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沪惠保,最晚是什么时候不能买了?推荐买吗?

4月27日上午,上海市民专属的惠民保险“沪惠保“正式上线。此前,保险查查APP曾发布报道称“沪惠保“将在4月底上市,这标志着上海这座一线大城市终于也有了惠民保!与其他城市地区惠民保产品相似,“沪惠保“同样不限年龄、户籍、职业和健康状况,凡上海缴纳医保的居民均可参保,并且职工医保参保人还可为家庭成员投保。“沪惠保”一年仅需115元,可在医保外获得最高230万的医疗报销额度。
从具体的保障内容来看,“沪惠保”重点保障大病住院自费医疗,分项最高赔付比例达70%,累计保障额度高达230万。其中,100万的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覆盖住院期间各项医保范围外需要自费的检查费、材料费等支出,免赔额为2万元;100万的特定高额药品费,覆盖17个病种21种制定特药费,不设免赔额;30万的质子重离子医疗,覆盖因患有恶性肿瘤,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医疗费用,不设免赔额。
保险查查APP分析认为,“沪惠保”相较于其他地区惠民保最大的特定与优势为包含质子重离子医疗项目。质子重离子治疗是当下顶尖的癌症治疗手段,能明显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其治疗费非常高昂,一个疗程需要大概30万元左右,且无法医保,只能自费。此外,目前我国内地只有上海拥有提供重离子治疗的医院,因而“沪惠保”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唯一具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障的惠民保,最高可以报销30万元,可以给癌症患者更多的医疗手段选择,并大大减轻经济压力。
不得不说,虽然上海是最晚推出惠民保的一线城市,但从保障范围与保障能力看,“沪惠保”无疑是上百款惠民保中的“王炸”。更多关于“沪惠保”与其他惠民保产品的信息,欢迎访问保险查查AP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无论如何,小店业者们在努力着。两个月,上海从春季进入了夏季,这在两个月里,他们的心情也似经历了一场换季,他们有过失落,也曾迷茫,或许焦虑但又心怀希望。

5月21日,瓦姐在她的朋友圈感叹:“下个月又要交房租了!”

瓦姐从2007年开始在绍兴路92号开了一家名为“瓦尔登湖”的小时装店,店名源于卢梭的《瓦尔登湖》,生意一度不错,可疫情来袭,让瓦姐逐渐入不敷出。上海本轮疫情以来,她的小时装店已经闭店2个多月,营收为零,但每个月2万元的房租却是雷打不动地交着。如果要重新开张,一系列的手续、员工的返岗都是问题,尤其是瓦姐的店内如今都是冬季旧款服饰,供应商的新款也未到位,物流配送更是难点。

像瓦姐这样的小店还有很多。小店是上海经济的毛细血管,数目成千上万,虽然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但上海的烟火气正来自于它们。如今,这些小店热切期盼复工复产,可其中的焦虑和困难也不少。

两个月的停摆,让很多小店难以为继。

瓦姐正在辛苦地支撑。瓦姐真名向芬芬,瓦姐这一称呼,是店里熟客们起的昵称。绍兴路从东到西不过500米,聚集着众多出版社和名人故居。和上海很多坐落在中心城区的小店一样,瓦姐的店面积不大,约30平方米。2020年的疫情让瓦姐感受到了一波寒意。今年的新一波疫情又来袭。“我们从3月中旬闭店,目前还没有收到通知何时再开店。”要说经营压力,对于瓦姐而言,最大的成本是房租。“该支付的店员工资不能少。因为是跟私人租借的店面,所以也没法减免租金。即使是关店,每月近2万元的租金支出确实是不小的开支。”过去2年让她目前有些入不敷出。

钱凯文是上海一家理发店的店长,门店位于一家新开业的高端商场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所租的商铺价格不低,每个月要数十万元租金,加上人工和其他成本,估测每个月营业额要60万元才能保本。2个月没有营业,他损失了约100万元的营业额,虽然业主给予他一定程度的减租,但对于钱凯文而言,租金压力依然巨大。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租金可以说是所有实体店经营者都会遇到的挑战,如果是租借在国有企业的商场内,还会有一定的租金减免,但如果业主是私企或外资,则要看业主本身的策略了,很多私企业主未必会减免租金,还有一些承租人并不是和房东签订租房合同的,而是通过“二房东”甚至“三房东”,即使补贴下来了,受益人只会是第一承租人。小店业者的现金流实力普遍不强,很多小业者的资金只能支撑2~3个月。

