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之间关系为什么很容易变成宫廷剧?

相较于唐初耀眼的女性来说,唐中期之后的女性多是不显于后世的,毕竟长孙皇后、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女性实在太过瞩目,而安史之乱后,唐帝国陷入动荡之中,大放异彩的女性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没有的。但这一时期却有一个“宋氏五姐妹”步入政坛,其身份有点类似唐初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自唐高宗李治时期开始跟随在武则天身边,一直到唐中宗时期还活跃在政坛上,而她的身份也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在李治时期是李治的才人,在唐中宗时期是李显的昭仪。但不管是才人也好,昭仪也好,上官婉儿都不是真正的后宫妃子,这样的身份只是为了方便她为皇家做事,参与政事不会有那么多的阻力。

唐德宗时期,也有五位女性即宋氏五姐妹被召入宫中,但并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成为唐德宗的妃子,而是被授予官职,被人称呼为“学士、先生”,一时间为人所称颂。

宋氏五姐妹是贝州清阳人,其父为宋庭芬,宋家是书香门第,传言为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宋之问之后,但真假难辨。不过宋庭芬确实有辞藻,是博学之人。他有六个孩子,一子五女,儿子愚钝不堪,但五个女儿(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则聪明伶俐,宋庭芬亲自教她们经艺、诗赋,于是五女还没有及笄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妥妥的五枚小才女。而五女更是在书籍的浸淫中不爱红装爱素颜,不愿意嫁为人妇受束缚,偏偏想用自己的学识扬名。

宋氏夫妇比较开明,或许也有一种恨女儿们不为男儿身的遗憾,遂全力支持宋氏姐妹的决定。788年,宋氏姐妹经由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举荐,唐德宗遂将五姐妹召进宫中,问以诗赋、经义,五姐妹皆畅言以对。唐德宗如获至宝,遂将五人留在宫中,参与应制诗的创作。

791年,大姐若莘开始掌管宫中的记注簿籍,宋若莘才华横溢,又是家中的老大,俗话说长姐如母,她教导底下的四个妹妹非常严厉。她一生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写了一部《女论语》,其言就是模仿我们熟知的《论语》,这是一部采用问答形式阐释女性行为规范的书籍。以前秦时期八十岁还教120名弟子《周官》并被苻坚赐号宣文君的韦逞之母代替孔子,以续写《汉书》的班昭代替颜回和闵损。不过有一点比较具有讽刺意味,即《女论语》通篇都是讲述如何做好封建时代的女性,但是宋氏姐妹本身就背离了这个规范,比如她们不愿意嫁人,比如她们参与政事抛头露面等。从这里来说,宋若莘能写出这样的书正是唐德宗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

宋若莘去世后,被追赠为河内郡君,之后二姐宋若昭接替了大姐的职位,做到了尚宫。宋若昭是宋氏姐妹中成就最高的,也是最圆滑的,从唐宪宗一直服侍到唐穆宗又到唐敬宗,她不仅对大姐所写的《女论语》进行了注解,还在宫中做起了老师,“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宋若昭在宫中的地位很高,她去世后,被唐敬宗追封为梁国夫人,下葬的时候还被提供了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享有的卤簿。

宋若昭去世后,唐敬宗让四妹宋若宪代替了宋若昭的位置,宋若宪不够圆滑,在唐文宗时期被拖入政治漩涡中而被赐死,唐文宗继位后,想化被动为主动,遂想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以及朋党之争,启用郑注和李训,后来这两个人就诬陷宰相李宗闵在做礼部侍郎时,为了当上宰相,曾阴结驸马都尉沈立义,向宋若宪以及一些宦官行贿。唐文宗非常气愤,将李宗闵贬官,而宋若宪被幽禁在家中,后来赐死,这件事还牵连到宋家的十三口人,都被流放到了岭南,宋家自此没落。

而宋氏五姐妹中的老三和老五早逝,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宋氏五姐妹自788年入宫一直到835年左右宋若宪被赐死,就是近五十年的时间,宋家也就繁盛了近五十年。

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王朝,唐高宗李治,可以娶自己的小妈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可以娶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甚至出现了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女皇帝。

这样的一个王朝中,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特别喜欢姐妹花,一连娶了四对姐妹花入宫。可是跟唐朝的唐德宗李适比起来,还要差点,因为李适一口气娶了宋氏五姐妹入宫,这是要把老宋家的女儿都给垄断了啊。

一、宋氏五姐妹都是颇具才华的女人。

唐朝是一个浪漫的王朝,也是一个充满才情的王朝。不光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才子,也有上官婉儿、鱼玄机、薛涛这样的大才女。

不过一门出现五位才女的现象,那还是比较少见的。可宋之问的后裔当中,偏偏出现了这种情况。唐德宗时期宋之问的后代里,有个叫宋廷芬的,他的五个女儿都很有才学。

宋之问我们都知道,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只不过人品差了点。所以他的后代,也都是诗书传家的儒学子弟。

到了宋廷芬这一代的时候,家风还是没有改,一大家子都喜欢读书。宋廷芬一共生了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儿子没什么出息,反倒是五个女儿,都是聪明伶俐的那种人。这五个女儿分别叫: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

生五女,皆聪惠,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旧唐书》

她们学习能力倍儿强,所以成为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才女。而且她们不愿意轻易嫁人,一直在家啃书。名声传出来以后,也成为了天下共知的奇闻。

结果这件事一不小心就传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唐德宗李适立刻就来了精神,赶忙趁着五个小姑娘还没出嫁的时机,把这五个小姑娘都给弄进了宫中。

二、唐德宗李适是个偏爱才学的人。

由于唐朝文风畅行的关系,所以唐朝的皇帝们,也是自幼饱读诗书。虽然写诗词的本事不大,可欣赏诗词的能力却不小。

唐德宗李适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才学的人,想要进入他的后宫,也并非是长得好看就行。毕竟天下美女千千万,有才学的却很少。

为此唐德宗并没有轻易宠幸她们,没有才学是无法留在唐德宗身边的。所以唐德宗特地给她们组织了一场面试。结果这五位才女全部都能够轻松过关,这可把唐德宗高兴坏了,立刻宣布把她们留在了自己身边。

你以为她们入宫,纯粹是为了得到唐德宗的宠爱吗?当然不是。这五位才女本来就不愿意轻易嫁人,因为她们希望通过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听起来好像觉得不可思议,你还别说,唐朝的女性的上进心,绝对不比现代女性差多少。当时宫中是有非常严格的女官等级的,不是所有女人入宫都是给皇帝当生育工具的,她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比如说这五位才女入宫以后,被唐德宗称之为学士,这跟一般的妃嫔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五个人的学问比较大,算是唐德宗对她们的尊称。

她们主要负责掌管文奏,类似于当初上官婉儿的职位。上官婉儿被称之为女宰相,那她们或许也能跟女宰相沾点边,毕竟她们是负责宫中事务的主要负责人。

三、《女论语》便是她们五姐妹的作品。

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交谈,被后人们编纂成为《论语》,此后成为了数千年来读书人必学的经典之作。在唐朝《论语》也必然是要进入教科书的。

