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儿捧糕的命是什么意思?

“摸龟首,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尾,有头又有尾……”近日,稚气而欢快的童声从厦门鼓浪屿食品厂朗朗传出,这里正举办一场制作龟糕亲子DIY活动。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手中的龟糕成功脱模,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乌龟”。

用龟糕印印制脱模出的糕点。(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崇龟的习俗, 每家每户逢年过节祭祀的供桌上总少不了龟糕。人们用这种糯米制成的糕点敬神、祝寿、辟邪,象征着吉祥如意。而印制龟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制而成的龟糕印,作为闽南独有的雕刻技艺,龟糕印技艺至今已传承百年。

2013年,龟糕印技艺被评为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潘海员作为潘家第五代传人,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厦门地区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随着电脑雕刻和机器制模的出现,曾经十分兴盛的龟糕印技艺日渐式微。为了留住这门手艺,左腿残疾的潘海员扛起重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设公益培训班、走进校园、走出国门,为老手艺找寻昔日荣光。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龟糕印

潘海员刻制龟糕印。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潘海员的工作室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南轿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在祖辈传下来的色泽发亮的老木桌上,只见潘海员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只活灵活现的“龟”就在刀下慢慢呈现。

潘海员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仪一辈就开始从事龟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带着这门手艺落户厦门。在潘海员只有3、4岁的时候,祖父就将他带在身边。“爷爷口袋里总揣着2分钱买来的12颗糖珠,只要待在他身边,看他刻制龟糕印,就能有糖吃。”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循循善诱,让潘海员对龟糕印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1979年,高中毕业的潘海员开始跟着父亲专职学做龟糕印。为了让潘海员拿稳刻刀、扎实基础功,光是打洞磨边,父亲就让潘海员学了三年。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潘海员一边给父亲打下手,一边学习刻制月饼模具和龟糕印。

“龟糕印一面是‘龟’,一面是‘寿桃’。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两面刻穿。”直到1985年,潘海员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龟糕印。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潘海员眼里仍闪烁着光。潘海员说,学习刻龟糕印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刚开始学的那几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伤。最多的时候,双手被刻刀扎了十几个洞。虽然日复一日的雕刻学起来很枯燥,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现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员仍时不时拿出他的“处女作”把玩,一边向旁人展示,一边笑说,“现在来看,当时确实刻得十分粗糙,但我舍不得扔掉,当时刻制完成后的自豪和成就感,我这一辈子都记得。”

坚持手工雕刻更有生命力

祖辈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刻刀和潘海员的龟糕印。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在潘海员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从祖辈传下来的一套100余把各式各样的刻刀,还有一把金黄锃亮的黄铜刀把。潘海员说,“创作一件龟糕印作品,需要选材、制材、裁锯、抛光、绘图、刻制、再抛光等多道复杂工序,制作过程中要使用木槌、木锯、刨刀、量尺、斧头、大小刻刀、画规、砂纸、漆刷等数十种工具。”

单就选材来说,樟木买回家后,要先放上一年,让木材水分蒸发,以便下刀。但挑木头就和赌石一样,遇到树干内里有树结或树坑,往往只能雕制中小型的龟糕印或干脆弃之不用。

潘海员说,龟糕印雕刻包含了图腾雕刻、文字雕刻、形态雕刻等工艺。他所雕刻的龟糕印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龟甲、龟爪、龟首十分逼真,在雕刻的技法上也很是讲究。

“龟爪一定是前面五爪,后面四爪,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潘海员说,打从记事起,父亲的谆谆教导就像家训一般,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如今,随着电脑雕刻和机器制模的出现,曾经十分兴盛的龟糕印手工技艺日渐式微,但潘海员仍守着初心,坚持手工雕刻,他说“手工雕刻赋予了作品灵魂,我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让作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机器做不到的。”

潘海员的匠心作品。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潘海员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新求变。从画纸上的涂涂画画,到下刀后的行云流水,潘海员设计刻画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纹,如鱼、铜钱、兰花等。同时,他还应对市场需求,设计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饼和心形月饼等造型各异的模具,不少闽南地区的酒店慕名而来批量订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客商、游客更是常常上门订购,龟糕印因此从小小的工作室走出国门,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找寻传承人让老手艺延续

孩子们对龟糕印传统雕刻技艺很是好奇。(厦门外图集团 供图)

从实用工具到具有吉祥寓意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潘海员以刀代笔,让寿龟从一块块木板中“脱壳而出”,变得栩栩如生,也将这一传统雕刻工艺载着乡愁,游过台湾海峡。

2012年,潘海员参加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刚刚开展的第一天,他带去的68方大小不一的龟糕印就被一抢而空。不少前来购买的台湾民众很是激动,“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看着阿嫲做的龟糕啊,都是儿时的记忆!”

