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门左道电影何时上咉旁门左道电影何时上映像一:?旁

旁门左道指的是:生肖【鼠】。

  •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在英叔经典电影中有哪些?

让我们至今毛骨悚然的恶鬼?

10.僵尸先生——任老太爷

僵尸先生中的任老太爷,是由包租公元华饰演.包租公凭借功夫声名大躁,熟不知僵尸先生是他早期的一部龙套剧,早期的他还做过李小龙的替身.任老太爷的僵尸形象十分逼真.一身官衣.一嘴獠牙

因年轻时,巧取豪夺一块风水宝地.经风水先生指点.

下葬二十年必须起坟.迁葬才能泽被子孙.在被迁葬时化身僵尸!

相信是小伙伴们害怕的角色之一.

09.灵幻先生——王婆

马贼中的大boss,王玉环饰演。

王玉环是香港电影中的御用女僵尸,和 王小凤被称为鬼后。

她还在僵尸家族中饰演小僵尸妈妈。

在剧中她是五仙帮帮主,在这五仙的解释是,

在南昆明有个名为五仙的马贼帮.其实五仙就是五毒的意思.

她身穿厚重铠甲,身披一件黑色斗篷.一双翠绿色的眼睛透着凶光.浑身散发一股浓烈的妖气,一副蛇蝎心肠且心狠手辣,

08.一眉道人——西洋僵尸

西洋僵尸大boss.法兰祖哈斯。

集可怕、狠毒、凶狠为一体的西洋僵尸.

吸食队长表妹的血成功复活,并反抗一眉道长和徒弟对他的攻击。

在电影中中国法术对西洋僵尸不起作用,

所以对付西洋僵尸的情节十分有看点。

07.金装鬼打鬼——霞姐

本片又名《甩皮鬼》《人皮锦衣》

甩皮鬼霞姐,被剥皮惨死,镇压在沙子下面。

最后让小伙伴们不小心放了出来,并前来复仇!

这里面霞姐回来复仇的画面大概是所有小伙伴的阴影。

06.驱魔警察——女老板

在里面英叔一改以往形象 ,变身变身警察。和日本邪教展开正与邪的对抗。

日本女老板是由日本动作女星西协美智子饰演。

是一位贩毒集团的老板,九菊一派邪教道术高手.

由灵界转入魔道,用邪术把自己变成妖.

05.人吓鬼——潮州鬼

戏班碰上一个潮州鬼,英叔得知潮州鬼生前被分尸,才阴魂不散。

众人为做好事,帮潮州鬼找尸骸,不料却错挖另一个恶鬼尸骸。

一时间.恶鬼把戏班弄的乌烟瘴气。

04.人鬼神——红袍火鬼

红袍火鬼,是一个生前爱杀生的女子,死后成为红袍火鬼

因为脸被英叔的女儿毁了一半而前来复仇。

红袍火鬼,在剧中的扮相,让人惊悚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凤鬼后在里面一改往日鬼怪形象,化身贤妻良母。

03.妖怪都市——比利和金莎

比利和金莎是雌雄大盗,仗着自己是降头师 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后被练成阴阳尸,阴阳尸前来找英叔复仇。

在这部电影中,英叔被阴阳尸完全压制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他们复活了好几次,很少有妖怪把英叔逼到这份上。

02.新僵尸先生——邪婴

道长英叔开设祭坛供奉那些被母亲堕胎,以致肉体毁灭无法投胎的婴灵 ,

祭坛中有3个邪婴,因三番五次被堕胎 变的戾气十足邪恶无比。

邪婴控制了仆人,附身莲妹身上。

英叔一边和众多僵尸打斗,一边和邪婴斗法。场面十分搞笑又紧张!

