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哥哥张国荣的好人品表现事件,越多越好

始于颜值,羡于才华,忠于人品,这是人们对张国荣的描述。

而他在同行中也声誉极高,林青霞说:“在香港演艺圈像张国荣这么重情义的人不多。”

他不喜欢别人叫他Leslie或张国荣,而喜欢别人叫他“哥哥”,因为这样会显得亲切。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称谓,与他出生的家庭有关。

“哥哥”兄弟姐妹共有十个,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曾是香港洋服店的裁缝兼老板,因为忙于生意,即使对最小的孩子也没有过多的父爱和关心。6岁时,人们向他问起父亲,张国荣说:“我跟他不熟。”后来,在英国攻读大学一年级时,父亲突然中风,从此张国荣返回香港,学业也就此中断。

从小爱的缺失,成为张国荣一生追逐爱的渴望。

他喜欢被人称作“哥哥”,也因此成为他的专属称谓,而他也果然像哥哥一样关心、照顾着所有人。

一直到香港红磡体育馆的告别演唱会上,他还是向观众发问:

这部《胭脂扣》,男女主用情至深,以致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符号和纪念碑。人们评价:“如果说电影《胭脂扣》是一幅画,而主演张国荣和梅艳芳则是给它添入了情感的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张国荣的十三少和梅艳芳的如花成就了《胭脂扣》,让人们见识了一段流芳百世的悲戚幽怨无望的情,见识了一对男女对于情爱所不同的坚持和绝望。

张国荣在剧中动作不大,言语不多,但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记。

对于《霸王别姬》设计程蝶衣之死的一场戏,张国荣概括总结为三句话:一是虞姬个性执着,要死在霸王面前,二是蝶衣想以自杀来完成故事的情节,三是年华老去,不能接受,蝶衣选择自杀,因为他是曾经那么芳华绝代而又颠倒众生过。

演讲中,张国荣极力表达:

这段演讲中,人们读出了张国荣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读出了与导演的深度契合,读出了和观众的坦诚相待,读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崇敬。

对于自己的每部影片,张国荣都是身心投入,情感投入。他在演艺方面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非常人可比。

拍摄《霸王别姬》时,他提前半年跟随专业老师学习京剧;38.9度高烧的他,仍然坚持压腿……以至于他成为了人们励志的象征:“连张国荣都要熬十年”,意喻优秀的人还在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

