论如果把“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说成“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是从自己的独特感受中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的。)

  4、讨论“风声”的“声”字的作用。

  (明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5、讨论在“在北中国的冬天”的作用。

  “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里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

  6、讨论“济南真算是个宝地”中的“真”的含义。

  (明确: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的确”、“实在”)

  7、有感情的齐读第1段。

  七、研读课文第2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

  2、讨论“没名单单是有阳光……”一句的作用。

  明确: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3、研读描写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的字,观察点:从上方俯瞰。

  (1)“请闭上眼睛想”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描绘的境界。

  (2)“有山有水”有何作用。

  明确: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

  (2)“晒”、“睡”、“醒”三个词的作用。

  明确:这一连串的极美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立的理想境界。

  (5)“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所蕴涵的感情。

  (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明确:上部分文字分为两层:一是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二是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2)学习写阳光朗照下的山的部分。

  A地理环境――俯瞰;“温晴”的原因。

  B体会“特别一词”直接抒发的感情。(喜爱,赞美)

  C体会“小摇篮”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D、讨论“阳光”和“摇篮”各是扣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写的。晴、温

  (3)学习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的部分

  A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这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使人感动、真实、亲切。

  B体会这一段中包含的感情。

  (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1、《思考与练习》一

  2、《思考与练习》二1

  3、《思考与练习》四1

  4、《思考与练习》五1

  5、预习《思考与练习》三要求的内容。

  2、“思考与练习”作业。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余同学轻声跟读第3段。

  2、讨个段描写的层次。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学习写“山上”的部分,讨论:

  (1)“矮松”的“矮”字的作用。

  明确: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例非常和谐。

  (3)“预”字好在何处?

  明确:“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的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地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的比喻。

  (4)“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的作用。

  明确: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4、学习写山尖的部分,讨论:

  (1)山尖什么?(色彩)

  (2)“镶”字好在何处?

  (“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3)为什么会是“一道”?

  “山尖”本只是一个点,但因为围着济南是一圈小山,一圈小山的`山尖连起来就成了“一道”。

  5、学习写山坡的部分、讨论:

  (1)山坡写什么?

  (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

  (2)为什么会“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略)

  (3)“暗黄”的“暗”字有什么作用?

  (准确地写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

  暗指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

  (4)“穿”字好在何处?

  (既准确表现了雪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花衣的比喻。)

  (5)“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态)

  (6)“看看看看”看下的联想的作用。

  (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6、学习写山腰的部分,讨论

  (1)山腰写什么?(光和色)

  (2)“薄雪”和“厚点儿”矛盾吗?为什么只是微微露出粉色?

  不矛盾。“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雪上,就露出点粉色。

  (3)“看”字有什么好处?

  (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7、体会“就是不下雪吧……”一句所蕴含的感情。(赞美)

  8、齐读,试背第3段。

  2、第4节写什么(城外远山,观察角度――地面远眺)

  3、体会两个“卧”字给人的感觉。

  4、体会“也许”的作用。

  四、研读最后一部分。

  1、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渲染“绿”。

  (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2、体会“冒着点热气”一句中“点”字的作用。

  (“点”字是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

  3、体会“水也不忍得冻上”这一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它要使水藻“绿的精神”帮它焕发;它尊重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它“不忍得冻上”)

  4、体会“不过……还”的作用

  (说的是“水也不忍得冻上”的另一个理由)

  5、讨论“空灵的蓝水日”这个比喻跟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联系?(晴)

  6、讨论写水的特点和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联系。(温)

  7、讨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一结语的作用。

  (既和开头“济南真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课篇布局层次井然

  六、质疑,共同完成“思考与练习”二2、3、四2、3

  2、巩固本课知识点。

【《济南的冬天》精品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整理者:浙江-笑笑、江苏-懿妈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昨天讲的第一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里,作者用了艺术性的笔触,把济南为什么“暖晴”的原因写了出来。同时,我们也为大家揭示和介绍了“移花接木”的技法。今天再补充一点:第一个对称段中,写的是四面环山,我们就本着“没吃过猪肉,但一定要见过猪跑”的原则,来参考一下前不久我们讲过的一些作文里,关于“四面环山”是怎么样写的。这样比较,有利于我们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目的。

可以看到,在本文中,因为济南四面环山,作者把济南比喻成了一个摇篮。前不久我们讲过朱自清的《绿》,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在这里,作者把环山的样子比喻成一个井。

