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养是B在桂林全州能上高中吗

  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进、教育、侨联、台联和对外友好界的委员,围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进行讨论。省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朱晓进主持会议。

  潘望洁、潘春雷、朱秀林、叶岚、蒋建华、蒋必彪、袁丁、徐宾、张耀奇、李音强、王晓峰、周胜、郭彬、林敏洁等委员先后发言。

潘望洁委员(无锡市育红小学校长)就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管理创新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校长,也是江苏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参与者,能有机会谈谈基层工作的切身体会,感到非常高兴。

  (一)受益于均衡化建设,学校获得了发展新机遇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滨湖区区域经济做优做强,近年来滨湖学校教育条件、教师待遇提高迅速。特别是依托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的创建,全区学校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根据2011年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小学、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29和0.39,远远优于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的标准。

  就我们学校来看,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中,学校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积极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形成了四校区集团化办学的新格局。集团内四个校区硬件建设同步配置,教师实现无障碍流动,文化协同发展。形成了我校办学集团化、资源集约化、师资统筹化、文化一体化、课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得到了施教区老百姓的普遍认可。特别是接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梅园校区更是得益于均衡发展工程,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成为育红四校区中招生最紧张的一个。育红在万科住宅小区新办的万科小学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二)受益于教育公平化,学生获得了成长新机会

  去年10月,滨湖区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导评估,可以说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而均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百姓接受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来看,目前,滨湖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近1.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近一半,10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确保在安排班级、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等方面与本地居民子女一样享受“同城待遇”,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从育红这个点来看,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552人,近全校学生数的30%。所有的孩子在育红获得的是一视同仁的成长机会。当教育能为民生提供“正能量”时,必然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今年9月,无锡市教育局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第三方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对所辖县(市、区)进行了抽查,滨湖区教育公众满意度达到了94%,我校的公众满意度达到了99.96%。

  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苏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中提到了“社会和谐程度提升”的问题,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教育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它将为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提供保障。

  省政府将“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了2013年的主要工作目标,这也将是江苏今后较长时期内要坚持和努力的目标。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将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环境下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服务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也想说二点困惑:

  第一,就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城待遇”。是否能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推进“教育券”机制或者实施义务教育资金的省内转移支付,这样既能激发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是关于“教育质量”这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目前关于“教育质量”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观念模糊、标准缺失”的问题,片面的教育质量观严重影响学校办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内部与社会对教育质量评价的不一致,也成为老百姓不满意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在这个试验区建设中是否将科学、客观、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作为了重点工作之一?使得教育人能自信地发出教育自己的声音,着力引导好社会舆论,改变学校、教育部门被片面的社会评价裹挟着前进的现状。

  无锡滨湖已经成为省教育厅教育质量评价实验区。期望省教研部门能给我们基层学校更多理论与实践、操作模式方式等的指导。

潘春雷委员(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建议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办人民真满意教育。

  江苏是教育大省,也是教育强省,有着“全国教育看江苏”的美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法规,以保障教育的公平。特别是去年底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在社会上激起很好的反响,很多人信心满满地说,这次文件很实在,操作上步骤和时间节点比较明确,应该能解决多年来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很担心,说几年前的“五严”规定,现在执行得如何?一开始偷偷摸摸地打擦边球,变着法找对策,现在是很多地方已把“五严”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育取得的成绩都有目共睹,可圈可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有的比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会影响教育优先发展,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广大青少年本应健康活泼的成长被名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实为违规办学、违法办学的行为干扰、戕害,令人心痛,令人心忧。

  我们呼吁:要理清“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杜绝把办人民满意教育当做违规办学、违法办学的挡箭牌的行为!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办人民真满意教育。

  目前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不公平、发展不均衡现象还很严重,办学不规范甚至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表现有:招生政策的不公平,体现在特殊学校、公办和民办、市属和区属、名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分设各种名义的重点班(直接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特长生的名义分重点和非重点班、以择校生和非择校生的名义分设重点和非重点班等);所谓名校以各种名义无限制的进行扩招(基本是为了解决“条子”、为了收取票子、为了抢夺“生源”);学校资源配备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师资、投入等方面);学校道德教育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师生法制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下滑、价值观念偏离、社会责任感缺失等方面);师生体质下滑,健康堪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质量较差、阳光一小时锻炼不能落实、活动时间被应试学科挤占;教师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身心俱疲;办学目标扭曲,人文关怀缺失(学校工作将育人简化为抓分,管理中“唯分是管”,漠视师生生存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恶化,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师生、干群关系紧张。)

  办学违法办学违规多年积累,日趋严重。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明文规定办学应守法守纪,现实中为什么有令不行?为什么令行不止?原因很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方针不明,认识不清。虽说党的教育方针很明确,而具体每一阶段就不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更是混乱;

  2.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教育评价问题多多。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责不明,政绩观功利化严重,高中考升学率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3.目前的高考存在很大问题,虽说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基础教育却精英化。目前江苏的高考模式对人才的选拔问题已逐步凸显。

  4.监管不力,督导部门仅仅是同级教育部门的附属机构,根本发挥不了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同时很多督导部门形同虚设,人员严重不全。

  综上种种,为什么“违法违规办学”屡禁不止?我们认为核心原因在于扭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科学内涵,追求功利化的政绩,教育行政管理“唯分是管”、“唯分是重”,常干“掩耳盗铃”之事,长期以往,教育的尊严被严重践踏,教育未来的价值被严重缩水,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权利,损害一代人未来发展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动摇青少年对于诸如“诚信”、“守法”、“公平”等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动摇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基石作用。

  为了让基础教育回归正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我们需要走“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路子。鉴于此,我们建议:

  1.遵章守法、从严问责。既然省委省政府已明文规定就必须严格执行特别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不得上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表也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严格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除音体美计算机外,禁止为在校生开设与学校教学内容有关的课程,并以此来考核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旦发现违规现象,不仅要对当地教育部门的考核予以一票否决,同时应严肃追究当地教育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并通报全省。

  2.分数保密、脱钩评估。将学生高考、中考分数列为机密,除学生本人和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员外,任何单位(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个人无权以任何形式得到高考、中考分数。各地、各校教育质量评估中应严禁有高考、中考成绩内容,严禁高考、中考成绩排序行为,严禁炒作升学率和所谓状元。同时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动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剥离。

  3.完善机构,强化督导。应认真尽快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完善督导机构,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了让苏政发〔2012〕148号文件精神得以落实,到2015年所定目标能够完成,应要求各级政府每半年向上级政府汇报推进情况,加强督查,并向社会公示。