潘海员说,龟糕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民俗记忆。相传古时候,在闽南地区的天空有一块陨石即将砸落人间。当时,四灵之一的玄武以龟背之力,挡住陨石,避免了一场人间的浩劫。从此,闽南人在祭祀中常用龟糕祭拜,以此感念玄武的恩德,龟糕印也就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这一习俗也被闽南移民带到了台湾。

参展时候,台湾民众在感受乡愁的同时,也为潘海员的精湛技艺所折服。40多年来,潘海员坚持手工雕刻,将时光和精力倾注于一件件作品中,诠释着“工匠”精神。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年岁渐大也觉力不从心,年复一年的伏案刻制更让他落下了腰椎病等老毛病。即便如此,作为厦门地区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潘海员仍坚守初心,为老手艺找寻传承人努力不懈。

为了留住这门老手艺,不仅潘海员在努力,思明区文体出版局、思明区文化馆等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龟糕印的保护单位,专设保护资金,设立了龟糕印展厅和精品销售门店,同时开创文创路线,设计出具有龟糕印印记的手提袋等文创周边产品。

2017年起,公益培训班在外图厦门书城定期开展。受疫情影响,培训班只能暂停,潘海员就将学员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传授雕刻技艺。潘海员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盼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不让传统雕刻技艺在岁月中消失。

  本命年指的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年的属相,属相是我们生来的年份属相,属相能够直接我们自身的发展,本命年自身的运势也会受到影响,这一年都要多加注意,避免不好的影响,那么本命年有?有哪些?

  本命年可以过生日吗

  本命年本是的年份,因此不宜庆祝,“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本命年过生日有什么

  1、生日的当天其实是可以买蛋糕庆祝的,但是要注意蛋糕不能一刀两断,不好,所以要第二次让寿星切下去。

  2、生日当天会有朋友、亲戚送;关于礼物,建议送【本命年红绳手链】,有助于帮助寿星这一年的不顺。

  3、注意:庆祝生日人数不要是4,多或者少一人都可。

  本命年需要注意什么

  一、少惹事,别人说话少插嘴、不要劝架。

  二、远离是非与喧哗地方,小心飞来横祸。

  三、不要恶语伤人、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要多提放小人。

  四、不要结婚、定亲,否则有感情危机的可能性,此条并不是绝对,具体还得请命利师进行八字命理判断。

  五、谨慎投资理财、忌扩大投资,盲目投资。

  六、不宜跳槽、不宜自己创业,与人合伙比较稳妥,借助他人的力量,本命年更有保障。

  七、出门谨慎驾驶,少出远门,提防本命年的冲克。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看过:

“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也挺不容易,而我一直为了这句话而努力。”从橄榄绿到警服蓝,岁月的洗礼改变了沈云如制服的颜色,蹉跎了他的容颜,却泯不灭他的赤胆忠心。

7月27日,公安部发布公告,对全国公安机关军转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军转干部表彰奖励候选对象予以公示,浙江有两名军转干民警拟获二级英模,其中一位就是沈云如。

17年青春献身国防,21年岁月心系群众。沈云如用“平凡”,恪守对党和国的忠诚,诠释情与法的交融。他的身上,闪烁着荣誉的光芒——部队期间,曾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等荣誉。公安工作期间,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浙江骄傲、浙江省最美公务员、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浙江省道德模范,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并荣获湖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州市最美退役军人、湖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第四届湖州市道德模范暨2020年度“最美湖州人”、长兴县“人民满意政法干警”、长兴公安“四星”民警等诸多荣誉。

17年军旅生涯,一腔热血铸就铁骨忠胆

1984年到2000年,沈云如在西北某部从事飞行工作,任务艰巨。1993年的寒冬,大雪封山,新疆红山嘴边防连急需给养物资。沈云如和战友闻令而动,直奔飞机。

可那天飞机的发动机怎么也无法启动。经检查,飞机的设备一切正常。沈云如判断是由于当天的气温接近零下50度,导致发动机点火电嘴温度过低,无法点火。

怎么办?沈云如立马解开衣扣,把拆下的冰冷点火嘴紧紧贴靠在胸膛上,而此时的他正站立在刺骨寒冷的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

半小时后,点火电嘴被捂热了,发动机启动了,飞机也顺利地起飞了,压在沈云如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危也有保障了。

还有一次,沈云如驾驶直升机从洪水包围的山坡上救起16名被困群众,在3000米高空,飞机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情况十分紧急,飞机随时有坠落危险。

沈云如和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尝试着用单台发动机驾驶飞出群山,平安着陆。而此时,军营中,新婚后第一次来探亲的妻子和刚刚一岁的女儿正等着他回去吃饭。

对于航空兵来说,这样的生死考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艰险环境让他们疾病缠身,有的战友甚至牺牲了生命。

“一起执行国家任务的几个战友,四十多岁,人已经走掉了。”沈云如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现在活到这个地步,比起已经走的那些战友,我已经幸运得多了。”

也庆幸拥有这17年岁月峥嵘。“前17年坚定了我对党的忠诚、信仰和信念,在那个时候已经扎根。”

“人在吃过苦以后,经历过事情后,思想肯定不一样了。我想,这么多战友,连命都不顾,死都不怕。我在后面做这点工作,算什么呢?”

