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加坡小区去泉州动车站坐几路车?

这座城市本可以自豪,可以喜悦,可以忿忿不平,但这里的人选择了满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地道风物(didaofengwu)。

或许,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绪的,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 晋江五店市“皇宫起”红砖建筑。摄影/陈正权

她有喜悦。这里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续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 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摄影/邵晟南

她也可以有愤懑不平。泉州(古刺桐)申遗失败,不幸成为中国首个申遗失败的城市案例。

但是,如果你走进泉州,不会发现这座城市中充斥着情绪的波动。城与人都散发着一种使人放慢脚步的迷人气质,根源无外乎两个字——知足。

▲ 开元寺内虔诚的信徒。摄影/方托马斯

这份从容来得殊为不易。闽南人敢闯敢拼,连皇帝都叫他们“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气方刚,一身用不完的力气。他们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过。或许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谦逊低调,百折不挠,永远带着一丝古典主义的优雅。

01 刺桐古城,鲤跃龙门

有高调的实力,才能谈到低调。那么泉州有没有这个资本呢?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整个中国,能够称得上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城市并不多。泉州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

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 从大坪山眺望泉州夜景。摄影/邵晟南

称泉州为鲤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只能说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设立闽中郡开始,泉州这片土地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断被划分给不同郡县。甚至在唐朝时,泉州这个名字都曾属于福州。

隋唐时,泉州作为一个港口日益突显,可在广州这个老大哥面前仍然显得底气不足。论历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闻等地。

然而,泉州这条“鲤鱼”,终于是有了跃龙门的机会。

自晋室南迁,中国的东南逐渐得到开发,再经由隋唐的稳定发展,已是“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为产品寻找销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 紫帽山。供图/视觉中国

无巧不成书,大陆的另一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国正值阿拔斯王朝统治,那里不断有船队前往东方,收购丝绸、瓷器等等手工艺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买主。他们从中国的南海之滨登陆,寻找最有价值的货物,填进商船空空荡荡的肚子。

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泉州的崛起可谓是占尽了天时。

▲ 中山路是泉州最早的商业街,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渐渐衰落,好在这里保留了大量的老式建筑。摄影/邵晟南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贸易的税收来支应巨大的开销。这时,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相邻的明州(今浙江宁波),都有成为贸易大港的潜质。泉州眼看着刚刚取得的优势就要溜走。不过还好,泉州也占尽了地利。

“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隆庆府志》”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泉州作为港口的地利。

泉州地处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建设港口再合适不过了。

▲ 航拍泉州。供图/视觉中国

况且,唐宋之际,福建-琉球航路开辟并日趋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时承接西南(东南亚-阿拉伯-非洲-西洋)、东南(台湾-琉球)、东北(高丽-日本)三条航线。泉州之地利,无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势蜿蜒”又帮了泉州一个忙。

▲ 泉州山地。供图/视觉中国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离土地,下海谋生,对所谓“农本商末”的说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极重的乡土观念,有同乡帮扶,越来越多的人出海经商。在封建社会里,他们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后,泉州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广州,在元朝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都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

02 海禁锁国,龙困浅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泉州之后的日子并不顺遂。

元朝末年的一场兵乱,摧毁了泉州的繁华,泉州由云端落入凡间,“番货远物珍玩异宝之渊薮”不复存在,在泉外商一哄而散。眼见她起高楼,眼见她宴宾客,眼见她楼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立国之初,就实行海禁,采用朝贡贸易政策,只允许外商以朝贡的名义互市,一应商品也由官府作价收购。此时,泉州与广州、宁波一起,作为唯三设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着来华商队。

▲ 三合面。相传,三合面是戚继光在福建抗击倭寇时,发明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军粮。在炒好的面粉中加入红葱头、白糖、碎芝麻,可以直接装入布包中背在身上,食用时加入热水即可。摄影/赵啸飞

然而,各种繁琐的规定,就像是一锅温水,泉州就是水里的青蛙。

▲ 妈祖庙的面食供品。摄影/方托马斯

祸不单行,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琉球一支“公派移民”队伍,史称“朝阳通事三十六姓”,他们的后裔专司对明朝朝贡等一干事宜。这对泉州绝非好消息,因为这“三十六姓”都是福州人。从此,琉球使团都经由福州入华。市舶司也随即迁往福州。

生命自会寻找出路。重压之下,民间的走私屡禁不止。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难舒,总之,这股民间力量让明政府颇为头疼。其中,当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 朝天门位于泉州北门街,现存建筑是按照宋元建筑风格于2001年重建的。摄影/厦门苏煜鹏

郑芝龙,福建南安人,走私商中的枭雄。一生周转于政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间,完成了海商、海盗、官员等不同身份的转换。不过,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恐怕还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郑成功

郑芝龙死于清政府之手。泉州,与他殊途同归。

对泉州来说,清朝的海禁政策刀刀见血,酷烈之极,几乎彻底扼杀了泉州翻身的机会。这一切针对的正是盘踞台湾的郑氏家族。

“无许片帆入海”,大海之上几乎再看不到泉州人乘风破浪的身影。“迁界”政策一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离乡。面对昔日亲密的大海,鲤城在寒光闪闪的刀枪之下,如临深渊。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泉州的辉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03 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泉州的经历,如月之盈亏。