  4.加强培训,提升素质。缺乏独立思考,人文精神欠缺,综合素质堪忧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发展存在的最大短板,应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教师定期休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待遇,评优,培训方面要特别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让更多的一线老师能走出来学习和交流。

朱秀林委员(苏州大学校长)建议狠抓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罗志军书记作了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实践新境界》的重要讲话,以简短、务实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江苏美好发展蓝图,强调“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张连珍主席的工作报告就省政协如何更好地参政议政提出了新思路、新建议。李学勇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给我们高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省属高校,更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注重协同创新,很抓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努力工作。

  下面,我想结合苏州大学发展情况,就高校如何很抓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服务江苏发展谈一些想法。

  一、深化内涵建设,我省高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试点改革,稳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实施优势学科工程,推进高校基建债务化解工作,这些举措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校内涵发展,江苏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指标位居全国各省高校前列。

  以苏州大学为例,自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姿态,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学校以内涵建设为主线,紧密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自2006年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几年来,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累计投入6亿多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50多名。学校现有:两院院士5人,位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国家杰青”11人,位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学校入选“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人数达到24人,仅次于南京大学位居全省高校第2位,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学校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8名、“江苏特聘教授”人数达到11人,位居全省高校首位。

  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组建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唐仲英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研究院等20个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使得苏州大学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步入研究型大学行列。

  ——2012年,苏州大学共有5个学科(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进入全球学科排名ESI前1%行列,位列全国省属高校首位。

  ——2012年,全国有54家学术机构发表SCI论文数跻身世界500强,苏州大学位列全国第37位。是全国唯一跻身世界科研500强的省属高校。

  ——《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苏州大学位居第37位,是唯一跻身全国36所研究型大学的省属高校。

  ——2012年,苏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0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

  二、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江苏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我省高校面向国家和江苏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以苏州大学为例:

  ——2011年,苏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全国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试点学院,肩负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

  ——2011年,苏州大学设立了“住宿学院制”模式的敬文书院,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2012年,成立了唐文治书院,重新设计了文史哲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人文学科人才。

  ——2011年,学校在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2个三等奖,特等奖数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再次蝉联“优胜杯”。同时,苏州大学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承办第13届挑战杯,是第一次由省属高校举办。

  苏州大学的发展只是江苏高校抓内涵建设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正在快速崛起,为江苏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1、尽快启动和加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一流的创新模式引领区域跨越发展。如果说,“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那么,协同创新就是实现“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高效结合的“催化剂”,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我省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育若干个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平台吸引整合江苏乃至全球创新资源。

  2、 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尽快达到教育部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适时、适当提高学费标准,同时加大学费收入用于资助贫困生的比例。

  3、为省属高校发展争取教育部的政策资源。推进省部共建高校机制,省部共建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是江苏省政府对教育部在苏高校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希望省政府积极争取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省属高校,通过省部共建,争取教育部的保护性政策资源(如: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研究生推免指标、长江特聘教授允许申报指标、2011提升计划申报指标等,包括经费支持)。

  虽然中国最好的大学不在江苏,但值得省委省政府骄傲的是:中国最好的地方大学在江苏(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校)。希望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江苏地方高校在全国争先、领先和率先。

  4、 完善捐赠免税与捐赠配套政策。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完善捐赠免税优惠政策,简化操作程序,激发民间资本支持教育发展的热情,同时希望省政府对于学校争取到的社会办学经费给予更大的配套经费支持。希望继续实施5%选择性招生计划,规范操作。希望继续实施5%选择性招生计划并进一步规范。

  5、继续推进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加大投入。培育一批与江苏产业密切相关、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群,引领和推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6、继续实施211工程四期建设。

  7、支持高校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企业与高校协同走出去,作为教育服务输出,能很好地支持我省企业在国外良好发展。对高校在国外办大学给以适当的经费支持。

  8、在每个地级以上市重点支持一所地方高校。放眼全球,从美国硅谷到英国剑桥工业园区,从日本筑波到印度班加洛尔,无不看到高水平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引擎作用。事实上,为了发挥所在市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不加强对当地大学的支持。

  建议省委省政府突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在每个地级以上市,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一所高校,使之建成与该市在国际国内地位相适应的高水平大学。例如:扬州的扬州大学、南通的南通大学、苏州的苏州大学、泰州的泰州学院,支持该市的发展。将此作为省委省政府支持这些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叶岚委员(无锡市试验幼儿园园长)建议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和深入,对对自己的孩子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此曾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社会矛盾。应该说省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如: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帮助困难家庭的幼儿入园;对接受外来人口子女入园的地区有相应的补助;把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落实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等等,很好的缓解了入园难这一社会问题。但是,随之而来新的问题又开始非常凸显: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许多家长都已不满足自己的孩子能上普惠性的幼儿园,二是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知名优质的幼儿园,优质的学前教育又成了稀缺资源。要解决这样的一个矛盾,作为一个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以为最根本的是要从解决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差异较大这一问题着手。

   因为,不管是一所幼儿园还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都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幼儿教师作为儿童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师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我省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好如此重大的责任,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1、幼儿教师的编制、待遇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的比例很低,好的城市也只有30%左右,聘用教师待遇偏低,一些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月收入只有800元左右,导致教师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2、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跟不上,每年毕业生大约是3000人左右,但是缺口约3万人,导致出现:

  (1)师生比不达标,幼儿园班额超标严重。

  (2)幼儿教师队伍身份结构复杂,专业合格率较低,还有相当部分在岗的幼儿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

  3、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尚未形成,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面临较大困难。

  因此,为大力推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建立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这一制度。省编制部门要尽快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健全幼儿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

  二是要健全非在编教师待遇的保障制度。根据目前全省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较多的实际,努力缩小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的收入差距。保证非在编幼儿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上一年度当地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切实解决非在编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要严格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要严格实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新上岗教师必须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其他学段教师资格的教师到幼儿园工作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对目前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通过考试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

  四是要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根据目前幼儿教师的需求缺口,可通过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途径来加快培养。同时要加强培训,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落实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实际需求,对园长、骨干教师、农村教师、新入职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体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培训经费应该由同级政府给予保障。

  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我们幼儿园从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全面提升,更多的幼儿园会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幼儿园,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也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持续发展。


蒋建华委员(泰州中学校长 )建议采取务实有效措施促进基础教育转型升级。

  2012年12月28日上午,我校59届校友、国家主席胡锦涛回母校考察时激动地说;“中学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对于人的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这对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几天在全省“两会”上分别聆听了罗书记的讲话和李省长、张主席的工作报告,感触很深,对如何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作了进一步思考,现提出如下几点感想与建议。

  一、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共同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