01.僵尸至尊——少坚

石坚和英叔师出同门,在剧中因风水问题以致餐厅生意不好,钱老板向二人求助。英叔以技胜一筹的茅山术来解决,石坚怀恨在心。石坚之子少坚修学旁门左道,

文才和秋生不慎将少坚打的魂飞魄散,石坚用邪术将儿子变成尸妖.前来复仇!

为什么这些恐怖角色,让我们至今记忆深刻。

首先英叔的电影经常是晚上拍摄,营造的那种恐怖气氛是实打实的,电影里特效也比现在5毛钱特效强多了,妖怪的剧情设定、特效、造型、服装、也是独一无二、十分考究的!

其次就是英叔的演技,把一个道士演得活灵活现,一件黄道袍,一把桃木剑,手起笔落黄符纸就做到胸有成竹。只要看到多么恐怖的妖怪,只要看到英叔在就不觉得害怕了!

  十二生肖压轴的己亥年已经到了,小猪佩奇先火了一把,老骥伏枥的“二师兄”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作为86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长久以来,他创作的“猪八戒”形象深入人心。在猪年到来之际,一向低调的马德华老先生被各种晚会、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缠身,以至于本刊记者打电话约这位老朋友采访时,他不是马上要上飞机、就是在活动现场……看来,己亥年到了,想要找到百忙的“二师兄”,非得有“大师兄”的本事才行。

  北京电视台2019春节联欢晚会要在大年初一, 己亥年的头一天开演,日前,进行了带妆彩排,记者在现场才见到了这位难得一见的“二师兄”。今年74岁高龄的马德华,干起活儿来还是那股一丝不苟的脾气,他提前5个小时开始上装,帽子和“肚子”都是当年拍摄《西游记》的原版道具,看来,北京台春晚剧组也真是下足了功夫,还能弄到30年前的原版道具,只是“二师兄”手持的九齿钉耙升级了,加入了现代新科技元素,外面电镀得光鲜亮丽,手柄处还装上了无线话筒。这下可忙坏了猪八戒,耍钉耙时还要记得及时调过来,用钉耙另一头的无线话筒来说唱,一把年纪的马德华,功夫不减当年,表现得依然可圈可点,赢得了现场观众满堂的掌声。马德华此次登上北京春晚的舞台,他带来的看点还不仅如此,还要与年轻的人气组合——乐华七子同台演唱,这种跨界的全新搭配,也是北京春晚的亮点之一,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倍感新鲜。

  马德华老先生在春晚现场的表演刚完成录制,就马上换了一身服装,按照事先和记者的约定,匆匆来到春晚录制现场的后台接受采访,面对记者所提的问题,他说:“北京电视台春晚剧组当时找到我,我就非常的高兴,也很激动,因为我是北京人,作为北京籍的演员,能够在北京电视台参加猪年的春晚,我觉得是非常荣幸的事,同时,能够在电视中给咱们广大的电视观众拜个年,这也是我的愿望。”

  己亥年春节全家难得团聚

  当问到己亥年春节怎么过?马德华说:“现在也不像以前物资紧缺那个时候备年货了,现在要买的东西什么都有,而且,更方便的网购一下就送到家了,所以,也没啥要准备的。往年过年都是大家在一起串串亲戚,过年就是一个团圆。我的孩子们在外面忙,过年也很难聚到一块儿,我们只是跟亲戚朋友聚一聚,拜个年。今年,我们一家四口也很难得的能碰在一起,孩子们从外地赶回来,所以,我们也想一起出外旅游,等于在外面过这个年。我个人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平安幸福,这是最主要的祈求,同时,我也期望咱们所有的观众朋友们猪年大吉,万事如意!”