再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细讲过的《醉翁亭记》是怎么写山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简单地翻译一下就是说,滁州这个地方,四面环山。而四面环山中,西南方向的山,更显得林美谷深。在林美谷深的地方,还有一片色彩更浓郁的地方,这就是琅琊山。这段文字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表达得更细。从颜色上来讲,是一层比一层深。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写四面环山的时候,是不是就四个字——四面环山?这样不深入、浮于表面地写,文章是不会生动有趣的。

我们还讲过一个孩子的作文,题目是《品西湖》,文中有一个四面环山的片段是这样的:一见到西湖,我被美丽的西湖愣住了。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面大大的镜子,闪着温暖的光。西湖三面环山,这些山就好像镜子的框一样。而没有山的一面,就好像是镜子的手柄。西湖岸边柳树成行,就好像是镜框上的装饰,显得幽雅端庄。

以上是昨天讲的第一个对称段。今天我们学习下一个对称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为了把这一段讲明白,我们有必要再来回顾一下本文的“头”,看一下本文的“头”是怎么写的?写的主题是什么?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我们讲过,这个“头”写的核心主题是济南的温晴,通过与北平、伦敦的冬天比较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在第一个对称段中,我们讲到,作者是通过艺术性、文学性的笔触,来写济南的,来写济南为什么暖,暖中的意是什么。我们细细阅读可知,本段实则写的是济南的。同时,我们从逻辑上也可以推理出,如果只是写暖,而不写晴,那作文就没有了逻辑性。本文所谓的既暖又晴,就好像断了条腿,少了只胳膊,所以我们要知道本段的主题是“晴”。

那么,本段是怎么写晴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本段的“帽子”,我们通过分析可知,本段写晴,是通过雪来写的。讲到这个“帽子”,我们不得不先扯一下。我们讲过,作文,对于全文结构来说,要讲“头身脚”,而作为一个段落来讲,就要讲“帽衣鞋”。“头身脚”也好,“帽衣鞋”也好,实质的精神是一样的。假如我们把一个段落看成是一个单独的短文的话,那“帽衣鞋”就变成了“头身脚”。我们说读书、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分析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寻找“头身脚、帽衣鞋”的过程;同样的,写作的过程,就是安排“头身脚”搭配“帽衣鞋”的过程。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有“头身脚”,一个段落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方便,我们称之为“帽衣鞋”。同样的,一个句子也有“头身脚”,而通常我们没有叫“头身脚”,我们称之为“主谓宾”,但实质的精神是一样的。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样讲“头身脚、帽衣鞋”,是不是八股啊?是不是太僵化了?那我们就提一个问题,谁有本事写一篇没有“头身脚”、不讲“帽衣鞋”的文章来看看?一篇文章,假如没有“头身脚、帽衣鞋”,怕是体无完肤,不知所云,乱七八糟的了。

当然,我们要讲,“头身脚、帽衣鞋是一个大法则,是一个总原则。就具体的表现力上来讲,还要学会圆融、婉转、巧妙,而这个圆融、婉转、巧妙非一日之功,是需要有一个从僵化、到固化、到强化、再到优化的过程。换句话来讲,我们辅导孩子,首先就要让孩子有“头身脚、帽衣鞋”的意识,这是大原则。在这个意识的指导下,具体怎么表现“头身脚、帽衣鞋,这是一个渐进渐高的过程。

再说得通俗一些,一个人出门必定是要收拾打扮一下的,这就是说要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套上鞋子。如果戴了帽子没有衣服,不穿鞋子光着脚丫,那是祼游。所以要有这个意识,在这个意识的指导下,具体戴什么帽子,怎么戴,衣服穿什么,鞋子配什么,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头身脚、帽衣鞋”,要全局地看,辩证地看,不能一说这个,就怕孩子有了条条框框,思维会受束缚。再说得大一些,至今为止,还没有见过一篇没有“头身脚、帽衣鞋”的名文。

我们看到本段的核心是写晴,但是本段的晴,怎么写到雪了啊?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我们要看到全文的核心。全文的主题是什么?是济南的冬天。因此,这个冬天就要有冬天的特点,这个晴也要有冬天的特性。如果一来就是阳光灿烂,日光充足,万里无云,天高气爽,似乎不宜。所以我们在讲全文的时候,讲了本文的总体思路:所谓的暖,是相比于别处的冬天的暖;所谓的晴,也是冬天的晴,不是春天的晴,不是秋天的晴,不是夏天的晴。所以在本文中冬天的晴,作者就选择了“晴雪”与“雪晴”来写,这是我们要理解的一个方面。

