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一线人员有补助吗

零感染率,零密接,零公共卫生事件,零投诉。在走出闭环第34天后,北京昌平区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蕾,走入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表彰名单。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王蕾所带领的赛事服务保障组服务于北京若干家住宿保障签约饭店之一。他的工作不在赛场上,服务的也并非是一线运动员,可在王蕾看来,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拼搏与奋斗的力量。

不是一线 仍要24小时值班待命

王蕾记得,进入闭环的日子,那是1月20日,他到达北京龙城温德姆酒店,担任起赛事服务保障组的组长。这所酒店位于昌平,入驻的人员并非运动员。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包括转播方、新闻、电影工作者在内的一部分媒体工作者。“高峰期有500多人,我们的保障组需要负责入驻人员的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对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

赛事服务保障组共11名成员,王蕾是其中唯一的医生。这项工作需要24小时值班待命,这意味着他需要白天在医务室工作,晚上也需随叫随到。胃肠炎、牙周炎、胃炎、皮肤过敏是当时相对常见的病,最令人紧张的是感冒发烧,“有时还需要转诊,联系冬奥定点医院。”把病人送过去还不算完,判断转诊风险、随访,回酒店的隔离,这些程序工作也一样都不能少。

比起日常的看病,核酸检测是王蕾和他团队最花心思的地方。原则上,北京冬奥闭环内人员需要每日进行核酸检测,而媒体人们的工作一早出发,回到酒店常常是后半夜。所以每天晚上的十一点,是团队最紧张的时候。当时,保障组没有完整的入驻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外企业提供的人员姓名,还多以拼音呈现,“我们要通过系统督促查找当日没有检测核酸的人员,核对到了人,还要逐一通知,所以总需要花费时间。”

王蕾在闭环内工作了55天。对比进入酒店前的照片,王蕾身材眼见得瘦了一些,最明显的是头发,一个多月没理,长长了不少。

2月19日,患者因外伤缝合需拆线,医生主动联系单位医务科配备无菌拆线器材,避免了一次转诊。受访者供图

不敢懈怠 心里的一根弦绷到最后一刻

3月16日,是王蕾离开闭环的日子。他还记得最后一天自己的心情,“心里一点儿没松劲儿,生怕有什么我们顾及不到的事情,也怕在疫情服务上会出现什么我们没想到的漏洞。”没到最后一刻,王蕾心里的那根弦,还是绷着。

在医院,王蕾工作的科室是MICU,也就是内科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紧张的地方。这里的每件事情都涉及生命,“哪一件事做的不及时,都可能会对病人的病情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注重每一个环节。”王蕾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带着对生命的万分尊重。

“虽然不是时时刻刻在工作,可一旦到了病房、手术室,就要把很多事情抛诸脑后。”王蕾说。

在他看来,在闭环内的医疗保障服务和平时的工作并不一样,闭环中没有在病房中会面临的“极致时刻”,这里的医疗需求不再涉及生死,也少了太多的叹息和遗憾。

而在另一角度上,从事两份工作时的心情又是有相通之处的——王蕾说,他每时每刻都带着敬畏,在医院的时候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闭环里,是对工作的敬畏,“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水平,这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

不遗余力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战斗”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王蕾记起冬奥会期间,酒店里曾经向自己求助的一位媒体工作者,“他是冻伤,手上有很严重的冻疮,还起了两个非常大的水泡。”王蕾猜测,对方或许是一名摄像记者,“手在户外放的时间长了,没了知觉,可能自己都忘记了。”

这是一种在王蕾日常工作中很难接触到的外伤,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大夫会诊指导。很多次,王蕾叮嘱对方,不要再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但其实劝也劝不住,他还是会日复一日地扛着设备去户外。所以作为医生,也只能每天随访、打电话,看看伤口情况。”

在王蕾记忆中,他所服务的冬奥工作人员们,很多身体出现问题的原因都与那个阶段的忙碌、熬夜和紧张的工作氛围有关。“你就能感受到,不只是我们自己、为我们保障的同事、领导在全力以赴,还有所有参与到冬奥会上每个环节的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做着自己工作。”

事实上,王蕾清楚,自己的同事、团队、志愿者的家庭,在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有的老人生病,自己是医者,却不能回家陪伴,有的家人需要做手术,这个时候,自己也无法陪在他们身边。”

赛区里是运动员的赛场,而在赛区外,为冬奥冬残奥会服务、工作的人们,也在完成着需要单枪匹马,且只属于自己的一场“战斗”。

王蕾觉得,那意味着所有人不计较得失,以大局为重,为令人期待的顺利、完满、成功,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10:55 来源:人民铁道网 作者:胡志强 刘真珍 蒋远智