  说马德华赶上己亥年肯定会忙得不亦乐乎,不如说马德华是不甘寂寞的人。记者在两年前采访他时就得知,出自传、与好莱坞合作拍一部电影、拍电视剧《猪八戒外传》,这已经是在计划之内的事了。时隔两年,马德华的自传《悟能》已经出版。他说:“您也知道,在电视剧《欢天喜地猪八戒》拍摄之前,我就开始准备想筹拍《猪八戒外传》了,只是因为琐事儿缠身,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但是,我一直有这么个想法,还是应该圆我多年的这个梦,加上有几个内行的好朋友出点子,我就更有信心了,目前还是要先把大纲搞好,然后再出剧本,争取明年能成形,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出来,还不好说。”

  至于马德华出书这件事,他说:“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人跟我说,你要写一本书。我说:写什么呢?他说你演的猪八戒深入人心,这个形象早已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里,就谈你怎么演的、怎么创作的,告诉观众一个真实又不为人知的你。那时的我感悟还没有那么深,当时毕竟才40多岁,我说现在出书太早,还没那么多的积累。后来,一步步地慢慢走过来,想写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人生的感悟也越发透彻,所以才能完成这本《悟能》的写作和出版,这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道理吧。”

  马德华作为西游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早在30年前,《西游记》热播之际,就有出版界人士来找他写书,当时他一口回绝了。说到花甲之年出书的初衷,马德华深有感触地说:“我写这本书,一般人都觉得好像是一种说教,但其实我就是讲一下我这70多年的人生感悟,是我人生经历的结晶,它完全不是那种流水账的记录。我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我多半生的感悟,所以,我给书取名叫《悟能》,这并不只是因为我演过猪八戒,而是,我演猪八戒是我人生历程里中最重要的经历。如果我能长寿,活到140岁的话,现在70岁就是过了一半,而这一半其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西游记》了。这本书里我最想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感恩,感谢我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贵人,也要分享我对大家的感谢之情。”

  马德华写的首部自传《悟能》是他一生的心血,看得出来,这本书出版之后,他的心态放松了许多。虽然,这本书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生活中所呈现的一些小事,但是,把他想说、想表达的都尽献于此,这足以让马德华释怀。

  谈到书中所写的内容,马德华说:“自传中很多都是一些细节,我除了主演猪八戒外,还在《西游记》中饰演了山神、强盗、白毛猴等十多个角色。那时拍《西游记》为了省钱,我们需要‘一专多能’,什么角色都能演才行。我用了六年时间演猪八戒,这在现在看来就是天方夜谭。要说用了六年时间取得了真经,那拍完《西游记》我的感悟就是人要快乐!在碰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时,都需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吴承恩先生对猪八戒的描写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样的造型被导演杨洁否了,她提出:“猪八戒和孙悟空必须拟人化,要有神。猪八戒要可爱、孙悟空要美。”马德华说:“拍《西游记》时,剧组的化装师是北影厂大师级的化装造型师王希钟,他根据杨洁导演的意图,决定用一种叫硫化乳胶的物质做造型。就是先用石膏在我的脸上倒出一个模子,在模子上再放石膏扣出一个凹模,在凹模上做一个猪八戒形象的模子,灌上硫化乳胶,放到烤箱里烤。在烤的同时还得有人一直晃烤箱,才能让乳胶面具烤得均匀,最后,再给我的脸谱上色,这才有了荧屏上,观众爱看的猪八戒形象。”

  说起来,马德华在拍《西游记》中也是最倒霉的了,师徒四人只有猪八戒和孙悟空需要贴脸。马德华说:“每天一大早起床赶到拍摄地点,在化装室门口闻着硫化乳胶的那股刺鼻味儿就想吐,心里要做好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真是不愿意化装。尤其是酷暑天气,面具用胶粘在脸上,汗顺着面具流到嘴里又咸、又涩,每次脸上都起了很多痱子,又疼又痒。比这更恐怖的是补装,就是把半截面具从脸上掀起来,用酒精棉球把里面全擦干净,之后再用刷子刷上胶水,像刷墙一样用胶水把脸刷匀,还必须要拿扇子把胶水扇得干一点,才能把沉重的面具装回到脸上。”

