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了一个《崩坏三》同人歌词,不知道能不能用来唱。不知道谁能帮忙看看、改改、提提意见?

  《近代能乐集》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能乐集》精选点评:

  ●许久没读到如此精彩引人入胜的文字!(最近读书也太少……)如果了解到传统能乐故事的样貌,更是赞叹三岛天才的改编之笔,赋予故事新的形式和时代心境。篇篇都似一个幽暗的漩涡,滋生着诡谲之物。《邯郸》、《弱法师》分明看到一个对生活多么迷恋又坚硬的三岛啊。

  ●极致,太好了,古典式的爱怨与战后的空虚氛围掺杂。那夏日的午后,一切空荡,生时的纠纷情感是与死亡进行的角力,自虐式的言行是为抵抗空虚和没有想象力的世界。爱上幻象,恨的是具体的物件。短刀刺向自己,只为永生。

  ●三岛由纪夫的确才华横溢,若不是英年早逝,应该会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代巨匠。他不死,或许川端康成也会活得久一点。剧本里遍布三岛对人生的思考,随手抛出的暗喻与隐喻,对死亡已经表白了无数次。天妒英才,也是有道理。

  ●主观上一直不喜欢三岛 不过这本书里除第一篇外 意外的改编的相当成功 爱欲死的主题 可读性很强 夸一下装帧 是第一次主动留下的腰封

  ●在能剧的形式上,时间、空间、虚实可以自由安排之后;三岛简直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诡凄美的梦……

  ●比起94年申非先生的译本来说,实在是好太多了,申非译本很多地方我都觉得很突兀和跳脱,还以为三岛由纪夫的风格就是这样(误会大了),后来拿到日文原版又在豆瓣对照着玖羽老师的译本才发现申非版错漏之处这么多(不过那个年代有译本就不容易了)。总之非常感谢,这个译本简直是及时雨。

  ●古典原型,三岛美学。《邯郸》像萨德,《卒塔婆小町》里不可说出的话就像《浮士德》里不可说出的“你真美(,请你停一停)。”

  ●卒塔婆小町确实漂亮,台词就足够有张力,美感是很还原古典能剧精髓的。个人还非常喜欢班女,文学性高,且表达了三岛对爱情一个基本认识――“爱情应当且必须以它自身为目标”,这个想法贯穿了三岛笔下所有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深有同感。总体来说整本剧集水平都很高,那天好好写一个长评吧。

  ●三岛由纪夫渴望一种形而上的绝对形式。超越凡俗人间瑕疵错漏的种种事物,可能是爱与美,但这种爱与美不会落到任何具体的事物上,只是一种抽象观念。btw,三岛一定是超棒的小剧场戏剧导演和舞台设计总监。

  《近代能乐集》读后感(一):三岛由纪夫的神之改写,谁读谁知道

  《邯郸》——有些年轻人:世上的一切就是在额头上耕种胡萝卜和牛蒡,摘下来咕嘟咕嘟煮熟了吃掉,然后,就完了。既毫无意义,也不知道为何而活,却又想活下去。 《绫鼓》——被嘲弄,不只是因为年老,人们习惯嘲弄相信真心的人。有些人的嘲弄则是想得到更多被嘲弄者的奉献。 《塔卒婆小町》——在长醉之中,在甜腻的世界中,看似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其实这个人已经死去了。 《葵上》——葵好惨啊。在源氏物语里惨,在三岛的剧里一样惨。何必描写六条的嫉妒,再华丽,也是不为人所容。 《班女》——关于等待,最可怕的是,等到最后已经完全忘记了要等待的那个人,心里只剩下纯粹的等待的力量,没有那个人的面孔了。 《道成寺》——看了书最后的作品解读,三岛的改写好厉害,谁读谁知道。 《熊野》——三岛对于传统的颠覆实在出人意料。 《弱法师》——都是对抗这个世界,不同的是,《邯郸》里的次郎很难让人找到共情点,而俊德却让我同情。

  《近代能乐集》读后感(二):文字透露的美与讽刺

  近代能乐集表达出来的主题到现在还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邯郸一梦直接讽刺娱乐享受的空虚匮乏性质 活着便是活着,即便俗人精神匮乏也愿意活着,“绫鼓”则反映痴情重感情的人反而被他人当作笑柄来戏弄而且越发身份低贱的人则恶人越发觉得低贱的他从里到外都是低贱的 70岁老头送出的三十封信与执念所代表的高尚崇高的自我思想与对他人的爱慕敬意却换来了一只绫缎所做的哑鼓所无情愚弄,而化为亡灵后从坚持的舔狗信念到竹篮打水彻底一场空的自我放弃皆因自己的意志力被他人已恶小为之的绫鼓所破坏至尽 只能消散而去。

  “葵上”名为光却形不成光那样的作用只得被诱惑而一步步自我溃烂 ,讽刺得很好 朦胧黑的天空你一只萤火虫散发的光也点亮不了朦胧黑的天空,最后这光只得被黑夜给朦胧化。还有消亡在年迈还却美丽的石榴裙下的诗人,坐在椅子上的花子一直等待着只存在记忆中的吉雄,谎言与过于现实交织的熊野,执着于世间万物形状却不懂何为美的可悲盲人俊德...

