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湘潭大学,周末可以去哪里玩?

【口播】关注升学就业,探索教育门道。大家好,我是姝然。您现在收看的是湖南招考特别节目《高校大咨询》。目前,省内外各大高校的招生负责人陆续来到招考演播室,展示院校特色,指导填报志愿。您现在可以拨打招考热线5参与到节目中来,提出您的疑问,发表您的需求,同时您还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招考》栏目微信号,在微信平台及时与嘉宾互动交流。本场我们要为您介绍的高校是湘潭大学。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现场的是湘潭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赵婵。赵处长,您好!

【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1.【主持人】湘潭大学对于湖南的考生并不陌生,1958年,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1978年,湘潭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据我所知,2018年9月6日,在湘潭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了重要批示,希望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这样一所欣欣向荣的老牌重点大学,肯定是很多考生心仪的目标。能不能介绍一下今年的招生计划?

【嘉宾】2019年,湘潭大学面向全国计划招收普通本科学生6030人,比去年略有增加。在湖南省内招生3020人,其中普通本科一批文史类574人,理工类1669人,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172人,地方(农村学生)专项计划505人,艺术类30人,职高对口升学35人,中外合作办学35人。

2.【主持人】填志愿选专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湘潭大学有很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能不能请您为考生做一些推荐?先请您推荐两个理工科类的,好吗?

【嘉宾】好的。湘潭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优势,这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学校目前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7个学科跻身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雄厚的学科实力支撑下,特色专业也有很多。我举几个具体专业类来说。第一是数学、计算机以及软件类专业。代表专业(类)包括:数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湘潭大学有“计算湘军”的美誉,数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计算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都是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2016年,北京大学汤华中教授受聘担任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2017年,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建“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2018年,京东集团在湘潭投资100亿元共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捐赠1000万在湘潭大学设立京东奖助学金,专项资助这一类专业。就读这一类专业,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发展前景都非常好。我重点推荐的第二类专业是新材料新能源类相关专业,代表专业(类):材料类、物理类、化学类、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材料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而湘潭大学这些学科优势非常明显,化学、材料科学等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入围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就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欧阳晓平院士,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钟建新教授。

3.【主持人】很多考生也非常关注一些文理兼招的优势专业,您能给我们重点推荐一下吗?

【嘉宾】湘潭大学文理兼招专业比较多。我重点推荐两个吧。一个是经济学专业。湘潭大学是全国消费经济学发源地,也是湖南最早拥有经济学博士点的2所高校之一,2018年湘潭大学经济学学科在湖南省排名第二,经济学专业也是国家特色专业。一大批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各大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担任高管。第二个是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是排名全国前10%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特色专业,法学院是全国10个国家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湖南省公检法系统75%以上的骨干力量都毕业于湘潭大学法学院。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湘潭大学的特色专业还有很多,2019年71个招生专业(类)中,有11个专业排名全国前10%;11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4.【主持人】今年,湘潭大学有什么新增专业吗?

2018年,我们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这两个专业,非常受考生青睐。今年,我们又新增了会计学(ACCA班)招生,面向全国招收60人,文理兼招。这个班最主要的特色是,按照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核心课程体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将ACCA的证书课程嵌入到大学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通过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ACCA考试通过率。通过ACCA考试之后,就业前景会非常好。因为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课,课程学习任务比较重,对英语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建议学习刻苦,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考生报考,考生高考英语成绩最好在120分以上(满分150)。

5.【主持人】据我了解,很多人都评价湘潭大学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嘉宾】湘潭大学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为什么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我刚刚介绍了我们有很多好学科、好专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好老师、好学风。湘潭大学有很多名师大家,也有很多男神女神教授。2018年中国758所高水平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上,湘潭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名全国第80位。关于学风,有很多媒体都曾经报道过。比如,就有一篇报道写道“有一种学风叫做凌晨六点的湘大图书馆”。学生们凌晨六点就开始排队进入图书馆学习,而且,不管哪个时间,校园处处都是朗朗读书声。正因为,这里,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生的培养质量非常高,学霸扎堆出现,学霸班级、学霸宿舍层出不穷。近两年,我校学生获得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奖励就有1333项,其中国家级达到了775项。前段时间,我们又有2个本科学生荣获了国际大奖,新世界数学奖,全球本科组只有6人获奖。学校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荐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为13%左右;毕业生继续深造率25%左右,部分专业考研率超过70%。2019届毕业生中有612人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80%被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录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国内排行榜中,我们的毕业质量高出了生源质量40多位。湘潭大学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是能够让学生“升值”的好地方。