不过你还有一部专门针对女性的《女论语》,这倒是让人感到十分惊艳。这部《女论语》的作者便是大姐宋若莘。因为这部书的成就比较高,所以被编入了女四书之中。

姊妹中,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进封梁国夫人。---《旧唐书》

五姐妹当中,以宋若莘和宋若昭的才学成就是比较高的,宋若莘去世以后,宋若昭便接替了她的职位,继续为大唐工作。

宋若昭不仅给《女论语》做了注解,而且还成为了唐朝几代帝王的老师。唐宪宗、唐穆宗以及唐敬宗都称呼宋若昭为先生,此外后宫妃嫔、皇嗣们也都曾经得到过宋若昭的教导。

可以说宋若昭一个人,扛起了宋氏五姐妹这一块牌匾。可能称这五姐妹都很有才华,那也只是一种噱头,其中这两位很有才华,倒是真的。

宋若昭去世以后,宋若宪又上来取代了她的位置。不过宋若宪就比较倒霉了,她上台以后,居然被诬陷掺和到了党争之中,结果惹怒了唐文宗。

宋若宪不仅被唐文宗给赶出了皇宫,还被幽禁赐死。他们全家人也都遭到了流放,好在这个时候宋氏五姐妹都已经去世了,她们没有遭这份罪。

总结:《女论语》讲了些什么事情呢?

这本书大家肯定很不熟悉,我个人觉得是种文化糟粕。不过为啥唐朝后期还流传下来呢?因为这玩意儿符合当时唐朝的国情啊!

唐朝是个女性思想非常开放的王朝,自打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女性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这本《女论语》是干嘛的呢?主要讲的就是让当时的女人们,一定要规范言行,要学习孔孟之道里面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这是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希望看到的,因为唐朝的女性似乎真的有点儿飘了,完全不把自己的父亲、丈夫放在眼里,甚至层出不穷地想要做女皇帝。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全都想要做女皇帝,后来的郭太后也是一手把持朝政,将好几代皇帝捏在手里。

可问题是,宋氏五姐妹们,我想请问一下,你们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为啥不先看看自己啥情况?还不是不听父母的话不肯出嫁,还参与到了朝政治理当中,想啥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图形凌烟阁”,与房玄龄、杜如晦、秦琼等大唐先贤并列。在这八人之中,有一位竟然是未来的大唐天子。

这位便是唐德宗李适,唐代宗李豫之子,唐肃宗李亨之孙。他前明后暗,颇类其曾祖父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轨迹。

李适生于公元742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李适十三岁。“开元盛世”的繁华和“安史之乱”的苦痛,上至王侯,下至黎庶皆感同身受,这也是“安史之乱”后的几代君王多少还有些作为的原因。毕竟只有身经苦难,才能肩扛重担,古今一理,李适也不例外。

其父唐代宗李豫在宦官的通风报信和支持下,登基为帝,宠信宦官。宦官恃宠而骄,危害国家。权阉李辅臣、程元振、鱼朝恩等先后被李豫或杀或贬。

作为李豫的儿子,唐德宗李适自然看在眼里。少年时又遭逢“安史之乱”,779年即位时,李适厉行节约,信任文武大臣,严禁宦官专权,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颇有些中兴之象。

大唐文风盛行,能诗会赋者比比皆是,李适也颇爱文学诗歌。

话说当时有个河北儒士宋廷芬,育有一男五女,唯男愚不可及,五女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天资聪慧,能文善诗,性情素洁闲雅,各有大志,一时传为佳话。

这宋家祖上最有名的,当属初唐诗人宋之问。宋之问幼时家贫,勤学苦读终得进士功名。武则天赏识其才学,他也因此步入仕途,又与武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结好。宋之问也想如二张一样,取悦于武则天,有朝一日能爬上武后的龙床,因其口臭而遭拒绝。神农革命后,武后退位,二张被杀,宋之问被贬。宋之问又依附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排斥。李隆基即位后,将其赐死于徙所。

宋之问的人品道德虽属下品,又有卖友求荣之举,文学造诣上却是上品。宋之问前期诗歌虽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但在后期多次贬谪颠沛流离之后,感受社会百态民生,诗文创作获得了新生。只不过不久便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身虽死,其文学才华之遗脉,却延续到宋廷芬一家。

有人向唐德宗李适举荐宋家五姐妹。唐德宗于是将五女纳入宫中,与其唱和不断,尊其为“学士”。

“学士”为男子之官职,姐妹五人获得此名,足见李适对其才学的认可,时人称之为“五宋”。

赵飞燕姐妹双双入汉宫,张飞二女先后嫁与刘禅为后,后唐李煜也有大小周后,“五宋”入宫倒也不算是唐德宗李适的多大污点。“奉天之难”后,李适在军事、政治和财政上的180度大转变,对唐王朝后期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按照传统习俗,其子上表要求袭父之职。李适早想废除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予以拒绝。后来四镇造反。李适派泾阳兵前去平叛,路过长安时,因粮饷和待遇问题发生兵变,史称“泾阳之变”。泾阳兵占据长安,李适不得已仓皇逃往奉天,这便是唐德宗时期的“奉天之难”。

叛军后来被唐军击败,李适重回长安。长安本是帝王之都,“安史之乱”时被安史叛军所占。唐代宗时被吐蕃占据十五日,此时又被叛军所占。天子之威,荡然无存。

唐德宗下罪己诏,各藩镇也顺水推舟纳降表,双方和解。中央朝廷的威信江河日下,藩镇之祸祟愈演愈烈,最终终结了300年的大唐。

李适逃离长安时,朝臣四散奔走,唯有一百多太监跟随其后。文臣武将的失节失职,与宦官的形影不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李适开始改变对宦官的态度和自己前期的政治策略,逐渐重用宦官,并将禁军交由宦官统领。唐代宗时期诛杀宦官和德宗前期的宦官政策一去不复返,这也为中晚唐的宦官深度参与并主导政治埋下了伏笔和祸根。

一文钱憋死英雄汉,“奉天之难”的艰难处境,也改变了李适的金钱观。前期的厉行节约,减少或拒绝地方进贡也不复存在。甚至主动向政府衙门索要钱粮,并增加间价、茶叶等税收,民间怨声载道。

在外交上,李适采取“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连大食”的策略。共同对抗吐蕃,扭转了唐王朝对吐蕃的战略颓势,缓解了唐王朝周边的战略压力。唐德宗时期实行的“两税法”,也是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影响深远。

李适并非庸碌之辈,“安史之乱”让他觉醒,“奉天之难”让他沉沦。要重拾“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烂摊子,非一人之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李适做了他能做的,只是不够出色而已。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代宗即位。五月,委任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肩负起与安史叛军最后决战的使命。同年八月,改封雍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拜尚书令,与宰相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

这位皇帝在历史中风评很差,进奉和宫市这种对民众的敛财行为为人诟病,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可以这么说德宗的种种行为才有了后来唐代100多年的稳定局面,德宗早期为人急躁以致造成四王二帝之变,兴元元年(784年)任用李泌为散骑常侍(787年拜相)进行改革,废除了早期很多的苛捐杂税,大力扩充神策军,采纳李泌的“平蕃策”即对外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天竺打击吐蕃。为此派宦官杨良瑶由广州出海出使大食,达成贞元之盟。在国内德宗时期天灾频繁,数次赈灾安民,支持开展“古文运动”整顿文风,军事上任用韦皋等良将,开边西南,收复数城,西山八国内附,取得了青溪关、泸水、维州三次大捷,扭转了肃宗以来对吐蕃的战略劣势,唐朝中兴之势开始萌芽。