  反思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之风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而高中阶段更是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灾区,根源在于教育观念滞后、办学模式趋同、评价尺度单一、办学体制僵化、办学自主权缺失等等。

  摒弃应试教育,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坚持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教育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全社会整体联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携手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校正教育的“航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当应试教育的“幕后推手”;学校、校长、老师应该自觉执行

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崇尚科学、理性、智慧、和谐的高品位教育,不当应试教育的“先锋”;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应当立足长远、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不当应试教育的“马前卒”;各类报刊媒体应当明辨是非,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不当应试教育的“吹鼓手”。

  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制定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个性、爱好与特长,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建议要大力倡导“三个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关注所有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三个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适度”(保持适度负担、适度压力、适度宽松)。

  二、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大提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上世纪80年代前后,优秀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吸引力较大,师范生整体素质较高。如今,优秀考生很少报考师范院校,师资“红利”已逐渐消失,优秀人才难以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加之现行高考方案导致师资结构性矛盾加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虽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多次呼吁,但是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感觉力度不大,效果依然不佳,令人担忧。

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推进教育转型升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为此,建议一要迅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吸引优秀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中来;二要重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师学习、研修等保障机制,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三要健全奖励机制,进一步树立典型,发挥名师效应与榜样引领作用。四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尽力为教职工提供生活保障。

  三、推动优质特色发展的大突破,为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国家及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较为普遍。

  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特色学校建设力度,采取务实有效措施,真正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模式与办学体制改革,彰显素质教育特色;二要广泛听取来自教育基层一线的呼声,重视我省现行高考方案的改革与完善工作,尽快克服其弊端,完善其不足;三要加大高校招生制度与人才选拔办法改革力度;四要进一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在理性、稳步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统筹兼顾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五要探索对学校教育质量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与良好的导向机制,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追求“优质发展、多元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生动局面。

蒋必彪委员(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江苏工业学院副院长)就如何内外协同营造良好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出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2011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30%。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更是位居全国前列,成绩巨大而且喜人。但是问题也依然存在而且突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可以担负责任,我们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任重道远,需要倍加努力。

  一、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

  有关于“责任”:推卸和过载社会责任都不利于学校本身的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例如对待事故的责任问题: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对其行为应该具有相应的自律意识,对其行为后果应该负相应的法律或道德责任。但是目前学生的相关意识不强,而一旦出现情况,不仅是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而且社会舆论都会将主要甚至是全部责任算在学校的账上,由此导致的可能是学校在人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因噎废食”或者是角色的两面性,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事后没有被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使更多的人养成不负责的意识、最终发展到没有担负责任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即使其学业成绩优秀,也将因责任意识的缺失而难当大任,也就无从谈及让人民满意。再例如学生的就业率:不容否认,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其在学校的成长具有必然的联系,学校当然具有其责任。学生为了不拖学校就业率后腿,想方设法向学校交上一份就业协议所经历的事情对他和他的同学们的教育作用时,我们却必须思考:因为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老老实实作人,做一个不弄虚作假的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严谨务实做事的人。

  二、良好的内部育人环境

  切实重视存在于高校的“三化”:简而言之就是行政化、商业化和市场化。行政化将直接制约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目标。“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应该包括政府到学校的权力下放和学校行政权力到学术权力的权力下放,由此孕育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培养真正的学术权威和育人大师。同时,高等教育商业化,盲目追求所谓的教育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制度设计问题。关于教育市场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需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问题不应该、也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简单计算而解决。

  三、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重科研、轻教学、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或者说忽视中心、中心偏移和中心缺失现象还客观存在。这种失衡、偏移和缺失的存在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在于评价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结果应该是客观、真实和可信的。主观原因在于思想上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耐心和方法。而往往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简单的、生硬的评价标准进行即时的主观评价。那么为什么学校本身不愿意、或者是没有真正把教学工作摆在中心地位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修正教育质量评价的“偏颇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袁丁委员(省旅游局副局长)就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办人民满意的旅游教育提出建议。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发展旅游业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美丽事业”。近年来,江苏旅游业一直保持着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旅游业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对应,全省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三十多年来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旅游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是我省最主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末,我省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49家,高职院校57家,旅游中专35家,在校生44482人,年毕业13693人。虽然我省的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距离“满意”的目标还有距离,旅游人才依然紧缺,与国外的旅游教育相比还有差距,学生的职业光荣感并没有瓦去年全树立,旅游职业经理人等中高端岗位并没有专门的培养渠道,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旅游要素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建设旅游强省目标的确立,都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当说,我省目前的旅游教育正处于从过去的打基础到新一轮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如何实现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的无缝对接,如何推动旅游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如何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探索,走出一条旅游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要实现旅游教育“人民满意”的目标,下一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是办学体量小,与江苏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称。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旅游类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具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学院拥有江宁和华严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21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米,在校生规模近6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面积达1000亩,是南旅院的两倍,在校生达万人。南旅院与浙江、上海、桂林“五星联盟”单位相比有差距。

  二是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无论是从现有的人才数量和还是人才的储备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一方面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学旅游本科专业毕业生却不愿到旅游行业就业。据统计,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到旅游行业就业的比例一般只有20%左右,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仍会有约50%的毕业生两年内继续流失。

  三是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就业的准入门槛低。当前,全国和我省的许多工科类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从属地位明显,认为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为别人提供简单的接待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旅游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工科类院校培养学生的技能作用对象主要是某个物体或某种机器,能力培养通常主要指技能培养,学校只要提高学生的技能,并不需要考虑被作用对象的体验和感受。而旅游类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二元能力”,不但是具体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要涉及到例如沟通、承受、理解、合作、组织、自律自理等多重能力,其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宽广。同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地位也难以得到保障,旅游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就业并不能有效地衔接,除了导游是强制性持证上岗外,其它旅游工种则要求较松。根据江苏省旅游专业人才结构统计(2010)显示,目前全省从事旅游行业的非旅游专业人员比例达75.5%。例如,我国酒店业共涉及工种约70多个,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岗位仅1个,反映出就业准入低的普遍现状。此类现象也突出表现在很多新兴旅游业态中,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动漫、会展、旅游策划等等。这些因素极大地挫伤了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的办学地位、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四是现代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纵向衔接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旅游类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例如“五年制高职”、“对口单招”等途径,但这些只是解决了低端的衔接。旅游高职教育依旧成为一种“终结”教育,向上的职业教育再无通道,从逻辑上说,旅游业从业人员将不可能具有相应的高端学历教育,事实也证明,目前我省旅游企业(饭店业)中高学历人才很少,中专职校学历人员最多,比重达82.8%,其次是大专学历层次。酒店现任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中高层管理层,绝大多数也都是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才走上现任职位。就算是国家现在推行的“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在现实环境中,更多的也仅仅是从提升学历层次的角度出发,授课的师资队伍、授课内容、授课方式都很难满足旅游职业经理人提升业务能力的需求。同样,虽然旅游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专转本”等途径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但由于以学科分类为依据的普通本科专业建设与以职业岗位分类为依据的高职专业建设自始至终都存在根本区别,许多高职学生都被迫放弃原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学习经历,势必导致我国旅游职业高端教育的隐性萎缩,进一步加剧我国旅游人才资源结构的供求失衡。