任旧日路上风声取笑我,任旧日万念俱灰也经过,

风再起时,默默地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

我纵要依依带泪归去也愿意,珍贵岁月里

寻觅我心中的诗,风再起时

寂静夜深中想到你对我支持

再听见吹呼里在泣诉我谢意

作者ID:lisachan716一日,众人闲来无事热议起哪个艺人的名字在网络中别字使用率最高的问题,一时众说纷纭难见分晓。争论中有同学随手在电脑上敲出三个大字张国容,顿时各派纷纷偃旗息鼓。其中一人道:连名字都会写错还如何奢望能对其为人的了解?想到这些年来张先生来时走后的漫天风雨真是不能不叫人感慨芸芸众口却容不下一个造物者的光荣,百感交集中难免对多年来各方人士的种种论调进行回顾汇总,也让身处象牙塔而涉世未深的我见识风雨,亲历江湖。
一、一无所知、无知无畏的宏观论 提示语一:“变态”。 与此交相辉映的还包括人妖不男不女娘娘腔等。
每当闻此观点我都驻足流连,不忍远离,甚至来不及悲愤交加、血涌额顶就迫不及待地紧随其后准备洗耳恭听。首先,论者与我观点相悖可谓大相径庭,而我自知年纪尚轻又才疏学浅所以不会放过任何博采众长、兼听则明的机会,况且张先生早已有云见仁见智。其次,论者如此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想必定是对张先生其人其事了如指掌,知之甚深。联想到近代史上诸如梁启超、闻一多等仁人志士均是仗义执言、针砭时弊的雄辩之才更是对论者身上沿袭的狷狂之气寄予厚望。本着八卦有理,娱乐无罪的阴暗心态热切盼望论者能以行云流水的文字、铁证如山的论据佐证其论点的言之凿凿。或是独家野史爆料或是绝密丑闻公开我都满怀好奇、殷切期待。在下对信不信有神的回答一向唯物主义,故亟待有识之士早日打破坊间流传张先生真善美的传言,让执迷不悟的老荣迷和重蹈覆辙的后荣迷们早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我对论者醍醐灌顶式指教的迫切期待可谓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不料,论者往往点到为止、一言以蔽之,三两句无不用其极的谩骂侮辱后便没了下文,看似歇斯底里、痛心疾首实则无事生非、无聊至极,犹如街犬狂吠,只闻其怒不知其详,令人徒增厌恶罢了。只是枉费了我不耻下问的虚心一片,哀哉,哀哉!
既是罗列出以上众多激情四溢又直捣心窝的尖利形容而论者又往往虎头无尾权当泄愤,那不妨我就说几句,说不好。 说到男女易装、男生女相或雌雄同体、阴阳调和可谓古往今来、源远流长。从花木兰代父出征、祝英台负笈游学的女扮男装的历史佳话到京剧名旦梅兰芳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卓越成就世人或津津乐道或叹为观止,不至趋之若鹜也不见口诛笔伐。放眼华人娱乐圈,影帝成龙、周瑞发、梁家辉、刘德华等均有荧屏女装扮相,梁朝伟、郭富城着过裙,动力火车成员留了多年的漆黑长发,NicholasEason也梳过麻绳长辫大摆Pose。如此尝试,角色需要有之,增加卖点有之,标新立异有之,娱人娱己有之,大都跳不出商业需要、娱乐炒作的窠臼。未见恶评如潮人们也至多闲话几句,一笑置之。可偏偏到了张先生这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变成石破天惊、大逆不道的不伦之举。从媚态百生的程蝶衣开始一些怀疑妄测便蠢蠢欲动,妖娆魅惑的高跟鞋更是让部分低级趣味者一片哗然,到了Passion,设计大师Jean Paul Gaultier的心血变得不值一提,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的踏歌起舞被视而不见,艺术总监和舞台表演者张国荣的苦心孤诣几乎惨烈为孤注一掷。 当时尚看点成了三级卖点,当舞台艺术敌不过炒作技术,当激情热血换来冷嘲热讽,剩下的纷飞长发,暧昧短裙和走光照片似乎已不足为奇。我得承认,比起手持火炬就能联想到奥运,身穿宇航服就能理解为登月的舞美编排,From Angel to Devil的舞台设计理念确实不那麽让人吃得消。多少不曾亲历现场也未细看碟片的人理直气壮的叫嚣不就是从男人到女人嘛。一场春夏秋冬的热情让恨他的人更加咬牙切齿,爱她的人愈发胸有成竹。那些曾经用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另类早已如过眼云烟般烟消云散,那个唯一把这些作为影视表演和舞台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而严肃对待并使之升华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的人却饱受流言蜚语、侮辱践踏。不复盛世光年的香港娱乐圈有人用勤奋尝试无所不能,张国荣曾经固执地坚守只有我能。
如果你因为舞台上张国荣的驳发着裙而怒发冲冠我倒劝您大可不必,如此大动肝火倒显得张先生成了此举开天辟地式的人物,那才真是承蒙您抬举。放眼世界,由古及今他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若硬要定义倒不如说他是把此类风格穿的最正式妥帖、扮的最具个人风范、形神与舞台最浑然天成、气质与表演最相得益彰。如果你是因为张国荣反串的女性角色而对他恨之入骨我倒比较匪夷所思。你是觉得他扮得不像?抑或根本就对反串表演深恶痛绝?其实每每谈及前者我都难免自惭形秽、自叹弗如,想我纵使生就一副女儿身却不及一年近不惑的男子将女性塑造的俊美灵秀、风情万种,心中难免醋海翻涌、怅然若失,不提也罢,不提也罢。如果您是因为后者的缘故那我想与您没有共同语言的恐怕远不止我一人了。另外赘言一句,电影版《笑傲江湖》中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同样是武侠电影史上一次经典的反串,其飒爽英姿的扮相让人感受到凛凛生风的侠者之气,但我还是要不知天高地厚地洒点狗血,林姐姐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她英气逼人的俊朗背后仍难掩东方美人的风华,那是暗涌着的一抹若隐若现的娇柔。或许可以这样说,她的东方不败无出其右,可反串效果尚未登峰造极,套用张先生的一个理由因为她美。即已跑题不妨再啰嗦一句,诸位看官如谁有张先生在生活中驳发着裙、搔首弄姿的照片或图像还望不吝赐教,因为我对此人平日不是休闲就是西装的素色简约装扮不满已久,日思夜想其能有惊世骇俗或春光乍泄的易装生活照外流,也不枉他背过花样繁多诸如变态”“易装癖的骂名,只是心只恐,不会再遇上。

