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响眼神亮走上台戏曲唱下一句是什么

原标题:端午,公仔约你云看戏

  冯海在后台整理公仔戏服,为直播活动提前做准备。

  直播团队工作人员为“云看戏”直播活动拍摄宣传视频。

  直播团队工作人员为“云看戏”直播活动拍摄宣传视频。

  半生情系海南公仔戏的冯海。

  孩子们与舞台上的公仔互动。

  冯海的孙子与公仔合影。

  端午将至,海南各地都在为欢庆端午做准备。人们包粽子、采艾草、预备龙舟赛……在许多海南人心中,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日子,许多人家会像过年一样在祖屋祭祖,然后吃团圆饭。

  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人们正在筹备一场端午线上大戏,三江公仔戏与您相约,6月25日晚7点南海网抖音直播间不见不散。

  锣鼓响、唱腔起,公仔戏开场

  “锣鼓响,唱腔起,公仔戏好戏开场;

  排八仙,掷利钱,抢得幸运笑整年……”

  比琼剧历史更悠久的海南公仔戏已经传唱了数百年。只需丈高舞台、布幔围遮,一场公仔戏就能欣欣然唱将开来,为观众献上一场妙趣横生的表演。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公仔戏传承人、三江镇昌福村村民冯海家中。院子里,戏台已搭设完毕,冯海及戏团的演员正手持公仔,投入地排练。

  细看那戏台,以两米多长、两米多宽、两米多高的铁架子为基础,朝着观众的那一面,一前一后拉起两层红色幕布。两层幕布之间有一些空间,演员站在后一层幕布后,借助幕布挡住自己的身体,再手持木偶在狭小空间里灵活操作,口中唱着戏文展开表演。舞台后台还有八音乐队敲锣打鼓,和演员之间巧妙配合,很是热闹。

  据冯海介绍,海南公仔戏最初在琼北一带流行,演出家当很简单,几张长凳,铺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木条搭成一座小屋模样的台架,挂上布景,一个小戏台就搭成了。

  “海南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祈求平安、吉祥。唱公仔戏,也是将福气带给观众的一种方式。”冯海说,海南公仔戏的剧目很多,包括《文武状元》《广东开科》《三进士》《锦上添花》等,大都讲述古时候人们在参加科考时发生的有趣故事,都以喜剧结尾。有的剧目以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戏曲化的编排和演绎,让观众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了解到许多史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还有些剧目记录了民间故事、生活故事,深受观众喜爱,如《双凤朝阳》等。

  一场剧,台前幕后两出戏

  在观众的视角中,一出公仔戏,只见木偶不见人,只闻其声不见人。木偶仿佛被赋予灵性,活了过来,既能唱,又能跑,作揖、眨眼这样微小的动作都能行云流水般完成,演员与木偶达到了完美融合。

  两层幕布中,亮点在后面这层。晴空、祥云、仙鹤、福松……幕布上有许多寓意吉祥如意的元素,奠定了公仔戏喜庆、祥和的氛围和基调。

  排练之余,冯海现场进行了一段公仔戏表演。他熟练地托起公仔,唱了一段《广东开科》唱段。唱词中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他的脸上,“虽然公仔脸上没有表情,但是我们表演时要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悲喜,怒要大声骂出来,喜要快乐地唱出来,这样才能演好公仔戏,带领观众更好地入戏。”

  小戏台上演绎千姿百态

  海南公仔戏演出时使用的木偶公仔栩栩如生。据冯海介绍,每个公仔的头部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早些时候,公仔头部较小,大约30厘米左右,上半身用藤条竹篾编织成肩膀,双手也是用木刻而成。公仔穿上宽大的戏袍遮住下半身,然后用靴、鞋代脚,木棍或藤条从靴、鞋的后面直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方便操纵。公仔穿的靴、鞋也可以遮住传唱人的手。后来,公仔头部和身体内设有机关,眼睛能转动,嘴巴能闭合,舌头能伸缩自如。

  “海南公仔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以及佛祖、女娲、海龙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种人物形象。丰富的戏剧角色,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出效果。”冯海的父亲、今年76岁的冯所杏说。冯所杏是老一辈海南公仔戏传唱人,也是冯海学习公仔戏的启蒙导师。

