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杨倩写一则宣传语?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民日报最近登载了十二个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俗语,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下面三个:

①“空穴来风”,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由于广泛的误用,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②“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③“两肋插刀”,其来历是隋唐时,秦琼为救朋友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通往老家和登州的岔道口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冒死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被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这些文化误传现象引发了读者广泛讨论,有人主张“将错就错”,有人支持“回归正解”,你对此作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2.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3.         ,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

    4.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

    6.其必曰“           ,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岳阳楼记》)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嘉定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 默写(18分)

  1.留取丹心照汗青  2.千载谁堪伯仲间   3.青山绿水   4. 蓦然回首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先天下之忧而忧

  7.(2分)抗敌前线  8.(2分)D(应该“表现”为“回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9.(2分)《左传》10.(3分)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11.(3分)D(应将“远谋”改为“论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12.(共4分,每题2分)(1)制作 (2)原因 13.(3分)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14.(2)狗猛 15.(3分)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点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即可)

[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给的量很足,待客殷情,酒又酿的香醇,而且店铺们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他感到很奇怪,就向知道(很多道理)的邻人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说:“你店铺里狗很凶恶吧?”他不解地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而你的狗呲牙咧嘴窜出来咬人,谁还敢到你这里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

  16.(3)C 17.(3分)A 18.(6分,各2分)②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  ③中国馆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④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19.(1分)举例子 (2分)使用的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20.(6分,各3分)(广告语主题明确、语言明确;理由阐述能有效运用文本内容)

  如,①激情世博展风采,你我参与更精彩(理由: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做世博志愿者,自愿无偿地开展文明宣传。展示“风采”,赢得“精彩”。)

  ②成功的过去,和谐的现在,美好的未来!(理由: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③美好的城市,魅力的上海,美好的生活!(理由: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世博展品”最能直接真实地展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④世博魅力无限,上海精彩有约(理由: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斗拱巍峨,层叠出挑,引入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既环保又节能。展现了建筑的魅力和建设者的精彩。)

  ⑤城市 合作 发展 供赢(理由:和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体现了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7分)

  (四) 21.(2分)缘 22.(4分,各2分)(1)冬天,父亲在树苗身上涂白灰,围稻草;(2)春天,父亲又去掉树身稻草,在小树周围扎下一圈枣刺棵儿。23.(4分,各2分)比喻 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爱树如子的深厚感情 24.(6分,各2分)(1)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2)石车陷冰河中,父亲卸扛一半石头到岸,父亲又独自把石头拉上岸。(3)父亲从河水中出来,浑身都挂着水和冰凌。25.(3分)D 26.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几乎衣服的每个部位,都挂着水和冰凌。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青色,额头上的汗都是憋出来的。父亲脸色青胀,咳嗽不止,艰难地呼吸着。(围绕“冰凌”“哮喘”其中一层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第二部分 写作(60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小题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小题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小题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年黑龙江省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5届黑龙江省高三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辽宁葫芦岛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贵州遵义第四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福建福州第八中学高三上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海南省高一下期末考模拟语文试卷A(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B.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C.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D.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E.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2011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杨倩被选入宁波体校射击队。

2014年省运会,杨倩拿下3枚金牌,并在射击女子气步枪比赛中打出399环的世界级成绩,让大家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位才女。

2018年,杨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1年,东京奥运会,杨倩勇夺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上首金,一举成名,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这位浙江宁波00后天才选手。

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想到,出生在普通家庭中,看起来毫无运动天赋的她竟然可以拿到奥运金牌。那么,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杨倩为何如此厉害?本期周少说就带大家走进杨倩的传奇成长史。

二零零零年,杨倩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户普通人家里,父母没有太多的文化,生活水平还过得去。因此,父母从小就让杨倩接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将来可以成材。父母总说:“我们两个已经是普通人,所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杨倩身上,希望杨倩将来有一番大作为。”

就这样,杨倩在父母的细心照顾下一天天长大,小时候,杨倩特别贪玩,但是却对射击情有独钟。每次去街道玩耍,她都会去玩射击游戏的地方,只为射中了可以拿奖励玩具,所以,杨倩每次都会偷偷跑去玩。

在街道上打气球的,杨倩把老板都打怕了。据老板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能打的人,一打一个准。”有时候,老板会故意把靶心调歪,可是她还是照样打的中。就这样,杨倩赢了很多的玩具,最后都玩不过来,只好送给小朋友们玩,因此邻居家的小朋友也经常找她去打枪。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慢慢的,杨倩更是爱上了射击。由于父母都不是很懂,也不知道射击什么的,她只能自己在街道上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遇悄然降临在了杨倩的头上。