人:申请流程与闭环管理挑战

复工复产,已经刻不容缓。

对于小店们来说,要复工复产,第一关是从业者能够走出小区。

第一财经记者多方了解,零售店要调员工出小区返回门店,员工所住的必须是未涉阳楼,否则不具备返岗资格,符合该条件后,需要差不多6个步骤:首先要提供上海市商务委的相关文件、然后是提供保供单位的相关文件、再提供单位要求的复工申请书、第四步完成48小时核酸检测获取证明、第五步是自己做一次抗原检测并拍照保留结果、第六步是与所在小区、街道签订一份承诺书,保证由单位提供之后的吃住并在本轮疫情结束之前不再返回小区。

郑建平在上海一社区沿街有一间杂货铺,平时生意尚可,疫情来袭后,他的小店暂停营业至今。“我这类小店不属于上海市商务委‘白名单’上的保供企业,暂时也办理不了通行证,而且沿街店铺的位置特殊,在没有接到通知之前我也不敢贸然营业。2个月没有生意,对我的收益有很大影响。”郑建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步骤对大型零售商而言是可行的,但作为一家小店,也不是“白名单”上的保供企业,流程手续方面并不容易,具体的办理细则也不是很清楚,现在只能等通知。

“我已支撑了2个月,收支有点难平衡了。在与街道和居委会报备后,我就在自家小区送送货,相当于做个社区小‘团长’,保证正品和平价,所有的经营资质都报备给居委会。虽然销量肯定不如平时,但好歹有点现金流。”郑建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瓦姐。“我还在等街道的通知。我们同一条街上的有几家小店已经率先营业了,但都是一些餐饮店,吃是刚需,服装是非刚需。我目前还不清楚像我这样的非保供企业性质的小店应该如何复工。但在上海开出一家10多年的店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守住它。”瓦姐如是说。

根据公开的复商复工信息,商户需要在向所在的街镇(园区)提交恢复经营申请书、承诺书、防疫方案和员工名单并经审核通过后,商业网点便可恢复经营。

目前很多小店还在等通知。但即便完成手续,让部分员工返岗,接下来的难点在于闭环管理。

不少小业者反馈,如果是大店,那么员工还可以住在店内,但小店原本就面积不大,如果闭环式管理,24小时驻店,则小店主是难以负荷的。

“我们看到了复工复产,也看到了理发市场的需求,但我们的门店还在等通知。我的店今年才开业,还没有进入盈利期,所以经济压力挺大的。我现在一直与店员沟通,让大家准备之后的开店事宜。但我自己其实内心比较担忧的是,如果员工真的都返回店内,那我如何安置这些员工?让他们住在店里则地方不够,如果让他们住酒店,也成问题,因为现在入住酒店都需要办理一连串的手续和证明,不是你想住就住的,我们并非‘白名单’上的保供企业,很难开具相关证明让员工去住酒店。而住在店内,闭环管理挑战很大,万一出现阳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钱凯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住的问题,吃方面问题不大,目前外卖可以送达,且其所在商场内也有餐厅,可以外卖。

同样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小店主。上海一家烘焙店的负责人Candy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3月底开始,她经营的烘焙店就已经暂停营业,在看到复产复工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向门店所在的物业询问如何申请复工,但闭环生产的问题让她为难。据她了解,已经复工的同行中,员工都睡在店里。但她租用的门店的空间有限,还挤满了烘焙设备,工作起来温度很高,并没有卫生间等设施,因此并不具备居住条件。至于用餐则可以通过外卖解决。

对于几乎没有雇员的小店而言,老板就是店员,自己解决吃住的压力比拥有雇员的小业主要小很多。一个人驻店的问题不大,吃基本靠外卖。

至于复工后的员工核酸检测,部分小店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是在商场内的商铺,那么就等商场来安排统一做核酸检测,如果是零散小店,那就需要自己就近到检测点做核酸检测。费用方面,4月29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书记、副主任赵丹丹介绍:近日公布了首批534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方便市民核酸检测。为了减轻市民和企业负担,从5月1日到6月30日,本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实行免费核酸检测。

