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坐火车去纽约这现实吗?

太累了,就是坐商务舱头等舱也累,来回一趟老骨头都折腾坏了,美国,欧洲...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和诱惑力了,我还是更喜欢宅在家里,四肢放松,精神散漫,想怎么横就怎么横,不遭那个长途跋涉的累,我喜欢吃,上海吃得到各地美食,我喜欢买,上海有所有我需要的一线品牌实体店,机票住宿费用够我买日常所需的物品了,我没理由亲自跑去美国或别的国家,风景都看过的,民俗都领略了,博物馆也都逛差不多了,购物还受限制了,美国除了纽约,旧金山这些一线城市,其他地方也就是个大农村,不喜欢,美国又不给我福利,又不给我养老,又不给我免费医疗,我去干嘛?中途转机还不止十几小时呢,最长坐过二十几个小时的中转航班,来回五十几个小时,出了机场人都老好几岁,不值当!

这18个小时是怎么算的?我从纽约直飞北京13小时多点,要是算从家里出发就在加上4小时路上和安检等待时间。最累的一次是公司有位小爷追求机票价格便宜,给我订了纽约到底特律转机北京,全程从起床到终于坐到北京我妹妹家客厅里,我带着俩孩子在路上26个小时。在飞机上无所事事,看电影玩游戏睡觉,脖子梗的疼。提供的盒饭各种的恶心,不是航食是航屎好吗!那一次转机我就够了,后来就要求公司给我订票时必须直飞,我老公说送我商务舱到上海转飞北京,我都不干,因为只要在空中就是不舒服,飞的时间越少越好。

这种长途飞行,经济舱真是遭罪,怪不得不差钱都坐商务舱、头等舱了,那钱真不白花。

北京到洛杉矶十几个小时的行程,还没上飞机压力就来了。坐着睡觉真的睡不着,要是附近再有小宝宝哭闹和睡觉打鼾的,那简直头疼了。飞机餐也让人提不起食欲,总觉得有股奇怪的味道。处在密闭空间,而且人员密集,本身就容易产生焦躁情绪,何况本来就有些怕搭飞机,心情??简直了,如果可以我宁愿慢慢倒腾火车也不愿乘飞机,希望我强大的祖国可以把高铁通往国外。

坐飞机去美国十几个小时,真的是很累人,但是累的程度也不相同,和身体素质以及当时的身体状态有关系。我儿子在美国读研和工作,因为签证的关系头几年都是我们每年去看他一次,记得有一次去的时候,坐飞机的体验非常不好:首先是感觉非常非常累,尤其是两条腿,又酸又疼,更换各种坐姿也解决不了问题;二是当时是夏天,我们也没有经验,穿得很少,而机舱里的温度又特别低,配发的毯子也挡不住寒气;三是航班是晚上(我查找过,去美国洛杉矶呀、旧金山呀,航班基本都是晚上),又累又困还睡不好,好不容易睡着了,想过来一看,还没过去一个小时,几乎都要崩溃了!

虽然问题多多,但是什么也阻挡不了一个母亲去看孩子的脚步!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改变不了旅途的时间,我就增加自己适应旅程的能力!

首先,我仔细地分析一下造成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旅途时间太长,长期坐着不活动,血液流通不好,所以肌肉做酸疼,所以,我采取了两种形式应对:一、缩短国内行程的时间,因为我家在长春,尽量选北京出发的航班,因为飞机都是沿着大陆架飞行的,所以在上海,广州等出发的航班,最终还是要经过北京向北再向东飞行的。二,在登机前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不要坐着,多来回走走,加快身体里的血液循环,提高血液里的含氧量,增加抵抗疲劳的能力。

其次,夏天的时候,多带几件衣服,身体弱的人,秋裤一定不能少(哈哈),热了脱,冷了加,能让自己更舒服一些。

再次,实在睡不着,就看电影吧,感觉一个电影看下来,时间还过得很快。还有,在少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多动一动,抬抬腿、活动脚腕子、在过道走一走等等,也能减少不适感。

最后,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好身体,好身体是旅行的本钱,所以,我们不光要临阵磨枪、登机前做好各种准备,还要未雨绸缪,在平时也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总之,好身体是硬核,走遍世界都不累!