另外,从技法上来讲,就体现了写白以黑,写晴以阴的技法。这个技法,我们在讲本文的“头”时介绍过。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体会,我们再来讲一首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霁,即是雨雪之后天空的晴色)

【画意】通过山阴、山阳,山顶、山下的景致对比,将终南雪景的明暗、动静、冷暖刻画得淋漓尽致。

阴与阳:即山南与山北。山南朝阳,山北朝阴。阴——岭秀,积雪浮动端。阳——林表明霁色,在山之阳,落日余晖把山林的表面照得明亮清透。

明与暗:暗——山之阴,更显出积雪浮云端。明——山之阳,西山已衔半边日,所以才有林表明霁色

动与静:动——雪浮云端,写静以动。静——森静明霁色,写动以静。

冷与暖,山上与山下:山下——冷,城中增暮寒。山上——暖,林表明霁色。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大家是不是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写晴以雪了”?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技法,再来看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里细讲过的一篇文章——张恨水的《冰雪北海》:

若由北岸看南岸,更有趣。琼岛高拥,真是一座琼岛。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黑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岛下那半圆形的长栏,夹着那一个红漆栏杆、雕梁画栋的漪澜堂。又是素绢上画了一个古装美人,颜色是格外鲜明。

红花需要绿叶相扶,写白就要写黑,写黑就要描白。因为对比分明,所以感观强烈。作者写的是北海的冰雪。冰雪是白色的,但可以反其道而写,写到了黑。写白用黑: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写黑用白: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写白用黑、写静以动: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写彩以素:岛下那半圆形的长栏,夹着那一个红漆栏杆、雕梁画栋的漪澜堂。又是素绢上画了一个古装美人,颜色是格外鲜明。

我们明白了这种技法,或者说这种反向的思维,那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雪的时候,是不是引导孩子去写点黑的东西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雨天的时候,可不可以引导孩子去写一些阳光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写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引导孩子去写一些闻到的味道呢?孩子在写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些瑕疵呢?孩子在写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一些小呢?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下面作者写的小村庄的水墨画,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个写白用黑的技法。正是因为有雪,有白色,所以黑色的小村庄在阳光的照射下,就有一种黑色的线条美。黑在白的映衬下,才会显得更黑;白因为有了黑,才愈发突显出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对比,才会让文字像画一样的美。文字的美,并不是因为文字本身如何的生动华丽。没有整体的图案设计,多好的瓷砖去码放、堆砌,也是没有画面感和生动性的。

我们再为大家展示一下,一个孩子运用写黑以白、写大以小的技法写的一篇作文——《故宫》(片段)

故宫的周围陪伴着一条护城河。护城河围绕着故宫,像是给故宫镶了个美丽的镜框。护城河边有很多柳树,柳枝一直伸展到了水面,一片片柳叶儿是那样的可爱,有的浮在水面嬉戏,有的在空中挥舞着小手臂,还有的随着柳枝的摆动好像在快乐地荡着秋千。护城河里的水是多么的蓝,又是多么的静呀。如果你运气好你能看见一、两条鱼在河面游动。鱼儿一会儿游到了角楼底下,好像能听见威武的士兵整齐大步走着的声音;一会儿游到了午门的一角,仿佛去听钟鼓齐鸣、威严肃穆;还有时随着内金河的细流里,弯弯曲曲地游动着,似乎为寻找嫔妃的嬉戏声。

故宫是雄伟壮丽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城外,看角楼倒影在水中,有碧水洗涤,有小鱼游嬉,还有绿柳轻抚,那是一种别有情趣的视觉:故宫在这样的视觉中却显得小巧,灵动,别致。

故宫的四季是那样迷人,那样美丽。

我的点评是:对比鲜明、写冷以热、写黑以白。同理,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方向、换了一种思维,写雄伟以小巧、别致,就写出了别样的故宫。“写冷以热、写黑以白”,实则来讲是要提醒、启发孩子一个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方法。要有反差强烈的意识,从事物相反的方面去思考观察,考虑另一种写法。

讲评时间: 201231日上午

欢迎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的冬天是什么体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