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舞蹈剧哪里的内容丰富?

  谈谈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谈谈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作品的形式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之分:内在形式舞蹈作品精神内容的形象显现,即作品的结构方式、事件的发展方式;外在形式是指使舞蹈作品精神内容成为可具体感知的物质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

  叙事性的舞蹈或戏剧性的舞蹈(舞剧),主要有时空顺序结构(或称传统式叙事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或称心理式结构)。时空顺序式结构,是根据客观事物自然次序的先后进程来安排人物的行动和舞蹈场景的结构方式。其主要艺术特征是以时间的走向为顺序来组织人物的空间的活动,强调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情节事件有头有尾,连续发展。舞蹈作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各个组成部分均严格按照自然时空的发展顺序进行转换。由于这类舞蹈结构形式脉络清晰,符合现实自然生活的逻辑,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易为观众理解和接受,历来为大多数舞蹈作者所采用。而时空交错式结构,是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的逻辑或人物的性理活动的发展,进行交错衔接组合,以使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表现无限宽广的时空中的生活内容,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深刻的内在精神世界。其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时空发展上不按自然顺序,而常常是大幅度的跳跃和颠倒,将现在、过去、未来,甚至是将回忆、联想、梦境、幻觉等与现实组结在一起,造成独特的叙述格式。这类结构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调动观众在舞蹈审美活动中的艺术想象创造力,在扩大舞蹈题材表现范围,在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丰富舞蹈的表现手段等方面的舞蹈语言,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它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是舞蹈作品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舞蹈作品的内容,必须通过舞蹈艺术语言,才能具体客观的存在,才能形成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最终构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舞蹈作品中的舞蹈语言,一般应遵循以下规律:

  一、舞蹈语言要形象化、性格化;

  二、舞蹈语言要感情饱满、凝练集中;

  三、舞蹈语言应当新颖多样;

  四、舞蹈语言应有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韵律。

  舞蹈作品的结构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在一部作品创作过程中,舞蹈作者在选定了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进行具体的安排,哪些情节在前,哪些事件在后?情绪、情感的节奏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发展变化?如何起头,怎样结尾,高潮放在哪里,以及整个作品如何串联为一个整体?等等。这些都属于舞蹈作品的结构。

  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又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如抒情性的舞蹈,常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来表现和描绘舞者不同的情感发展和精神风貌。一般小型的抒情舞蹈大多采用二段体(A-B)、三段体(A-B-A)的节奏变化的结构形式。如《鄂尔多斯舞》是二段体:A段为庄重缓慢的行板;B段是活跃轻盈的快板。舞蹈描述了获得翻身解放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人民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他们坚强、勇敢、豪迈的性格。《丰收歌》是三段体:A段是愉快的挥镰割稻(快板);B段是劳动小憩,舒心歌唱(抒情慢板);后A段是人在稻浪中你追我赶,快快收割(高潮快板)。这个舞蹈表现了6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妇女在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后获得大丰收的欢乐心情,展现出一种雄壮健康的劳动的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具体的舞蹈作品来说,内容和形式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才会产生优秀的舞蹈作品。