小店要恢复经营,人要到岗,还要有货可卖。

供应商、原料和物流运输是小店业者复工的又一难点。

胡华琴在上海市宝山区经营一家农家土猪肉店,她的店面是3月中上旬开始封控的,属于较早的一批。胡华琴和丈夫经营这家猪肉店已有1年,因为卖的是冻肉,即使没卖完也可以放在冷冻库里,在这次疫情中他们没有太大货物方面的损失。上海本轮疫情来临前,该猪肉店一个月的利润在1.5万~2万元之间。

近3个月的停业后,胡华琴夫妻在期盼早日复工。目前,店铺所在街道已经通知胡华琴拿营业执照去申请“场所码”,等待街道通知具体复工时间。胡华琴的小店就是“夫妻老婆店”,基本没有其他员工,吃住在自家门店问题不大,但从货源方面来说,就有难点了,胡华琴的供应商在江苏,目前不知道物流情况如何,一旦现有货物卖完,后续很难确保新货顺利运到门店。

同样面临货物问题的还有一些餐饮食品类门店。比如一些小型咖啡馆,咖啡豆原料库存已经不足,新豆的供应和物流在短期内很难跟上,即便恢复营业,也难以满足订单量。此前有复工的茶饮店一度只能暂停接单,就是因为能够驻店复工的员工数量少且食材原料有限,然而网络订单太多,于是引发了爆单,极少的门店员工根本来不及准备大量的订单货品,一时间既要面对投诉,又要加班制作,所以只得一度暂停接单。

服装小店也有同样的问题。瓦姐的时装店内基本都是冬季款服饰,已经不适合现时季节,如果要恢复营业,她需要重新进货,可是很多服装供货厂也并未恢复生产,即便是有货的厂家,如今也不能保证物流配送到店。

业者也在努力解决。Candy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烘焙行业大的供应商如恒天然等都属于保供企业,满一定的金额比如1000元,经销商就会派车送货上门,因此黄油、牛奶、面粉等常用原料还可以获得,但相对使用较少的一些原料以往主要通过电商购买,如今就比较难买到或送货时效无法保障。

当然,也有中小业者打通“堵点”后复工了。

2022年5月22日深夜12点,随着最后一车婴幼儿配方奶粉装车驶出工厂大门,上海花冠营养乳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花冠”)总经理聂雯晶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是上海花冠在5月3日正式复工复产后,向市场发出的第一批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虽然发货的总量并不算多,但对于上海花冠和经销商们而言,都是一场“及时雨”。

疫情之下要让暂停了1个多月的奶粉工厂重新转起来,难度着实不小。进入5月时,在各级政府和街道的帮助下,上海花冠的员工团队终于达到了50多人,具备了维持最低程度的生产运行的条件。

然而,每天原辅料的消耗和供应又成了新难题,一罐奶粉需要乳清蛋白粉、乳糖、益生菌等几十种原辅料,缺一不可,甚至缺少纸箱、奶粉罐,生产都无法进行。聂雯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解决问题,原料采购部每天都会列出一份原辅料的库存清单,上面会标注现有原辅料的存量还能支撑多久,经过努力来保障原辅料供应。在上海花冠看来,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目前人员到岗情况、原辅料运输等难度也在好转,工厂的生产还在继续,一切都在走向正轨。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最新信息,截至5月13日,上海4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中,已有2家复工复产,全市10649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企业中,已有487家复工,占比4.5%。上海花冠也已经在期盼6月的全面复产复工。

场:顾客在哪里?如何结合线上?

如果小业主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走到重新开业这一步,那么他们将面临是“场”的问题——有没有足够的客人,是否可以在线获客?