  马德华除了痛苦至极的贴脸谱,吃饭也成了他另一个痛点。他说:“每次拍摄到中午饭点的时候,我都是饥肠辘辘,但是,我和六小龄童的面具都不能卸,只能看着别人吃,实在饿得不行了就用勺子盛一点饭菜往嘴里倒,想喝水得用吸管。我的脸谱上有一双可爱的长睫毛,就是这长睫毛把我害苦了,因为粘假睫毛时,要先在真睫毛上粘乳胶,有时候一不留神,胶水就会把眼睛粘上,只能用酒精棉擦眼睛才行,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眼睛又疼、又痒、又不敢眨眼睛,您根本就想不到那种痛苦的滋味。要说高老庄,那真算是我的福地,在那儿拍的一场戏,还是重头戏,也是我在《西游记》里最‘享福’的一场戏,可以摘下面具。真的把面具卸下来,我反而感觉有些不自然,剧组的其他演员也说我摘下面具,瞅着都觉得别扭,一戴上瞧着就顺眼。”

  看到74岁的马德华,在北京春晚的舞台上耍起九齿钉耙,功夫不减当年,这应该归功于他的童子功。马德华的父亲喜欢武术,还让生性淘气、好动的儿子练武术,很快,马德华就喜欢上了武术运动。马德华说:“我喜欢练武术,也有恒心,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我是风雨无阻,一来可以增强体质;二来还可以在众多小伙伴面前炫耀。我父亲开饭馆,每天要卖早点,凌晨4点起床炸油饼时就把我叫起来练武,刀、枪、棍、拳、双钩,我样样都练。好多年后,我们的邻居,一位现在有名的画家见到我说,当时我练武都成了那片儿的一道景观了。父亲见我练得很用心,就带我到处去拜名师学艺,还被选入到体校武术队,师从中国京剧院的刘方亭老师,他也是李连杰的师叔。我还在1958年北京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长拳第二名、棍术第四名。现在回想起来,我从5岁开始就那么专心地练武术,受了很多罪,也吃了不少苦,终究还是在我从事的专业和拍戏的工作中派上了用场,只是遗憾没有拍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剧。”

  家里几代人都经商,马德华的父亲特别希望4个孩子都能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此,对马德华的管教也特别严格。可自幼对学习文化课不感兴趣的马德华却对京剧无比钟爱,起因是马德华的街坊是位老工人,他特别喜欢虎头虎脑的马德华,自己也没儿子,就认他做了干儿子。这位老工人酷爱京剧,那个时候,朝阳门外的重生剧场每周都有京剧演出,他都带着马德华去看戏。舞台上那些踩着锣鼓点、迈着四方步的角儿们,插着旗子,穿着鲜艳的戏服,尤其是刀马旦更是让马德华着迷,他说:“当时,记得那个武松演得特别棒,我回到家里就把床当成了戏台,我演武松、扮侠客,我父母看我的扮相都觉得挺开心。”

  正因如此,马德华刚上初二就和班里的几个爱好戏曲的同学要“改换门庭”,瞒着家长一起商量偷考北京京剧院。马德华说:“那个时候要考北京京剧院需要有学校的证明和家里的户口本,这就意味着在我面前有学校和家长两道关要过,那时,家里的户口本都锁在一个小木头盒子里,钥匙我妈妈拿着,我妈从小就很宠我,我就悄悄跟她说先瞒着我爸把户口本拿出来先去京剧团考试,好几百人考,只挑那么几个人,我不一定能考上,如果考不上也就不用跟我爸说了,然后,我就拿着个人攒的两块钱去北京京剧院报名考试。这第二关是学校了,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学校当然不希望学生中途放弃文化知识的学习,当时,我和几个学生就找到了学校的校长,央求他能否给开具证明,校长一口回绝,还教育我们要学习好文化课才能打好基础……我也觉得校长说得有道理,可我就是一门心思想干京剧这个行当。费尽周折,学校才答应给开了证明。” 马德华虽然很淘气,但是他却很聪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京剧院。为此,马德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凭借着童子功的武术功底和对京剧的执着爱好,他在京剧团饰演了很多重要角色,也颇受好评。

  盼星星,盼月亮,马德华终于盼来了瞒不住的事,一天清晨,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马德华家门口喊着:“你们家来信啦,好像是选取通知书。”从院里出来接信的正巧是马德华的爸爸,他莫名其妙地扯开一看,顿时就火冒三丈,等着马德华回来再好好算账!