浅析戏曲作品与舞蹈剧目表演、欣赏之差异   [摘 要]戏曲和舞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两类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优劣互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自成格局,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舞蹈的动作丰富了戏曲作品中角色的表演内容;戏曲的训练模式奠定了古典舞对教学、训练、表演的基础。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两者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又有内涵及动作范式上的雷同。   [关键词]戏曲作品;舞蹈剧目;表演;欣赏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与舞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的作品内容夯实而贴合生活,素材广而生动形象,或称颂美好,或针砭时弊,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舞蹈的动作丰富了戏曲作品中角色的表演内容;戏曲的训练模式奠定了古典舞对教学、训练、表演的基础。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两者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又有内涵及动作范式上的雷同。两者在表演、欣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看出端倪。   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戏曲是具有文学内涵的,每一幕戏曲都是建立在扎实丰富的剧本之上。戏曲作品的文学价值,主要是指剧本所彰显出来的文学价值。从元代开始,戏曲逐渐采用文学作品为脚本进行演出,其中《窦娥冤》、《白蛇传》、《目连救母》等作品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也让广大的文人墨客看到了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他们不断地推出新作品,不断地改编新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戏曲剧目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到了明代,汤显祖等戏曲名家的出现,将戏曲剧目中的文学价值推向了顶峰。在汤显祖的演绎下,戏曲不仅仅依靠唱功和对白来直抒胸臆,更运用身段动作来表达情感。所以,戏曲比舞蹈对剧本的要求更高,戏曲剧目中的文学价值更深,戏曲剧目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   相比戏曲,舞蹈对于剧目的要求略低。舞蹈编导通过对自身社会履历的认知,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和筛检,经过有效创作,最终形成舞蹈作品。舞蹈在表?F内容、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也具有更广泛的外延。相比戏曲剧目,舞蹈的优劣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舞蹈动作的编创过程中,编导为了表达情绪的前后反应或者更加明显地抒发感情,往往需要借助于丰富且动静明显的动作。   同时,舞蹈在叙事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一面,但舞蹈却可以通过动作来直抒胸臆。戏曲可以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诠释剧目的内涵,表达真情实感,舞蹈只能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可见,戏曲作品中的文学内涵要比舞蹈剧目丰富。   当然,戏曲作品与舞蹈剧目在彰显文学内涵的同时,各自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戏曲作品在表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时,更加侧重于表现内在的情感,张三李四等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情感通过戏曲演员得以彰显。但舞蹈在表现文学内涵时,需要借助于舞蹈演员的动作、情感等来呈现内在的故事。戏曲剧目在筛选故事的过程中,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上,通过改编来实现内容演绎,而舞蹈作品基本上都源于生活的领悟或者对一些事情的感悟。在这一点上,舞蹈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善于抒发情感的优势。   二、剧目的表演程式   戏曲的表演程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化,这主要是由于戏曲在不同的剧目表演中,自身的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殊途同归,不同的戏曲曲目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唱、念、做、打”这四个核心部分。若要以行当来划分,则可以细分为“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在表演戏曲剧目时,即便是同样的故事,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演绎。以“做工”为例,戏曲演员在演绎这一剧目时,整部戏中的“做”都存在着非常标准化的程式规定,脱离了程式规定,则显得不伦不类,为戏曲表演者所不齿。这也可以看做是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功,一招一式都讲究程式,提手抬腿都讲究招法。因为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离开了程式便寸步难行。在戏曲表演中,服化道是为配合程式而服务的,什么样的行当,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内容,配合什么样的服化道。可以说,在戏曲表演中,不同的戏曲剧目对于人物形态的把握以及人物演绎的规定是综合性的。即便是上场或下场,都有固定的程式特点,根据人物的不同形象,在上下场和亮相动作上的程式也各不相同。此外,程式特点的差异化,还体现在环境的不同上。戏曲表演在阐述环境时,往往会通过程式特点展现出来。不同环境下的人物所拥有的动作特点及一系列流程是不同的。如“趟马”,是戏曲表演中最常用的招式,表达的是人在骑

几个月以来,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生活远比剧本精彩的多!”所以,久违之后,我想来聊聊关于剧本的话题。

 这几年也在几个剧组里担任过剧本创作的工作,几乎都是舞蹈,也尝试着做过杂技和儿童音乐剧的创作。在这些工作经历当中,我个人的感觉是,舞蹈剧本相较于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剧本来说,分量相对会轻一些。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舞剧剧本所需要的故事性会相对会弱一些,舞剧不是依靠语言而是身体来进行表达的,它不需要台词,甚至不要特别具体的故事情节,而且舞剧这种艺术形式也很难讲清楚一个复杂的故事。