把群众当亲人,孜孜不倦攻坚户口难题

2000年9月,沈云如转业到湖州市长兴县公安局,先后在多个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

2018年3月,沈云如积极响应县局大部制改革,主动投身到位于农村的虹星桥派出所,主要从事户籍工作。

沈云如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一来二去和百姓“打得火热”,一些没有户口的贫困人员因为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向他倒起了苦水。

常人根本无法想象一张小小身份证的缺失,会给这些人带来怎样的困扰。没有户口,他们无法正常出行,更得不到医疗、低保、养老等保障。“望着他们那双渴望的眼睛,我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家人,就想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他默默扎根基层派出所,时时处处为民排忧解难,探索创新“七步工作法”,奔波数万公里,为这些无户口人员解决难题。

台风“烟花”来势汹汹,民警沈云如脑子里一直在想,他的“亲人”们现在怎么样,会不会有困难。

肖泽义,沈云如首先想到的是他,沈云如成功落户的第34个“亲人”。肖泽义现在住在林城镇午山岗村一个废弃的部队营房里,设施简陋,住房改善的计划还在推进中,沈云如想到台风来袭,必须马上对他进行转移。

于是,沈云如立即联系了林城镇的“一个都不能少”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落实安置点,并冒雨一同前去探望肖泽义。

“老肖啊,台风来了,你这里怎么样啊,我们服务队给你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几天你就住那里去吧”,沈云如说。肖泽义非常高兴,立即答应跟服务队一起走。

服务队将肖泽义接到了林城镇午山岗村委办公室楼房内的安置点。肖泽义紧紧握着沈云如的手,“沈警官,这里条件真好,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没有十几年吃过的苦,没有十几年党的教育,部队的培养,后面不可能会有这样坚定的信念。”今天的沈云如依然常常想起那些出生入死的岁月。用他的话说,17年从戎岁月,为后来21年基层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人格的塑造写下了基调。

把身子沉下去,共建共治守护一方平安

“正是因为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派出所集中全部精力和注意力做基础,沈云如才能沉下心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做好户籍工作的同时,推进其他工作高效开展,让他有时间、有精力去帮助老百姓实现。”长兴县副县长、公安局长盛洪卫说。

在长兴公安农村地区交通亡人事故“创零”OKR管理体系下,道路交通管理业务也成为派出所最基础、最底层的公安业务。细心的沈云如也在交通巡逻时受到启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今年两会期间,作为新当选的湖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他提出了关于规范设置道路开放式路口警示桩的议案。

所里还流传着一本厚厚的黄页,里面记载着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出行信息。谁家的老人爱出门?是坐儿孙的私家车,还是自己骑上电动车?……经过摸排全部建档,沈云如针对出行频率和交通工具建立交通安全危险系数评价表。

每次下到田间地头,沈云如总是揣着它,在做户籍工作的同时,入户家访,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防诈骗知识。遇到沈云如家访,老百姓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拉着沈云如的手,让他“坐一会再走”。

而曾受过他帮助解开28年户口难题的徐某如今也主动加入了文明劝导的队伍,每天早上7点左右,都能在村口的路边看到他劝导的身影。

扎根公安21年,沈云如退伍不褪色,把红心向党的使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忠诚本色融入情法交融的基层工作,马不停歇地为一方百姓守护安宁。

一个都不能少,共同致富实现美好生活

7月1日建党节,沈云如的“亲人”王本利也迎来了特殊的“生日”。75岁的王本利流浪50多年,服务队花了4个月时间终于让他找回“身份”,顺利住进福利院,在长兴有了家,每月还能拿到1500元的补助,沈云如还特地为他选了个生日——7月1日。

那天,第一次过生日的王大爷开心地吃着蛋糕,开心地像个孩子,嘴里不停念叨着:“感谢党”。而他也穿上了红马甲,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在沈云如的感召下,沈云如志愿服务队成立,服务队志愿者由原来的十几名扩大到160余名。“我们服务队志愿者们都有一个深远的目标:让无户口人员从身份‘脱黑’走向生活‘脱困’,让特殊家庭实现‘盼梦’向‘圆梦’转变,走向共同富裕。”

“事实上,绝大部分无户口人员都是一些家庭贫困的人员,解决户口问题只是开启他们新人生的一个起点,通过帮困、扶志、扶智等途径,帮助他们脱困致富是我们的根本动力。”沈云如神态坚定,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朝着这一个个目标,沈云如和志愿者们奔波着,服务对象也由无户口人员拓展至全县特困人群。

开展的“云如圆梦”“春蚕助学”“助老扶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特殊人员实现了就学、就医、就业、回乡、办证等不同心愿,先后帮扶152个家庭,实现增收60余万元。

一个个贫困家庭逐渐走出困境,一个个圆梦行动正在实现……“希望通过发动帮扶群众的示范效应,让先富带动后富,让更多人实现美好生活。”沈云如如是说。

“云如服务好评如云”,未来,“一个都不能少”志愿服务项目将继续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通过帮困、扶志、扶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生有命的命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