唐德宗把宋家五姐妹纳入宫中,总有些一知半解的人认为是皇帝好色,把五姐妹纳妃。实际不然,五姐妹是女官不是嫔妃,而且这和皇帝本人和他本人大力倡导文学改革运动有极大关系。

女官是指高级的宫女,女官又称宫官,有一定的品级,并且领有俸禄。其工作范围包括管理较低级的宫女,训练新入宫的宫女,照顾皇子和公主等。女官主管宫中具体事务,其职秩与外官相对。

唐德宗和太爷爷唐玄宗十分相似,诗书俱佳才华横溢。

《宣和书谱》:初在宗藩,誉望已著。性识强敏,一经于目,往往不待学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复如此。齿胄之年,便为统帅。既总万几,颇励精治道,思前王能事,以壮大猷。故群臣章奏来上,皆即批答,笔无滞思,翰墨落落可观。

兴元及贞元年间,乱局方定的唐德宗痛定思痛开始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国政上任用李泌、陆贽、贾耽、杜佑,军事上任用浑瑊、李元谅、韦皋、范希朝等人稳定乱局,抗击吐蕃入侵。而一个国家振兴的基础,就是人才的选拔和文化领域的中兴。

安史乱后,大唐帝国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藩镇割据,佛教盛行,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矛盾。以贾至、梁肃、权德舆、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巩固唐帝国。它反映了广大阶层人民的现实要求。而空洞华美的骈文已经成为表达思想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反对骈文,开展一个文体革新运动,提倡古文。古文不仅语言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思想。“古文运动”得到了德宗皇帝的大力支持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评价

盖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就政治言,当时藩镇跋扈,武夫横恣,固为纷乱之状态。然就文章言,则其盛况殆不止追及,且可超越贞观开元之时代。此时之健者有韩柳元白,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殊非偶然也。又中国文学史中别有一可注意之点焉,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中之中坚人物是也。此二者相互之关系,自来未有论及之者。

基于此,德宗皇帝大力网罗人才。宋氏五姐妹是贝州清阳人,其父为宋庭芬,宋家是书香门第,传言为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宋之问之后,但真假难辨。不过宋庭芬确实有辞藻,是博学之人。他有六个孩子,一子五女,儿子愚钝不堪,但五个女儿(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则聪明伶俐,宋庭芬亲自教她们经艺、诗赋,于是五女还没有及笄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妥妥的五枚小才女。而五女更是在书籍的浸淫中不爱红装爱素颜,不愿意嫁为人妇受束缚,偏偏想用自己的学识扬名。

788年,宋氏姐妹经由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举荐,唐德宗遂将五姐妹召进宫中,问以诗赋、经义,五姐妹皆畅言以对。唐德宗如获至宝,遂将五人留在宫中,参与应制诗的创作。被授予官职,被人称呼为“学士、先生”,一时间为人所称颂。

791年,大姐若莘开始掌管宫中的记注簿籍,宋若莘才华横溢,又是家中的老大,俗话说长姐如母,她教导底下的四个妹妹非常严厉。她一生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写了一部《女论语》,其言就是模仿我们熟知的《论语》,这是一部采用问答形式阐释女性行为规范的书籍。以前秦时期八十岁还教120名弟子《周官》并被苻坚赐号宣文君的韦逞之母代替孔子,以续写《汉书》的班昭代替颜回和闵损。《女论语》通篇都是讲述如何做好封建时代的女性,从这里来说,宋若莘能写出这样的书正是唐德宗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

宋若莘去世后,被追赠为河内郡君,之后二姐宋若昭接替了大姐的职位,做到了尚宫。宋若昭是宋氏姐妹中成就最高的,也是最圆滑的,从唐宪宗一直服侍到唐穆宗又到唐敬宗,她不仅对大姐所写的《女论语》进行了注解,还在宫中做起了老师,“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宋若昭在宫中的地位很高,她去世后,被唐敬宗追封为梁国夫人,下葬的时候还被提供了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享有的卤簿。

宋若昭去世后,唐敬宗让四妹宋若宪代替了宋若昭的位置,宋若宪不够圆滑,在唐文宗时期被拖入政治漩涡中而被赐死,唐文宗继位后,想化被动为主动,遂想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以及朋党之争,启用郑注和李训,后来这两个人就诬陷宰相李宗闵在做礼部侍郎时,为了当上宰相,曾阴结驸马都尉沈立义,向宋若宪以及一些宦官行贿。唐文宗非常气愤,将李宗闵贬官,而宋若宪被幽禁在家中,后来赐死,这件事还牵连到宋家的十三口人,都被流放到了岭南,宋家自此没落。

唐德宗时期,有宋氏五姐妹,即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因自幼警慧多才、能诗善文,逐被召入宫中,负责教导后宫嫔妃,堪称“后师”,因姐妹多人被拜为尚宫,故又称“尚宫五宋”。这里说纳入宫中其实并不准确,她们并非唐德宗的后妃。

宋氏姐妹因才学出众,得以入宫为官

初唐诗人宋之问后裔,宋廷棻生有五女一男,儿子虽然“愚不可教”,但五个女儿“皆警慧”。因从小便聪慧多才、能诗善文,故而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声名极为出众。

贞元四年(788年),宋氏姐妹跟随父亲客居上党,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得知其姐妹才学后,便上表向朝廷推荐。唐德宗随即下诏,召五姐妹觐见,考察他们的文章诗赋和经史大义,结果五姐妹才学令唐德宗大为赞赏,逐被召入宫中,被尊称为学士。

唐德宗每次与侍臣写诗唱和,都常常令姐妹五人参与,而随着五姐妹的受宠,她们的父亲和弟弟也因此而得以入朝为官。其中,大姐宋若莘(《旧唐书》称宋若华)更是被拜为尚宫,做了皇后的顾问,负责教导皇后和后宫嫔妃。宋若莘去世之后,宋若昭则做了“外上书”,不仅负责掌管宫中典籍,还负责教导皇子公主,被尊称为“先生”。

而宋氏姐妹一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毫无疑问便是被称为“女四书”之一的《女论语》,其借鉴《论语》的问答形式,对女性的言行举止、一瞥一笑等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教导女人如何立身、如何劳作、如何事夫、事父母、事舅姑,如何营家待客,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守节等等。

在唐朝那个较为开放的风气之下,宋氏五姐妹皆立志终身不嫁,而愿意以才学留名,而其父母也接受了女儿们的想法。那么五姐妹的结局如何呢?

