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随言起 意从文抒 是什么意思?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内容

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

作者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写进书中。

有些故事读起来会有一丝亲切感,

正准备去看庙会的时候,父亲却让

上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觉得父母的这种行

为是不是没有顾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

虽然让晚上的睡相不好,

坏话,但她还是有优点的,如

和她聊到长毛的时候,她的精神,

了当时的社会的妇女的形象。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

很少了。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留下的后果。

我不但见到了一些旧社会的坏风气,

还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学习的地

方,就如书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先生从医时的老师,他为人非常的严谨、认

勾勾画画,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改出来,这也

对他充满了敬意。而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总之《朝花夕拾》向我们揭示了当时旧中国整体社会现象,落后、愚昧。也激励

我们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创造明天。

我发现中学阶段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

而这些文章大多都选自一本

,于是,老师让我们去读一读这本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部散

我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

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

回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

还是会有一些当初的味道的,想必还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本应该快乐的童年,

却被当时的封建思想笼罩着,

用了一些温情的文字来叙述的,

他把愤怒藏在了文字下。

篇巨作里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调出了当时封建思想的黑暗。

鲁迅先生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还是批评,

都会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

幽默。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

始很讨厌她,而且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

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

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

的隐鼠之后,不但对她的敬意消逝,而且极严重的诘问,甚至要复仇。再后来,

在我极度渴望着时,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这让我又一次对她敬佩

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留下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迅先生的童年吧,慢慢体会!

在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书中写的是鲁迅以前的回忆,内容

主要是作者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写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这本书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写得是作者的青年,

《氓》这首诗在诗经中太有名了,有名到据说这首诗已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高中生必读作品之一。那么,为什么会把这首怨妇诗列为高中生必读的作品?而对于即将成人的高中生们,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诗经女孩试着带你一起从女性自我觉醒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


一、《氓》这首诗的鉴赏

《》这首诗一共六段,通俗的说是一个弃妇以独白形式表现自己哀怨的诗篇。整首诗叙述了男女从私定终身到结婚,再到男子变心的整个过程,最后以决绝之情及自我觉醒作为结束。我们一起来看。


氓之蚩(chī)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的开篇写男子对女主人公热烈的追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民,人,犹言那个人。据《周礼》,野人称甿,甿即氓。蚩蚩(chī chī):傻乎乎、笑嘻嘻的样子。布:布帛。贸:交换。丝:丝麻之物。由“贸丝”句,可知诗中女子以蚕桑为业。这个小伙子看起来忠厚老实,拿着一摞布匹来交换女子的丝,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向她倾吐爱意,想与她结为连理,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乘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二章写女子翘首以盼想要在一起的心情。“乘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垝垣:高墙。复关:即回来的车。她时不时登上城边的破土墙,眺望远方,看不见他时,就泪流不止;看见他来时,就又说又笑,满面笑容。尔卜:为你而卜。筮:用蓍草算卦。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最后一句道出氓追求蚕女之动机。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shèn)。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三章是全篇的转折点。诗中并未叙述女子嫁过去后的生活,而是以一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直接引出女子沉痛的感叹。桑树的叶子很新鲜,好比女子鲜艳的容颜;斑鸠贪吃桑葚易醉,好比人贪恋爱情易受伤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女子的感叹中可知,她的婚姻生活一定是发生了某些变故,所以她才会劝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千万不要太过痴情,因为自己沉溺在爱情里面很难脱身。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dài)其行(háng)。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四章的起兴句有所变化,暗示了女子不幸的生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的叶子已经枯黄,象征女子容颜憔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自从她嫁给男子以来,就一直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无奈之下,只能坐着车子,渡涉淇水,返回娘家。她反复考虑之下,得出这样的结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二三其德”的丈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zháo)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ī)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dào)矣。


第五章中,女子继续倾诉自己在丈夫家多么的任劳任怨,结果换来的却是扫地出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对婚后悲惨生活的回忆中,可看出她的怨愤和悲伤,而更加悲惨的是她回到娘家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亲人毫不理解她的痛苦,反而还嘲笑她的遭遇。最后,她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后一章,既有一个我们熟知的成语“信誓旦旦”,也是女性的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人先用两句对比,将女子的痛苦形容得更深一层:当初相恋时,他曾海誓山盟,说要与她白头偕老,然而现实却是未及到老便已劳燕分飞,空留下满心怨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看那淇水,再怎么浩荡,也总有堤岸;而沼泽再广阔,也仍有边际,然而女主人公的痛苦却没有尽头。最后,她痛定思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她不会再期待男子回心转意,而是决心彻底把他忘记。

钱钟书在评价此诗时说,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子无良媒”而“愆期”,“不见复关”而“泣涕”,皆具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致。读完这首诗,好像读完了这个女子的前半生,不过女子最后的态度值得称赞!