还在等通知的胡华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若门店开业了,需要足够的订单量才能维持一定的销售额。“此前门店大多数客户都是直接来店购买,因为生鲜产品需要亲自挑选才会比较放心。我们也暂未使用第三方外卖平台。而在复工以后,不一定有足够多的顾客可以自由出入小区进行购买。如果未来使用第三方外卖平台,那也需要足够的骑手接单才能维持正常运营。这一切都不太确定。”

瓦姐和钱凯文都认为,恢复营业后,会有一段时间客流稀少,且难以在线运作。瓦姐说自己是个“老派”的人,坚持传统开线下的小店铺,没有做淘宝店,也不会去做直播。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便恢复开店,顾客也很少,而自己不做电商,且物流配送也比较困难。

钱凯文的理发店在商场内,他估测恢复营业后的客流不会太多,且理发与网购不同,网购还可以配送到小区,但理发必须顾客本人抵达。“除非本轮疫情结束,大家都可以自由出门,否则我们复工后的到店客人不会很多,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也有心理准备。”钱凯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插画文创店“鲸字号”,该店位于上海黄浦区自忠路414号,建筑风格是联排英式洋房。从3月闭店以来,门店没有任何收入。近期,上海的超市、餐饮门店逐步恢复,但“鲸字号”门店还没有启动复工。“插画文创属于非刚需品,我没有了解到有相关的复工申请文件。其实我们的文创产品可以线上下单,但目前物流仍不畅通,即便店铺营业,也无法发货。快递现在只有京东和顺丰,而且只接公司大单和保供渠道,我们暂时很难送货。”“鲸字号”店主张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疫情期间,“鲸字号”线上插画课程仍在运作。张晔介绍,3月底以前,线上课程整体还保持着和日常数据持平的状态。但在4月,线上业务也开始受到疫情影响,日常报名数下滑了3~5成。因为用户地区分布上前三位分别是广东、上海、浙江,这些用户受到疫情波动明显。

面对诸多挑战,有些小店正考虑或已经选择了告别。

“我们暂时维持基本生活是可以的,但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现在我们在等通知,也准备复工,可如果后续的供货、物流难以跟上的话,那我们的店铺就难以维系了。房租和其他开支一直这样支出下去,我们是消耗不起的。我们可能会另找出路,比如回老家,或者改做一些成本较低的生意。”在胡华琴看来,关店离开或许是一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退出市场,而是改换其他更适合的方式重返市场。

在小区正做着“团长”的郑建平也在思考未来的去向。“现在到底何时可以重新开店,还未可知,一切等通知。这段时间我也想了很多,比如我这家小型实体门店还要不要开下去。如果真的有很多困难的话,那我不如转型到线上。这次疫情,通过社区团购,我也看到了社群经济的商机,如果你有好的货源与合理的价格,其实未必一定要有门店。或许我之后会择机把业务都转到线上,关闭小实体店。”郑建平这样认为。

“鲸字号”门店则直接选择了告别,但也是该品牌新业务的开端。

“今年6月底是原定店铺租期到期,我们已告知房东不再续租,最晚7月初店铺就将正式关闭。虽然闭店很遗憾,但我们的团队还在。闭店以后,‘鲸字号’将继续作为插画平台发出光和热。重点会放在线上课程和插画文化的内容输出,比如书籍出版、文创品合作等。”张晔表示,其实文创业务在线上进行开发合作的前景很不错,值得发展。

无论如何,小店业者们在努力着。两个月,上海从春季进入了夏季,这在两个月里,他们的心情也似经历了一场换季,他们有过失落,也曾迷茫,或许焦虑但又心怀希望。复工复产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努力,去尝试打通堵点,即便是无奈地告别,也在筹谋以新的姿态重返市场。小店看似不起眼,却五脏俱全,折射出商业世界的百相,相信他们的坚持终会得偿所愿,一切都未来可期。

(文内郑建平,钱凯文为化名)

平安上周四A股创下四年新低,港股创下10年最大跌幅,结果今天平安港股也创下4年新低,这不得跟新一波?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指数表现如何暂且不说,咱们的好朋友中国平安,又出圈了。