这个词如果放在2003年的41号之前来形容张国荣恐怕出此言论者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自从过了那一天就似乎恰如其分了。人们会说街头有乞丐,战争有难民,这麽多家庭破碎的,那麽多事业破产的,好像谁都比他有资格跳楼,他什么都不缺凭什么自杀?他是怨天尤人、死钻牛角尖的孱头鬼吧,他是没事找事、自找别扭的小心眼吧,他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无胆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先生自1977年出道,一路熬到1984年事业方见起色。期间,被人冷嘲热讽过、经历嘘声四起过、求婚被拒过、生活困窘过,可那时他活着。身处谭张争霸时代,他过节收冥币,寓所收蟑螂,汽车被刮花,生日遭诅咒,那时他也活着。跌宕起伏的1997,他为电影几乎客死他乡,复出个唱被渲染成三级表演,坦诚感情后大批追随者弃他而去,母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那时他依然活着。如此不堪一击、小肚鸡肠的懦夫为何等到事业如日方中,交际得心应手,感情细水长流,财富日积月累后才死?是不是有点太晚或者说已经没这必要了?
他什么都不缺?那抑郁症是什么?医学上的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会肌肉剧痛,会消化异常,会幻想幻听,会抑制运动。既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那是不是可以说张先生缺的是健康,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唯有这两个字才是使人生命得以继续的首要前提。
他穿过事业的凄风苦雨熬成一代巨星,涉过唾弃谩骂换来笃定情感。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资格向他解释何为坚强。毕竟大多数人没他名字来的响亮,大多数人没他事业做得成功,大多数人未曾亲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死后真的一切随风。他只是不幸生病了,努力治疗了,医治无效了,人就离开了。不得不强调的是心胸狭窄是一种性格,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前者活得很蠢但不会蠢死,后者活得很累治疗不当会被累死。得了癌症就死得冠冕堂皇,死于抑郁就千夫所指,甚至当安乐死都在立法提案中被逐步宽容和理解的时候,张国荣的死还依然是一部写满歧视挖苦的反面教材而天地不容、人神共愤。我不时困惑,张国荣究竟是自杀还是杀人了?
好多人叫嚣一个跳楼轻生的人凭什么值得纪念!据我所知,张先生的蜡像位列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伟人馆不因为馆长是荣迷,来自世界各地前往香港拜祭的人不都是就职于航空公司的乘务人员,把西方愚人节潜移默化为东方哥哥节的也不是什么政府号召却都体现了社会主流声音对一个传奇的肯定;据我所知,为纪念张先生登台的艺人均是义演性质,纪念他的演出多是非赢利目的,追随他多年的Fans也早过了狂热追星的年纪却都是为了延续一个人的艺术生命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据我所知,各大门户网站的CEO不是什么荣迷,各大报刊杂志的总编也并非与张先生沾亲带故,海内外电台电视台的台长与张先生更扯不上什么渊源却均会选择某日不约而同地推出纪念特辑。如果觉得不可理喻你可以质疑他们。
是不是自杀的人就不值得纪念?无论你生时怎样热心公益,为人怎样谦逊善良,事业怎样成就卓越在你倾覆自己生命之舟的那一刻就都被定格为死有余辜。那梵高的画应该一文不值,《老人与海》该是海明威的一个笑话,胡桃夹子早该停演,王国维算不算死不足惜?而苟且偷生一辈子,庸庸碌碌一辈子,得过且过一辈子是不是就叫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被后人记住的究竟是人死亡的方式还是人活过的姿态?
2003年的四月一号,一名空军飞行员和一位香港艺人分别离世。好像以后每逢此日都有人提及此事。无非要一褒一贬借此彰显热血青年的愤世嫉俗、政治觉悟。想来不禁令人莞尔,张先生生前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记得他。这愿望真好,不是永远爱他或支持他,只要记得就好。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活在一部分人心中也不可避免地活在一部分人嘴上。每每有人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张先生都会首当其冲地作为参照物被人摆上擂台与一干隔得山高水远的人对垒一番,结果不言而喻。
以王伟为代表的英模英烈以及无数为国捐躯、服务社会的奉献者声名显赫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无论是付出的还是牺牲的时代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不可能将其抹杀。个人的历史成就及社会价值是靠自我实现而不是靠对比完成的。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名字比才能体现他人名字的不朽,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死法比才能体现他人死法的高尚也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祭日比才能体现他人祭日的重要。换而言之,倘若有人认为纪念张国荣是因为他身份特殊,死法独特,祭日特别那我只能叹你无知无畏了。

提示语三:活着时没多少人知道,死了才成了传奇。 可以说这是对张先生众多非议中最让我神伤的一句,不是因为它有多大攻击性或打击面而是因为正是这句话才让我看到在中国特别是内陆有多少人对他的误解不仅仅是其隐藏着的人格思想还包括其一目了然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无视传统社会下人们对同性恋的讽刺歧视,可以忽略地域差异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也可以理解其艺术前卫性与主流思想滞后性产生的碰撞冲突但唯独不能容忍人们对其专业成绩的亵渎与抹杀,这甚至比对他人格的侮辱更让人心寒,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名叫张国荣的男子在中国流行艺术领域来过的意义。
他一生出演五十余部电影,十七次最佳男主角提名当选三次。有八部作品入选香港金像奖协会评选的百套最佳华语片,为男星之首。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成为影迷票选的至爱男星,《霸王别姬》亦成为我最喜爱的十大电影首位。他在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于金像奖25周年之际当选银禧影帝。他一生出版四十余张唱片,举行过三百余场个人演唱会,获得过包括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和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终身成就奖金针奖在内的各种不计其数的音乐奖项。同时他参与创作近四十首歌曲,获得过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连任两届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的CASH音乐大使。他亲自编导过多部影视作品、音乐MV并在热情演唱会中亲任艺术总监。没人知道的张国荣其主演的《霸王别姬》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百大不朽电影,没人知道的张国荣拥有近二百场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没人知道的张国荣当选日本NHK网站评选的国际十佳男演员,没人知道的张国荣荣获马来西亚民选的十大杰出青年。作为香港娱乐业的价值核心,张国荣的没人知道是因为其在慈善捐款时没有敲锣打鼓、昭告天下,他的没人知道是因为其不用广告狂轰滥炸、同一首歌唱遍天下,他的没人知道还因为其对艺术前瞻性的追求与诠释注定要承载不同于常人的孤独与沉重传奇不会是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F4,不会是妇孺皆知的布兰妮,不用是完美无瑕的榜样”“英雄,不一定是被政治宣扬推崇的标杆”“旗帜。毕竟,知名度不等于影响力,社会效应不等于人性价值。但传奇一定是丰富的、深刻的、卓尔不群的甚至饱受争议的。它无需被铸杯立传、镌刻不朽只须深植人心、铭记不忘。张国荣不是国内第一个正值盛年而陨落的艺人,而放眼华人娱乐圈又有几人担得起传奇的赞誉。这些年来我渐渐了解了他饱受非议的感情,逐步适应着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与之沟通,可以尝试追随他的脚步领略艺术的深邃与开阔直到理解他对生命残酷的选择。生前已被誉为香港活着的传奇的张国荣死后才被一部分人知道而为另一部人所不愿接受,也许恰恰是我们的悲哀才造成了他纵身一跃的无奈。
还记得告别时整个香江的离愁别绪,还记得复出时红馆满场的座无虚席,还记得热情时密若繁星的荧光点点,还记得送别时不忍顾盼的泪光闪闪。缘何会有众多的无知无畏者口不择言、出口伤人? 我想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他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