  据了解,在表演程式上,海南公仔戏有手势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跪马、射箭、玩扇花、滚翻、眼睛转动、嘴巴张合、双手抓拿等,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运用。

  “最考验公仔戏演员功力的是一人分饰多角,演出期间需要顺利完成转换。”冯所杏说,一出公仔戏一般需要一人分饰数角,因此每个人都要熟悉整台戏的唱本,懂得每个角色的唱腔,随时准备在他人忘词的情况下救场。“一出公仔戏要出彩,并不是某个演员出彩就能唱得好,需要大家配合默契、不出纰漏,演得精彩,获得观众认可。”

  线上直播,相约端午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委主任科员杜松昌和冯海是老朋友,他们的相识就源于海南公仔戏。他们都希望能好好传播海南公仔戏,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海南公仔戏。

  据杜松昌介绍,总体而言,海南公仔戏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为基础,融入海南人的生活习俗,对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进行演绎,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海南民间艺术瑰宝。

  杜松昌说,如今,老一辈的海南公仔戏艺人不少,但喜欢这门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目前,这门传统艺术传播范围较小,多在海南乡村演出,不少人对公仔戏并不了解,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三江镇公仔戏剧团已经“歇业”近半年,许多当地老百姓都希望能在端午节看上一场精彩的公仔戏。

  “现在都流行网上带货,我们想为什么不创新形式,在网上直播公仔戏?这样不仅能让喜欢公仔戏的本地群众看个够,也可以让不了解公仔戏的网友认识它。”杜松昌说,近期,他们和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合作,将通过抖音开展三江公仔戏“云看戏”直播活动。

  近几年,冯海带领三江文化站公仔戏团到海南多个市县表演,受到许多老百姓的欢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公仔戏的传承越来越重视。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确定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在三江镇,就有冯海等8名非遗传承人。

  “云”演戏,老戏骨迎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海南公仔戏,近两年,海口市美兰区还开展了多场三江公仔戏主题汇演,组织开设暑期培训班,让更多孩子参加学习。

  此次“云看戏”直播活动,通过直播为公仔戏“吸粉”(增加粉丝数量),也是传播海南公仔戏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连日来,冯海和剧团演员抓紧时间进行彩排。冯海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网上直播,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演员来说,他们对演出剧目已经非常熟悉,但毕竟是第一次在网上直播,受手机屏幕大小限制,冯海等演员要重新练习站位、走位,避免一不小心就“走出”屏幕。同时,年过半百的他们,还要学会找到“镜头感”,让镜头前的观众看到公仔戏的精彩,这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冯海说。

  据介绍,此次三江公仔戏“云看戏”直播活动,将于6月25日端午节当天通过抖音直播,网友可关注南海网官方抖音账号进行观看。

  与临高木偶戏之不同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表演艺术。海南公仔戏将文学、美术、音乐、戏曲融为一体,极具地方特色。在海南的乡村、城郊的节庆、祭祀、祝寿、婚礼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戏。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公仔戏已完全成熟,拥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海南解放后,公仔戏表演艺术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艺术。

  与临高木偶戏“演员与木偶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不同,三江地区的公仔戏一般是演员在幕布后操控木偶公仔唱戏,公仔在幕布前“表演”。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临高木偶戏演出时能看到演员。三江地区的公仔戏,一个舞台,几块幕布,数十个木偶,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戏班,便可唱一台戏。观众只能看到木偶,听到演员的声音,看不到演员本人。

  不过,近年来,在更大的舞台上,面向更多观众表演时,三江地区公仔戏剧团的演员也会穿上戏服,像临高木偶戏那样,演员与木偶同台演出。(刘梦晓整理)

  本版图片由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昊摄

(责编:潘惠文、席秀琴)

新农村新时代,小戏也有大舞台。近日,2018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上演。来自全省的婺剧、越剧、甬剧、睦剧、桐乡花鼓、包山花鼓、绍兴莲花落、诸暨西路乱弹、绍兴摊簧等剧种的16个小戏、2台专场演出,剧种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观众叫好。

“随着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全面铺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小戏,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已逐渐发展成为浙江农村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文艺形式,广受欢迎。”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叶菁说。

