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娱乐至死》这本书?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让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意义,宗教、政治、教育、体育、商业。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便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说到娱乐至死这个词。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名言警句,反复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比如说一旦有人痴迷于电视上的综艺节目。或者特别喜欢打网络游戏。评论家就会跳出来说,你们这是玩丧志,不思进取,娱乐致死

不过其实这种使用方式已经扭曲了这本书的意义。作为一部研究媒体的经典作品,它的目的并不是劝人们少看综艺、少打游戏,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来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我并非抵制娱乐,也不认为娱乐的对立主旋律是提倡的。本书的用意在于强调知识分子不能太依赖于电视节目和媒体在其中的夸夸其谈,应该回到书本中去,因为电视媒体最终都会为大众娱乐。这样会缺少很多印刷时代所具有的理性思考。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日渐们所包围在马路公交车地铁餐店,使用电子设备的人们随处可见。电子设备能够控制自己的优秀者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在娱乐中丧失自我。我们的大脑日渐僵化。我们的思维日渐呆滞,我们正在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只能依靠大众媒介的导向作用。到目前为止媒介的一些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了,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动辄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价值观。波曼娱乐至死的预言正在被证实

其实波曼并不反对大家用电视作为娱乐消遣的工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他现在还没去世的话,恐怕他也会喜欢看真人秀节目。波曼最大的担忧是电视用着娱乐就好了严肃的政治信息,千万不要用那种媒介来传达这样会造成政治的娱乐化,进而让我们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才是娱乐至死的真正含义。

我们的媒介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这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第一章媒介及隐喻中所述。波兹曼的批判更多的应该是媒介倾向和角度,因为他所说的媒介指的是媒介的形式。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展现出了媒介机遇的理论。

所以波茨曼写下这本书从根本上提醒我们,电视媒介可能会让我们娱乐至死。但在这本书的最后,波曼说我们的痛苦不是用笑声代替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句话。放在互联网时代中,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值得我们警惕娱乐至此,想告诉大家,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赠送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了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是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希望我们都能在享受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时,不要忘记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依赖观点在哪本书中?

您好,根据查询,尼尔波兹曼的媒介依赖观点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娱乐至死观点评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