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晓前是哪张专辑的歌?

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踪迹可寻。而现在,我 想果实已经在 成长了。因此,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疼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
我们的音乐成长得很慢:“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是不是大家都得想一想。处处防范,胸襟狭窄的执行者,就像坐在角落一边摔玩具发脾气一边啼哭的小孩子,谁也无能为力。
该感谢的人太多了,但我知道不用一一列出,因为他们知道我衷心的感谢,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我必须谈到我的父母,他们为我的叛逆承受的太多太多了。当然,还有向我们预示“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凡努力过的,必将收获”的那一位。
——1982年4月《之乎者也》文案

1982年,史上最伟大的一张专辑——《》 的横空出世,轰动整个台湾乐坛。这里必须要首先提出来的一点是,罗大佑之所以在华语乐坛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关键因素是在于,他可以说是第一位创作只属于华 语乐坛的纯正的流行音乐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言: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所以有必要简单科普一下当时台湾乐坛的现状。(顺便提一下,台湾乐坛一直以来就是华 语音乐的代表,在七八十年代,崔健出来之前,大陆尚未有自己的音乐,而在香港,尽管有很多非常非常优秀的歌手,但是缺乏属于自己的音乐,网上有一个说法, 就是那时候,中岛美雪一个人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不熟悉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下此人。)

1975年,中国大陆尚在文革的阴影之下,音乐无从谈起。而在当时的台湾,杨弦和胡德夫在台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词的歌曲,是为台湾的开始。而此次的民歌潮,也终结了此前台湾乐坛没有自己的音乐作品,随意翻唱日本,欧美乐坛的黑暗时期。(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这之间涌现两大批优秀的创作人和歌手,比如刘文正,比如李寿全,比如苏芮等等等等。

但尽管,那时候台湾乐坛开始有了自己创作的音乐,可是曲风单一,格局不大成了限制音乐发展最大的绊脚石(究其原因,政府管制仍然要记头一等功)。在 音乐上,不止是曲风单一的问题,很多歌词,也一脉相承,以短句为主,或者是借用现有的歌词,比如《橄榄树》等等。在思想深度上,尤其 到民歌运动发展到后期,也变得越来越苍白虚弱无病呻吟。民歌运动起始于知识分子的自我觉 悟,一开始深受知识分子族群喜欢,但当他普遍化,不再是小众而是大家都在唱,拿一把吉他都能自称民歌手后,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又将他抛弃,又转回去听曲高 和寡的欧美摇滚乐及古典音乐了。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方方面面都蠢蠢欲动,都在寻找一个可突破的缺口,这蠢蠢欲动的心之下,受困于政府,却极少有人敢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参见)

这时候,出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罗大佑。

《之乎者也》这张唱片是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是他将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的歌曲经精心打磨之后提炼出来的心血之作。当年这张专辑 做 完之后,罗大佑捧着母带四处寻找愿意出版的唱片公司,却屡遭碰壁;后来刚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终于接纳了罗大佑,在1982年4月21日出版了这张专辑,他 们并未对它抱有多高的期望值,只是想让这样的作品也有面世的机会。然而没想到这个名叫罗大佑的黑衣墨镜青年一夜之间竟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不仅唱 片销量极佳,而且在当时的台湾社会掀起了一场“罗大佑是洪水猛兽还是社会良心”的大论战,毫无心理准备的罗大佑被戴上了“青年世代的先知兼代言人”这顶大 帽子。这张专辑在日后的“台湾歌坛百张最佳专辑”评选中名列榜首,被评价为“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被普遍认为是华语流行 乐坛真正的开山之作——以致人们只要提及华语流行音乐,就绝不能不提罗大佑和这张《之乎者也》。(参见)

对这张专辑的影响和地位,用一个最简单的评价和最直接的事实可以说明—–不论你怎么排华语流行音乐的专辑排名,《之乎者也》永远在第一位。

必须要说的是,《之乎者也》这张专辑里的歌,至少一半,可以拿来单独开一篇文章分析,限于能力不足以及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曲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下。

下一个篇章,我们继续回味罗大佑的黑色外衣——谈谈在离开台湾之前,罗大佑接下来的音乐作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黎明的全部歌曲视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