“小戏是什么?说得通俗点,就是在田间地头用戏曲唱出的一个个小故事。”在浙江省文化馆周子清老师看来,小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群众性,是群众取材于民间的自发创作,群众亲自参与表演,演给百姓看。相对于舞台上的大戏,小戏和观众的互动更亲切、更紧密。

小戏唱出新气象。越剧小戏《酒埕口里捞铜钿》取材于清朝县令杨懿在大嵩地区筑塘建坝、致力治水的典型事迹,围绕“酒埕口里捞铜钿”这一线索展开戏剧冲突,既展示了杨懿勤政为民的清官形象,也体现了咸祥民众合力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越剧小戏《选票》以村主任换届选举为题材,反映了农村基层干部为了新农村建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高尚品德。

绍兴摊簧《新箍桶记》则把振兴传统工艺题材搬上舞台。一身手艺的张箍桶以前专为女儿陪嫁箍桶,随着时代变迁,箍桶变成了古董,掌握着祖传手艺的箍桶师傅们也纷纷改行。但传统工艺的振兴让嫁女风俗有了新变化,一套精工细作的精品“桶组合”可以卖四五万元。张箍桶“一飞冲天”,成了名副其实的“牛股”。导演徐梦琳说,《新箍桶记》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箍桶师傅为原型,在传统老戏《猜桶名》基础上进行创新,向人们讲述十只桶里看巨变、传统产业新发展的故事,看了特别耐人寻味。

小戏都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为。甬剧小戏《小题大做》以环保为主题,取材于生活小事,剧本根据地方戏的特点来创作,语言生动朴实、风趣幽默,剧情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唱腔甬味浓郁、优美动听。

处州乱弹《村长阿旺》讲的是一位村长调解邻里纠纷的小故事。视角虽然很小,但展现了新时代村民之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纯真与善良。睦剧小戏《拆迁》则歌颂了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乡村环境大为改观的美好景象。

黄梅小戏《梅花和桃花》讲述的是在振兴乡村的背景下,刚刚养奶牛脱贫致富的农家大嫂桃花却小富即安、无心创业,以致奶牛病倒、求医已晚、叫苦连天的故事。邻居梅花眼见桃花陷入困境,不顾被误解、悄悄伸出援手,终于救治了奶牛、感动了桃花、消除了误解,唱响了一曲“邻里相助、奋发图强”的新农民赞歌。

婺剧小戏《翠花鸡》是一个按照真实故事改编的戏,讲的是牛头湾自然村搬迁工程在短短20天内做到了百分百签约,其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插曲的故事。“该剧接地气、生活化,既传承了传统艺术,也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自然能受到老百姓欢迎。”饰演剧中牛翠花的文化志愿者方佳说。

此外,桐乡花鼓戏《一只鞋子》、包山花鼓戏《福囡嫁妈》、浦江乱弹小戏《白果树的春天》等反映的是乡村振兴、建设“两美”浙江的主题,展示的是浙江新农村新农民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而努力的美好心声。

舞台上一出小戏,生活中点点滴滴。参加本次会演的16个小戏,内容涉及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小戏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深受群众欢迎。

越剧小戏《壹圆茶馆》取材真实,原型来源于南浔一个水乡小村庄荻港村的一个小茶馆,将发生在生活中的真诚守信、邻里和睦的鲜活事例以艺术化手法搬上舞台,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甬剧小戏《小题大做》以水面放鸭子为基本素材,通过艺术化手段告诉大家要整治水源、改良水质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小事抓起。作品自排演成功后多次在乡下演出,观众反响热烈。观众陈香说:“我是第一次看小戏,既新鲜,又好听好看,很有意思。”

“这样的小事,农村到处都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百姓看了这样的地方小戏,不但欣赏了地方戏曲之美,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倪巍介绍,这次参赛的作品都是近两年新创作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感人。

锣鼓响,脚板痒。如今,小戏已经成为浙江省近万个农村文化礼堂不可或缺的一道“小菜”。哪里有小戏,哪里就有欢乐。

“两天的小戏会演里,我们聆听南戏遗响、越地长歌,体味花鼓情缘、乱弹绕梁,笑看摊簧戏说、婺剧情长,深深地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王布伟说。(徐继宏)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上唱戏台下无人也要唱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