宋若莘:贞元七年(791年),唐德宗下诏以宋若莘总领秘阁图籍,《女论语》便主要为宋若莘所著。元和末年(820年)前后去世,追赠内河郡君。

宋若昭:贞元七年(791年)后,宋若昭主要负责记注簿籍之事,曾为《女论语》作解。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二月,唐穆宗令其掌文奏之事,官拜尚宫,取代姐姐宋若莘之职。宋若昭共历六帝四十余年,主要负责教导后宫嫔妃,六宫嫔妃、诸王、公主、驸马,皆以师礼相待,为之致敬,被晋封为梁国夫人。大和二年(828年)七月二十七日,宋若昭卒于大明宫。

宋若伦:早死,事迹不显。

宋若宪:宋若昭去世后,于唐文宗时期承接宋若昭职司,因其“善属辞,粹议论”,故而被唐文宗极为看重。太和末年,即835年前后,此时朝局已经极为混乱,宋若昭也被卷入政治风波,后被诬陷收受驸马都尉沈生贿赂,唐文宗一怒之下将其幽禁于宫外,随后赐死。其弟、侄等家属连坐者达十三人,皆被流放岭南。

宋若荀:早死,事迹不显。


综上所述,宋氏五姐妹乃是唐中期的风云人物,即使在官场上也有着较大影响力,虽然传世之作不多,但以女性身份取得如此成就,已经极为不易。其家族因宋氏姐妹而起,但在宋若宪被诬陷赐死后,宋氏家族也随之衰败。

历史上唐德宗将五位姐妹纳入宫中具体是怎样的?唐德宗介绍?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之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古代的皇帝们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不但有纳娶母女入宫的荒唐事,而且还有姐妹花一同嫁入皇宫的事情,但同时将五位姐妹纳入后宫的却只有一人,那就是唐朝后期的皇帝唐德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唐德宗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吗? 其实,唐德宗名叫李适(kuò),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在位二十六年,出生在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成长中经历过安史之乱,当过兵马大元帅,他登基皇位后,立有图强复兴、中兴唐室的雄心壮志,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由于措施不力,用人不当,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大小叛乱此起彼伏。后来由于削藩战争,开启四镇之乱,爆发“泾原兵变”,文官武将的失节背叛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唐德宗放弃了执政之初的观念,他决定实行文治,通过开展一场新文化运动来改变国家的命运。而此时唐朝文学家宋廷芬的五个女儿进入了唐德宗李适的视野。

1、唐德宗一纸圣旨将五位姐妹纳入宫中。

宋廷芬,出生在一个饱受儒学浸润的书香世家,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之裔孙,贝州清阳人。宋廷芬生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不知什么缘故,唯独儿子愚不可教,五个女儿均天资聪颖,个个聪明 ,善文能诗,性情又都素洁闲雅,不尚纷华之饰。五女分别为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女全都“慧美能文”,其中以大女宋若莘最为优秀。于是宋廷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教育培养上。宋氏姐妹五朵金花一时名动天下。她们曾对父母说“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意思是发誓不嫁人,而要像男子一样专心学问,想凭借出色的文学造诣为家争光。

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闻听清河宋氏五姐妹的大名后,甚感惊奇,便向朝廷举荐了五姐妹。求才若渴的唐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于是颁下圣旨,将五姐妹纳入到宫中。五姐妹不敢违抗圣旨,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决定,进了皇宫。唐德宗在宫中称她们为“学士”。所谓“学士”,本是一种官名,一般只有男子才能担任,而当时唐德宗把这五姐妹称作学士,可见他对作为才女的她们是多么重视。据史料记载,唐德宗李适经常与宋氏五姐妹探讨诗文,彼此之间经常唱和,才貌双全的宋氏五姐妹被称为“五宋”。

2、唐德宗为什么要同时将五位姐妹纳入后宫?

一是因为自古君王爱美女。作为一代帝王的唐德宗也不能免俗,而当时的宋氏五姐妹不但惊才绝艳,而且貌美如花,自恃有才的帝王唐德宗不可谓不深爱,收入宫中,常伴左右,何乐而不为?

二是因为唐德宗要推行新文化运动,实行文治,推广传统的礼乐教化。唐德宗自恃文武全才,登基之处,想通过武力实现自己富国强民的梦想,但却经历了多次失败,使得社会动荡,百姓不安,不得不转为文治。唐德宗不仅自己作诗,对初唐的宫廷文风更是刻意彷效,《唐诗纪事》中就记载了他亲自考第百僚重阳会宴的应制诗,甚至批评崔叔靖的诗为恶诗的故事。而此时他非常需要有才华的人士,宋氏五姐妹正是他需要的,于是他就一纸圣旨收宋氏五姐妹入宫,入宫后,唐德宗并不把她们纯粹看做伺候皇帝睡觉的宫妾,而是别出心裁地称她们为“学士”。从中可以看出,唐德宗对他们的尊重和才华的认可。其目的就是让文章诗词的缘饰功能继续得以发挥,并推展传统的礼乐教化,力图恢复大唐盛世。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小编认为,唐德宗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君王,生在盛世,经历过叛乱,立有强国富民之梦,但因不可挽回的大唐积重难返之原因,空有一腔抱负,只得转为文治,从而把五位姐妹才女同时纳入宫中,但他并没有荒淫无道只知享乐,而是开展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革新文学来革新政治。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不得不说,唐德宗在文化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唐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贞元四年(788年),五位才华横溢且美貌与气质并存的亲姐妹,经过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的上表举荐,被唐德宗召进宫中。当唐德宗问及她们一些诗赋、经义,五姐妹皆对答如流且造诣匪浅。唐德宗如获至宝,惊喜之余遂将五位美人留在宫中,封为女官。五姐妹被同时留在宫中,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大家知道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姐妹组合”,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她们被称为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我们今天的女主角仍是宋家姐妹,她们是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宋氏五姐妹”,因她们官职被拜为尚宫,也被称为“尚宫五宋”。她们因才华生活在社会上层,活成了传奇。“五姐妹”的祖先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宋之问,这五位美人遗传有她们祖先的长处,能诗善文,博学多才。大家知道但凡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人,都不一般。

她们的父亲宋廷棻(fēn),他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是个有才华的文人,教书先生。他呢一共有6个孩子1男5女,他那个儿子又笨又蠢,对他无论怎样教育也教育不出来成绩,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属于“无用男”,按说男孩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哪里知道他和五姐妹相比这么没出息,在史书上竟然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这五姐妹聪明伶俐,名声出众,难免持才傲物,野心勃勃。眼看到了出嫁的年龄,但她们看到自家兄弟太无能,指望他光耀门楣肯定无望。她们又看到周围那些男人们,没有一个能配得上她们的。所以五姐妹一商量,做出了一个雷人的举动,她们发誓一生不嫁!目的:留在宋家光宗耀祖!这个决定竟得到父母的同意,支持,这样的父母可谓开明。随之无数的媒人被拒绝。

她们的这一决定在当时旧社会来说可谓顶着很大的压力,随着媒人们那一张张快嘴,五姐妹发誓不嫁的消息,很快就爆炸开了。就拿我们今天来说,如果谁家有一个女儿,一辈子不出嫁,就难免会有亲朋邻居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更何况他们家一下子出来了五个不嫁的美女。这下宋氏五姐妹更“火”了,当然更火的是她们超群的才华。

这一火不要紧,被唐朝一位得高望众的老臣李抱真得知,这名老臣本来叫安抱真,因为安史之乱,他恨透了安禄山,改姓为李姓。李抱真沉着果断、智谋过人。他非常爱才惜才,只要他听说谁有长处,就一定不远千里,命人带着礼品把他请来;如果经过面谈发现其并无出众的才华,他也会以礼相待,婉言劝他离开。