二、略有耳闻、盲人摸象的微观论提示语一:同性恋 背后的潜台词或引申义还包括滥情堕落私生活糜乱
上述这个称谓恐怕才是造成今时今日对张先生种种误解非议的万恶之源,它是人们可以对张国荣这三个字肆意凌辱而理直气壮的尚方宝剑。在某种程度上同性恋的身份几乎凌驾于张国荣演员、歌手的职业之上成为他另一个不可回避又暧昧莫名的代名词,别管他得了几个影帝,拿了几个演唱终身成就奖,是个如何全能创作型艺人,成为了怎样独领风骚的艺术先驱都不可否认他是华人世界最著名的同志的事实。人们被林奕华的才气折服,看着关锦鹏的电影感怀,读着白先勇的小说思考,骂着张国荣性向的龌龊。公益事业做得再多也洗刷不尽他作为边缘人群的罪恶,为人再平和纯善也摆脱不了媒体的捏造炒作。无论他怎样谨慎低调地处理自己的感情生活,怎样用长相思守证明自己对爱情的诚恳,怎样耗尽心血地试图用艺术打动观众,在很多人眼里没能爱上女人的张国荣就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原来对同性矢志不渝的专一比对异性朝三暮四的背叛来得肮脏,对感情发自肺腑的流露不及对婚姻遮遮掩掩的搪塞来得磊落。

是啊,万众追捧、拥蹙无数的大众偶像怎么能活得真真切切、敢爱敢恨呢?他就应当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唱一辈子陈腔滥调、演一辈子正人君子,何必锐意创新、挑战自我?落得守旧派批判,卫道士们诅咒。他就应当虚情假意、圆滑是故,何必敢怒敢言、抱打不平?靶子一样被无良媒体的乱箭射的千疮百孔还依旧我行我素。他就应当半遮半掩、含糊其辞,扮个孝子慈父,管它爱人作何感想,何必率直坦荡、飞蛾扑火,物欲横流的娱乐圈谁还把爱情当真?那么多婚姻出轨的,背信弃义的,酗酒嗑药的,飞扬跋扈的都装成一脸无辜的伪善心安理得地接受崇拜者的顶礼膜拜,他演技那么好却连自己都骗不了。
当他在访问中坦诚自己是个双性恋时,在这个绝大多数非爱同性既爱异性的东方传统世界里他破釜沉舟般地把自己狠狠孤绝了,从此异性恋视他如瘟疫,同性恋唾他虚伪无担当。无来由地想到一句台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视死如归,意思是把死亡当作回家。他赤裸裸的诚恳背后有着自我剖析的血淋淋。难道说自己是异性恋?抛开别人的质疑窥探不谈他如何面对自己与唐先生十八年的感情?说自己是同性恋?难道他当年向毛舜筠的求婚是个儿戏,与倪诗蓓、杨诺思等人的过往是场幻景?有些实话常常让聆听者觉着残酷得难以接受其实往往对述说者本人更加残忍得无以复加。
被人记住的究竟是张国荣是同性恋还是身为同性恋的张国荣?我姑且自我安慰道1989年告别前的张国荣默默无闻直到1997年复出个唱上的出柜才飞黄腾达的吧!