  《近代能乐集》读后感(三):班女

  《班女》讲到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疯女人,但是重逢的那一刻,她却不认识他了。

  “我只知道疯狂的花子。那样的她充满了美丽。她在保有理智的时候所做的平庸的梦,现在已经被彻底精炼出来,变成了你这种人完全无法企及的、高贵的、不可思议的梦,变成了坚硬的宝石。”

  一个人,亦或者不能见面的两个恋人是难以控制爱情的,爱情是缥缈的、最纯真的东西。爱情诞生于现实,但它总不甘于现实,它总是在不断超越它本身,最终变成心中的信念,任何东西无法染指玷污的神圣,它超越了爱情本身。

  不管她是不是疯了,在这个时候,爱情最起码已经从他们两个之间抽离出来,变成了坚硬的独立的存在,像宝石一样。而那个存在在现实之中的、并不完美的“爱人”,再也不配得到她的爱了。

  在现实中,我们的爱情走向了哪里?又或者我们希望或者能够接受它走向哪里?我们能否接受,沉到现实中的爱情?它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好的人来说哪一种更有力量?

  《近代能乐集》读后感(四):篇二《绫鼓》

  大楼左边房间的岩吉和加代子,代表真实;大楼右边的服装店女老板和夫人的朋友们,代表虚伪和市侩。七十岁的岩吉,清洁工,炽热地爱恋高贵优雅的夫人,夫人的朋友们叽叽喳喳地嘲笑老朽勃发的爱情。他们嘲笑的不只是他的贫穷,年迈,没有自知之明,而且嫌恶鄙夷他的真诚。被欺负并且化身为欺负人者的人们,对于坚信着什么的人,大概是嫉妒及厌恶的。

  “那老头子自以为只有他一个人在受苦,这种自我陶醉实在令人厌恶。我们也一样在受苦,只不过没有说出口罢了。”“我们也一样啊。生活在这么坏的时代里,为了欺骗自己,要重复多少痛苦,如果这些能用眼睛看到,我还真想让他看看。”“大体来说,我们必须唾弃像那个老头子一样的家伙——那种家伙竟然相信真实的感情,我们不能饶恕那样的家伙。”

  直到岩吉跳楼之后,夫人才说了第一句话。在此之前,她对朋友们的议论,以及扔一面敲不响的鼓过去的主意,始终保持缄默。缄默,可以说是反对,也可以说是默许。

  信与不信如泾渭之分,爱与不爱也是。岩吉的爱有多纯净、一门心思、偏执,夫人的美就有多骄傲、无辜、狡猾。岩吉用死也得不到夫人的垂青,当然,死换不来爱。夫人也曾被爱的人辜负,所以她有足够的理由将追求者放置一旁。所有被爱的感情,都化为不断的养料,供奉夫人的不信、不爱这些男人。她的茫然懵懂也许是真的,也许不是。她说,你再敲一下我就能听到了,也许是真的,也许不是。只不过,大概没有什么代价大过死亡。生命和爱,是旗鼓相当的敌手。

  《近代能乐集》读后感(五):“所有幻影必须堂堂正正地出现”

  书名为《近代能乐集》,“能乐”是日本的传统戏剧,“近代”特指战后的现代日本,三岛由纪夫对日本的传统故事进行的改编,以此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在这个独特的时空环境中,“所有人都一个不剩地落入了地狱”。题解者指出:中世纪的能剧作者们追求着“彼岸的拯救”,但在“战后的现代日本”,却不存在什么“彼岸的拯救”。 《邯郸》:邯郸一梦之后便无法再接受现实生活的平庸,人们纷纷流浪,现实世界死去,花草枯萎。次郎一开始就认清生活虚妄的本质,发牢骚似的声称“世界是虚幻的”,梦无法令他做出改变,现实世界重新鲜活,花草盛开。存在主义的味道。 醒来后的次郎表示要“留下来”,留在菊为他保留的十年前的房间里,这象征日本战前的生活——战后人们失而不再得的乐园。 《绫鼓》:七十岁的老者爱上了年轻貌美的华子,因华子的捉弄——让他敲响绫子做的鼓——而死去,他爱上的是心中的幻影。变成鬼魂后,鼓被敲响一百次,老者消失,华子佯装听不到,妄图听到鼓响一百零一次,她期待的,乃是“恋爱所承诺的、超出整个世界之上的事物”。 《卒塔婆小町》:引作者自解如下: 小町是“超越了生的生”,是“形而上学的生”的象征。诗人是“肉感的生”,是“与现实一同流转的生”的象征。小町身上的悲剧,乃是她“绝不会失败”;而在诗人身上,则有着浪漫主义式的“向悲剧而去的意志”。这种误解、好奇与侮慢混合成了两人互相之间的憧憬,他们的接触就基于这种憧憬展开。 诗人对路灯下、长椅上情侣的描述太美了,见图。 《班女》:花子的爱来源于吉雄,却又超越吉雄,在长久地等待中被提炼、升华,变成坚硬的宝石,肉体凡胎的吉雄再也配不上花子的爱情。“爱情的对象是一种自杂质,它只会降低爱的纯度——爱情应当而且必须是以它自身为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词我宁愿换来三个人解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