所以当他听说有,有一家出了五位才貌双全的大才女,惊叹不已,立刻禀报唐德宗李适。李适是唐朝的第十个皇帝,这位皇帝在人生的前期历经波折,他14岁那年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宗即位之初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与安史叛军馀孽拼命厮杀,平定了叛军。他深知国家的“安定”是何等宝贵,就在政治上改革,在文化上广纳人才,他自己“能诗”,颇有文采。当他听李抱真说宋氏五姐妹既美貌又有才华,立刻把她们召进宫,于是就出现了篇头的一幕。

唐德宗把五位才女留在宫中,当然想把她们当自己的嫔妃,作为皇帝大都把美色作为奋斗目标,唐德宗也不例外,可是宋氏五姐妹婉言拒绝了,因她们立过誓言:永生不嫁!唐德宗就把她们封为女官尊她们为“学士”,大姐宋若莘更是拜为尚宫,当了皇后的顾问。

若莘死后,唐穆宗让若昭掌管六宫文学,封为“外尚书”。同时,还当了诸皇子公主的家教,被称为“先生”。经历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朝,唐宝历中期去世,封为“梁国夫人”。


“廷芬,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长若莘,次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贞元中,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其才,德宗召入……悉留宫中。……又高其风操,不以妾侍命之,呼学士。”

唐德宗经常与大臣开诗会大Party,每次都少不了宋氏五姐妹,并且每次都能得到唐德宗和大臣们的称赞,她们的父亲宋廷棻也占了女儿们的光,被授予官职。

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一生所做,最具影响力的是写了《女论语》,更是直接承袭了《论语》之名,采问答形式。其妹若昭注释。清王相编入《女四书》,它开创了唐以后女训道德教化与内心惩罚相结合的先河,促进了女训思想的拓展和实用。最终使女训在社会中下层中广泛普及,为唐德宗所用。

她们对女人们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地规范着女人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不过对于从未结婚生子的她们来说,有一点让人感到不现实,就是空谈天下女人如何成为贤妻良母,如何侍奉丈夫,如何教育孩子。通篇都是男性化的语气,她们把自己当男人,去要求天下女人,就像野心家。

“宋氏五姐妹”不屑于世俗的目光,选择了做单身贵族,的确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自由。她们免去了受丈夫的管制,也免去了侍奉公婆、丈夫、舅姑的苦难,免去了各种人情世故的礼节,免去了生育的痛苦,还有让人崩溃的教育孩子,免去了去做繁杂、琐碎、无休止地循环的家务。她们跳过婚姻的坟墓,其勇气和反叛精神让人叹服,她们向世界证明女人不当奴仆,名声流传千古。

宋氏五姐妹不甘心做卑微的女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职场上都扮演着男人的角色。即使在深宫里的高层职场,面对无数风流权贵也不曾迷自我。

自古英雄爱美人。帝王更是如此。把姊妹全部招入后宫的不止唐德宗一人。然而古代把五姊妹全部纳入后宫的,史上仅此一人。

有一个成语叫“环肥燕瘦”,指的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身材丰腴可人;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身材苗条,能在掌中跳舞。

赵飞燕既有倾国倾城之貌,舞技也很了得,深受汉成帝的喜爱。她的妹妹赵合德,容貌更是超过姐姐。姐妹俩入宫后,汉成帝终日沉迷于她们的美色之中,不可自拔,把皇后都凉在一边。

赵飞燕和赵合德便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同时被招入后宫,并受到恩宠的姊妹俩。

唐德宗,天生花心,好色。但是其文学造诣也很了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数量超过其他几位留下作品的皇帝,仅次于唐太宗、唐玄宗。

唐德宗在继大统之前,担任过兵马大元帅,平定过安史之乱。登基之后,平定泾原之乱。从小经历过战乱的洗礼,深知安定的重要性。

他从继位之初便立下了发愤图强,让百姓生活安定,让唐朝再度崛起的宏愿。他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天竺,打击吐蕃,创造了唐朝边境的和平环境,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唐德宗执政初期很有一番作为,但是经过“泾原兵变”之后,唐朝内部的藩镇割据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大大小小叛乱不止。唐德宗也无力回天。

政治上的失意,使得唐德宗寄情于文学,用诗歌抒发自己的胸臆。此时,有一位叫宋廷芬的人,其文学造诣颇深,他的五个女儿从小受到他的熏陶,并且他对女儿言传身教,使得五个女儿的文学素养更是超过他。他的五个女儿,各各面容姣好,雍容华贵,再加之才华横溢,在民间名气很大。

唐德宗听说后,便登门拜访宋廷芬。他见到宋家五姊妹后,便魂不守舍,被她们的美色和文学功力所折服。

他便将五姊妹全都纳入后宫,日日与她们谈诗,作赋。唐德宗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日甚,使得唐代的文学发展兴兴向荣,展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景。

五姐妹共同入宫服侍君主并不是一件少见的事情,李煜曾经娶了大小周后,姑侄三人也是同时服侍了皇太极。但是确实五姐妹一同进宫,有点另类。但是这五姐妹还并不只是唐德宗的妃子,且身担要职,也是有官职在身。

若是四妹宋若宪没有在政治上行将踏错,惹得帝王大怒,宋家五姐妹可保宋家的兴旺不只50年。

五姐妹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从便是熟读诗经词赋,及笄之年便已经名满天下。身怀宝藏本身就难以看上俗世中的婚嫁,不愿以红妆安于做他人妇,所以功名成为了五姐妹扬名立万的唯一选择。唐朝民风开放,自然对于女子的束缚也格外松懈。

五姐妹的才能引来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的举荐,一来是五姐妹出落的水灵,二来才情也是让人瞻仰,自然唐德宗如获至宝。五姐妹的入宫也是颇受恩泽,唐德宗经常招幸,吟诗作赋好不热闹。

其中大姐宋若芊掌管宫中记事主簿,著有《女论语》以问答的形式规范了封建时期女子的行为,这倒是和《女戒》、《女训》差不了多少,都是对女子在家、出嫁的一些规范。但是宋若芊本身就没有遵循女子规范,反而是抛头露面。不仅没有书中所写的管理后院,而且还参与政事。

大姐去世之后,二妹宋若昭接替了宋若芊的官职,一直做到了尚宫,同时对宋若芊所著作的书籍进行了注解,成为姐妹当中官职最高的女子。其次因为才华出众,皇子公主都在宋若昭的门下被悉心教导,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尊贵的。

但是随着两姐妹的去世,宋家的繁盛也逐渐走到了头。

虽然官职交给了四妹宋若宪接管,但是宋若宪仕途并没有入两位姐姐一般,政治上尔虞我诈乃是常事,但是宋若宪却没有学会明哲保身,不仅害了自己,也断送了宋家的辉煌。

宋若宪不会审时度势,唐文宗励精图治想要改变朝堂上宦官专政的政局,但是宋若宪却不懂帝王的心思,受人贿赂祸及朝廷,最后被幽禁赐死。

至于其他两姐妹,虽然有名声,但是奈何早早便香消玉损,并没有在宫中留下多少事迹。

其实一个家族单单凭借着女子的才华,便兴盛了五十年,可以说是一时的名门望族了。再加上除了受到帝王猜忌的宋若宪,其他姐妹在宫中也是尽得帝王欢心,相比于困在深宫中每日点着青灯等着帝王临幸的女子,幸运多了。