  一、针对规模化发展问题建议:1、根据市场旺盛需求的实际,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继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2、加大硬件建设和软件素质提升并重。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3、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区域旅游职教集团建设,在现有的江苏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面向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二、针对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建议:(1)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从旅游行业实践性的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加强对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训活动环节的重视,注重理论灌输和职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即既需要培养学生懂经营管理、懂创新实践又要懂业务操作,更要具备服务意识,这才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2)拓宽专业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改变传统的学校到学校的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一批既掌握扎实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照本宣科的现象,系统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针对就业准入门槛问题建议:(1)系统建立旅游行业职业性准入科目,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坚决杜绝旅游企业无证上岗现象,规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旅游职业工作者的就业地位。(2)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酬薪制度等,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3)全面提高旅游职业教育“双师”和“双证”的持有程度,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构建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四、现代旅游高等教育体系问题建议:(1)尽快建立现代旅游职业本科教育体系,试点选择一些办学历史悠久、行业影响力大、办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而不单局限于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院校,应充分考虑其对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接旅游本科院校,共同开展旅游本科职业人才的培养。(2)从横向贯通的视角来看,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旅游本科教育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如旅游高职学生经过一定相关专业的理论测试,可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深造。同样,普通旅游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应用技能测试后, 也可以进入旅游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相关层次学习,改变传统的单向沟通,实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真正建立起旅游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徐 宾委员(南通第一中学副校长)就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建议。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元旦之前,全国多地高校以安全为由,取消了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了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到会讲话。郝部长表示,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项具体工作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遗余力地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话题虽然是由大学生体质下降引起的,但增强学生体质不完全是大学的事,而是教育乃至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江苏历来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省教育厅办公室、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2012年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项督导的通知》(苏教办督〔2012〕2号),并在12月份对全省高中开展了省级抽查。总体情况比较好,各市对阳光体育工作比较重视,大多数都组织了市级检查,各校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些学校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些市实行中考改革,增加了体育在中考总分中的分值。纵观全省基础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较大,在有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部分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相对不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偏多,相对来说体育活动的场地还不能完全达到学生的活动需求,部分活动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

   2. 部分学校体育活动的管理略显薄弱。由于观念问题,有些学校还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重学业轻体质、重测试轻监控的现象,增强学生体质只是少数体育教师的事,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3. 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一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略显单一,学校体育课的项目减少,只剩下球类运动和简单的跑跳,许多学校都没有单双杠,学校和地方性运动会竞技类项目、体操类项目都被取消,只安排了短跑和简单的跳高跳远。

  为此,我就基础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加大加快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将体育设施设备的改善纳入年度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达到《中小学校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督查。

  2.建立增强学生体质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做到“四有”:一是有组织,学校要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阳光体育工作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二是有计划,学校要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时间,制定出合理的“阳光体育实施方案”,把学生从室内拉到室外,从网络拉到操场;三是有要求,对每位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有具体的要求,体现体育工作管理的高效、有序;四是有考核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阳光体育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学校也要建立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校园体育活动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暂时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跟踪监督机制。

  3.确定全省统一的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和要求。目前,各地体质测试项目不同,产生的测试结果和反映出的学生体质现状,只能代表地区性,不能代表全省共性,横向比较信度不高。建议由省教育厅统一确定全省各地体质测试的项目和要求,便于对全省学生测试数据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与研判。

  4.建立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档案。学校可以要求体育学科做好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结果的备案建档工作,使学生个体的数据在时间纵轴上形成科学的数据链,一个时间周期段,予以分析研究。这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学生体质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全社会都要加强对增强学生体质重要性的认识,教育部门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愿意动起来,家长放心孩子动起来,学校确保学生动起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更好的尽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张耀奇委员(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就推进中学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我今天想谈一点感受、一点体会、一点思考和一点建议。

  (一)一点感受。近几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基础教育和全省许多行业一样,处在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省教育厅全方位地关心基层学校,理思路、抓规范、优队伍、促发展,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化解学校债务,大力培训教师,推进校园现代化。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为民排忧造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问题、资助贫困学生读书,最近又推出了外来人员子女的高考政策。这些都是教育更好地为民服务的举措。老百姓对这些是有感受的。就拿我们常州市来说吧,上个月揭晓的行风评比结果,学校教育在几十个行业中综合满意度排全市第二,说明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一点体会。在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强调要改革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重点在高校,高中也要打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省教育厅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在高中建立了一批创新拔尖人才的试点学校。二是在全省高中进行课程基地的试验,我校作为试点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作了一点探索。首先是在制度上做了一些规定,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三年内,都必须完成六十小时的义工服务,阅读十本哲理类、科技类著作,完成二十项自主实验,完成一项小课题或发明。对于优秀学生,学校为他们专门配备了导师,可以申请免修,可以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也可以为他们联系大学或研究所的相关实验室。我们与在常州的大学和在常科研院所签订了校外培养基地的协议,同时请南大、东大等院校来指导我们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我们不敢奢望有什么大的成效,只希望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有一些探究实验的经历,埋下一颗创造的种子。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是会有收获的。

  (三)一点思考。希望领导和是会更加关心重视我们高中教育。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钱学森回顾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中,高中教师占了很大比例。美国一位总统说过高中关系到国家安全。这次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提高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可是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地位不明,国家有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就是高中没有法,所以高中的定位、办学目标就比较含糊。其次是世界各国的高中都是多样的,国外一般把高中分为普通类、综合类、职业类,有的国家还有科技高中,而我们除了职业学校外,几乎都是一个面孔,用一种教材、一种管理模式。我想,我们省至少有些方面可以做一些改革,例如教材,高中教材能否更丰富一些,比如有A类或B类,有难有易,适合不同学校,让学校自主选择。还有一点是要兼顾公平和因材施教。现在规定所谓热点高中统招名额的百分之七十都要分配到初中去,这就是限制了高中的发展。现在高中生进校时有的分数相差一百多分,让一些薄弱学生的学生进入热点高中,看似是公平了,但这些学生弄不好就成了牺牲品。他们中许多人不仅成绩跟不上,而且往往失去了自信。就学校而言,学生学习水平相差太大,很难组织有效学习。我觉得改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比例不变,但有一个减分的限度,例如十分;或者是借鉴台湾大学招生的办法,减少人数。一是按照分数,假如分数不够的话,就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一到二名,保证每校都有学生上热点高中。这样能兼顾公平和因材施教。