  人民铁道网讯(胡志强 刘真珍 蒋远智)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一张由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拍摄的2020年春运照片也出现在开幕式上,照片的主人公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站客运员唐铮铮。

  2月5日9时许,刚送完一名重点旅客准备下班的唐铮铮,掏出手机一看,发现自己的照片亮相冬奥会开幕式的信息已经刷爆了朋友圈。

  “真的非常荣幸!昨天晚上我值班,没看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今天早上听说我工作的照片亮相开幕式,我特别激动。目前正值春运客流返程高峰期,我将用实际行动,服务好春运,服务好旅客出行!”唐铮铮高兴地说。

  1997年出生的唐铮铮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妹子,25岁的她已经经历5个春运,服务岗位从站台、候车厅到“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成都局集团公司党内“初心品牌”——马廉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每一次岗位的转变,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和历练。经过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唐铮铮积累了许多客运服务经验,褪去了刚入路时的稚嫩青涩,变得成熟稳重起来。

  “我本就不是外向的性格,还记得刚入路时自己业务不熟,旅客一句问题就能难得我脸上发红。”唐铮铮笑着说道。现在的她,不仅能熟练地为旅客解疑答惑,还精通售票、检票、站台等客运业务,成为了服务旅客的“多面手”。

  “今年春运,重庆北站旅客人数相较去年有明显回升,候车厅内明显可见人流攒动,在马廉服务台前问询的旅客也多了起来。”重庆北站客运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唐铮铮每日主要负责答疑解惑、便捷改签、失物招领、投诉受理、急难帮扶、重点旅客接送等工作。每日接班前,她总会提前来到值班室,查看电脑系统里面重点旅客预约人数和情况,并仔细记录下来,提前推着轮椅到进站口或相应站台等候旅客的到来。如果临近时间还未接到旅客电话,唐铮铮还要主动致电询问旅客情况,以免旅客错过列车。

  “服务无小事,细节见精神”是她的工作标准。春运期间重点旅客预约较多,平均每天可接到好几十个预约工单,经常是在出站口刚送完一个重点旅客,又得推着轮椅到进站口接另一名重点旅客,中午按时吃饭的时间都屈指可数,只能在空闲时间回到值班室吃几口同事为她打来的、早已凉透了的盒饭。

  除了做好马廉服务台的工作,唐铮铮更是重庆北站党员疫情防控突击队的一员,她每2小时要巡视一次候车厅,提醒候车厅内的旅客佩戴好口罩,检查“妈咪小屋”内的设备是否齐全,发现需要帮助的旅客并解决问题,一天下来,她的微信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在朋友圈里名列前茅。到了晚上最后一趟车从重庆北站发出,唐铮铮才能稍作休息,揉一揉酸疼的小腿,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我只是千千万万铁路职工的一个缩影,也和千千万万铁路职工一样,在为旅客安全保驾护航的路上全力以赴,以坚守诠释责任和担当,温暖万千旅客的归乡之路。”唐铮铮说。

1月18日下午北京市二龙路医院举行冬奥医疗保障队出征仪式,院领导和部分职能科室科长在三楼示教室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在一线的两位同志共同参加出征仪式。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在即,我院按照区卫健委冬奥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选派出两名综合素质俱佳的同志,医生张欣宇和外一病区护士刘宁芳前往冬奥会保障驻地参加国际医疗保障任务,任务直至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闭幕。

出征仪式上院领导通过视频逐一对两名同志进行嘱托,希望大家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好身体做好个人防护,相应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也表示,让她们在一线放心工作,医院和科室就是她们的坚强后盾。同时院领导还提出此次保障任务不仅仅是一次疫情防控保障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代表的不仅是医院形象更是代表着国家形象,使命光荣、意义重大,要求两名同志要继续发扬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当好东道主,向国际友人展现出中国医务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崇高的职业风范,高质量完成冬奥医疗保障任务。

两名同志纷纷表示,此次出征既是任务也是荣誉,必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二龙路人的风采,最后院领导与两名同志一起高喊加油,共同鼓劲,期待着她们的凯旋。 

出征仪式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鲜花掌声,有的是院领导对抗击疫情的医疗队员们的感谢和对医疗队员们的叮咛嘱咐,同时还要求大家提高思想站位把行动落实到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中,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院领导表示,医院永远是队员们的坚强后盾,全院干部职工一定会做好保障工作,让队员们在前方安心奋战。

截止到目前,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已先后选派出十八批医疗队共计82人次,前往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和集中医学观察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纷纷表示感谢领导的关心,将以坚定的信念、果断的措施、细致的服务做好隔离点的各项工作,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尽心尽责完成各项任务,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坚决守好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奥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