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写作文大纲?

是大部分人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道考验,虽说不影响以后的全部人生,但是会让我们走上社会不用过于吃苦,所以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们必须要拿到高分,那么作文作为高分的极大占比,我们又怎么写好作文呢,现在,小编带来了往届高考题目大纲,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题目大纲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小伙伴们写完了吗,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满分范文的内容吧。

一:人生不惧落差,笑对错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存在矛盾,在每个人规划好未来美好蓝图后,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无奈和不得已。有家庭带给我们的预期,有社会不同组织给我们的预设,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规划的、家庭的角色、社会所承担的角色都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产生出很多的心理矛盾与疑惑

那面对落差或错位,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面对落差或错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成长就需要与时俱进,人生坐标也会在肯定-否定-肯定这样的模式下不断修正坐标的方位,最后才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达到较理想状态。

个人的成长以及家庭的演变,同时都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最后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在迎接各类挑战的同时让自己释放更大的价值。面对人生的落差,接受现实,调整心态,不卑不亢,积极乐观。人生起起落落,没有一帆风顺

就像李白在行路难里说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在自己、家庭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不管是人或事或时,都会因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时间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最后造成的各种各样的落差。但这难道不是很正常普遍的吗?难道因为这样让我们自怨自艾吗?难道因为这样让我们一蹶不振吗?难道因为这样我们放弃人生吗?

人生很长,方法永远比困难多。面对落差,正面接受目前现状,不卑不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教训。因为一路的风尘,只为那久违的朝阳。面对人生的错位,调整方向盘,审时度势,寻找最适合的方向。

国父孙中山弃医从政,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投入他构建的微软帝国创业,奥运会冠军田亮与英皇公司签约不久,田亮被开除出国家队,令他声誉受损,但并没有影响他以后在商业的成功。他们对人生坐标的,有家庭的影响,更有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他们面对人生的错位,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都积极调整个人方向,找到那个最契合家庭和社会的那个方向,找到了最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了社会财富同时发挥着家庭与自身的价值,助推了社会的发展。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批判暮气沉沉的封建社会,呼吁改革创新,发愤图强。当下社会,年轻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也存在不少的差异。年轻人爱想象,爱;而成年人却告诉你安全第一不要胡思乱想。年轻人觉得成年人虚伪,成年人却说年轻人幼稚。

这种现象,叫做代沟,也叫做代际差异。古往今来,有循规蹈矩,遵守家庭和社会教导的“继承者”;却也更多离经叛道,甚至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在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我们看到,听从封建教条的白嘉轩和白继文,最后一个孤独终老,一个成了汉奸卖国贼和反动派;而听从革命召唤的鹿兆鹏和百灵,最终与家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决裂,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

可见,大人不一定都正确,年轻人也不一定都不靠谱。要想让年轻人和大人,年轻人和社会亦步亦趋,融为一体,关键是大家都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一个优秀的家庭,和一个优秀的社会,应当足以鼓励和扶持优秀的年轻人。年轻人无非是会试错,不试又怎么会知道是非对错;而大人和社会,毫无疑问应当容纳这种试错。

谁的人生,是一直步步正确的呢?小时候,老师和家长会让我们整理错题集,以便于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可以引以为鉴,下不为例;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和社会给我们准备了“错题集”了吗?矛盾来自于双方,矛盾也从来不会单方面消除。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的观念冲突,创新冲突,大人和社会的错误,同样比比皆是,若不是,媒体怎么会每天有那么多的爆料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人和社会要赢得年轻人真正的尊重,不是靠权威,而是靠以理服人;同样,年轻人要获得大人和社会的支持,也要靠换位思考,彼此尊重。正如林觉民所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取得一致,是和谐少年和大人,年轻人和社会的唯一正确途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比尔盖茨,也有马斯克;他们的家庭,都没有束缚他们一定要循规蹈矩;这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观念的成功。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事例太少了,所谓年少成名的,大都是一些童星。这不值得大人和社会好好思考吗?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题目大纲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题目大纲的相关与攻略请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研究提纲(网友来稿)(共含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士匹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研究提纲(网友来稿)

一、 课题的提出

1、 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四种现象

2、 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五种表现

二、 研究的收获

(一) 理论研究部分

(1) 对读者意识作文教学理论的理性审视

1、 读者意识写作理论和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论的历史渊源

2、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论的理论界定

3、 读者的参与是作品的价值体现

(2) 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分析

1、 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七大理由

2、 学生写作中对读者认识的三种误解

3、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景中进行写作的训练方式

(3) 对读者的考察

1、 读者的年龄特点

2、 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

3、 读者从事的社会职业特点

4、 读者的处境和心情

5、 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6、 读者对文章内容和题目的了解程度

7、 读者的可能态度

(4) 写作是一种交流、传播和对话的过程

1、 从记忆呈现的角度论(告诉读者什么)