昨天,平安跌到48.90的年内新低,几乎腰斩的股价已经出了一次圈。

当然,那条新闻的主要内容不是说平安跌了,而是在说,平安明明跌了半年了,散户却新增了48万户。

木木大之前已经帮大家看过数据,从二季度基金季报来看,除了指数基金和ETF,主动基金里还拿着平安的已经没几个了。

没错,机构跑了,散户来了,然后平安就从去年的93.22跌到了今天的48.22,不但是年内新低,而且是2017年以来的新低。

这还是平安A股,平安港股就更勇了,直接跌了8.45%,创下10年内的最大跌幅。

看看,这就是平安股东的牌面,别人跌20cm也没什么水花,咱们平安跌个8.45%就历史记录了。

不过,这个跌法,再回自嘲也没用,肉疼是真实的,怀疑也是应该的。

毕竟,从5字头到4字头也就用了一个月,这后面还有个FOMC会议和国庆节长假,后面会不会继续奔三,谁也不知道。

今天聊聊,为什么保险已经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这怎么还越来越惨了。


平安和各大保险公司的半年报

NBV是保险业务增长的最重要引擎,简单来说,由于保险公司每年的新增保单是每年付款的,未来这部分收益是稳定的,所以需要把未来的收益通过贴现的方式算到现在来。

换句话说,就是衡量未来一定能挣到的钱现在值多少钱。

平安近几个季度的NBV,是这样的:

嗯,20年就在下跌,21年一季度开门红效应反弹后二季度继续拉垮。

一季度的增速达到15.4%,而二季度则成了-42.3%,大幅下滑。

当然,一季度主要是开门红策略和去年保费腾挪到今年,而二季度由于旧产品的退市以及代理人数量进一步下降导致的。

另一个重要数据的新业务价值率,也在逐步下降。

上半年长期保障性产品的首年保费大幅下跌43.2%,只有新业务首年保费的10.6%,跟去年的19.3%比查了一大截。

当然,这里面有年初新旧重疾险的定义切换因素,把部分需求提前到了1月中旬释放。

同时,这几个月的社零数据持续走弱,必要消费都在减少,保险这种“吃饱喝足”才会考虑的事情就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了。

各渠道的首年保费和价值率变化如下:

好,新业务很不乐观,内含价值如何呢?

上半年,公司内含价值规模未13780亿元,环比增长3.8%,比去年同期的4.7%进一步下滑。

可是,如果从整个行业景气度下降和国内经济疲软的角度来看,内含价值能增长而不是下跌,证明了寿险这种长期险种内含价值穿越周期的价值。

因为,大多数情况,长期险种带来稳定收益,是确定的钱。

来看看新单,公司上半年新单规模952亿元,同比增长0.3%,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其实是2月份新重疾险顶一下的产品销售远低于市场预期,所以二季度新增保单保费都拉垮。

再来看看平安被诟病的代理人改革。

经济形式这么差,公司股价几乎腰斩,还改革?

上半年,平安的代理人规模进一步收缩,目前为87.8万,同比下降23%。根据平安的计划,代理人规模可能进一步下降,到今年四季度企稳。

人数下来了,但是人均NBV是提高的,也就是说,虽然人数少了,但是单兵作战实力已经开始增强,这不正是平安刮骨改革的主要目的吗?

上半年,公司人均产能9350元/月,同比+23.8%,人均NBV为4198元/月,微增0.70%。

最后来看一眼号称平安地产的平安投资端,都投了哪些公司?

你看,除了金茂、旭辉、华夏幸福这种地产,还有长电,中药控股,陆金所。

当然,地产确实不少,可是真的不止是地产。

再来看看平安和其他保险公司的对比。

人寿,太保,新华,再加上人保,还有“外来户”友邦,半年报都不怎么好看。

原因嘛,跟上面说的重疾险改革外加疫情和经济的影响都有关,还有一部分“惠民保”对重疾险的冲击。

而且,随着“惠民保”的普及和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本来就不怎么挣钱的低端险的生意会越来越难做。

所以,上头部险企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代理人改革。

主动改革,加上行业景气度低迷,可能是最近几个月险企承压的主要原因。

你看,其实在进行代理人改革的,不止平安一家。

只不过,平安改革走在了最前面,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其他险企,才刚刚开始。

翻译一下,就是大家都要走同一条路,而平安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很多人因为股价下跌开始担心甚至是质疑平安改革的前景。

如果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有可能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情况,毕竟,开拓者往往不得善终。

问题是,现在是抄作业,而且是大家一起抄,平安还提前2年开始抄作业。

行业巨头都认可人海战术的时代过去了,需要提高代理人的素质来做高净值人群的生意,那是不是谁先完成改革谁能多切一块蛋糕?