  (四)一条建议。改革和完善我省的高考制度。首先,我省的高考大致有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测试是一个A 加一分、四个A 加五分。我建议取消学业水平测试,至少取消那四个A 多加的一分。为了这一分,不知害苦了多少人,给学生增加了多重负担。同时,要允许少部分优秀学生免学业水平测试。其次是加强高考中选修科目尤其是物理、化学的地位。今年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理科重点考察数学、物理。广东高考已恢复小综合。在目前科技时代,加强物理等学科在考试中的地位,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利的。

  其次,改善高中教师的结构。现在高中教师都毕业于高等师范学院,来源单一,而且女教师比较多。有些学校一门学科男教师极少。中学阶段学生不仅是学知识,而且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男教师太少对学生成长不利。我建议,省里出台一个政策,从综合性大学选拔一些有志于教育的优秀学生(尤其是男生)到示范院校读一到二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毕业时授予教育硕士学位,让他们到高中任教,改善教师结构。

李音强委员(常州市侨联副主席)建议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培训考核”制度。

  我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来谈谈“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责任”。来开会前,我刚知道一个词:ADD,记忆力缺失症。患者总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孩子虽然聪明过人,学习成绩却很差。若得不到适当治疗,会对学习能力、交往等产生不良影响。有一个初一男孩,极具创造力、想象力,艺术天赋,每位老师对他的学习都是操尽了心,但效果甚微,孩子的自信心在消失殆尽,家长长期付出巨大精力,为此失眠、焦虑。这六七年来,没有一位老师想到孩子有其他问题,因此延误了最佳改善时期。我,就是这位孩子的父亲。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更多的孩子被老师误解为懒、没有上进心或家长不负责任,乃至受到歧视。其实,早在十年前美国就开始研究ADD,而且有测试和治疗改善方法,而在中国现在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医学名词。

  有很多像ADD一样我们无法简单观测到的,看不见的隐形病症,这些病症改善和治疗的延误,并不是我们不重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具备认知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策和解决方案。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全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培训考核”制度,以保驾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几点想法:

  一,教师除了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注意心理健康。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评判标准都是“分数原则”,谁也无法挣脱这个观念怪圈,社会对孩子的发展导向也出现了严重偏差,这就不展开了。

  学业固然重要,可我认为孩子健康的身心更重要。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余都是“0”。“每个教师都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二,教师除了有爱心,更要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好老师,他们“对学生付出像父母一样的爱”,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待学生特别是特殊孩子,就算付出了巨大心血也会适得其反,甚至会给孩子造成更多、更大伤害。

  教育孩子是家长人生遇到的新的、最大的难题,因为一般父母只有一次机会,总结经验再来一次机会的不多,而教师则不同,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经验是可以不断积累的,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教师应该是孩子的老师,家长的导师。

  三,学校、教师是主体,更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保驾体系。有三点,第一,现在基本每个学校都有心理辅导室,担很多效果不大,有的甚至形同虚设。真正了解孩子的还是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家长,所以要在全省推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培训和考核制度。第二,组织家长参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培训。让家长全面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时刻注视自己孩子的心理动态。第三,全社会关注,依托学校心理资讯室,社会心理、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形成学生心理健康保驾体系。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尤其要关注一些特殊的孩子,千万不要被我们固化的思维和无知摧毁了他们的独特品质和梦想,就像ADD,如及时寻求协助,只要处理得当,可以让你的人生更丰富,乔布斯、比尔盖茨就是ADD。

  中国孩子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老师压力之大,也是众所周知,哪里还能腾出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的教育是,政府无力,学生可怜,家长无奈。中国人有句古话“故土难离”,担第三波移民潮(投资移民),他们移民的原因之一就是“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外对孩子的愿望就是让他们快乐,快乐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快乐的卡车司机,可能还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一个快乐的加油站工人,还能还是个优秀的摇滚歌手。

  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大家有目共睹。并且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是否可以把“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与绩效纳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呢?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享受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再给他们一点快乐,一点轻松,一个好身体,一个好心理,这样的教育,人民一定更满意。

王晓锋委员(南京理工大学校长)提出坚持质量立校,服务“两个率先”。

  南京理工大学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三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两个率先”为己任,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一、明确办学思路,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我认为,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彰显办学特色,因为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是立校之本,特色是我校发展的品牌,是强校之路。学校的办学思路是:一是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内涵建设;二是坚持人才培养为主旨,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办学生命线;三是准确定位,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实现上述办学目标,学校明确提出学科优化、英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校、拓展开放、整合集成等六大战略。

  学校正式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新增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由6个增加到12个(5个省优势学科,7个一级省重点学科);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3个硕士点;截止2012年5月,学校已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0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177项。新增“973”首席科学家4人、“杰青”5人、 “千人计划”教授7人。

  二、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后,学校明确提出“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巩固评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辟人才培养特区、成立教育实验学院,组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开展副修双学位教学,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创新工程、优秀博士培养工程,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优势专业45个(占专业总数66%),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称号,光学工程、兵器工程领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高水平竞赛中共有3000余人次获奖,其中在“周培源力学竞赛”、“国际红点设计大赛”等多项高水平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生源质量逐年提高,80%以上的省份录取线超过当地重点控制线50分以上。我校09至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江苏高校第一,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9%以上,研究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去年7月,我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全国仅有6所高校受到表彰)。在2012年国家统计局民调中心对我校就业工作进行的社会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排名第一。

  每年在江苏投放的招生计划占总招生计划的30%(教育部要求),但在江苏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超过60%在江苏就业,其中40%在南京就业。

  三、服务江苏“两个率先”,拓展办学空间

  我校立足推进“两化融合”,围绕江苏“两个率先”目标,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江苏发展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处、一院、一园、一办、两个中心”分布格局,即科学技术处、工程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管理办公室、专利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五位一体”服务格局,即派遣“青年教师博士科技服务团”、组建“教授科技服务支撑团”、推动学院与区县“结对子”、校地共建校外“科技与人才综合载体”以及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合作平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系统、专业、持续的支撑。

  ——组建“青年教师博士科技服务团”,选择优秀人才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分派到区县挂职,做好校地、校企的桥梁纽带作用。