2、 从交流的角度而言(考虑读者对象)

3、 写作是与读者的一种对话的过程

4、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基于教学目标取向、文章内在要求、人的能力的提高要求

(5) 从人的角度思考写作行为

1、 写作是人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人表现自己的手段,也是人证明生命存在的形式。

2、 人是具体的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写作必须考虑面对不同的人。

3、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基于人的社会精神属性而提出的。

4、 人具有反思性,为此我们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的可能。

5、 写作是是人的一种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是通过读者来实现的。

6、 写作主体在写作中发展自己,同时也促进了读者的发展。

(二) 实践研究部分

(1)宏观操作模式:有我--为人--择言--成文

交际模式、模拟出版模式、模仿借鉴模式、实践模式、课外活动方式

情景、肯定、价值、合作、综合、成功

(4)实践操作的四项原则

(6) 具体的操作顺序和方法

1、 认识作者的身份立场和写作的动机

2、 了解读者的身份和愿望

3、 选择适当的文体和语言

4、 明确写作的目标和发表渠道

(7) 实践的'评价标准

一、 宏观视野下的6条评价标准

二、 微观操作层面的评价标准

(一) 教的方面6条标准

(二) 学的方面8条标准

三、 课题的结论

1、课题从写作教学实践中忽视“读者对象”这一现状出发,提出写作教学要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这一新的理论命题。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应用性是本课题的主要特点。

2、写作和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应用”和“应用于读者”,这是我们理论的立足点。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为谁写作”“作文写给谁看”,要规定读者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写作要以“种种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而绝不可把教师当成唯一的读者。以适宜应用于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随着学生对读者认识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并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以此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直至符合社会要求。

3、树立“读者意识”写作观,有利于写作和生活实践的沟通,有利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3、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4、“读者意识”写作教学模式,为我们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选择,同时,它也为写作理论工作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5、进一步开展课题的研究,扩大课题的辐射能力,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篇2:写作教学亟待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写作教学亟待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组 杨丽平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中必然要有“写给谁”的意识。本文从新课标要求出发,从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问卷分析、国内外写作教学对读者意识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写作教学中亟待写作者的读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如是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为了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没有表达和交流对象的乱写一气。正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写作教学中难道可以不顾“写给谁看”的问题,直接就要求学生写、写、写吗?这种“写给谁看”的意识,正是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约占语文总课时数的1/6,考试也少不了一篇作文,其分值或35(100分制)或60(150分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对闽、浙、苏10所高校、30所中学进行调查,学生不喜欢和害怕写作文的、加上弃权的人数超过了很喜欢和喜欢写作的人数(很喜欢的占、),让他们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于垃圾的资料,并且要求作好记录,以便最后交流,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我还特地播放了轻音乐,和同学们一起就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朋友而已,有了这份心态以后同学们更放得开了,很多同学也因为衔接到了新的相关网站,找到了新的资料而举手示意,想通过我这位好朋友把他所找到的新内容介绍给其它同学,我当然很乐意为此而“疲而奔命”,整堂课就像是一场没有老师的交流会,同学们在一种融洽而又和谐的气氛下学习、交流,很多同学也提出了许多最新的有关于垃圾的知识,其中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日本一位大学教授利用剩菜、鱼骨等生活垃圾成功地制取出氢气,获得的氢气能用作燃料电池的原料,取出氢气后的生活垃圾呈糨糊状,几乎没有臭味,可用作农田堆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我也是受益非浅。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百花文艺出版社

《小学自然教学》 第3期

篇8: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给课堂增添几分活力,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教育家这样评议:鸦雀无声,无人发问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可是,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得出问题,多提出问题呢?笔者认为:除了平时对学生好奇、好问的表现加以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意识的情境和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你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发挥出创新的想象力,提出更多的问题。笔者从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看法。

