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为什么要写《儒林外史》?

很多人通过一篇小学课文,知道他擅长画荷花;也有很多人熟知他写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在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他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

小学课文《王冕学画》改编自《儒林外史》的第一章,这章的主角是王冕。

在历史上真的有王冕这个人,比他小32岁的宋濂,写过一篇《王冕传》。在传记中,王冕颜值颇高,痴心读书,无心做官;对母亲孝顺,对朋友义气;衣着行为走的是非主流路线,我行我素。

吴敬梓对历史上的王冕进行“加工”,将中国文人的种种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在王冕的身上,我们会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

王冕一个人,就是一片“儒林”。

王冕七岁上头死了父亲,母亲做针线供养他去村学堂读书。但一个寡妇,无亲无故,也太难了。撑了三年,终究还是入不敷出,当的当了,卖的卖了,还是不行。母亲只好让王冕辍学去帮隔壁家放牛。省了学费,又能挣几个钱补贴家用。

王冕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说,他觉得学堂很闷,放牛比读书还快活。

但王冕并没有只专注地做放牛娃,他还是一心两用,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而且也将书中的内容琢磨出点名堂来。

他当初答应辍学,是顺者为孝。他说学堂很闷,只是为了宽慰母亲。他真爱读书,也真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的责任。

十岁的小王冕,是母亲的小暖男。

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母亲。东家煮腌鱼、腊肉,他拿荷叶包回家给母亲吃。

子在外,亲居家。一小块腌鱼或腊肉,就是最深的牵挂。

春秋时子路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汉代时蔡顺饥荒中捡桑葚充饥,把成熟的桑葚留给母亲;三国时六岁的陆绩到别人家作客,将橘子揣在怀里带回家给母亲……

书中王冕的孝举,就是这些人的延续。

宋代周敦颐用文字表明,只有他,真爱荷花。“予独爱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

战国时期屈原则用行动昭示自己的荷花之爱,他“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表明自己的高洁品格。

《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为荷花而生,荷花是为王冕而存在。

王冕一边放牛,一边看书,过了三四年。在书中遇到让他心神领会的东西,大自然也将让他心神明会的美展现在他眼前。

夏雨后的一池荷花愈发纤尘不染,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感慨,人在图画中。

王冕在这一刻与出淤泥而不染之美相遇,决心留住美。

原先东家给的点心钱,他是用来买书;自此,他攒钱买胭脂铅粉,学画荷花。

他画的是“没骨花卉”,即不用画笔勾勒,直接用颜色来画。学画到三个月的时侯,荷花的形状神韵都非常逼真。人们看着纸上的荷花,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是从湖里刚摘下贴在纸上。

渐渐地,他成为画没骨荷花的名笔,十七八岁时,王冕就以画荷花为生了。而荷花的品格,更是融入了王冕的骨髓中。

京官危素因看了王冕画的荷花,想结识王冕。他的门生时知县派人去请。王冕拒绝,回避。他说,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要与他结交?

与这样的人结交,就是对自己高洁的玷污。王冕是不能容忍的。

王冕不仅如屈原一般以荷花作为自身品性的要求,在穿着打扮上也模仿屈原。

他根据《楚辞图》上的屈原衣冠,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裳。花明柳媚时节,他就这身打扮,用牛车载了母亲,口里唱着曲子,到处顽耍,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目光。

如此不拘礼法,特立独行,有着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狂放不羁的遗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个文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竹林之中,世称“竹林七贤”。他们或清谈吟咏,或弹琴长啸,以潇洒的风貌显示着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 他们肆意酣畅、放旷不羁。

书中王冕以类似的行为方式,践行着不拘礼法,自信率真的生活方式。

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冕也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为了躲避危素,王冕到了济南府,依然卖画维持生计。