飞机去美国也不需要18个小时吧,当然如果算上等待登机及下机等差不多,如果是再经停第三地的话,那二十多小时也有可能。没去过美国,但坐十几小时飞机,总体感觉是累

那年去德国学习,晚上十点多就从酒店出发,托运及办好登机手续,在机场就呆了二个多小时,凌晨二点多才起飞。坐的俄罗斯航班,从莫斯科转法兰克福。

还好我们是集体出行,有朋友在一起可以小声聊聊天,累了可以睡会,也可以听听音乐。在飞机上还吃了两

照片没法告诉你一个城市真实的样子。比如,照片让你看到了旧金山阳光明媚的十二月,但你却没法看到它寒风凛冽的五月。只有沿着cable car的轨道,漫步走在它起伏的街巷中,或者让金门海峡的风扬起你的头发,骑着单车跨越金门大桥;这时,你才算是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呼吸和脉搏。

好在文艺作品总是能提炼出创作者们感知的精华。而城市向来是创作灵感的源泉。电影讲的是故事,文字往往述说着情怀,而音乐则总能在感性层面带来一座城市抽象而真实的印象。

巴黎的美丽透着忧郁,罗马的荣光已不复从前,而纽约呢,曼哈顿的喧嚣最让人寂寞。对于大城市的流浪者而言,唯有静静倚靠着湾区的旧金山,才能留驻那颗流浪的心。

漫不经心的钢琴声跳动着,像是跑动在九曲花街上的轻盈脚步。弦乐舒缓,管乐时隐时现,有如渔人码头边的潮起潮落。Tony Bennett的歌声展开了一幅画卷:夜幕低垂,铺就在山脊上的城市点亮了万家灯火,木制的轨道电车沿着陡峭的坡道,穿过低矮的彩色房屋,缓缓地爬向山顶,似乎将要一直登上群星之间。若你也曾迷失在曼哈顿交错的摩天楼和忙碌的人群里,你怎么可能不想念旧金山静谧的海滨之夜。

作为一首大乐团爵士,“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出奇的柔和。Tony Bennett这样名副其实的纽约客,在演绎这首献给远方旧金山的歌曲时,居然展露出了格外的柔情。这首歌为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我想,大概是因为每一个去到过旧金山的人听到时,都多少会被触动,回想起这座城市的温存和浪漫。

正如歌曲所述,旧金山被建立在山坡和高地之上。和同为山城的重庆蜿蜒曲折、环山而建的道路不同,这里的城市规划很好的体现了所谓美国人的特质:直来直往。城市社区的整体规划,基本上还是采用了美国人最爱的方块式井字划分。为了保证道路笔直,只好在倾斜度上作出让步,所以旧金山才会有那么多45度左右斜角的坡道,和缓慢而淡定的轨道缆车。

因为曾经经历几乎摧毁全城的大地震,如今所见的大部分老式楼房大多比较低矮,披着轻快明亮的各色彩色外衣,严肃认真地挤在各个四四方方的街区里。道路并不宽敞。这里的司机们乐于在陡峭的斜坡上泊车,有时能见到一个老头或者老太颤颤巍巍地坐进车里,猛一个潇洒的掉头转弯,驶下坡道,气度不凡。

这是一片总是矗立在时代潮流之中的高地。19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令旧金山拥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那些美丽的年轻男女,身着花衣,手牵着手来到了这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爱与和平。Scott McKenzie在“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 in your hair)”里就唱到:“在旧金山的街道上,温柔的人们头戴鲜花。”

太平洋上冰凉的海风涌过金门海峡,穿过金门大桥的红色桥墩,造就了旧金山凉爽的夏日。所以,如果你在五六月来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无比可爱的地方。大概嬉皮士们也是被此所吸引吧。他们耳畔别着鲜花,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生活,舞蹈,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们眼中的不公进行抗争。Scott McKenzie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旧金山,甚至是美国;他的声音高亢却并不激昂,正是60年代的姿态。这首“San Francisco”在数十年后成为了电影《阿甘正传》的主题曲,让人们重又回味起那个年代的故事和风情,并且感慨一番。

如今,嬉皮士们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痕迹仍然留存在这里。自由的风气让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得以流传,街道上飘扬着鲜艳的五彩旗,墙角张贴着迷幻色彩的海报;城里的卡斯楚街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同性恋聚居区,也号称继承了嬉皮文化的精髓。每天,F线上老旧的轨道电车从这里开出,沿着市场街驶向渔人码头。车厢介于巴士和轨道车之间,神似我国的绿皮火车,木制的座椅,手摇的车窗,外层涂刷的油漆已经泛黄。车厢很狭窄,总是挤满了世界各地的游人,或者西装革履的本地人,却不曾见过嬉皮士的痕迹。

过度繁华的商业和绝对的消费主义已经统治了美利坚,旧金山也未能幸免。它变得时尚,而又有一点庸俗了。这里的房价已经直逼曼哈顿。联合广场前的Macy's和曼哈顿34街的没什么两样;Saks Fifth Avenue则把第五大道的品味带到了Powell街; Cheesecake Factory的味道和遥远克利夫兰的分店无出其二。街角的奢侈品店橱窗里摆放着Gucci最新一季的手包,街上行走着身着华服的男女,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中东,印度,或者是四川的口音。Tony Bennett歌声中那个静谧可爱的海边山城早已不复存在,它虽不是曼哈顿,但如今哪里不是曼哈顿?