6.【主持人】那么,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嘉宾】2014年以来,湘潭大学先后开设了数学类韶峰班、材料类师昌绪班、物理学类韶峰班、法学卓越班、经济学类韶峰班、公共管理类韶峰班、化学类韶峰班等7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并且为实验班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例如,材料类师昌绪班于2015年开设,第一届班主任是院士,第二届班主任是湘潭大学校长,第三届和第四届班主任都是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全部是一流师资。从目前来看,培养效果非常喜人今年,材料类师昌绪班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全班国内外继续深造率就达到了86.36%,而且全部是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其中有9名学生还进入了著名院士团队硕博连读。

7.【主持人】湘潭大学录取的调档及专业录取规则是怎样的呢?

【嘉宾】在湖南省,我校提档比例控制在105%以内。专业录取规则遵循的是分数优先原则。就是学校不设专业志愿级差,对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分科类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实施录取。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高分考生的志愿。在这种模式下,相对高分考生被退档的可能性较小。

8.【主持人】好的,那么针对高分考生有没有优惠政策?

【嘉宾】对于优秀考生、高分考生,我校有很多招生优惠政策。

第一是在专业录取方面,湖南普通本科一批进档考生,如果身体条件符合要求,专业服从调剂者,我校承诺不予退档;高考文化成绩(原始分)超过我校投档线15分(含)以上者,我们承诺满足考生所填报的六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高考文化成绩(原始分)超过我校投档线25分(含)以上者或高考文化科目单科成绩位于全省前万分之一以内者,承诺满足第一专业志愿。

第二是学校实施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湖南考生当年高考投档成绩位列湖南省文史类2500名以内、理工类13000名以内,且第一志愿填报我校并被我校录取,可申报“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科学业导师制培养;而且可以全免学费,额外还可以获得奖学金3000元。如果四年排名成绩靠前,四年都可以全免学费和奖学金。

9.【主持人】我们有一个家长关注的老话题就是“就业”,近几年湘潭大学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嘉宾】湘潭大学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示范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不少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比较高。80%以上毕业生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地级市;60%以上毕业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大中型国企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就业,出国留学或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湘潭大学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毕业生薪酬位列湖南省高校前三强。

10.【主持人】那能不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招生情况。

【嘉宾】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是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湘潭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兴湘学院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35位。近年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2%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兴湘学院2019年招生专业为26个,在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1463人。

11.【主持人】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微信平台上网友都有哪些问题。这位网友说:我家在湖南,我想让女儿报考湘潭大学,离家近,学校也很好,那我女儿的考分要在全省排名多少左右才有上线的希望呢?

【嘉宾】衷心欢迎湖南优秀学子报考湘潭大学。

根据往年的数据来看,湖南考生投档成绩省内文史类2600名以内、理工类14000名以内的考生,该分数段是湘潭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及王牌专业招生的主体,建议前两个志愿或第一个志愿填报湘潭大学,选择感兴趣的王牌专业或优势专业,湖南省文史类2500名、理工类13000名以内享受“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优惠政策。

湖南考生投档成绩省内文史类名、理工类名的考生,该分数段考生大多数优势专业都能上,建议第一个志愿填报湘潭大学,参考往年专业录取分数线,保持专业梯度,将备选专业填满,服从专业调剂,确保能录取。                 

湖南考生投档成绩省内文史类名、理工类名的考生,建议专业服从调剂,冲一冲很可能被录取。

【主持人】好的,今天非常感谢赵婵处长的耐心解答。通过这期节目想必大家对湘潭大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高校的相关情况记得继续关注《高校大咨询》,您可以拨打招考热线5参与到节目中来,提出您的疑问,发表您的需求,同时您还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招考》栏目微信号,在微信平台即时与嘉宾互动交流。

    如果是你的孩子,刚满15岁,高中还没毕业,就提出休学,去偏远农村走访比他还小的穷孩子,你会答应吗?