  马德华知道背着爸爸去考京剧院的事露陷了,吓得他回家站在院里就没敢进屋,妈妈好说歹说,爸爸就是怒气难消。后来,还是惊动了马德华的干爹,他来家里劝说:“孩子是去学艺术、学本事,今后要安家立命,又不是去干不正当的事情,他那么热爱京剧艺术就让他去学吧,肯定会有出息的,文化知识今后还能再补,学京剧要是过了年岁可就学不成了。”马德华爸爸也是明理之人,几经劝说后总算同意了,还给马德华定了规矩,要学就不能半途而废,吃苦受罪也不能后悔。

  马德华进入北京京剧院开始学习京剧艺术时才14岁,他说:“那是1959年的事情了。学京剧真是受苦、受罪的事,一招一式都是功夫,我们那个年代不叫学戏,叫打戏,打骂是每天的平常事儿,学戏曲练功没有轻松的,每天都要靠墙倒立拿大顶、翻筋斗、踺子跳、溜嗓子、抻筋压腿,晚上痛得睡不着觉,我对师傅的‘残酷训练’咬牙切齿,怀恨在心。我放假回家洗澡时脱下衣服,身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这都是师傅打的印记,我妈看见了心疼得掉眼泪。因为和爸爸赌气,我咬着牙从来不叫苦。等我长大了,开始走上舞台唱戏了才明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在心里默默地感谢着严厉的师傅。”

  马德华在京剧院学满两年,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北京京剧团演戏。他记忆犹新地说:“我记得首次演出的是扮演《闹天宫》里的土地,就是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看蟠桃园的土地。看戏时不觉得有多难,上了戏台你就会意识到在台下练功有多重要了,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靠平时的积累出来的。我算是勤奋好学,每次表演咱们都不含糊。”凭借着马德华的出色表现,没多久,他就被调到了北方昆剧院,还是演丑角。马德华说:“学无止境,昆曲当时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中国比京剧要早。昆丑比京剧里的丑角技艺高,有些戏都失传了,我到北方昆剧院后,边学习、边演出,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曾经有人说,嫁人要嫁猪八戒,因为他幽默、体贴老婆。在马德华看来,猪八戒是一个幽默滑稽、有智慧,大智若愚的人。他做事总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特别知道疼人也很顾家,有事儿也不会往心里去。缺点就是好色,但色大胆小。猪八戒这个人物是最有人情味的,就像一个身边的朋友。马德华正是因为对猪八戒的透彻理解,才会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猪八戒。

  可能有很多人会对“二师兄”在真实生活中的感情状态感兴趣,对此,马德华也毫不隐晦,因为他对于妻子来说是个好丈夫;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好父亲。

  工作上顺风顺水的马德华27岁了还是个单身汉,好心的邻居帮他牵线,给他介绍了一位貌美高挑的北京姑娘侯玉敏,年龄比他小3岁,在军工厂从事模具检验的工作。马德华说:“我就没想在同行里找对象,邻居介绍了侯玉敏,正合我意,对她的第一印象很好,也很满意。我的家庭情况就对她实话实说,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父亲虽然开了个小饭馆,但是,家境也不富裕,我每月挣的工资30多元钱,自己留下零花的3块钱,其余的全部交给妈妈,补贴家用。”侯玉敏见马德华不仅长得很精神,而且孝顺、朴实,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好感。第二年初他与侯玉敏结婚,一年后,他们的儿子马洋出生,从此,夫妻二人上班、养孩子,过起了既辛苦又有天伦之乐的温馨生活。