2010年,浙江省射击队要招射击苗子。当时,浙江省很有名气的射击教练虞利华就去了杨倩所在的小学茅山小学去招苗子。2002年和2003年,射击男运动员都从这里选出来的。

有能力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大家对于杨倩的射击成就有目共睹,大家纷纷都推荐她。教练虞利华看见杨倩,站有站姿,眼睛里充满了坚毅,这一看就是个射击的好苗子。接着,虞利华立即带着杨倩进行了基本的体能测试。

首先测了闭眼眼式平衡和稳定性。

杨倩面对着教练的测试,丝毫不紧张,不紧不慢地完成了所有的测试。看着杨倩在场上的执着冷静,教练虞利华激动地说道:“这真是个射击的好苗子”。

就这样,杨倩被破格选入了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的射击队。可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懂什么,所以教练就让她回家和父母商量。

起初什么也不太懂的父母根本就不同意,怎么忍心让她一个人去体校练射击,以后没啥出息。面对着杨倩父母的不同意,教练虞利华始终觉得这是个好苗子,放弃就太可惜了。于是,虞利华费尽了口舌去劝杨倩的父母,给杨倩父母讲了很多关于射击运动员的事情,就这样在虞利华教练的不断劝说下,最后杨倩父母才同意杨倩去体校进行射击训练。

2010年,杨倩顺利走进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的射击队,开始她的射击训练。 可是,这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何尝不是很难呢?

10岁刚出头,正是玩耍的年纪,正是在父母怀抱里享受一切美好的年纪。可是杨倩她却要忍受超过同龄孩子更大的痛苦。她要在别人玩耍的时候,锻炼自己强大的意志。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她要练习射击、举枪和稳定性。

每天都是一个动作重复不停的训练,有时候肌肉都已经麻木了,可是教练还是让她坚持不停的训练。训练稳定性的时候,更是都不能动,这对于一个小孩子简直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没成想杨倩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对射击的热爱,杨倩总是日复一日不停地训练,尽管有时候掉泪水,甚至给妈妈抱怨过训练太苦了。妈妈看着女儿都觉得心疼,让她不要去训练了,让她放弃,让她回来在家好好读书。可是对于射击的执着怎么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呢?尽管非常难,杨倩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辜负有心人,所有努力过后一定会照亮你前方的路。

2012年,经历过刻苦的训练。杨倩也开始慢慢的参加一些比赛,并且都拿到了奖牌。有一次,她在一次比赛中竟然在赛场上睡着了,别人怎么叫也没叫醒,可见,平时的训练有多苦。

2014年省运会,杨倩拿下3枚金牌,并在射击女子气步枪比赛中打出399环的世界级成绩,让大家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位才女。

2018年,杨倩顺利通过高考,她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意味着她正式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书。在清华读书期间,杨倩也没有忘记训练,并且通过自己优异的成绩与刻苦的训练,成功被选入了国家队,这时的她才年仅19岁。

进入国家队,这里都是来自各个地方顶尖的运动员,这让杨倩也感受到了压力。于是,一向不甘落后的她,开始比别人更加刻苦的训练,每天都比别人多训练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训练到全身湿透。当然,幸运也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2021年东京奥运会,杨倩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震惊了全世界,也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位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00后小女孩。

面对记者的采访,杨倩对记者说:“比赛的时候还是有紧张,可是一些紧张也会让我更加专注。特别是在最后一发时,特别的紧张,并且以为自己会失误,可最后还是听到了大家的欢呼声。”

那么小小的杨倩为何这么优秀?不仅仅训练成绩好,而且学习也不落下,高考考进清华大学,竟然还拿到了奥运会的奖牌,而且还是首金。所以,这就很让人费解,为何一个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何如此优秀厉害?

我想不外乎这两点。第一有足够的兴趣,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兴趣,有了兴趣地指引她才可以有足够的专心去面对这件事情。就像杨倩一样,从小就对射击感兴趣,看见有关射击的东西都走不动路。也正是有了这份兴趣,她才可以对这件事情投入得这么认真,才会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第二就是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毅力。要是训练中,她半途而废,怕苦怕累,那么今天站在领奖台上的可能就不是他了。

任何一个辉煌成绩的背后必定有一番痛苦的流泪史。所以,我们应该向她学习,特别是要在学习方面学习她。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兴趣,也要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不放弃。要做到这两点,我想你一定会事半功倍。要始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始终要相信幸运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努力过后,也许不会像杨倩一样,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但是我想你努力过后,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成绩。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号外号外的宣传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