今天的旧金山大概可以算是成为了新兴科技的口岸。连接着硅谷,焕然一新的自由精神和势不可挡的消费主义在这里握手言和。微软,谷歌,苹果以及亚马逊,这些高科技商业巨头们选择了这里向世人展现他们最新电子消费品和价值上亿的商业创意和技术。时代走到了嬉皮士的反面。从机场开往市区的Bart列车上坐满了程序员们或者是高科技的朝圣者,傍晚走在联合广场边也会时不时的遇见几个戴着谷歌眼镜的人面无表情地和你擦肩而过。如果Scott

他不可能想到自己曾经歌颂的那些拥有改变美国力量的“全新一代”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逝在了时代的潮流中,被Geek们所取代。我看过老年Scott McKenzie演唱他这首成名作的视频,连他自己都变得像是一个中西部的农民了。

但是过往的年代仍然以某种方式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和气息。沿市场街往南,途径市政中心,即便嗅觉不敏感的人也能闻到一路上的大麻味道。Scott McKenzie歌唱的那些头上戴花的温柔男女,如今衣衫褴褛,零零散散的坐在街边乞讨,左手捏着大麻卷烟,右手提着酒瓶有说有笑,时而咆哮,时而歌唱,也不知是真的淡然,还是早已疯癫。

旧金山是奇人异士的聚集地。我曾在市政中心附近的Walgreens里见过一个穿着粉红色连衣裙,头戴浴帽的男人,喃喃自语,摇摇晃晃地从一排排货架摇摇晃晃的走过,而店员们也并不搭理。也曾在路上遇见过一个衣着整洁,面相和蔼的白人大汉,停下脚步和路边的乞丐聊起了天。这景象似乎不太可能在曼哈顿看到,我想大概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所在。

经过两次旧金山之旅,我意识到往日的美好并未在此死去,只是被过度的喧嚣所遮盖。你自然再不能像Otis Redding唱得那样,坐在海港的码头边,看着渔船进港,潮水退去,安安静静地思考人生,一坐就一天。港口的码头和仓库大多已经被改建成了高级餐馆,你得花上大约一百美元才能在里面坐下,安安静静地看看海浪浮动、海鸥翱翔,否则一辆辆旅游大巴带来的尘嚣必定会令你疯狂。

但你仍可以在音乐里寻找昔日的影子。听着他口哨声,想象Otis Redding曾经坐在这里,海港的静谧让他可以安然回味自己刚刚获得的成功,写下“(Sittin’On)The Dock Of The Bay”。不管什么年代,夕阳西下时渔船总会归港。此时命运尚未找上门来,他可以在海水拍打海堤的声响中静静睡去。

年轻的音乐组合Foxygen在他们的歌曲“San Francisco”中轻轻的戏谑了一下这座西海岸名城。在这首歌曲里,他们用上了60年代流行的合成器声效,把曲调配制得明亮而颓唐,甚至把嗓音也恰到好处地捏成了一股子嬉皮士的味道,近乎乱真。主唱Sam France不停的在副歌里呢喃:我把我的爱留在了旧金山。那也没啥,毕竟我出生在洛杉矶。这是一首可以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的歌,用精致无比的结构来构筑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情怀,听起来像是在缅怀那些good old days。

有时我觉得,旧金山其实像个朴实的大姑娘。她莫名其妙地披上了太多的外衣,被描绘进太多的音乐和故事里。兴许人家就只想平平淡淡地在海边终老呢?你若是去了旧金山,不必在耳畔戴一朵花。先登上先驱者公园里的Coit Tower,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一看这座城市吧。然后戴上你的耳机,听听Gregory Alan Isakov所演唱的另一首“San Francisco”。太平洋的海水时而蒸腾起迷雾,漫步在山岭间,城市里,人们的发梢间。加利福尼亚的阳光也无法温暖旧金山的夏天,这让真实的它显得有些明媚而忧郁。

(本文所涉音乐作品,我已整理收录至豆瓣音乐节目《豆瓣阅读专栏音乐同步:让我们顺便聊点音乐》中,如有兴趣,请移步欣赏:)

本文已收录在专栏《让我们顺便聊点音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杉矶到旧金山观光火车车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