    在一片质疑声中,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记者的唐大柏给他投了一张“赞成票”。老先生说:“我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拍的照片足以用箩筐挑,但是,我最成功的作品只有两个:一个是儿子唐湘岳,一个是孙子唐天。”

    唐湘岳是6次中国新闻奖、一次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唐天虽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考大学,但他用3年多时间,走遍湖南、广西的贫困山村,捧出一本带着少年体温的纪实文学《我的乡村伙伴》,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只有把耳朵贴在大地上,才能听到草木的叹息”

    去年9月份,唐大柏刚刚过完80岁生日,记者走进他家。十几平米的书房,有两面墙是书柜,收藏摆放的全是他拍的新闻照片和剪报资料。

    温文而雅、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告诉记者:先前他当过区团委书记、县法官、县委办公室干事,可是鬼使神差,他就是想当记者。

    “1952年,我还是《湖南青年报》特约记者,从白水站上火车去长沙。车厢里全是人,有几个农民,拿着扁担,站在车厢连接处。列车员走过来,见扁担碍事,一边踢扁担,一边喊‘靠边’‘靠边’。我当时很气愤,扁担是农民的谋生家什,你踢人扁担不等于踢人饭碗么?于是我就给《人民日报》及《湖南日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居然发表了。”

    后来,唐大柏如愿以偿当上了《湘阴县报》记者。1960年,他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新闻界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从北京回来,湖南日报总编关建平告诉他:“别回湘阴了,直接到《湖南日报》来报到吧。”从此,他一直在《湖南日报》做摄影组组长,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老人家墙上,有一张黑白照片。一个幼童,身着短袖衫,头戴太阳帽,肩挎莱卡相机,单薄的身躯和硕大的相机有一种夸张的美。“这孩子就是湘岳。当时才3岁。照片的标题就叫《小记者》。”唐大柏说。

    21年后,“小记者”唐湘岳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湖南日报社,成了唐大柏的同事。有一天,全家人正在吃饭,突然发现外面浓烟滚滚,“老记者”和“小记者”四目相对,心领神会,扔下饭碗就往现场跑,一个拍照,一个采访。一组《军民齐心协力灭火灾》的图片在湖南日报上发表,时效性强、现场感足,获当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后来,“小记者”被调入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不久,“老记者”也从湖南日报退休。然而,每一个重大新闻现场,都是父子齐出阵。无论是“举报人的命运”、“解救小人质”、殴打教师事件、“98抗洪救灾”、“08抗冰救灾”,还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如刘先和、胡昭程、李春华、刘庚生、胡卫民、刘朝华、石雪晖、李黎明、刘真茂、胡志鹏、何遥……都有父子俩一起采访的身影。1998年,洪峰逼近洞庭,一路上都是紧急转移的老百姓。麻塘大堤上,除了解放军,就剩这对连救生衣都没穿的父子记者,急得解放军战士直喊:“危险,快离开!”

    了解唐湘岳的人都知道,他是每逢采访必到现场,最长的采访持续十几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过度采访”。唐湘岳一笑,说:“只有把耳朵贴在大地上,你才能听到草木的叹息。如果你不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你就没有办法真切感受他的快乐或忧伤。”

    湘潭大学学生胡志鹏,两个姐姐因病相继去世,八旬的奶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2011年志鹏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2012年父亲又被诊断为肺癌。

    第一次到志鹏家,尽管事先知道一些情况,但唐湘岳父子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家四口,备了三口棺材,志鹏、爸爸、奶奶,三代人都做好了最后的打算!

    然而,在记者面前,志鹏总是笑呵呵的。房间里挂着一本旧挂历,上面亮堂堂4个字:光明在前。

    志鹏沉默了一会儿,又笑了:“我本来是个乐观的人。这些年家境逆转,噩运不断,我一下子就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是哭在心里的我,一个是笑在脸上的我。去外面看病时,看着别的病人都有人陪,我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扶着墙去,扶着墙回,想着想着,我就哭了;回到家,见到爸爸妈妈,我又马上转哭为笑。爸爸是癌症晚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妈妈已失去两个女儿,眼下只有我这条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她的命根了。我‘笑’,是为了孝敬爸妈,这是儿子唯一能尽到的孝心了。”