  ——组建“教授科技服务支撑团”,积极组织发动符合条件的教授博士报名参加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作为“青年博士科技服务团”的后盾,面向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组织多层次、大规模的校地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地方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整合科技、人才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展示我校产学研工作的整体形象。

  ——校地共建校外“科技与人才综合载体”。目前,我校已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在江苏省常熟市、无锡市、泰州市、连云港市、张家港市等地成立了研究院、研究生分院等机构。并依托这些产学研基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和人才合作,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交流,零距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周胜委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扬州教育学院院长)建议进一步重视和扶持市属高校发展。

一、我省市属高校的发展历程

  我省市属高校最早诞生于八十年代初期,为弥补当时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为地方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经省政府批准在各个省辖市建立了市属高校。办学初期的市属高校,实行“上学收费、不转户口,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政策,面向本市招收学生,毕业后在本市就业。市属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办学条件并不宽裕甚至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省社会进步和高校招生改革,到90年代后期,市属高校招生均改为面向全省统一招生,采取由省划定统一录取分数线,按考生志愿和高考总分择优录取。至此,市属高校仅为本市培养学生和毕业生仅在本市就业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市属高校与省属高校承担着完全相同的责任和义务。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市属高校为地方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二、我省市属高校发展现状

  据2012年7月统计,我省目前市属高校有23所,其办学规模占全省地方高校总量的25%左右,全省市属高校在校人数17.96万人,设有文、工、理、医、艺、财经、政法、园林等10个种类160个多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当年毕业生53,481人。教职工14,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0,487人。校园面积1,23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569万平方米。由市属高校承担的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专业36个,承担的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52个。由此可见,我省市属高校在全省高等教育领域中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担负着重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我省市属高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省市属高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省市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缺乏,地方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省省属地方院校由省财政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拨付,2012年生均经费拨款基数为7,600元,今年生均经费基数将达9,000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市属高校的经费来源由省辖市地方政府拨付,拨付标准差异很大。苏南地区有的市属高校生均经费可达12,000元,超过省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苏中地区市属高校生均经费3,500元至5,000元左右,约为省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的50%左右;苏北地区有的市属高校生均经费只有1,500元,不足省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的20%左右。由于我省没有关于高等学校投入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加之各市属高校历史背景和省辖市财政状况差异较大,使得苏南、苏中和苏北市属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较大,不均衡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苏中、苏北地区市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市属高校采用“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机制,然而在全省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省政府对市属高校的关注和支持的程度仍还不够。例如,市属高校在获得省级各类项目支持方面存在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的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重点专业(群)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中,市属高校校均获得的项目数约为省属高校的二分之一左右,有的项目少之又少。

  由于以上等诸多原因,市属高校在经费投入、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与省属同类院校相比,缺少基本的保障。长期以往,市属高校始终在劣境中发展,势必进一步拉大市属高校与省属高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市属高校之间的差距,这与我省提出的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促进和保障我省市属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

  1、出台我省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规范性管理的文件。《高等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规范性管理的文件,统筹全省市属高校的事业发展,保障各类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基本满足办学需求。

  其它省份已有类似的做法,如2012年10月,山东省政府发文,将8所市属本科院校上划省级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浙江省对各类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也有相关规定,有效保障了各类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需求。

  2、建议市属高校办学经费采用省市两级分摊管理的机制。目前,省属和市属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和服务职能已经完全相同,招生面向和就业渠道也完全相同。实际上,市属高等学校录取的本地生源不足20%,早已不再仅为本市培养人才,毕业生也面向全省就业。市属高校承担着与省属高校相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市属高校办学经费完全由省辖市投入已经不尽合理。建议市属高校的办学经费拨付采用省市分摊的办法共同投入,特别对苏中、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属高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与省属高校同标准、同增长,进一步完善我省市属高校办学经费投入机制。

  3、进一步加强对市属高校关注和支持。在当前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建设、谋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建议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各类内涵项目建设方面,对市属高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市属高校与省属高校一样,具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郭彬委员(三江学院院长助理兼职教院、继教院院长)建议加快教育改革,办好民办教育。

  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中的产物,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动开拓者走上了创建民办高校之路。民办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教大众化任务的重要承担者。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民办教育工作者,能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民办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一、民办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1、招生形势不容乐观。没有生源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学校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这是很多的民办大学面临的现实,生源是民办院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没有财政拨款支持的民办高校而言,尤其如此。在生源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源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比2011年减少33万。这也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江苏每年高考生源也在以近4万的速度递减,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公办院校都完成不了招生计划。2011年,高职院校出现了4.2万的生源缺口。为了应对生源难题,各地纷纷增加本科招生计划,尤其是发达地区。这对于很多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竞争日趋激烈。现在专科是注册入学,这也造成了人们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偏见,认为其文化水平及思想素质偏低,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歧视。许多单位往往受“民办”困扰,片面追求毕业生的文凭和学历,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持观望态度,在求职要求上设置过高的门槛,过高的岗位也往往把民办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这对民办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不公平,加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3、教育资源的缺乏,吸纳的资金不能适应高教大众化的要求。办大学投资很大,校园、师资、设备、图书等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办学质量又为社会所认可,需要时间。很多民办高校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得以维持。

  4、有关方面在政策上的扶持与统筹力度不够,政府宏观指导与民办高校自主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待形成。在发达国家,人们在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没有厚此薄彼。无论如何,在一段时期内,中国民办高校的弱势地位仍将是一个现实。

  二、准确的办学定位,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的几年,生源还会进一步下降,民办高校也将迎来一个“大洗牌”的过程。

  民办教育的地位不仅是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而是致力于形成教育的竞争机制,促进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要找准自己发展的着力点,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扬光大,才是关键。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不能盲目模仿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 “盲目地跟着公办高校走,只有死路一条。”民办高校必须找到公办高校的薄弱环节来作为自己的发力点,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是发展之道。

  如何走出民办大学当前的办学困境,学校自身必须进一步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作为政府部门也必须对民办大学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民办大学度过困难时期。

  三江学院是江苏第一所民办高校,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才最终把我校的办学定位为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采取的办法有两条:

  1、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针对2011年学校专科注册入学人数不断增加的状况,根据各专业学生就业、创业、升学等不同流向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元课程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为了学生的充分就业、更好就业,三江学院目前在校内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即把职业技能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技能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各专业学生除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国家英语四级证书(本科)、英语应用能力证书(专科)之外,通过努力还可获得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需求,三江学院各院系积极举办辅导班、培训班,满足学生考研、专转本等需求。

  2、坚持能力培养,实践育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就业、创业实践训练活动,构建就业、创业培养体系。