二、从《氓》中看女性的独立意识

《诗经》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不是我们印象中单一的古代传统女性的形象,而是具有丰富情感和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比如《摽有梅》中急切待嫁的少女形象;《谷风》中遭弃的怨妇形象;以及《殷其雷》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等等。

这些女性的形象,都可以从《氓》这首诗中找到一点点踪迹。诗经女孩觉得高中课本选择这首诗的原因,主要是塑造出了女性意识之觉醒,无论是在男尊女卑盛行的封建社会,还是如今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独立和自我觉醒意识非常非常重要。


第一、女性在情感上的主动性。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几乎没有话语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大胆主动,更加体现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女性如何追求爱情的。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顿丘:卫地名,在淇水之南。一开始是男子主动,几番来往之后,这里开始有个小转折了,女孩子被丘比特之剑射中后,从被动变为主动。女子送男子送过了淇水,又送到了顿丘,就差送回家了。

“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愆(qiān)期:错过佳期。什么意思呢?不是我错过佳期,实在是你没有找好媒人呀!这里什么意思呢?周礼中俩人结婚必须经过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子没有请媒人没有各种礼节,所以女子最后说“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有怨气,秋天到了,不管有没有媒人,我都跟你回家。

我们现代社会,是不是也很多这样的现象呢?婚姻恋爱更自由了,两情相悦时,女人可以为你奉献她的所有。婚礼什么的都可以不要,只要你对我好就成。


第二,女性独立个体意识之觉醒。

诗经中有很多的弃妇诗,大多数是女子遭到抛弃后,苦苦哀求丈夫不要离去的。例如《遵大路》里面的女子,拽住男子的衣服苦苦哀求。还有《谷风》里面的女人,到了最后还是没有决绝果断,一直埋怨丈夫另有新欢但是没有愤怒,还希望丈夫回心转意。唯独《氓》这首诗里的女子,在遭遇到丈夫嫌弃之后,态度值得我们广大女性学习。

女子爱上了男人,没有媒人也无所谓,嫁给了男人后本以为婚后会恩恩爱爱,白头到老,不料“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男子婚后三心两意,暴躁易怒,女子婚后任劳任怨,也没得好脸色。

最后,女主人公觉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若是男主人公仍是这样三心二意而不懂得反思,那就算了吧!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离了你们男人,老娘照样好好的过!

要知道在那个社会,女子能有这样的觉悟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低下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样的地位。那么在这个女子的这段婚姻中,女子意识到自己绝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想抛弃时就抛弃了。既然男子三心二意,那么不如我主动提出分手,该放手时就放手,绝不拖泥带水,绝不苦苦哀求。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被丈夫遗弃,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第三,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及想要的事物,自我尊严的维护以及女性积极向上、充满乐观的心态。我们看其它的弃妇诗,格调都比较阴郁,到了最后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我们看这首《氓》,基本上到了最后都会眼前一亮,纷纷想为该女性鼓掌。

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不仅仅在于女人对于爱情的主动性上,以及遇到困难时女性的态度上,最重要体现在女性构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良好的心态上。人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波折,在面对波折或者困难时,不要等,不要靠,要努力积极的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能够做得到断舍离的,不意味着你的脆弱,而意味着你的重生。

综上所述,通过诗经中《氓》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专家们在筛选课标教材文章的用心良苦。无论是古代的女性,还是现当代的女性,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都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高中时候上最合适,她是送给我们女性成年的一份礼物,厚重而深远。

最后,欢迎和@诗经女孩 一起交流,说说你们的看法呀!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华夏国学院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社会角色及意义》 彭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抒己志的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