而五姐妹精心编著的《女论语》,也因为有着历代帝王的庇护,得以流传下来。虽然五姐妹的德行并不像书中那般被过分要求,但是因为唐德宗,旁人也不敢说些什么。在还是对女子的行为有着一定束缚的封建时代,五姐妹的肆意的生活确实是值得艳羡。但是五姐妹自己都没有遵循自己书中所编著的那般,却又要求其他女子的一举一动,实在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我国古代史上,帝王迎娶姐妹花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上溯至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舜帝就纳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妃。而后世纳娶姐妹花的帝王更是比比皆是。如汉景帝刘启纳娶了王娡(汉武帝刘彻生母)、王儿姁姐妹;汉成帝刘骜娶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汉献帝刘协娶了曹操的三个女儿;蜀后主刘禅则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

到了清朝一代,有更多的帝王纳娶了姐妹花。皇太极娶了孝庄太后姐妹俩,光绪帝娶了珍妃姐妹俩,而康熙帝则是娶了四对姐妹花,当然这四对姐妹花并不是出自同一娘家。

在古代史上,还有一位皇帝纳娶了五位姐妹花,并且这五位姐妹花还是亲姐妹,这位皇帝就是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适的太爷爷。李适的生母就是电视剧《珍珠传奇》中李豫的妃子沈珍珠的历史原型沈氏,沈氏在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

在李适14岁时,安史之乱发生。次年,京城长安就被叛军攻陷,他的太爷爷唐玄宗携皇眷仓皇出逃四川,因为当时沈氏并不是广平王李俶(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豫)的正室,所以她并没有机会随皇室出逃,而是被留在了长安城中。

一年后,李豫收复洛阳,在掖庭宫中见到了被叛军掳掠至此的沈氏。两年后,史思明再度叛乱,洛阳再次失陷,沈氏又被史思明叛军所掳,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及李适父子多年在民间搜寻沈氏的下落,但均无所获。

公元779年,代宗李豫病逝,皇太子李适登上皇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在少年时,历经战乱,亲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剧痛,所以他在即位之初,壮志满怀,意图愤发图强,再展李唐雄风。怎奈这时的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已积重堆返,李适的雄心壮志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德宗李适也清醒地认识到是由于地方藩镇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在即位之初,李适就着手削藩,意图弱化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781年,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去世。

按照前朝以往的惯例,地方节度使死后,其职位和藩地由其后人承袭。所以,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就上表德宗,请求承袭父亲的职位和藩地。

而德宗也决定改变中央不能干涉地方节度使事务的惯例,决定拿李惟岳开刀,试图削藩,因而断然拒绝李惟岳的请求,想要由朝廷派置新的节度使。

德宗的这一决定在地方节度使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地节度使纷纷拉帮结派、抱团取暖,向朝廷施加压力。

公元782年,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立为冀王,汝南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并缢杀了朝廷前去招抚的老臣颜真卿,率重兵围攻河南襄城。德宗的削藩动作反而使藩镇之乱愈演愈烈。

为解襄城之围,德宗命西北泾原诸道兵马驰援襄城。

泾原士兵到达长安后,德宗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泾原士兵离开驻地,开赴襄城,原本想能得到朝廷的丰厚赏赐,没想到京兆尹王翃只是赏赐了粗茶淡饭,于是激起了泾原士兵哗变。

泾原士兵攻入长安城,大肆掳掠京师府库的财物,这就是历史上的“泾师兵变”。德宗仓皇之下携皇眷从皇宫北门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直到784年七月,名将李晟收复长安,德宗这才重返长安。

德宗经此一劫,当初躇踌满志的削藩动作也戛然而止,重振李唐的雄心也心灰意冷。

在平定藩乱的进程中,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南征北战,破魏博节度使田悦、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败卢龙节度使朱滔,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而宋氏五姐妹就是李抱真向德宗举荐的。

“庭芬有词藻,生五女,皆聪惠……皆能属文。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德宗俱召入宫……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宋氏五姐妹的父亲宋庭芬是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后人。宋庭芬出生书香世家,饱读诗书,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宋氏五姐妹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宋庭芬的悉心培养下,个个性情淑雅、博学多才,文辞优美,在当地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非常有名。

当时李抱真任昭义节度使,治所潞州距清阳并不太远,所以对宋氏五姐妹的文采也有耳闻。

李抱真是个非常惜才之人,当他闻听了宋氏五姐妹的美名后,就把她们举荐给了当时的皇帝唐德宗。

德宗的政治才能虽然逊于他的列祖列宗,但他善文能诗,还是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所以当他闻听宋氏五姐妹如此有文采后,立即把她们召入后宫。

德宗爱才,所以与五姐妹更多的是文学方面的交流。据《新唐书》记载:“帝能诗,每与侍臣赓和,五人者皆预,凡进御,未尝不蒙赏”。

德宗对待五姐妹也有别于其他的嫔妃,给予她们“学士”的封号。

五姐妹中,老三宋若伦和老五宋若荀早卒,其余三姐妹皆有成就。

大姐宋若莘才华出众,在未入宫之前,就替父教诲其妹。入宫后,宋若莘入职尚官,掌管宫廷事务。后总领秘阁图籍。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宋若莘病逝,追赠内河郡君。

宋若莘有《女论语》十篇留世,这是一部我国古代女性德育的教材,详细阐述了古代女子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其妹宋若昭为本书作解。

二姐宋若昭为人练达,深受皇帝信任。宪宗李纯时期,宋若昭就受命为太子李恒讲授经训。穆宗李恒登基后,宋若昭被任命为尚宫。

宋若昭在宫中历六帝四十余年,深得皇室敬重,并获封梁国夫人。

828年,68岁的宋若昭逝于大明宫。当时的皇帝唐文宗李昂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宋若昭逝后,她的四妹宋若宪代替了她的职位,唐文宗李昂也非常敬重宋若宪。但后来宋若宪卷入政治漩涡,被政敌构陷致死。

在唐德宗时期,有很多才女召入宫中。其中与宋氏五女齐名的还有才女鲍君微。

唐德宗虽没有过人的理政能力,却营造了崇尚文学的浓厚氛围。这也使得元和年间的诗坛大放异彩,涌现了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大批诗人。

据传历史上唐德宗将五位姐妹纳入宫中,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能介绍下唐德宗这个人吗?相关文章:

说起马思纯的好闺蜜,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冬雨。其实不然,还有很多大家都猜不到的明星呦,就像窦靖童,倪妮,胡歌等。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的环境下,为了争资源,明星之间明争暗斗,可堪比“宫廷大戏”。有网友说女演员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但是她们这一对女明星,却是圈内公认的好闺蜜。除了周冬雨,还有窦靖童。
看到她的姐妹情,这不就是我们跟闺蜜在一起做的事情嘛,打打架,相互怒怼,吃吃饭,好生自在呀。近日,窦靖童、周冬雨、马思纯快本同台,三人之间纯纯的友谊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窦靖童一脸羞涩,拿着手卡上台,说话结巴,遭到了来自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无情嘲笑。周马窦因电影《七月与安生》结缘,私底下也是经常见面,上次三人一起上热搜,竟然是因为吃火锅之前卸了个妆,卸妆的同时又秀了一下恩爱!这三姐妹的日常,也太高甜了吧!
还有一个好闺蜜,就在马思纯31岁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那就是演员倪妮。其实大家都知道倪妮在娱乐圈是非常低调的,一般很少会上微博,基本上微博更新都是广告,不过偶尔也会发自拍福利。这一次倪妮和马思纯说生日快乐,可见她们之间的友谊情深。
没想到你们竟然是好朋友,马思纯的好人缘不浅呀。能在复杂的娱乐圈里维持自己的友谊真的很不容易,希望小马越来越好。事实上,马思纯在娱乐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和胡歌的友谊也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两个似乎没有相交的人实际上早就已经相互知道了,马思纯的新剧胡歌还微博转发支持。

  某种程度上说,张琪和清矍是很像的。一样的死皮赖脸,一样的喜欢美食美人,一样的懒散却又聪明剔透。不过清聆又想,如果清矍的种种是因为娘的熏陶和家境的宽裕,那张琪的乐观豁达却只能理解为天生,也许正是如此,清聆才会觉得她很亲切,莫名的多了一点点纵容。

  比如她总是目不转睛盯着自己瞧的时候,比如她经常对自己傻笑的时候,比如,她本该老老实实的在泸州做她的刺史,却半夜三更跑回京城要求面圣。

  “让她偏书房等吧。”清聆接到通报微微皱眉,看看手下所剩不多的奏折,如此安排。

  进来送信的人是月影的亲信,这就是说张琪回京还是秘密。本来外放的官员未经召见不得无故擅离职守,她回来是先找到月影然后托她带自己悄悄进宫。如此低调,考虑周详,清聆可不会认为张琪是怕有人参她或是自己责怪。

  没让宫人出声,将门轻轻推开,屋里的人正抱着宫人奉上的茶壶猛灌。看那架势大有整天没进水的嫌疑。见到清聆进来,一时措不及防,大概呛了口水强忍着,拿袖子抹抹嘴扑通跪下了。

  “先咳出来再说话。”清聆有些哭笑不得,自顾自坐了,又让人端来几盘点心。“是不是也没吃东西。”

  掩面一通咳嗽,张琪顶着一张红脸,“谢陛下恕臣失仪。”随即又咧了嘴,“陛下真是明察秋毫,体恤臣工。”说着又拜了拜,见清聆示意她坐下,便坐了往嘴里塞了几块点心。

  清聆也不多说,似笑非笑的看着她吃着,将其来意揣摩了□□分。不过赐婚而已,至于如此反应剧烈吗?在那样一双桃花眼的注视下,绕是张琪也不禁斯文起来。干瘪的胃袋略有丰盈之后,便吞了下口水不再吃了。眨巴眨巴眼,望着许久不见的陛下。

  陛下好像瘦了呢,气色看来也好像有点憔悴,貌似更白了一点,本就晶莹剔透的不似凡人,现在更是冰雕玉琢一般。在为不久前的假孕事件伤心吗,还是国事过于操劳?

  “张大人可以告诉朕半夜赶来所为何事了吗?”张琪看人的视线太直白,明显逾越君臣之礼却又难得坦荡赤诚,殿上都懒得计较,清聆不再和她比瞪眼,直接发问。

  “陛下,为臣虽然觉得自己有很多优点,比如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头脑聪明,模样喜人,口齿伶俐,文思敏捷……”瞅着清聆挑挑眉,“可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不拘小节,家境贫寒,邋遢懒惰,不擅交际,……”瞅着清聆的眉梢又高了一点,张琪吸口气,声音却降了下去,“您帮臣订了门亲,还是喀笪谒王的弟弟,二皇子嫁过去,按说她的弟弟也是您娶才对……就算您不娶也得孬好配个王爷……”

  “张大人是嫌朕给的官小了?”清聆翘起一边的唇角。

  “不,臣怕自己做不好这个妻主,这婚事事关两国关系,还有二皇子的幸福,臣……惶恐。”

  看的很透彻,清聆翘起另一边的唇角。“赫连瑾不是古板之人,景焱虽为状元,却是男子,而且他那个状元不也是你和林露一起谦让出去的嘛。按说你才是真正的头名……”也许觉得自己夸奖张琪太多不合适,“至于那沈莘,一个男人的幸福,不过是有个健康的女人给他个安稳的家吧。”

  最后的话说得有丝淡淡的感慨,张琪听在耳内,心头一紧,却下意识的没有声张,仍一脸茫然的看着清聆,仿佛对方并没有给她合理的解释。

  “呵,你呀。”清聆摇摇头,对同样的聪明人,还是坦诚些好,“沈莘对两国关系起不到决定作用,坦白说无缺想要天下无双,你明白了?”将他嫁人才是我的目的。我的私心。无缺的幸福本就来得艰难,我不想让任何丁点的可能妨碍到。

  然而他毕竟是赫连瑾的弟弟,就算她不会对这个熟识不久的远亲太过上心,同为姐姐的身份才让我将心比心的为那没见过的男孩考量。嫁我?嫁我可是距离幸福最遥远的选择。看在他是赫连瑾的弟弟份上,才舍得把这么有趣的女人给他。

  “这样啊……”张琪转转眼珠,口气中多了份顿悟,随即却又蹭上去,对着清聆咧开了嘴,“臣是不是算替陛下献身了?”

  “呃……”看着眼前一身风尘仆仆的女人,扭着衣角露出一副夸张害羞的模样,清聆一时错愕,继而忍不住笑了,“你若非如此说,也算呢。”

  “那陛下没有赏赐么?”得寸进尺,不遗余力。

  “朕没追究你私自进京的罪过,还赐你美眷,居然还要讨赏?”桃花眼半眯着,里面闪烁着和严肃口吻不相称的轻快。

  “臣自幼穷惯了,以为这辈子讨不到男人,都打算做一辈子光棍了。突然天降横福,臣激动啊,这一激动,就想给您讨个差事。”

  “臣希望陛下不要因为臣做了赫连家的远房媳妇而太快升职。凌江河务刚刚破冰,让臣,至少给您修三年泸州段的河堤吧。”张琪的眸子难得沉静,说着直挺挺又跪在了地上。微仰头颅,迎着清聆的视线,宛如儿时在自家院落的树上,看着清聆从天而降。那眼底,依旧清澈,依旧明亮,不曾因生活的坎坷而变得卑微,也没有因入仕染上红尘。

  清聆看着她,沉吟片刻,桃花眼底变换了几番思绪,才缓缓吐出口气,抬手示意她起来。“你该知道,自古圣意难测。看得太清楚,还不怕别人知道,会被帝王介怀。”

  “是,若您介怀,请随意处置臣。最好罚臣做您贴身女官,日夜服侍身前。”张琪笑得开怀,君心不可被揣摩准确,那样帝王岂不无威。而善揣圣意之人,也多会被当作奸佞阿谀之人。可惜,您不是她们,我,也不是。“庆王爷曾问过臣平生志向。”

  “嗯。”清矍自然第一时间就当八卦讲给自己听了,喜笑颜开的告诉自己,那个没正经的张琪一本正经的说她儿时便立志效忠天下最美之人。清聆皱皱眉,张琪本人瞪着那双无所畏惧的眼睛等着自己下文,心里却没了当时玩笑的味道。