    原来,“笑”是为了“孝”啊!唐湘岳父子背过身去,掏出纸巾擦拭泪水。

    《志鹏的翅膀》《志鹏的日记》《志鹏的兄弟》《志鹏的演讲》……一篇篇饱蘸着泪水的报道,在光明日报陆续推出;一份份爱心,向志鹏家的小屋汇聚。

    “一双翅膀受了伤,也可以飞向自己的蓝天,请你试着再坚强一点,让梦想从容走得更远……”青年词作家彭亮和作曲家江晖夜以继日,为志鹏谱出《我们的梦没有终点》和《爱是一家人》两首曲子;青年歌唱家谢佳卿、张映龙亲自到志鹏家,倾情演唱;湘潭大学、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志鹏筹款36万多元。

    “苦难本来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像驼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只能勇敢地面对。”多年来,唐湘岳父子奔赴在三湘大地上,为贫困农民、为山村教师、为每一个在困境中奋斗的人,泣血呼号。

    宜章县迎春镇中心小学校长李黎明,扎根山区27载。头一天晚上临睡前,还没忘了给睡在他屋里的13个留守儿童掖被角,第二天早晨就再也没有起来,几天前,他就说浑身酸痛,胸口发闷,却没想到去医院,只是叫来同事,按当地土法刮痧,没刮几下,听说退休教师彭石根家电路起火,抬腿就跑了。去世后,人们才发现,李校长一生都没做过一次体检。

    唐湘岳来到宜章后,发现“李黎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老师啊,您在讲台上还能支持多久?”在《李黎明: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系列报道陆续刊发的同时,一项针对乡村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同步进行。唐湘岳在光明日报推出“关注乡村教师”专栏报道,呼吁国家像实施“希望工程”一样,启动“黎明工程”,为乡村教师解困,被乡村教师誉为“感天动地的行动”。

“他的报道感性让位于理性,而又让理性饱蘸了感情”

    199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光明日报编委会关于嘉奖记者唐湘岳的决定》,表彰他在采写通讯《举报人的命运》时,展现出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张报纸,在自己的版面上,如此隆重地表彰本报记者,这在中央主要媒体中,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可见,编委会确确实实被自己的记者感动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忆起当年的那次采访,唐湘岳仍然感到惊心动魄——

    衡山县破获一起印制淫秽书籍大案,印书的人没有得到惩处,举报人李锦州、旷爱日夫妇却因为“砸了厂里人的饭碗”,而东躲西藏。

    “岂有此理!”5月23日,唐湘岳和父亲赶到衡山。一个老太太隔着门缝打量了他们半天,确认真是记者之后,才把他们让进屋。

    “当时,坏人扔到屋里的砖头,砸坏的花盆,都还散落在地上。”唐大柏回忆。

    老太太告诉记者:“他们俩口子躲乡下去了,孩子也转学了,我害怕……”

    当晚,唐湘岳与县委取得联系;5月24日上午,与县委副书记邹大华一起,费心周折找到旷爱日,当晚11时,县委在招待所召开表彰会,为李锦州夫妇记功,奖励现金500元;5月28日,印刷厂厂长、副厂长被撤职,公安机关组织力量追捕不法书商。

    生活中的唐湘岳斯文、平静、温和;然而,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他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1995年5月,唐湘岳应邀参加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报道,“一基”是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一基”是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本来是采访先进,却碰上一件“扯后腿”的事:长沙县跳马乡复兴小学操场被包工头非法占据,旁边建砖窑,操场堆砖,一堆就是8年。两任校长腿跑细了,嘴磨破了,没人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沙县是“两基”先进县,副县长是先进个人。“你不是先进个人吗?先管管这档子占校园的事!”湘岳当即将了副县长一军,拉他到复兴小学采访。副校长找个借口,金蝉脱壳——溜了。唐湘岳愤然退出“先进典型”采访,千方百计,找到了包工头,于是就有了以下这段咄咄逼人的问话——

    “你知不知道长沙县是全省普教先进县,副县长是先进个人?”

    “你的行为是不是给县里抹黑,给你们县长脸上抹黑?”

    唐湘岳说罢,趁热打铁,递上采访本,让包工头当场写下保证书。

    5月18日,复兴小学校长打来电话:“包工头派来拖拉机搬砖拆窑哪!”