无脚鸟寓言的一语成齑到虞姬自刎的注定结局,世人眼中的张国荣似乎是自演艺生涯开始就有的放矢而刻不容缓地向着自己的人生悲剧疾驰而去、马不停蹄。他孤独寂寞的童年、离经叛道的爱情和人戏不分的表演犹如写满了宿命的预警暗示着他作为悲剧注脚的必然结局。人们认可他的美丽也认定了他美丽得脆弱,就像各类媒体大肆渲染于他哀怨凄绝的角色却吝啬于捕捉他笑靥飞扬的神色。既然他生命的终点是团阴霾的黑又怎能叫人承认他人生的过程叫做绚烂的红呢?他离开后人们方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却要摆着一副明察秋毫、先知先觉的了然历数他自我毁灭与其悲剧性格暗合的种种。我不禁哑然失笑,他既是忧郁迷惘、人戏不分,人们就早该想到无脚鸟终要落地、虞姬难逃一死,既是结局如此意料之中、顺其自然为何还有难以置信的震惊,难于接受的恸坳?
他待人以诚,懂得感恩,偶尔没心没肺地开别人善意的玩笑,时常心直口快地拿自己开刀。他有一张忘记了时间的脸,有一颗忘记了衰老的心,一个无邪的孩子?一个优雅的男子?哪个是他?哪个都不是完整的他。他不是不忧郁却不是只有忧郁,他不是不快乐只是没能永远快乐,他从来不是个完美喜剧却也不是注定的悲剧,在一切人生的宿命与冥冥的注定面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敬畏。
肝肠寸断的一天几乎抹杀了他神采飞扬的二十六年,对生活他是那样肆无忌惮地大笑过,对未来他也曾那样眉飞色舞地憧憬过。我早已厌倦了旁人谈起他时或一脸凝重或闪烁其词,口口声声爱着他的人不是心如刀绞就是泪水涟涟,如果一个人留给你的伤痛比快乐多那结论是要么这个人不值得你爱,要么你不配爱这个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曾对2003年的愚人节不以为然,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之后的每个四月一号无能为力。他身前你一无所知或无从帮助,他身后你懊恼追悔或痛哭流涕。他生前你就不曾看见一个真真切切的他,他死后别人却从你眼中看见一个宿命悲剧的他。他把人生最美的年华和最好的日子留给了无数与他无缘亲见或无缘相交的人,有那么多动人的歌声与经典的影像交织在温暖的记忆然后凝练成一句淡淡的感激天意碰着你,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庆幸让你欣慰吗?
生命的最后他留给自己问号,留给世界叹号,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他不曾真的离去是因为他用一生的给予装点了太多人的青春路里,每段泛黄的往事都有历历在目的甜蜜得以让每段温馨的回忆都能常驻心里。如果生病也是一种宿命那至少让我们在拥有这种宿命之前还能对某个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回应……

张国荣唱歌与XX、演戏与XX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的争论犹如一块彰显艺人实力的试金石被人反复使用并屡试不爽。对于个体价值的认同好像非要通过比较方能得以实现,不争个你死我活誓不肯罢休。作为曾经桑普拉斯的忠实球迷我同样庆幸当年天之骄子阿加西的出现得以让二人联手缔造了一个属于网坛的伟大时代。如今独步天下的费天王真的是实力旷古烁金了吗?曾经纵横F1的迈克尔·舒马赫难道没有一丝孤独求败的惆怅吗?回头看着如今娱乐圈的尘嚣甚上、尘土飞扬倒真是向往乐坛曾经廖若晨星、灿若星河的时代。说几个代表性的歌手:
许冠杰在粤语歌坛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如今解读香港流行音乐他已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醒目符标写入香江歌曲文化发展史,其个人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作为Leslie的良师益友,粤语歌坛的一代宗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甚是淡泊低调,时常让我感念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泊情怀。相信很多人对他的敬仰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因为年龄和机缘的关系我听谭咏麟的歌不多,但丝毫不影响其大名的如雷贯耳和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粤语流行歌坛极具影响和号召力的人物而存在。不曾亲历谭张争霸时代的硝烟滚滚自然让我平和了许多,时光真是一剂使人健忘的药,曾经水火不容的积怨争斗如今还剩几多?斯人已逝,校长也难复当年之勇,想想很多人曾拥有过那样一段星光璀璨的回忆,有些该散的就散了吧。到头来时光洗礼,惟有风采会留低。
张学友应该算是华语歌坛中备受专业人士肯定和歌迷推崇而争议最小的实力派唱将了。个人认为其最大的贡献是在后谭张时代将粤语歌曲继承发展的同时对国语歌曲的贡献,这也很大程度上扩大提升了其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歌神称号当之无愧。另外,很负责任地说我很赞同Eason当年对四大天王那番备受争议的评价。
我始终认为听歌者的好恶与个人成长际遇有很大联系,喜欢上的往往是种缘分,就像爱情一样,恰是在合适的年纪遇见了对的人。歌曲原本就是一个个或喜或悲、调和情感的故事,歌手也只是个讲故事的人。听得入耳或许是喜欢其讲述方式或者仅仅是因为其中恰好诉说了属于自己的心事。那不如就恣意地徜徉在这份共鸣里,何必为故事之外的高低贵贱喋喋不休呢?厌倦了不妨离开,如果爱,用心爱。