当地的土财主,也喜欢王冕的画,也经常想买王冕的画,可又要摆一摆谱,不是亲自来买,而是派小厮来买。小厮极其粗鄙,仗着主人家的威势大呼小叫。

有钱又怎样?不是为了钱而画荷花的,不是为了钱就必须忍受被人低看一等的。

王冕画了一头牛,并提了几句诗,贴在门上,表示对土财主们的讽刺;也表明,王冕不是为了买出几幅画就接受侮辱的人。

王冕真心喜欢读书,不到二十岁,天文、地理、经史样样贯通。但他读书就是读书,并不是为了求官。哪怕没有母亲临终前的叮咛,他也是坚持不做官。

哪怕是皇帝老子来请,也不去。

书中写到,洪武帝登基前,曾慕名前来拜访王冕。

登基后,传出消息,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闻知消息,不惊动任何人,悄悄地就逃到会稽山去了。朝廷官员捧着诏书来到王冕家时,他的家里已经长满野草了。

从那以后,王冕就一直隐居在会稽山,再也没有出来过。

在会稽山中,他定能享受庄子所说的“曳尾涂中”的惬意。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洪武帝他应该想到,以王冕的才学,考取功名早就是绰绰有余,何待他请?

王冕那般洒脱的人,又怎会为官职俗物所累?王冕是连官都不想结交的人,又怎会步入官场?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回目名称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将多种典型美德集中,塑造了王冕这个完美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对文人的期待。

第二回起依次登场的那些热衷功名,蝇营狗苟之徒,与王冕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作者的褒贬之意,便已见分晓了。

  《儒林外史》是我国知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触为读者再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作文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知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触为读者再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000字作文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读后感2000字读书笔记

  这篇小说一开始读着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以往读的小说,尤其像这种长篇的小说起码得有一个主人公,有一个中心,而吴敬子这篇却是中心看似有点散乱,主人公也在不停地换,是不可能看到某一个人完整的一生的,作者只是集中于这个人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并加以浓墨渲染,使人格特征以及所做的事情突出甚至夸大,已达到他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毫无疑问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讽刺小说,众多名人对它评价都甚高,比如说鲁迅先生,他只用“伟大”形容过两部书,一部是《史记》,另一部便是《儒林外史》。吴敬梓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他的亲生父亲把他给了他叔叔吴霖起,成年的时候他随着父亲到各处做官,因此有机会了解到官场不为人知的内幕,这对他作品中揭示官场的腐朽有很重要的作用。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一个官宦子弟家的嗣子,对于家里的财产基本没有争夺的权利,于是他就眼睁睁的看着那一群虚伪的亲族为争夺家产撕破脸皮,他彻底看清道德的丑恶本质,那些表面衣冠楚楚的晋绅在金钱面前还是揭开了虚伪的面纱。这个生活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又是一个积累。

  他29岁开始花费了将近20年时间才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宏篇巨制,他书中所写的人物十有八九是确有其人,足足刻画了200多个人物,他没有直接说是本朝的人物,而是假托明代写了康乾盛世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尤其是他们在官场的得意与否。在书中作者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做了鲜明的对此,而作者判断他们正反的标准就是他们对待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态度,如开篇第一人王冕,他就是一个一流正面人物的代表。他的职业就是一个放牛娃,但是却能画得一手好荷花,他的荷花和他的人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他宁可四处逃窜也无视权威,他无愧为作者眼中的名流。同样的比较突出的正面人物还有被安排书中间环节的凤四爹,他是一个十分洒脱的豪侠,也是我最爱的一个人物。

  据史考确有其人,他的原形就是吴敬梓的一个朋友甘凤池。他既有勇又有谋,仗义输财救助贫苦,也凭着用力吓退了县官。但是他从来不为钱财,只凭一时高兴。其他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马纯上,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都是一些聚集在南京的名流。杜少卿或许给人有点懦弱的感觉,明知自己被骗却一直这样的生活,直到把家资散尽,从此过着拮据的生活,却也与名流们生活的自在,可见他对功名富贵并不放在心上。而马纯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既有儒士的思想,又是一个正义之士。而他最后的结局也应正了好人有好报。