当然,股价暴跌以后,这些都错了,错在哪儿?错在股价下跌了。


这两天整个保险板块跌的比较惨,主要原因是出了险企的8月保费数据,实在有点惨淡。

从寿险来说,1-8月所有险企的保费增速都在下滑,太平3.3%,人寿2.3%,新华2.0%,太保-0.1%,平安-4.3%,人保-6.0%。

整个8月份只有中国太平实现正增长,其他公司都在负增长。

代理人改革,外加新重疾险销售模式还没有明显效果,所以各大公司的新单销售都有很大压力。

财险方面,车险的增速也在放缓,所以四大保险的寿险也处于负增长的状态。

不过,好处是,到9月,车险综改将会满一年,车险的压力会小很多,而且财险负增长也有龙头企业主动控制劣质业务增速的原因,所以9月的财险应该会好看很多。

业绩不行,又没有机构在里面抬轿子讲故事,所以下跌,也是正常的。

其实,倒过来看,正因为1-8月的业绩不及预期,本来要留着2022年开门红的业绩可能就需要在四季度就冲起来,不然全年的业绩就可能出现不达标。

另外,随着寿险改革的试错结束,车险改革的负面影响已经充分释放,有的龙头代理人改革也逐渐见效,这不是都是可以看见的事儿?

更何况,即使以现在的业绩走到年底,整个保险板块,和大多数龙头险企,都是低估的。

翻译过来,就是即使业绩继续拉垮,这个让我们恨的牙痒痒的平安也比现在值钱。

因为保险的故事,实在不够性感。

搭不上新能源,也蹭不上碳中和。

可是,碳中和就不吃药,不喝酒,不用买保险了?

今天(7/15)平安发布了前6个月的保险收入公告,做了几张图,简要分析一下,所以更新一下。

就在刚才,平安发布了前6个月的保费收入。

得跟前几个月,包括前几年,放在一起看。

如果刨去1月,平安的保费,自3月季报以后,4月,5月,都在连续下跌,使得市场进一步质疑平安改革带来的风险。

6月,下跌似似乎止住了。虽然寿险业务还在下跌,但是无论财产还是养老,都开始了正增长,总保费收入也开始了企稳增长。

单比较今年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看去年和前年同期的表现。

从近2年看,前6个月的收入自改革以后还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养老保险的降幅达到了-37.7%,如果拿2021年跟2019年比那么养老下降幅度达到86.2%。

这也是市场对平安很担忧的一个点。

然而,再回到第一张图去看,你会发现,寿险业务的下跌,看起来已经有企稳的迹象。

所以,至少从木木大看来,这份数据不惨,非但不惨,而且从趋势看,心里踏实了。

下个月半年报发布再仔细看看吧,目前看来,还可以。


关于平安和万科等一系列所谓的大白马为什么跌的这么惨,在另外一篇回答已经说过,有兴趣可以去瞧瞧。

第一,机构为了不犯错不被骂,抱团是越抱越紧,反正到时候大家一起跌,不要扣我工资。

第二,流动性不足,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撑银地产保这些大盘股起飞,更何况还是低估的没热度的平安。

第三,代理人改革导致的新增业务持续下滑,让大家对中国平安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疑问。

好,其实这个答案到这儿就完了,大家可以双击屏幕点赞了。

但是,来都来了,不得再聊两句?

那大家想不想知道平安什么时候能止跌,或者说,各位(包括木木大自己)啥时候能解套?


今天花一点时间,跟大家讲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东西。

也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候应该了解的东西。

平安这家公司,到底是干嘛的?

废话,中国平安,卖保险的。

好的,卖什么保险?寿险?车险?医疗险?

那平安银行是干嘛的?平安医生是干嘛的?代理人改革是什么?

平安号称科技公司,平安有啥科技?一卖保险的要科技干嘛?

彼得林奇说,如果你不能在2分钟内给一个6岁孩子解释清楚这家公司是干嘛的,你就不该买。

大家都明白伊利蒙牛是干嘛的,很多人也明白妙可蓝多是干嘛的,但是却选择了买一些自己完全不理解的公司。

换句话说,在做能力圈之外的投资。

那今天,就跟木木大一起,拓展一下能力圈,了解了解,中国平安,到底是干嘛的。

中国平安,有四大业务,老本行保险,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的银行,去年暴雷不断的投资,以及各路平台都在发展的互联网金融。

从招聘启事上看,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好像就是服务多一些,好像有个平安好医生,还有个平安好车,汽车之家,居然还有基金?