  民办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主业”上下工夫。三江学院也在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通过灵活合理地安排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在中国开展这10年以来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也是对学生就业形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这些都是对学生更好的实现创业的有利基础。

  三、政府应该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民办教育的发展,不能光靠自身的努力,它还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国家把民办教育纳入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层级发展,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其良性有序发展。所以除了现有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外,希望能够加强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并成立有效的机构予以监管,规范办学。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提出: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支持民办教育。今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意见,全面清理针对民办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因此,我们希望:1、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包括加大对民办高校创业项目的支持,开辟固定区域,设立创业孵化器,在创业项目上减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2、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也希望能够给予一定的补助,目前在江苏还没有这样的政策,但是在上海等地,民办高校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是给予一定的补贴的。上海给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每生补贴2000元。希望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公益性民办高校给予扶持。

林敏洁委员(江苏省首届特聘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就如何进一步改善教育提出建议。

  众所周知,青奥即将召开,我认为,借助青奥会这一平台更好的揉和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促使我国青少年收获更加健康的成长方式,应是当务之急。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年年下降。最新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青少年中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存在。18岁以下儿童少年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17.6%和5.6%。而1992年,城市学生超重率男生为7.8%,女生为4.9%。

军训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的报道则告诉我们情况非常窘迫。如,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在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者众多。国内甚至有学生在军训中猝死的事件发生。我在国外高校任职16年,2011年回国从事教学工作。最近我发现,一个班级30名学生仅有一名不戴眼镜,且学生们的体力不如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甚至有的比不上中年。整体来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国际上的排名不容乐观,而且每况愈下。  中国是体育金牌大国,而反观国内的现状不禁倍感担忧。“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在青奥之际将社会对青少年群体健康的关注推向高潮,把增强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当作提升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因此应大力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改善。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学校为平台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活动

  将青奥会作为各级学校开展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整体教育工作计划。例如:要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应首先督促学生认真上体育课、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及运动会和劳动。不断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引入更多趣味性的内容,改变对体育的狭隘认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认真落实“每天活动锻炼一小时”,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俱乐部活动。

  学校可聘请奥运健将,组织见面会等,带动校园的氛围;也可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推广模式,加强“奥林匹克示范校”建设,设置青奥主题公园等。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奥会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以青奥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城乡青少年体育交流、体育专家咨询活动、文体表演、宣传设计竞赛、网页设计竞赛、论坛和辩论活动、外语知识课堂、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小发明活动、生态环境教育活动、青年训练营及探险营等活动、国际间交流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青奥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三、启用全面系统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预警平台

  经调研,得知南京体育学院已研究出一套能促进改善学生体质的管理预警平台。该项目为国内首创,建议教育部等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采用此预警平台作为指导干预工作的依据,制定学生人群体质健康档案,从而强化学生的体质。

  四、改革高考制度并制定提高身体素质的政策

  纵观我国学生成长的过程,高考犹如一条无形的绳索,使得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几乎转为“智育”。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是导致体育教学被边缘,社会教育艰难的最大原因,因此希望教育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第一,立即出台一般学生体育达标的相关政策。第二,尽快制定公开鼓励青奥运动员的政策,予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不占录取名额等的优惠。通过大力宣传、认真实行,使得学生本人、家长及学校等各方面能受到鼓励,从而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第三,逐步健全将体育成绩纳入中高考的制度,促使教育方式的真正改进。第四,采用上述的预警平台并设立奖罚制度,采取监控措施来保证体育教育的实施。

  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应在改革高考教育、改变单一评价体系的同时,以学校为平台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青奥会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健康体质监控措施。因篇幅关系,关于改善流动儿童现状;遏制奥数低龄化,功利化;建立提升母亲素养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议就不在此展开了。总之,我们应通过各种举措来促进学生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 《幼儿保教知识》——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6套)

  • 《幼儿综合素质》——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6套)

  • 《中学教育知识》——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6套)

  • 《中学综合素质》——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5套)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6套)

  • 《小学综合素质》——2022年-2014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16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真题(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地理》真题(11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真题(13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化学》真题(13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真题(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历史》真题(12套)

  • 教师资格《高中美术》学科真题及答案(12套)

  • 教师资格《初中美术》学科真题及答案(13套)

  •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真题(12套)

  •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真题(13套)

  • 教师资格《高中体育》学科真题及答案(12套)

  • 教师资格《初中体育》学科真题及答案(14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物理》真题(12套)

  • 2021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真题(10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真题及答案(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真题及答案(13套)

  • 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学科真题及答案(11套)

  • 年教师资格《初中音乐》学科真题及答案(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政治》真题及答案(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思想品德》真题(12套)

  • 2021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英语》真题(13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英语》真题(12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数学》真题(14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数学》真题(14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真题(14套)

  • 2022年-2015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真题(14套)

  • 2022年教资中学《综合素质》预习计划及复习指导

  • 2022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习计划及复习指导

  • 2022年教资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预习计划及复习指导

  • 2022年教资幼儿《综合素质》预习计划及复习指导

  • 2022年教资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习计划及复习指导

  • 教师资格笔试考点梳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 教师资格笔试考点梳理——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 教师资格笔试考点梳理——幼儿《综合素质》

  • 教师资格笔试考点梳理——中学《综合素质》

  • 教师资格笔试考点梳理——小学《综合素质》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简答70题

  •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70题

  •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简答130题

  • 综合素质50分作文热点素材、常考作文主题

  • 综合素质作文写作素材——十大常考作文主题

  • 综合素质中小幼历年作文真题-(2021年-2015年)

  • 教师资格高分作文万能模板

  • 作文写作技巧:高分作文的四种开头方法

  • 2022教师资格6大热点时事+人物作文素材

  • 作文写作技巧:怎样取文章标题?

  • 作文写作技巧:如何保证作文不偏题?