至于电影,毕竟演员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作为暴露于这个复杂整体外部的关键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却也不是成败的唯一。所以我最大的遗憾是张先生没能亲自掌舵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即使原是近在咫尺。那样我们或许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修为、精神诉求和艺术理念……就此打住,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演员。
周润发他身上有股扑面而来的王者风范和巨星气息,台上的神话台下的典范,荧幕上呼风唤雨生活中平易近人,做人和做戏一样有口皆碑。他对张先生我一直有种长兄如父的错觉,一个是峰峦之巅的伟岸,一个是木秀于林的恬然。前段时间看了《黄石的孩子》,发哥霜染的白发让我恍惚他与哥哥已是一代人的遥远,蓦然想起当年风继续吹时,天高云淡、纵横四海……
梁朝伟最具奖项号召力的文艺片旗手。既然获得如此众多的专业肯定也无须我再赘述。只是感觉梁朝伟的忧郁是黑暗中触不到底的迷惘,叫人感伤,而张国荣的忧郁是绚烂中如影随形的脆弱,让人心疼。而王家卫之于二人,对前者是一衣带水,对后者只是……眼光够毒辣。
周星驰窃以为他是香港演员中把一类影片演到登峰造极并自成一派的唯一一个,够癫狂,够无厘头,够周星驰。但坦率地讲不是太对我胃口或者说我不太会欣赏,所以不敢妄论。只是偶尔猜测被冠以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名号是否也曾是他的初衷?
梁家辉一杯陈酿的酒。他可以悠然调和各种角色的味道又不失自己的甘醇,没有让人惊艳的外表却有让人沉醉的底蕴。镜头前千变万化着,镜头外含蓄内敛着,主观地认为其个人魅力不逊于演艺才华。 另外,黄秋生和刘青云也是我很欣赏的全能型老戏骨,尤为钦佩黄秋生在表演以外的文化造诣,他们欠的似乎只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扛鼎之作。

其实对张先生电影的感情主要源自他所塑造的某些荧幕形象的不可复制性。就像李小龙之后会有成龙、李连杰,有些东西会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你总能在后继者身上看到来时人的影子。而随着张国荣的乘风而去他所独有的某些风格也将随风而逝,他不是个例而是个特例。人总是会格外珍惜失之不返的东西,绝版、孤本莫不如此,何况有些是留也留不住的。

对于张国荣人们可以嫉他才华横溢、妒他卓尔不群、怨他宁折不弯、恨他绝世独立;可以唾他十八年的挚爱是个男人,笑他功成名就后难逃纵身一跃的命运;可以为商业利益凭一知半解在他生时胡乱吹捧,为市场需要而闭门造车在他身后鞭尸炒作,偶尔我也会困惑但凡与张国荣做比人们往往会忽略其歌艺、演技而大谈对其私生活的嗤之以鼻。好像很少有人对比张国荣与周瑞发、梁朝伟等人的歌艺,与谭咏麟、张学友等人的演技,对于显而易见的人们往往无暇顾及,对于难解难分的却总是争斗得乐此不疲。对一人赞誉有加就要对另一人破口大骂是何道理至今我仍百思不得其解,对于我来说只有张国荣的娱乐界是不现实的,没有张国荣的娱乐界是不理想的。
谈及张先生就会不可避免地提及一些与他同时代或同级别的艺人。每逢此时莫不瞻前顾后、诚惶诚恐,既怕言多必失招人忌恨又怕言不由衷违背良心。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着实不想惹是生非。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倒真让我好生羡慕那些一无所知、无知无畏的宏观论者。不顾事实、不理责任、专为挑事、只图泄愤。文人墨客的雅号不是人人当得,跳梁小丑的丑态可是个个扮得。那样我也可以逞一时之意气,图一时之痛快,刷屏狂呼张国荣谁能代替你地位!然后下线关机狂笑而去,所谓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三、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理想论提示语一:“绝世美男子”、“美丽尤物”。 写下这句话不能不说冷静中带着残忍。他理所当然的可以衬起诸如风华绝代”“艳与天齐等华丽的修饰但终究这等形容不是因他诞生或者说他的价值不仅仅源自一副美丽的皮囊。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全神贯注于《霸王别姬》心无旁骛,不是每个人都全能情投入在《春光乍泄》心平气和。所以有人会说荣迷喜欢夸大其词,有人会说张国荣长得不过如此。我会说前半句是片面的,后半句我是勉强同意的。当他蓄起须茬、驳起长发摘下偶像的面具与歌迷以思想对话,当他描淡眉毛、画出眼袋露出变态杀手的一脸萧煞张国荣就不再是一个让人垂涎三尺、可供把玩的花瓶。当他再不会有新唱片问世,再不能有新电影上映,报纸杂志再不出现他的新闻,大街小巷再不贴满他的海报,你认为一个仅仅是美丽的张国荣能被人永远记得吗?

