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夜晚?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泊秦淮杜牧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建康是六朝时的都城,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唐朝的都城虽然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其奢靡荒淫,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在秦淮河畔又听到此曲,不禁又发忧世之情: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以这种亡国之音寻欢作乐,怎能不使人有历史重演的隐忧呢?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7.(07年桂林)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的画面。(1分)

9.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

1.唐李商隐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1分)。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同即可)

9.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①请欣赏首句中“笼”字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

答:时间:夜里;地点:秦淮酒家。使景物具有了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泊秦淮。

③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触景生情。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

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于良史,是唐代诗人,曾经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侍御史,擅长写五言诗,其五言诗大多清新雅致,对仗工整,这首《春山夜月》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春山夜月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下面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的夜晚,于山中赏月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淡远的景象,流露出了一种纵情于山水大自然的畅快心情,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美好向往。

开头两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点明春天山中的美好事物,自己因为欣赏这些美景,而忘记了时间,天黑了也没有回去。这两句,是提纲挈领之句,是交代缘由,也是能够欣赏到山中美景的原因。那么,这个“胜事”到底是什么呢?

于是诗人在第二联中,为我们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有四点好处。第一,意境优美,诗人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之中;诗人拨弄着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这样的美景,当真是令人难忘,难怪诗人忘记了时间。第二,结构上照应前文,月亮说明是夜晚,弄花说明是春天,这样一来就紧扣住了主题,也为下文做足了铺垫。第三,表现诗人美好的心情,诗人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虽然只拎出这两件事来写,却足见童心和意蕴,也极具代表性,实有以一当十的效果。第四,精于炼字,虚实结合,上下句之间采用对句形式,倍感生动,“掬”字、“弄”字的使用,也十分传神。

写完这美景之后,诗人完全沉浸了,“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忽略了路程的远近,只是一味游玩,当想要离开的时候,对眼前这一花一木都充满了不舍之情,这就是诗人的态度,这也是诗人进一步突出“胜事”的妙笔。

最后两句,“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是诗人在将去未去之际,听到的声音,温柔的夜风中,突然送来了几声钟鸣,他借着月色,向远处遥望,在苍翠的树木中,隐约看到一处楼台,诗到这里,也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至此,春山、夜、月,都已描写完毕,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润如玉般的美好。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风格清新闲适,极富神韵,尤其是第二联,意境优美,妙趣横生,所以是历来传颂的千古佳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这首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