  在书的最后是以市井四大奇人的故事而结束的。一奇是熟黯书法的季遇年,他字写的尤其好却又不肯效仿古人,并且性情尤其古怪耿直。施御史让他去写字却遭到了他一顿臭骂,而和尚不让他写字他却自己研墨拿着破笔大写一通;二奇是做裁缝的荆元,他会弹琴,会写字,也会作诗,这与他家世代为裁缝似乎不太搭调,但是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裁缝难道就不能爱一些文学的东西么?三奇是卖火纸筒子的王太,他自小喜欢下围棋,有一天看到几个大老官围着两个人下棋,他便走过去也要下一局,一开始大家都看不起他,但是才下到一半那个高手就输掉了,人们才对他刮目相看,要请他喝酒,但是他拒绝了,他认为下棋就已经是最爽的事了,喝酒还有什么意义!作者这样安排不同正面人物的出场顺序自有他的道理,南京的名流已经逐渐消失,要想再找奇人只能从市井中下手了。

  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书中着重描写的并且吸引人眼球的还是一些腐朽的儒士,他们的腐朽生活深化了作者所想表现的主题:科举制度的腐朽!书中的反面人物有我们所熟知的范进,他是被周进一手提拔起来的。六十多岁的周进屡试不进,有一天跟着姐夫到贡生院里,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悲伤,竟然头触号板,大家十分同情他留给他集了二百两银子捐了一个监生,日后他又考取了举人,进士,做了广东学道,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他同病相怜的范进,五十四岁的范进也是屡试不进,周进把他的文章看了三遍才发现其中的奇妙,让他做了一个秀才,范进后来又考取了举人,又被周进提拔为进士做了山东学道。

  范进完全是靠八股成名,对于其他的东西一无所知,可见僵化的科举对人毒害之深。除了当官的腐朽,还有一些地方豪强勾结官府欺压平民,如严致和的弟弟严致中,邻居王二家的猪跑到他家里,他扣留了别人家的猪不说,当王二的哥哥去索要时还打断了他的腿。弟弟死后为了谋夺家产以哥哥的名义让弟媳把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为儿子,还满口道理。像他这样的反面角色还有如张静斋,为了夺取寺庙的土地让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有奸情,?让和尚不明不白的蒙受了官司。

  而最能反映科举害人之深这方面的就是匡超人。在最开始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对他颇有几分好感。他为了养活他的父母在杭州做小买卖。后来遇到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给了他十两银子并鼓励他好好读书。他回家之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刻苦读书,很快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做了一个秀才。但是不久李知县出事了,匡超人为了免遭连累立刻又跑到了杭州,在这里他开始彻底的改变自己。

  他首先是遇到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江兰和衙役的一个吏官潘三爷,这两个现在是他的恩人,以后有成为他向上爬的垫脚石。从他们这里他学会了待人应考和包揽颂词,日后甚至让亲弟弟成了他的替罪羊。他又因为曾经结识马二先生也开始为人家选文章,获得了大家的推崇。最无耻的是他竟然抛弃了糟糠之妻而取了恩师的侄女,当李知县的罪平反了升官的时候他就很不要脸的跟着他到京任官。

  后来潘三爷出事了,他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还有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竟然贬低诽谤马二先生,曾经的那个匡超人已经完全消失了,我们不能不说这不是科举的功劳。还有深受科举毒害的如穷苦的秀才王玉辉,他对科举满怀信心却年年不中,但是科举还是深深毒害了他的思想。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葬,公婆不允许,他却反而劝公婆让女儿做一个烈女,结果女儿绝食八天穿着孝衣而死,他却仰天大笑连呼“死得好,死得好”直到女儿入殓后,他看到妻子的悲伤才开始后悔。

  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科举给人的伤害,他向世人展现了这些儒林中人的卑劣以及无耻,但是这些人才是正真需要救助的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00字

  《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吴敬梓却与众不同,他将当时社会的角落投射得一清二楚。

  吴敬梓是康、乾年间的名人,《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敬梓写儒林外史的目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