我们看《天鹅湖》、《吉赛尔》这些舞剧的时候,更看重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舞蹈演员用他们的肢体所展现出的人体美和营造出的意境。几乎可以说所有舞剧的故事都是比较简单的,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结构框架,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舞剧剧本写起来会简单一些呢?当然不是!它是高度凝练的,好比是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散文,每句话都是有用的,写诗和散文与写小说相比哪个更难?其实都挺难的,没什么可比性。

说舞剧剧本的分量相对较轻并非说它不重要,虽然舞剧是以舞蹈场面的呈现为主要表现手段,但是剧本的结构影响着整台舞剧中舞蹈场面的安排和设计,什么时候出现双人舞?什么时候又该是群舞或者独舞?舞段的中所表现的情感又是怎么样?这些统统受制于剧本的设计。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各个舞段之间的关系会显得相对孤立,就会形成我们观看舞剧时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莫名其妙就上来一群人,莫名其妙就有个不知是谁的家伙上来乱跳一通然后就跑下去了,这是很多舞剧都会犯的一个毛病。

  那什么样的剧本才是好剧本呢?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主题明确,人物鲜明,故事结构合理,感情真挚饱满。看看这些词,明确、鲜明、合理、饱满,都是些感官词,所以,这些都没有确切的要求,只能是靠观赏者来进行评判。我也只能是按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感官词汇稍作一下解释。

 我理解的“主题明确”是必须想清楚我们要诉说什么、讨论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明了的概括出来,还得让观众都能看懂并且触发他们的想象。从这一点来讲,舞剧剧本和所有表演类作品剧本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人物鲜明,是身份和性格的鲜明,舞蹈只能用肢体来塑造人物,因此每个主要人物的肢体语言既要体现出身份又要体现出性格,这样才能够让观众加以区分。人物塑造这一点对于舞剧艺术来说相对薄弱,因为它不说话,所以很难塑造人性复杂的一面,最终导致我们在看舞剧的时候,感觉好多舞剧的男女主角没什么差别,都是女主角美丽善良,男主角勇敢坚强。在这一点上,今后编剧和编导们必须要有所突破才行。

  故事结构合理这一点在所有表演艺术门类里都是通用的,所谓合理就是符合规律,符合人类情感的规律,自然、社会、历史的规律,所以我理解“合理”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性。近十几年吧,中国电影电视剧是不是“中国梦”做多了,越梦越奇怪,尤其是近年来的贺岁片,什么《西游·伏妖篇》、《捉妖记》从人物到故事到台词,简直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在舞剧这样严肃的舞台艺术里也有很多让人尴尬的场面,印象最深的就是舞剧《一把酸枣》里的一个桥段。男主和女主相爱了,坏人从中作梗,在女主送给男主的酸枣里下了毒,男主外出做生意,几年后回来在村口看到日思夜想的女主,想起了女主送他酸枣,拿出来,吃下去,死在了女主面前。不明白演员是怎么演下去的,放了几年的酸枣还能吃吗?再真挚的感情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都觉得极不真实,极不能让人感动。

  感情的真挚饱满这一点对舞剧来说最擅长了,往往在这个时候会用大段精彩的舞蹈来渲染,这也是舞剧最能打动观众的高潮部分,但这要求剧本做好层层铺垫,让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去释放和爆发。很多舞剧中强烈的情感表达用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硬来的方式,这样的场面往往会很尴尬。

  说到这儿我要做个检讨,就在几天前,我在观看舞剧和演唱会之间,果断地选择了演唱会,因为感觉舞剧能够带来的惊喜会远不及演唱会。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有点大言不惭了,见谅,见谅!),我深深的感觉到很多舞剧的创作并非出于本心,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有足够的形式来支撑,但是内容却相对贫乏。这几年,所谓的“潮流”现象很严重,不用多想就知道未来两年充斥在舞台上的舞剧作品大多都是什么题材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更希望的是低头看看脚下,去挖掘一些当下的现实题材,来丰富舞剧的内容。唉,说多了,还是先吃饱了再谈理想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蹈剧目怎么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