上面那张图是2017年年报时候的主要业务,但是如果看看2020年年报,会发现平安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你会发现,2020年年报,它把最赚钱的传统三大业务,放在了左下角。

相反,金融,科技,健康,被放在了最上面。

也正是在2019年,中国平安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寿险改革,这个后面会具体聊。

现在只要知道,它的定位变了,不止是卖保险了。

当然,保险、银行、资管三大业务,依然赚钱,但是目前与其他同类公司没有太大区别,暂且不了。

主要聊聊,这大医疗健康,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是要干嘛?


有人说,中国平安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一个浓眉大眼的保险公司,怎么就学人家搞起科技金融了?

其实早在1995年,平安就提出了搭建综合金融平台的构想。1995年成立了平安证券,1996年成立了平安信托,2003年收购亚洲银行,2011年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从下面这张图能更好的看出来平安这大金融的野心。

咱们以为他只是卖卖保险,其实人家是想搞个金融帝国出来。

早在2009年,中国平安马明哲董事长就开始布局平安的一账通业务,用一个账号,服务客户所有的金融、非金融需求。

换句话说,平安希望做的事,是大家可以用一个账号,浏览和管理自己的存款、投资、保险、不动产等一系列资产

口袋银行,管理信用卡和存款。

一账通,管理基金、保险、理财、信贷等。

壹钱包,类似支付宝,生活场景类app。

陆金所,小额贷款,p2p。

平安好车,加油,停车,年审,代驾,道路救援,车险,车生活。

当然,这只是资产类的布局。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阿里?


有人说,中国平安是一家科技公司。

2020年,平安新增科技专利10029项,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专利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专利世界第三

说来你可能不信,中国平安拥有3万多名研发人员和500多位大数据专家(2019年数据),从2020年来看,中国平安有11.1万科技业务从业人员。

一家保险公司,在研究些什么?

全球首创应用微智能识别技术放贷,审批时间从5天缩短为2小时。

车险服务实现极速勘查,部分事故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勘察,“智能闪赔”降低理赔成本10%。

各类风控、保险大数据分散管理和区块链技术,创造全新放贷模式。

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为全国各类保险、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智能营销、风控、运营等系统服务。

这些只是金融类的,还有医疗健康。

大家都听过平安医生。平安医生,已经实现了远程看病、就地取药、远程号脉、以及AI理疗。

平安的科技帮助平安医生实现了疾病预测、影像筛查、辅助诊疗、医疗质控、随访患者等多个医疗场景,全力打造医疗领域导航系统。

除了这些,平安科技还在继续孵化新的科技公司,比如平安云,比如智慧城市。

大家都知道阿里云已经实现了盈利,而平安也在打造自己的平安云。

未来平安的业务,是围绕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板块来打造。

嗯,你没看错,这里面没有保险。

难怪有那么一句话,中国保险公司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平安,一类是其他保险公司。


如果按照刚才的分析,其实这个行业前景没法写。

就像要写阿里巴巴未来的行业前景一样,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任意一个行业就够写一个星期的。

不如按照保险公司算估值的方法,假设,这些新业务都不挣钱,平安最后不得不把他们砍掉,专心做保险,保险行业的前景如何。

第一个跟保险行业相关的是动态是,去年初,国务院和银保监会指出,到2025年,商业险规模要达到2万亿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不低于6万亿

按照目前的规模和准备金来看,养老保险和健康险的符合增速得有20%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市场巨大,需求巨大,产品丰富程度需求巨大。

第二个相关因素是,人口

最晚月底,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就要发布了。

其实结果大家都能预测到,只是在看结果有多糟而已。

从2010年起,我国已经逐渐走出了人口红利时期,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且,由于生育成本和养老成本高,生育意愿持续下降,2020年,勉强凑够1000万新生儿。

目前,中国老龄化人口占比12.6%。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占到26%以上,翻一倍。

年轻人少,社会养老负担重,劳动力少,创造财富的能力降低。

第三个相关因素是,代理人制度

1992年友邦把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三年实现了盈利。

于是各个保险公司开始效仿。

什么是代理人制度,就是个人营销机制,说白了,就是不用签劳务合同,是个人代理。

人力成本低,不用缴纳社保,不用基本工资,甚至没有劳务风险。

在这样的制度下,就出现了大家曾经看到的传销般的卖保险,忽悠一下亲戚朋友,然后就不了了之。

入门门槛低,鱼龙混杂,90%的一年留失率,都让人们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印象不佳。