    5月20日,复兴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上上了八年来的第一堂体育课;不久,光明日报发表了消息《八年第一课》。

    时光如梭,风华正茂的“小唐”,头发一天一天稀疏,“地方”开始支援“中央”了,人们对他的称呼也由当初的“小唐”,变成了“老唐”。但是,“老唐”稿件的产能一点都不减,冲击力一点都不弱。

    倒是他的老师,谦称自己是“我学生的学生”的吴恭俭教授,在唐湘岳前前后后的报道中,捕捉到了细微的变化,与先前的咄咄逼人相比,“他的报道感性让位于理性,而又让理性饱蘸了感情,很少让它外泄,热情往往被冷峻包裹,抑或被喜剧式的幽默讽刺融化。”

    原来,唐湘岳是把自己的锋芒用铁甲包起来,用力去撞击更大的一堵墙。

    看病人多开药,开检验单提成,收红包、拿回扣……是医疗行业“路人皆知”的潜规则,但就是无人“冒险”较真。终于有一天,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雄出现了,从医院内部捅开了盖子——这个人就是娄底中心医院医生、娄底市政协委员胡卫民。

    这一捅不要紧,仿佛捅开了马蜂窝,无数个“马蜂”向胡卫民蜇来。“胡卫民,你为什么还不滚蛋?你有点‘发宝气’,不应该当医生,应该去精神病院当院长!”有人给他打电话;就连来医院调查医疗腐败的人也责怪他:“老胡,你40岁的人了,咋还不清白,人家不敢说,你充什么好汉?”“不清白”、“发宝气”在湖南话里,是“犯糊涂、冒傻气”的意思。

    胡卫民意识到:潜规则这玩意,你明明看着它是一层纸,一头撞过去,背面却是一堵钢筋水泥墙。

    唐湘岳坚定地站在了胡卫民一边,连续在光明日报发文章:《他为何离开这家医院》《“为民医生”胡卫民为何举报医院问题》《“为民医生”的苦恼》……在许多媒体都习惯于说拜年话、唱欢乐歌的背景下,孤独的唐湘岳也和胡卫民一样,“发宝气”、“不清白”。

    唐湘岳是光明日报最著名的记者之一,省委书记都到家里拜访过他,可是,估计没有人能想到,他至今仍然住在长沙八一路附近的一栋老楼里,屋外的墙皮和屋内的装修一样破旧。推开房门是一张小沙发,在沙发上一伸手,能摸到他的办公桌;办公桌后面是个书架,书架后面是全家的卧室。知情人说:“湘岳没有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一家三口一直住在记者站的办公室里。”

    记者站站长,副局级,级别不算低;可是他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采访时,他是记者;出行时,他就是一个司机。

    去湖南采访时,我坐过唐湘岳的车,明显感到,他驾驭汽车的能力,包括他驾驭人情世故的能力,比起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差多了。真像胡卫民说的那样,他“真诚、执著、锲而不舍”!

“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是我坚信:找对了方向”

    唐湘岳家还有一张照片,一个幼童,身着短袖衫,头戴太阳帽,肩挎相机,单薄的身躯和硕大的相机有一种夸张的美。不过,这张照片的“小主人公”不是唐湘岳,而是他的儿子唐天。

    在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案件中,一些贪官嘱咐自己的子女“不要再从政,不要子承父业”。而唐湘岳却一直希望儿子做记者,就像当年父亲培养自己一样,来培养自己的儿子。

    不过,唐湘岳承认,儿子15岁就一脚踏进了新闻圈,是他始料未及的。

    2005年夏天,湖南少儿出版社准备出一个系列的社会纪实作品,希望有个小作者能从孩子的视角,去体验乡村、去解读同龄人的境遇。

    唐天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这孩子不仅有写作天赋,而且喜欢关注社会,目光犀利、见解独到,在报刊上发过不少文章,还开过专栏。

    “第一次走进我的办公室,唐天身背硕大的黑色耐克书包,脖子上挂着一副MP3耳机,白皙的皮肤,酷酷的头型,时尚,阳光。”湖南少儿出版社的编辑李芳承认,那一刻,她头脑里闪过一个疑问:这么时尚的孩子到农村,能适应么,能融进去吗?