  打包了桌上点心,丢给张琪,“赶快给朕滚回泸州干活去。”唤人备快马将张琪送回。清聆独自在书房内坐了半个时辰。又唤人进来,“去,记得明日选几块衣料给泸州刺史送去让她做几件新衣服。”踱了几步,又想起什么,不禁弯了唇角,“告诉她手工费庆王爷替她出,让她不用客气。就要成亲了,别给朕丢脸。”

  十日后泸州府衙后堂,张琪穿着新衣嘴咧的老大。试了一圈又逐件叠好放进了衣橱。将其中自己一件包袱皮裹的小心的衣服放到那些新衣服中间。

  “大人,您这是?”下人不明所以,却知道衣橱内那件包袱裹着的半新衣衫是大人的珍宝。

  “都沾点陛下的气息,这样才好。”张琪红光满面。像极了喜事临门的新娘子。又咧着嘴在屋内转了几圈,趴到桌上写了首拜谢的诗,随平日的折子一起递了上去。

  “咦……”这写着华丽丽的行草的小纸条被素锦掂量了半天,“小姐,这张琪还真是有趣呢。”

  “怎么讲。”清聆面色不善。

  “看起来好像在说谢陛下赏赐锦服。再细想,更像是表忠心,被您点拨成器,她丹心可鉴,要为您效忠至死呢。”

  “收了吧。别让清矍看到。”本想放到烛火上烧掉,清聆顿了顿,还是没动手,“让她看到还不知道能解释成什么呢。”

  一道旨意又下,张琪贬官做了水部总司,专抓河务。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新郎官。

  “我是不会喜欢你的。”揭了盖头,沈莘看着打量自己的张琪,傻呆呆的托着下巴,不知在想什么,心里一股气莫名升起。

  “我知道。”被警告的张琪反倒一脸轻松的笑了。“小王子嫁给我确实委屈。”

  “你……”沈莘反而不知该如何是好,这女人笑起来,倒没有那么讨厌了。

  “可是你我成婚是我们两位的王都达成的共识,反对无效不是吗。”张琪看着眼前有点别扭的小孩子,长得还不错,虽然没有陛下漂亮,“你不想惹姐姐生气,我也不可能违背陛下旨意。那,看来你我还不至于两看相厌,试着相处吧。”看着略有些垂头丧气的小模样,大概是见过二皇子了。

  男孩子心中不切实际的憧憬终于变成了对现实的思考。洞房花烛夜,男孩开始长大。

  和张琪生活是件有趣的事。永远不会无聊乏味。不过,对官职太过执着的男人不适宜。张琪对他,亦妻亦友,即足够尊敬又足够疼爱。只是好像永远,都不会有生生死死的感觉。生活,本来也没有那么多生死。

  随着相处,沈莘发现了这个女人真的很恶劣,很让他丢脸。比如她脸皮厚的经常到下属家蹭饭,却在逢年过节拒收任何礼金。她常嚷嚷那办公的鬼地方没有一个美人,不如她呆在家里看自己漂亮夫婿,却经常一心扑在公务上,夜以继日。偶尔闲暇还时不时惹陛下生气,她的官职也就时升时降,每次对着圣旨反而都笑的一脸得意。

  沈莘翻着白眼指着张琪鼻尖,“也许你家皇帝根本是怕你饿死才让我瑾姐姐准备那么多嫁妆。”不知何时沈莘也早已牙尖嘴利,当年腼腆的小男孩生生变成了火爆美男。家中斗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不过日子还在继续,御配的姻缘,连分开的权力都没有。

  张琪点头如捣蒜,“夫君你真是料事如神火眼金睛,没有你我真是活不下去啊。”离职换任,在家挨训出门又被百姓堵了。乌压压跪下的大片的人,含着泪花说谢谢。惊的沈莘脸色变了几遍。

  偏偏张琪拉着沈莘的手,对大家笑得灿烂,“这是我家贤内助呢。”沈莘别过头,仍不理她,唇角却微微挂上骄傲的笑容。

  赫连瑾来看他,还有花无缺。她们看起来仍然天造地设,沈莘感受着瑾姐姐打量的目光,“莘儿长大了,看来过的很幸福。”

  原来这就是幸福。这么简单。这么平静。相濡以沫有时候也并非只因爱情。沈莘看着赫连瑾,仍旧满眼温柔的对着花无缺。“姐姐是驰骋草原的女人,她是犀利的弯刀,是翱翔天际的鹰。”不要因为她在你面前的收敛而忽视她原本的锋芒。姐姐是,值得你倾心的女人。

  “我知道。”花无缺仍旧微笑的回应。如当年那深邃的眸子凝望西北的天空。心中突然释然,也许当年看到他那样子,便已决定退让。这两个人,默契远超过自己想象,她们之间,没有别人介入的余地。

  “喂,姐说我过得很幸福呢。”那天晚上,沈莘对枕边人如此说。

  “是吗,那就好。”

  “我突然想,你这些年不纳小爷是顾虑我是喀笪谒的王子吗?”

  “……不。”张琪望着床帐顶。

  “哦?”沈莘翻身趴着,托着下巴。觉得今夜很有和这个女人沟通的欲望。

  “因为我穷。”张琪咧开嘴,晶亮的眼睛望着他。“而且你长得还不错。”

  “哼。”沈莘背过身去,过了一会儿,张琪快要迷糊过去,传来喏喏的声音,“可我,还是不知道,我们算不算爱。”

  “……”合上的眼睁开,抬手将人搂住,“笨蛋,幸福不就行了。”

  清聆在位三十年,朝中大臣最有戏剧色彩的就是张琪,高至当朝一相,低至九品小吏,做了个齐全。每次有人心怀叵测的看她贬下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看着她升上来。不少人认为她沾了沈莘的光,张琪也不介意,反倒高调的颇为认同,陛下真的很体贴的给了自己个好宝贝。

  承平三十年新帝登基,皇陵前张琪独自远远跪着,过了不惑之年的人依旧嬉笑,这会难得少了不正经的模样,凝眉沉思。同僚多年的林露劝解不得,只得任她在那发疯。担心跪了一天的张琪吃不消,再去看时却见到那没心没肺的人仰天大笑。

  “你这厮,真疯了不成。”有担心,又有心疼。“陛下入土为安,你还要再她耳边喧嚣。”林露无奈拉她回去。

  “就说陛下是世间最美的,”意外顺从的跟着林露往回走,张琪依旧咧着嘴。“陛下告诉我了,辅助新君三年,准我去找她日日喝茶下棋。”

  林露这才看到张琪小心翼翼的收起张纸,“好好。果然是你最亲爱的陛下,知道新君能忍你三年已是极限。”敷衍着,不理会她疯言疯语。

  三年后云川凡城新搬来户人家,奉命洒扫房屋的下人终于等到了三年前就卖出去的房契。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各位的长评和支持,送上华丽丽的暧昧,不喜欢的可以理解为君臣间的默契和难得的知己,本来世上就没有八卦,想的多了也就有了。。。哈哈,不知道有人肯给小琪琪写点啥么。。。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斗宫廷道具名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