在这样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平安于2019年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按照马明哲自己的话,改革分为四个部分,队伍,产品,管理和文化。

后面两个口号类的就不提了,着重聊聊前两个。

队伍上,刚才说了,之前的代理人制度下导致代理人门槛很低,部分从业人员无论学历还是素质上都相对较低。

但是不说未来,即使是现在,大家也感受到了,保险的主要消费人群是中产及以上。

换句话说,主要消费人群是低学历低能力的代理人很难接触和深层交流的圈层。

目前的销售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销售和海量代理人走量,虽然每单赚的少但是单子多。

平安想做什么?平安想做高端代理人。

不再追求量,而是通过定制化的产品来提供更好的更优质但不便宜的服务

木木大年初参加了一场金融分享会,里面就有个泰康的代理人,英国硕士。

不得不说,现在的保险销售非常懂得如何抓住人心。

只用简单一张图,就讲明白了在重病疾病下个人和家庭承担着怎样的压力。

然后顺水推舟的聊起了重疾险的优点。

平安的代理人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前的人海战术,从学历、专业度的层面提升代理人专业素养,并且要将代理人人数控制在100万。

根据2021年一季报,这个人数基本已经接近100万。

不止如此,通过前面提到的各类金融、数字科技,平安要帮助自己的代理人更好的掌握客户的需求,并且提供定制化的产品。

买了寿险,要不要买个重疾?

买了重疾,是不是考虑一下年金?

什么?想收益更高?没事,平安有基金,平安有基金销售平台。

不仅如此,平安还可以通过平安医生、平安汽车等平台精准的画出客户画像

某种程度上,未来,支付宝、微信、还有正在构建的平安系产品,才是最了解你的人。

当然,这些愿景是否能实现,未来还不可知。

但是木木大觉得,作为龙头,这样的布局和野心,加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还有未来会以20%的速率发展的保险市场,即使只做保险,中国平安的未来还是挺平安。

如果真的实现了野心,平安能不能跟阿里和腾讯掰手腕,谁知道呢


2019年,中国平安也启动了自己的代理人改革。

自从改革以来至今,平安的代理人数量已经降低到了98.4万人,比2020年初减少了14.7万人,而同期的NBV新业务同比增长了15.4%,而且一季度之比2019年的NBV减少了12.3%。

在大幅减少代理人的情况下,新业务能不大幅下滑,其实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当然,股价下跌,什么消息都是利空。同时,平安的客户比例也在发生变化。

可以看到,从18年到20年,中产的比例在逐渐减小,而高净值客户的比例,开始逐渐提高。

大家猜猜,高质量的代理人,主要会去接触哪种客户呢?

而这些客户,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业务呢?

股价只要下跌,呼吸都是错的,所以现在只要说中国平安不好,怎么听都有道理。

代理人改革制度前景不明,新业务下滑,市占率下滑等等,都可以是下跌的理由,也可以是继续下跌的理由,甚至可以成为ST的理由。

友邦改革成功,并不代表平安会成功,对吧。

可是,从历史来看,至少目前来说,大家都是友邦的学生。

其实,不止是平安,人寿,新华,都在内部进行自己的改革,只是平安改的最彻底,革的最果断。如果单从学习来说,平安学的最彻底。

平安的改革什么时候会出成效,什么时候会开花结果,木木大也不知道。

马明哲总说需要三年,也就是2022年,友邦也用了三年。

但是,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几乎是确定的。

美国的保险额是整个国家GDP的2倍,日本更高,达到自己的GDP的3倍,这就造成未来18万亿的保障缺口。

而且,人均收入和未来收入可以衡量人的价值,也就是保险的价值,十八大提出,要在未来十年,把中国人的人均收入翻一番。


1、投资上有什么疑惑,可以关注“木木大Jerry或者木木基基”直接在文章下面或者对话框留言,能力范围内的,尽力解答
2、如果你觉的木木大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或有所启发,请双击频幕为认真学习的你和木木大点赞!
我每天都会写深度分析,希望大家点赞评论,欢迎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机时间最晚多久进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