不承认张国荣演艺水准的大有人在,以他的长相与舞台扮相当个绣花枕头还是绰绰有余的吧,可奇怪的是确实显有耳闻张国荣就会耍酷扮帅,完全是个美丽花瓶诸如此类的言论。这样一来,偶像派没提名,实力派未当选,如此身份模糊的一代巨星着实罕见。那我可否这样理解,把他单单定义为偶像派确欠缺公允、有失全面,把他定义为实力派又实在让人醋浪滔天、心有不甘,凭何一人独占其美?既然美丽是显而易见的,实力是莫衷一是的,那不如省略前者强调后者。所以张先生难得地偶像实力兼备却无奈地提名、当选皆失。实际上我对此人对事业不专一的不满由来已久,做好唱歌本行不算还要去电影届分一杯羹,这边在乐坛拿奖那边电影颁奖礼也有提名,这让人家演一辈子戏还没出过一张唱片的怎么办?这让人家唱一辈子歌还在客串演戏的怎么办?这让人家无线科班出身号称影视起家的怎么办?无怪乎他遭人嫉,有人恨,还一腔热血地想做导演,可否有人畅想过王家卫饰演何宝荣是何景象?所以他在电影届屡遭暗算,个人形象频遭打击,导演梦想功亏一篑是不无道理的。
丐帮帮主洪七不也仰天长叹过嘛,天妒英才啊!

当然对张先生的认识我不会自欺欺人,他的不足我了解两处或者说是挖空心思、吹毛求疵地找到两处。其一是素闻其数学水平不佳,这让理科出身的我多少有点自鸣得意,但这也属他自我揭发并在日后极具战略性眼光地挑到一金融界才俊辅佐,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想我至今专业未有建树更别提第二领域的登台献艺,故一时得意顷刻化为乌有。其二是我以自己五年的书法浅薄功底大言不惭地说一句张先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实不敢恭维,单其中文签名就如同其舞台表演风格般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但联想到此人英语水平相当于我的国语水平,我的英语水平勉强等同于他的国语水平,而我的粤语水平仅相当于他的日语水平后我选择沉默是金。另外我也自我揭发一下,他到阿根廷后已是满口的西班牙文而我到阿根廷后还是满口的中文。
从小我就懂得一个道理:当你还不能与某人相提并论时请先不要对他指手画脚,在语言上把巨人踩在脚下不如在作为上踩在巨人的肩膀。

好像喜欢了很多年的曼联,过去是放肆张扬的红色如今是激情澎湃的老特拉福德,对张先生的欣赏以前是扮演角色时的他现在是角色之外的他。抛开艺人身份的先入为主对张国荣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姑且称之为人格力量吧。因为他我会听听Elton Matisse多些。知道他对任白粤剧的痴迷,对黄铭昌、吕寿琨等画家的推崇,对Lalique水晶的钟爱和对Art Deco风格的欣赏。然后听闻他怎样孜孜不倦的投身工作,怎样尽心尽力的提携后辈,怎样全心全意地热心公益,怎样义无反顾的突破自我。通过他你可以触及艺术乃至生活领域一个更为广阔的外延而通过这些外延人们才能看到一个不只深谙于流行娱乐的张国荣。虽然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还会背道而驰但这并不妨碍你去了解一颗清雅高贵的心。知之而无畏地说,与张国荣的演技相比,张国荣的长相不值一提,与张国荣的人品相比,张国荣的演技不值一提。想到他家中曾挂有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香的对联,或许对他的认识只需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提示语二:“本色演员”、“人戏不分” 颇感无奈的是持此论调者多半还是对张先生的电影作品略知一二,甚至往往还会摆出一副专家学者的姿态由张先生的电影角色深入到其个人精神内核,由他对角色的演绎方式上升到其本人的做人哲学。一番浮想联翩、天马行空后得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张国荣是个本色演员。 何为本色演员?依我愚见即精神层面上的特型演员。比如某些扮演伟人的特型演员要求在外形举止上与原型相近相似而本色演员则是在思想内涵、性格气质上与剧本角色契合统一,简而言之就是演来演去都是演自己,不过是委婉地形容戏路狭窄,演绎方式单调罢了。
所以,因为张国荣气质的忧郁疏离才诞生了阿飞,因其内心的妩媚阴柔才塑造了虞姬,因其性格的孱弱怯懦才符合常骚,因其情绪的颓废绝望才造就了罗医生。它使我大彻大悟到原来好演员不是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苦心钻研剧本、深入体验生活而是由演员个人性格命运与角色人物的特质特征是否如出一辙决定的。也就是说黑社会头目演绎《教父》最合情合理,传媒大亨出演《公民凯恩》最恰如其分,只有联邦特工才是007的最佳人选,唯有智障人士才能让阿甘名副其实。做完以上分析我的死党得到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身为数学系高材生又自诩为科学狂人的他明显比Russell Crowe更具扮演数学天才的本色,显然《美丽心灵》的选角并不成功。支持我下此结论的是我身后一言九鼎的金马奖评委们,他们曾用毋庸置疑的理由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同志身份的张国荣理所当然地可以演好同性恋的何宝荣。