命途多舛,并不能左右泉州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宠辱不惊,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人肉体凡胎,又多是善男信女。

▲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唯有一棵古桑树传说为唐代所植,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桑树。摄影/厦门苏煜鹏

当年繁盛无比的泉州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称泉州为“光明之城”,因为这里夜夜灯火通明。

▲ 开元寺外,西街的夜晚。摄影/赵啸飞

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传出的唤拜划破宁静;摩尼教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教堂里的祷告虔诚平静;梵音称颂自佛堂中幽幽传出。它们没有打扰道观里的清修,没有阻挡天后宫里的顶礼膜拜,更不会遮蔽书院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朗朗读书声。

▲ 南少林武僧。泉州少林俗称“南少林”,始于唐,盛于两宋。摄影/车小颠

宋元时的泉州,达到了一种精巧的大和谐。几乎同一时间,西方正经历着十字军东征——人类史上最漫长的宗教性战争。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几乎连隔阂与误解这两个词都不存在。

多元化是创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于开风气之先,甚至总有些“越轨”的举动。

▲ 泉州府文庙。上图摄影/465

舍本逐末,追逐商业利润的“叛逆”自不必说。泉州官府也是特立独行,把政策决议以榜文的形式张贴于城中,这种公开透明,在君主专制的年代实属罕见。南宋末年,泉州甚至还曾出现短暂的“城邦自治”。彼时,南宋政权摇摇欲坠。蒙古人的铁骑已逼近泉州城,城中的官员、商人、士绅一齐商讨这座繁华大城的出路何在。
话说回来,泉州籍作家蔡崇达曾这样形容自己家乡的小镇:

“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蔡崇达《皮囊》”

泉州人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对神明崇敬得不像那群果断敢为的商人、水手。另一边,因为富足又有所寄托,而善于知足。不因庸庸碌碌而心焦,更不会把腰缠万贯作为炫耀的资本。

当然,这是个连“魂灵”都会发胖的城市。历史的大悲大喜,并不是生活的终结。

04 闽南之根,烟火人间

▲ 泉州蟳蜅女以其别样的装束,特别是头饰而格外引人注目。摄影/方托马斯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听天命的前提,是要尽人事。闽地古来因山海相阻而显得隔绝,这里的生活方式对外地人来说充满新鲜感。

泉州是值得用舌头去体会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带着海的气息;土笋冻则直接以海的咸腥呈现最重口的美食诱惑;同样是来自海洋,石花冻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舍的味觉记忆;还有润饼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质朴、最丰富多彩的存在;四果汤的出场,总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总能击中那一根叫做“乡愁”的神经。

泉州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数不胜数,转念一想,它们又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茶叶和瓷器,曾经带着中国这个名字走遍世界。我们可以在泉州找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铁观音的醇厚甘香,是它绵延余韵的基石。蜷曲的茶叶以清香抚慰国人的同时,也漂洋过海,几乎在海外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

初见德化白瓷的人,想必会对它洁白晶莹的光泽感到讶异。温润的白釉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败与尝试。

▲ 温润精致的德化白瓷。摄影/方托马斯

清朝的压抑早已成为过去时。低调的泉州,在改革开放之前是福建省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如今,已是全省经济的龙头老大。只要门缝透出一缕光,泉州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那一代泉州商人就像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谋生的先辈们一样,笃信“爱拼才会赢”,纵然当年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已不复存在,泉州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遇。

▲ 东海泰禾广场,是泉州商业繁荣的符号性建筑。摄影/菜菜

此时,闽南人身上那种务实与进取的性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到了极致。泉州人以家乡为荣,同时深知自己已落后了太多。泉州人不躺在荣誉册上睡觉,放得下身段,敢想敢干。民营经济开始在泉州大展拳脚。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等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皆出自泉州。

泉州城是一个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无论你是为了与历史擦肩而过,还是仅仅希望体会泉州人的惬意与悠闲。

▲ 夕阳西下时的开元寺。西街的楼顶水洼边,一只小猫在惬意行走着。摄影/车小颠


2.陈拱《泉州文史资料第4辑·泉州市建置沿革》

3.黄晖菲《略论市舶司制度及其对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之影响》

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5.李金明、廖大珂《中国海外贸易史》

6.刘锡涛《试述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

7.林音如、刘锡涛《元代泉州港“第一大港”誉称考证》

8.邱坚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策——从“光明之城”到“东亚文化之都”》

9.王思杰《“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宋元泉州与宗教共生》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贽的地域考察——兼论明代中后期泉州社会转型》

11.叶朗《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2.周中坚《泉州港为什么在两宋之际异军突起》

“我是行走的风物百科,想和我一起发现每寸土地的不一样,就来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和我say Hi 吧~ o(* ̄▽ ̄*)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泉州动车站网约车上车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