    “我行!”唐天的自信给了李芳信心,也为自己争得了机会。

    刚开始的日子,新鲜、好玩、刺激,蹲圈的猪,犁田的牛,争食的鸡,还有乡下那些无拘无束疯玩的孩子;然而,真正和他们一起坐下来,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唐天还是被他们的贫困、无奈和苦难震撼了。原来,在城里孩子看来习以为常、甚至厌烦透顶的去学校读书、与长辈团圆,对他们来说竟是“不能承受之重”。

    张家界市永定区崇山小学11岁的小学生李娟,是唐天下乡后见到的第一个农村孩子。这个光着脚丫、每次要走十几公里路上学的孩子,这个一眨眼功夫就从树底下爬到树梢的野丫头,一提起爸爸妈妈来,目光立即黯淡下来。

    爸爸在外打工做木匠,很少回家;妈妈在她4岁的时候跑了。“她妈妈嫌这里太穷,连一块平地都没有,一辈子呆在这里不如不活,然后就走掉了。”李娟的奶奶告诉唐天。

    李林山是岳阳县三荷乡平龙小学五年级学生,爸妈在外地打工。大姐读职高,一个月回家一次;二姐在中学读书,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来给他做一次饭,够他对付一个星期。村民们经常看见李林山饿得捂着肚子蹲在墙边。

    有一天,一位村民以为李林山父亲回家了,就来找他。敲了半天门,没人开,但隐约感觉屋里有人。门没上锁,他进去到房里一看,李林山一人躺在床上,呼吸紧促,满头是汗。原来,他发烧了,躺了三天三夜没吃没喝。

    来到李林山的学校,校长也有一肚子苦水:“每个困难的学生,我们都想帮,但我们没有能力啊!我们学校300多师生,7个班,只有6间教室,只好把食堂腾出来上课。”

    随着接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唐天,这个参加过快乐男声比赛的孩子,在许多城市孩子沉溺于“小时代”的奢靡之时,看到了太多生活背面的真实。他困惑: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差别怎么就那么大?他愤懑: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把很多的钱撒在天空,让焰火绽放出美丽却虚幻的花朵,而忍心让祖国的花朵赤着脚坐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他思索:袁吉脸上的疤(跟着爸爸出外打工时被摩托车撞的)可以通过医学修复,但孩子心灵的伤疤,是不能修复的。

    本来,说好利用假期采访,但是眨眼之间,假期就过完了,于是唐天提出休学。“我宁愿自己推迟几年接着读,也要为乡村孩子呼吁,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有书读。”他愈往农村走,愈加欲罢不能!

    父亲和爷爷支持了他的决定。唐湘岳说:社会也是一本大书,面对这本书,他毕业了。

    媛媛不能接受母亲改嫁,与家里人关系紧张,唐天帮助她与妈妈沟通;亚纯“叛逆”,一言不合掉头就走人,唐天鼓励她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吴家三姐弟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但学费是一道过不去的槛儿,唐天和妈妈商量,资助她们9000元钱……

    唐天长大了。从此,在三湘大地的城市街巷、乡野村屯,凡是有重大新闻发生的地方,你都能看到一老一中一少奔波的身影。

    在宜章县长策乡,祖孙三代人共同翻越四座大山,趟过三条小溪,爬上海拔1600多米的狮子口大山。在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与现代生活几乎隔绝的大山里,唐天与大山卫士、“当代活雷锋”刘真茂一起巡山、拍照、采访。20出头的小伙子,下山后胡子长出老长一截,像个小野人。父亲和爷爷在山下迎候他的时候,目光里既有不舍,更多的是欣慰。

    2010年采访刘真茂的时候,刘真茂的妻子尧臣香一开始并不配合。2012年再去采访,恰逢刘真茂下山办事,和妻子都在家。我们第一次对她妻子采访。

    “他对这个家庭不够负责,但他对狮子口大山负责,对国家是负责任的。”尧臣香说。

    其实,哪一个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人,不都面临着家与国、忠与孝、舍与得的选择?刘真茂这样,唐湘岳一家不也是一样吗?

    唐湘岳的妻子,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结婚那年刚刚20岁。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从单位全身而退,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家相夫教子。

    唐天原来就读的是长沙雅礼中学——长沙四大名校之一,高考的名校录取率一直非常高,而唐天放弃了高考。

    我问唐天:“你对自己的选择后悔吗?”唐天摇了摇头,沉默了好长时间,眼睛望着窗外。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是一株向日葵,永远地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唐天说,“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是我坚信:找对了方向。”

    唐大柏、唐湘岳、唐天这三代人,有摄影师、记者、小作家,他们各有所长,但都特别能战斗。哪里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有值得宣传的新闻人物出现,他们就集合起来,带着相机、采访本、电脑出发。他们的目标,永远是基层!(本报记者 毕玉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科技大学附近有什么好玩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