于是怒火中烧的我和忘乎所以的死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依此逻辑迅速窥测出属于张先生的本色,即:他一边是黄药师的诙谐搞笑一边是欧阳锋的冷漠残忍;一面是李兆荣的慈父情怀一面是卓一航的侠义理想;在梦中是宁采臣的痴憨酸腐于现实是革命党人的凛然傲骨;它可以对一个男人至死不渝,做唱一辈子戏的承诺也可以对另一个男人反复无常,念不如由头来过的咒语。所以,他既是宋子杰又是十二少,既是宋丹平也是赵港生,他身为郁忠良兼任顾家明,不但是教父洪中还是杀手彭奕行……
如此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人物性格命运都被简明扼要地归结为本色进而泰山压顶一般地扣在张先生的头上。于是人们可以将旭仔镜头外揣摩步伐的专业态度忽略不计,对革命者屡次鹰飞的敬业精神置若罔闻,把虞姬唱念做打的苦功一笔勾销,对枪王苦练射击的勤奋熟视无睹。承蒙错爱,张国荣犹如天赋异禀、有如神助,无论角色职业多五花八门,人物性格多复杂嬗变人们都能在演员本人身上找到与之匹配的本色自圆其说。看来某人真是应了那句颠倒众生吹灰不费。恕我愚钝,如此浩瀚的角色人物之间我竟看不出任何相似共通之处,除了多年后我唯一一个重大发现:他们的扮演者都叫张国荣。
her
诚挚问候第34届金马奖的评委们。

提示语三“殉情”、“殉道” 提起张先生的总能勾起人们无尽遐想引来一片众说纷纭。就比如如果他们是相爱的他又何以离开的这般惨烈决绝?就比如如果他们已是冷却了的他又何以临死仍不忘感激,赠之万贯家财毫不犹疑?一个四十六岁已是见惯风雨且心智纯熟的成熟男人被塑造成了以身殉爱却并不高大的情圣”“情痴,可以想象剩下唐先生的角色定位又将何其尴尬。大概现实的情感太叫人绝望才会让炒作的秃笔妙笔生花,人们宁愿相信一个血肉横飞的殉爱神话也不愿承认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佳话。佳话虽然真实却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神话虽然虚幻却是几乎个个遥不可及,那不如扼杀佳话守望神话,不是谁都能一个人活出两辈子那至少暂且给自己平淡无奇的人生加点刺激或寻求个平衡吧。不知人戏不分的究竟是纠缠不清的我们还是早已置身于事外的他?

有很多声音设想如果最后与张国荣并肩前行、风雨无阻的是个女人,他们就是模范夫妻、情侣典范了吧?回头想想如果是个女人哪会来的风雨,支持掌声恐怕都避之不及。举步维艰仍矢志不渝的却恰恰是为了一个男子,多少流言蜚语,多少阻挠打击,恐怕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甘苦自知。还有很多声音窥测如果张国荣的背后站着的是女人,他还会不会在愚人节开这么残忍的玩笑?其实我很想试问:如果他背后站着的不是那个男人那么张国荣还会是今时今日你我所看到的张国荣吗?
很多人能将张先生的贡献娓娓道来也对他的感情讳莫如深。想来可笑,人们凭什么宽容、凭什么原谅甚至他凭什么需要你的理解?没人以张国荣是个同性恋为骄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张先生对爱情的坚守与担当足以让每个人肃然起敬。 五年后还能想起一个瘦削的男子于泪雨纷飞中在旁人的搀扶下望着一张曾经的电影剧照哀痛得潸然泪下。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却又不是全部,没有因为一个人而走下去也并不意味着在爱情里他就不是至死不渝的唯一。 谈此话题难免论人隐私,无意沿袭了诸如《苹果日报》等八卦媒体的无耻行径实感愧疚,就此作罢。

至于说到殉道,首先涌入脑海的不外乎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既是舍生取义的悲壮惨烈又有回天乏术的无可奈何。难道唱片有销量,电影有票房,既有人文价值兼备娱乐效应的张国荣也到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地步?我也时常矛盾这等言论究竟是抬高了他还是看轻了他。纵然他作为艺术先驱义无反顾地走在文化探索的前沿但其也同样是香港流行娱乐工业下的产物,脱胎于此并在商业化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他的虽未必一呼百应却不致无人问津,何以用?况且他尚有未灌好的唱片,等开拍的电影、酝酿中的舞台剧甚至是一步之遥的导演梦,如果不是饱受疾病折磨难道他不知护道远比殉道有意义得多?他也曾提到过Aged gracefully,不曾亲历他青春肆意时代的我曾多么渴望亲见优雅着老去的他,甚至一如《廊桥遗梦》中的Clint Eastwood ,再不是摄人心魄的惊艳却满载岁月凝重的洗练。时常感怀于陈淑芬女士的一句话那不是他的决定。传奇也许永远是镜中月、水中花,每个人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拼凑起来却又不再是全部。我们只能在一知半解、偏听偏信中兜兜转转、自以为是。欣赏太遥远的人往往是因为他(她)的人生历程与你生命有过的交集,不曾心灵相通并不代表他(她)奉献给这世界的不曾影响过你清淡平凡的生活,淡淡地欣赏一个心在咫尺身在天涯的人也是种与爱情无关却同样美丽的缘分。
寒假时去,在一个下午坐在靠近小樽运河的酒吧打发时光。只记得那个午后有个黯唖的男声一直在嘶吼着,从《Never grow old》到《Forever young》。朋友突然说他其实很想知道我究竟想舆论如何看待张国荣,我说你不妨试试看。 于是,问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张国荣?答一:哦,我不太了解,不过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答二:我想他是个好人。…… young……” (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国荣很会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