  家和万事兴,马德华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后,事业上也是得心应手,相继主演了《杜鹃山》《沙家浜》《桃花扇》《智取威虎山》等,还在戏剧电影《血溅美人图》中扮演男一号吴三桂,成为昆曲界的一颗小星星。尽管马德华成了腕儿,可他每月的工资依旧是30多元钱,他们一家三口与父母兄弟共同住在东四的一个大杂院里。孝顺公婆的侯玉敏,每天凌晨早早起来开始煮粥、烙饼、配小菜,然后给公公、婆婆和兄弟姐妹送去,马德华看着孝顺媳妇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一大家子人有说有笑,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转战全国各地拍摄的《西游记》剧组,开弓没有回头箭,夜以继日地拍摄,马德华一年几乎回不了家,他的妻子侯玉敏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公婆和儿子,还要料理一大家子的家务,琐碎又辛苦,但侯玉敏对此毫无怨言。但是在1984年初的一天,灾难发生了,侯玉敏坐公交车去工厂上班。在西单路口拐弯处,为躲避迎面驶来的大卡车,公交司机紧急刹车,导致公交车上一位身高体胖的中年妇女摔倒,重重地砸在侯玉敏的左腿上,造成她严重的骨折和韧带断裂,昏厥过去的侯玉敏被送进现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紧急救治。当时,马德华正在扬州拍《西游记》,他接到父亲的来信已是侯玉敏出事的4天之后了。信中说他媳妇很有可能一辈子瘫痪……信还没看完,马德华就泪如雨下。杨洁导演得知后,一边安慰着马德华,一边安排他回去照顾夫人。马德华说:“当时的拍摄很紧张,剧组每个人都不能掉链子,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我的爱人却出了事故,我感觉就像房屋塌了一样无助。还记得杨洁导演无奈长叹一声说:完了,完了,猪八戒要回去照顾‘高小姐’了,戏拍不成了!’双重的压力,一时让我透不过气来。”

  随后,马德华心急如焚地赶到医院,眼前的妻子让他惨不忍睹,她面色消瘦憔悴,左腿被固定在架子上,还打着厚厚的石膏,动弹不得。见到丈夫,她尽力露出微笑说:“你怎么回来了?”此时的马德华再也忍不住在眼眶里含着的眼泪说:“我不拍戏了,就在医院好好照顾你。”侯玉敏怀疑地盯着马德华道:“你真不想拍戏了?”马德华点了点头,然后将头深深地低下,不敢正视妻子的眼睛。侯玉敏说:“当时我就看出来他的心思,我太了解他了,也了解剧组不能因为他要照顾我而影响了拍戏进度,因为他一直以能出演这一角色为荣,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他怎么可能放弃呢?转天,我托人把我的姐姐和妹妹叫到医院,然后对马德华说让她们两个轮流在医院照顾我,你还是回剧组吧,《西游记》都拍了一年多了,怎么能中途放弃呢!”听到此时,记者对面前的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肃然起敬,她的大爱和心胸是那么的宽广和伟大,真为马德华老师能拥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妻子而感到难能可贵。

  在妻子的劝说下,马德华在医院只待了两天就返回了剧组。他说:“我离开医院的时候别提有多内疚了,这些年,我就没有尽到一点做丈夫的责任,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又不能在她身边照顾她,我当时就想,以后要好好地报答她。那时打电话不方便,我不管拍戏再忙、再累,也要每天给她写一封信,先是询问她病情恢复的情况,然后再讲讲剧组里好玩的事情让她开心。她接到我的信就及时回信,就这样,我们俩每天通一封信,等《西游记》拍完,我们写了300多封信,总共有一大箱子,现在还留着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旁门左道四不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