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作文写作思路是什么?

语文作文作为中考的第一大题,很多考生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不知如何学习提升。

又是一届新初三,对此,中考教材与命题研究专家程羲老师建议考生认真研究这两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的新变化、新趋势,对这些了然于胸,方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所有的考生,赶紧收藏、学习吧!

——从三个视角看2022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

教材与命题研究专家 程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对2022年中考作文题同样如此。尽管有诸多学科专家珠玉在前,现仍不揣冒昧也谈点一孔之见,以期引起对思维品质培养的深层关注。

一、写作者视角:“看懂”题目

写作者进行写作,首要关注的是读懂题意,能够发挥积累优势,从容应对。对于导语型全命题,审题当是第一关,看懂题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将题目做一个分解(具体见“作文题分解表”),可能就会更易理解和把握了。

这个作文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导语+标题。导语是出现在标题前面的一段文字,是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是起点示立意角度、提示选材范围、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情感等作用,往往蕴含着命题意图。导语部分又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傅聪比赛获奖后,父亲傅雷写信勉励并告诫一事,第二部分是引申到正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各自人生中的开场。标题是全命题,“这”需要叙写具体事件或片段;“不过”是相当于“仅仅”“只”,含有往小处或轻处说的意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认识态度;“是”表示一种明确的判断,表明肯定的语气;“开场”的意思是“演剧或一般文艺演出等开始,也泛指一般活动的开始”,对于整个人生或成长阶段来说,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它们内在的逻辑是,由傅聪的“点”上实例延伸到到“我们”的“面”上的拓展,从而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这不过是个开场”——标题。

这样的题目是不难看懂的,写作时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障碍了。这个导语的提示、引导,对于写作者准确把握题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者视角:“看清”命意

从教考衔接的角度来说,评价者更关注可教学性。这是发挥考试的基本功能“导教导学”对于日常写作教学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就需要“看清”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命题人命题的用意,它是通过具体的题目来体现命题人想要考查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意图,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了考查的方向。比如2022年作文题型采用导语型全命题形式,就与2021年保持了一致性,体现了命题的稳定性;以教材中名著阅读篇目《傅雷家书》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引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讨论的话题定位在“成长中的我们”这个特定群体,符合“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规律,利于凸显写作引领精神成长的价值导向。此外,我们还需“看清”蕴含其中的对思维品质的层次要求。

这个题目好懂并不意味着这个题目没有思维层次的要求。其实,中考命题一直强调思维品质的考查侧重。对本题来说,最直接也最浅显的层次就是复制或仿制,俗称“照葫芦画瓢”。可以写一件事开头很成功,从而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后来受到父辈的提醒、教育而有所触动与警觉,最终事情进展顺利。这在思路上就是克隆了导语中的“实例”,非常“直观”,表现出较低的思维水平。思维的直观性是相对于思维的深刻性而言的。我们个体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智力水平高的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高,而智力水平低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这是审题思考层次表现的第一层次。

更多的人会进入到变式的改制层次,一定程度表现出思维水平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变式表现在审题上,就是改变开场的性质,由“成功”而改为“失败”,从而产生了消极沮丧的情绪,甚至想就此放弃,后来受到父辈或师长的提点、教育而有所觉悟,于是调整心态投入其中,最终事顺情谐。

从实际可写作的角度看,这种变式思维更适合“写”。因为它有由败而胜的过程性,也易形成一波三折的曲折性,更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规律,应该为更多人所选取。这属于本题审题思考的第二个层次。

审题思路要进入第三个层次难度较大。它是一种“创制”。这一审题思路的“开场性质”是多向的,可以是“光辉”的,也可以是“暗淡”的,甚至可以是“光辉”与“暗淡”兼具;关键是“提点人”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是自己的警觉与反思,进而自我悟得。这与“实例”的提示已经拉开了距离,呈现出某种性质的质变,体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则独创性就越突出。这是命题者为优秀写作者预留的路径,思维品质不高者难以摸到其门径,多不得其门而入。

三种审题思路分析如下表所示:

三、研究者视角:“看透”本质

从研究者视角来说,我们还要透过审题思考层次看到写作思路表现,进而“看透”题目的本质。

依据审题思路分析,我们不妨进一步深入探究写作思路,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仿制”“改制”“创制”三种写作思路的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创制”的思路更宽、更活、更新,思维品质要求也更高。它能真正让处于初中毕业这一人生重要节点的写作者的写作过程同时成为其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达成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命题目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主题先行与写作思路拓宽的关系。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个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理应遵从侧重事件过程叙写并最终明理的写作思路。但换个角度看,只有这一写作思路是否狭窄了些?尤其与2021年中考作文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相比,这一文题在文体选择、思路优化方面的不足就显现出来了。

尤为重要的是,思路的窄化让主题先行的优势反而得到削弱,考生易限于“仿制”、“改制”层面而难以进入“创制”层面,写作的核心能力——思维品质很难得到有效考查。甚至,原本“对审题立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杜绝套题现象”的命题愿望可能也难很好落实,因为这一文题的立意性质是确定的,而获取“道理”的路径又几乎是固定的,考生“套”的比重反而可能更大了。它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则可能只存在于“选材”上了。

当然,十全十美的题目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更是一个过程。我们努力辩证地“看透”实在是研究的原则要求使然,其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命制试题、更有效地指导实际教学。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抓住提高思维品质这个“牛鼻子”,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上下功夫。

作为2023届初三学生,需要认真研究这两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的新变化、新趋势,加强导语型全命题训练,尤其是审题训练,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上海市中考命题一般有“一年一小变,三年有大变”的“规律”,呈现“一年变,二年稳,三年定”的特点,2023年就是那个“定”年,愿你享受到这一“福利”。

  引述材料即用简洁、概括性强的语言总述所给的材料。引材料,要抓取材料中为文所用、凸现主旨的关键词句,开篇入题,而不是照抄照搬原材料,或滥引瞎引。正确的做法是为“文”而引,并且要引得自然,要恰到好处。

  评议材料就是紧扣所引的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推敲材料的深层含义,挖掘材料的底蕴,为观点的提出作准备。上面同学的作文开头,从“对此”到“怎么会有‘得蛟龙’、‘得虎子’的喜悦呢?”都是“议”的文字,“评”的范例。击中肯綮,入木三分。

  亮出观点就是在对材料引述、议论、评析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作者对材料中揭示出的事理或哲理总的看法。作者或赞成,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联系现实就是让作者的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跳出材料的框框,飞进现实,飞向生活,联系身边的典型人和事,联系时代主题,揭示社会意义。

  分析就是结合材料围绕论点进行透彻地分析,拓展就是在此基础上辐射拓展,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这样,论证说理的深度、广度、厚度达到最大值、最佳处。

  总结深化就是文章在充分得到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全文作出总结,深化中心论点。这是文章的结尾,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仗收口。”结尾可以发出号召,可以警策来者,可以勉励大家,可以启迪后人。既要呼应开头,又要画龙点睛以深化主题,同时仍要扣紧材料。好的文章更应有一个好的结尾,完美的结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场作文写作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