  • 作文写作素材-8个经典作文素材

  • 各地普通话网上报名系统、报名时间考试时间查询

  • 普通话考试必看:新大纲要求的30个话题及范文

  • 普通话水平测试常考易错字汇总

  • 普通话水平测试卷大全(20套试题)

  •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构成与评分标准

  •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

  • 普通话训练60篇标准音朗读作品

  • 202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考大赛试卷(2套)

  • 2022年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模考大赛试卷(2套)

  •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考大赛试卷(2套)

  •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模考大赛试卷(2套)

  • 2021年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模考大赛试卷(2套)

  • 2022年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模考大赛试卷(2套)

  • 教师资格活动设计模板-幼儿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体育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美术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音乐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英语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数学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语文

  • 教师资格教学设计万能模板-通用模板

  • 幼儿教师资格历年文化素养真题(2022年-2015年)

  • 中学教师资格历年文化素养真题(2022年-2015年)

  • 小学教师资格历年文化素养真题(2022年-2015年)

  • 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专项100题

  • 教师资格常考文化素养(中小幼适用)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文化素养/作文可能会考

  • 小学教资:教育学名家高频考点+速记表格

  • 幼儿教资:教育学名家高频考点+速记表格

  • 中学教资:教育学名家高频考点+速记表格

  • 小学教资记忆口诀:科一+科二(175条)

  • 幼儿教资记忆口诀:科一+科二(124条)

  • 中学教资记忆口诀:科一+科二(127条)

  • 教材精华浓缩:2022版新版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 教材精华浓缩: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 教材精华浓缩: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 教材精华浓缩: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 教材精华浓缩:2022年新版幼儿《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 教材精华浓缩:2022年新版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 202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万能答题模板总结

  •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万能答题模板总结

  • 2022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万能答题模板总结

  • 202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答题模板+考点汇总

  •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答题模板

  • 2022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答题方法

  •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综合素质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学教育知识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幼儿综合素质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幼儿保教知识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小学综合素质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小学教育教学知识

《2021下半年吉林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下半年吉林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2021下半年吉林教师资格证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15题,共4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1、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教材选文中的宾语前置句,下列适合的是( )。A 、 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年) B 、 饰以篆文山鸣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C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D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2、教学鲁迅春末闲谈,教师引入富有哲理的散文开展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 、 矛盾森林中的绅士 B 、 周涛捉不住的鼬鼠一时间片论

2、 C 、 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 D 、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3、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有西北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下列作品适合的一组是( )。A 、 白鹿原马桥词典 B 、 浮躁平凡的世界 C 、 红旗谱尘埃落定 D 、 大漠祭林家铺子 4、学习良知与悲悯主题单元,学生讨论戏剧人物的身份特征,下列作品中的主人公均为小人 物的是( )。A 、 曹禺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 B 、 老舍龙须沟;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C 、 白朴梧桐雨;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 D 、 洪昇长生殿;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5、开展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师在“初读”环节带领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3、( )。A 、 上半部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串起各个英雄人物 B 、 上半部以人物为单元,侧重展示典型人物的人生轨迹 C 、 下半部一波三折,以杀富济贫为主线,串起每个故事 D 、 下半部以事件为顺序,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大事件 6、在学习古今词义变化专题时,教师安排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解划线词的意义,下列解释正确 的是( )。A 、 虿螫其手,呻呼无赖呼叫(陈寿华佗传)B 、 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红受不住(陆游广都道中呈季长) C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奸诈(辛弃疾清平乐 D 、 长恨早梅无赖极,先将春色出前林可爱(段成式折杨柳七首) 7、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咏叹同一历史人物的

4、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A 、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 B 、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C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破产移家事亦难,佐吴从此霸江山 D 、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8、班级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活动,学生为报刊中的语句“问诊把脉”,下列没有语病的 是( )。A 、 任旭东导演的地道战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冀中人民英勇顽强、不畏强暴的 抗战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 、 北京城中轴线的规划始自元代而成于明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北京城以及这条中轴线

5、的 建成历史做一些回顾与展望 。 C 、 友谊小区自从今年成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后,逐渐养成了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小 区环境也更加整洁美观。 D 、 有硅谷之称的深圳的私营企业为90%的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 库和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 9、备课组围绕百合花哦, 香雪展开教学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 可以联系变色龙范进中举 等理解小说语言的抒情性特征 B 、 可以从细节描写、人物心理、 环境渲染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作品 C 、 可以分别结合建国初期和改开放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写作意图 D 、 可以选择小战士战斗场景和*从西口往回走的情节展开点评 10、教研组学习语文

6、课程标准,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下列观点不正 确的是( )。A 、 应该引导学生来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 B 、 注重提高学生跨媒介交流能力,学会理解、评判各类媒介的传播内容 C 、 可以运用典型实例分析,归纳多种媒介信息储存、呈现与传递的特点 D 、 旨在通过日常* *的电子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1、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我们过于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甚至常常采用文学阅读的方法来教实用文,将语言品味、描写 手法、多元解读等作为教学重难点。实际上,实用文教学应该聚焦自身的文类特征,体现正 确的教学取向。首先,要遵循每种

7、实用文的具体特性,依据不同的读法来确定教学内容。比 如,新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新闻报道中分析、鉴别背后隐藏的信息,区分新闻事实与 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读写活动。 实用文讲求社会功用,教学时应该以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的探究学习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 查、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用文读写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社会体验。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实用文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太少 B 、 实用文具有实用性,可以介绍事物、陈述事实、说明道理 C 、 实用文的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内容,两者都要体现多样化特色

8、D 、 实用文学习的社会情境特指基于社会生活建构的真实读写情境 12、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我搜集优质语料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围绕“乡土情 怀”这一主题,我节选了刘亮程城市牛哞、谢宗玉麦田中央的坟两篇散文的精彩片段,设计三项学习任务: 1.两位作者在文中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如何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没这种底肥 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麦田是我们真正的家”。 2.两篇散文都反映了“怀乡”主题,但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又有所不同。请从语言风格或素材选 择的角度评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3.诗意并不是诗歌的专利,请结合散文内容,任

9、选一个角度,谈谈两位作者如何体现了荷尔 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对上述教学叙事两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任务1需要学生理解两篇散文内容,结合各自文本语境阐释关键语句内涵 B 、 任务2需要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同主题散文在写法层面的细微差异 C 、 任务3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比较散文和诗歌在诗意上的不同之处 D 、 三项任务都需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并结合阅读体验进行阐释 13、阅读某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我们进行课例研究时,需要从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避免对语文课例进行简单的教学流 程分解,应该将一节课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考察师生在

10、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多向度对 话,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视角透视语文教学现象。同时,我们以往主要关注语文教师和教学 本身,未能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在课例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在研讨教学课例的 过程中,需要探究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读写思维、读写能力 的内在影响。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访谈学 生等多种路径,将学生视角嵌入语文课例研究,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主体关照。 对上述调查报告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注重分析语文课例中师生对话的交互影响 B 、 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是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 C 、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读

11、写思维发展的内在因素 D 、 观察课堂学习活动是课例研究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14、阅读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继承的学脉基因来看,它实际融会贯通了“做中学”和“任务驱动”两种重要 的学习理念。它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 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学习情境中运用 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富有意义 的语文学习情境,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指引正确方向;设计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习任 务群的落实提供有效路径。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b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