篇9: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去“寻求新异”,去“打破沙窝问到底”。对于电脑这个新鲜而又神奇的东西,初学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幻想,问题肯定不少。当电脑课上,孩子们把他们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作为教师,不应该去责骂孩子们“异想天开”、“不切课题”等等,这样,就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束缚学生的思维,措伤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敢发言提问;相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学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发挥想象。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电脑画图”。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师问:“美术课我们学了画图,现在如果要大家画个红苹果,大家肯定能画得出来吧?”生答:“我们都会画。”师又问:“今天电脑老师要教同学们不用颜料、纸和笔等画图工具来画这个红苹果,好吗?”这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问。甲问:“电脑画图不要用颜料和画笔吗?”乙问:“电脑画图不用纸,那画在什么地方呢?”丙问:“画好的图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吗?”……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和他们提出的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对电脑绘画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来学画一画,不就知道了吗?”。于是,同学们学着老师,拖动着的鼠标,用椭圆工具画圆,用填充工具填上红色,用橡皮擦修正……一步步,不久,一个个红苹果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第一次用电脑画出的图。心里乐滋滋的,在学电脑画图的过程中,课前的疑问也随之一步步解开了。又如五年级电脑课学internet中的“网上购物”,老师就给学生设置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师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去商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们对答如流,把购物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老师又问:“如果要在网上买一本书,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学生中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网上到哪里去买书呢?要办什么手续呢?”,“网上书店有新华书店的书多吗?”,“怎么付钱呢?”,“网上的书能打开看吗?”,“会不会上当受骗呢?”……然后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网上书店,登录上了网上购书的网站,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孩子们就象平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购物一样,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如何在网上购物了。在轻松学知识的同时,心里的疑问解决了,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了。

二、创造问题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好动心

创新是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双边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爱迪生小时候看见母鸡孵蛋,孵出了小鸡。于是他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人能不能也用自己的体温孵出小鸡呢?有了这种想法,于是他就学着母鸡也开始孵蛋了。哪个孩子不好动?如果片面地认为这种“好动”是孩子不守纪的表现而加以制止,那么,许多创新发明的火花将会被扑灭,孩子将失去灵感,失去童心。“因疑而动”、 “因疑而学”。当学生对某个东西产生了疑问时,也总想动手尝试一下,这时,老师应该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三年级学生学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学生看到网上许多漂亮的贺卡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word具有图文混排的功能,贺卡也是由图文组成的,能不能用word来给老师和同学做一个贺卡呢?”这时老师就鼓励他们说:“动手试试看吧!”结果他们的尝试成功了,一张张生日贺卡、新年贺卡、圣诞贺卡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他们高兴之余,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自己亲手为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做的贺卡,少数人能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收卡人,但许多人却没有上网,更没有电子邮箱,这时,教师为了让他们能如愿以偿地把这些贺卡送到收卡人的手中,就帮他们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还有象五年级学生学了做网页,学生总想自己设计一个自己的个人网页,做好了,都想在网上发布,让他们的父母、老黄牛师和同学都来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时,老师可以教他们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空间来发布他们的作品。许多电脑知识,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对孩子具有很大吸引力,他们都想动手试试,如:许多电脑作品需要配音,老师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配音,再导入作品中,孩子们特别喜欢欣赏自己的配音在作品的效果,这样,他们的问题得到尝试,他们心愿也得到满足了,这样的电脑课,何愁学生不感兴趣呢?

三、设置创新问题竞赛,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争强好胜”是一个孩子追求上进的表现。教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每个作品的成功诞生,都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出创新的问题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中,学生一个好的问题或建议的提出,往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意义。学生们往往也会因自己提出的某个问题或建议被采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因自己的作品的创新与众不同获奖而感到十分的荣耀。如: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主要看谁的作品能以一种巧妙的创意反映社会问题,谁的作品就能获奖。我校刘航同学制作的电脑动画《横行霸道》,周雅韵和张浦制作的电脑动画《小山雀进城》能在省里获奖,他们能从动物身上反映社会问题。首先,他们从动画片里看到老虎凭着自己是兽中之王而欺负其它小动物,又看到新闻里说美国老是欺负小国,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联想:把老虎比作强大的美国,把小兔等小动物比作弱小的小国。于是就产生了《横行霸道》这个作品。《小山雀进城》也是从小山雀通过山村和城市环境对比,联想到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这两个作品都用小朋友喜爱的动物(老虎和小鸟)来做比喻,分别反映出作品“反对霸权和保护环境”的两个主题。作品反映了他们创新问题的设想,所以获奖了,作品的获奖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更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因此,他们平时更注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敢于设想创新。每年都做作品参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举行一些电脑知识的小竞赛来满足学生这种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求异创新。如(创意图的设计、网页创意设计、网络信息查找等竞赛),老师把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者用广播教学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看,打印出来,或者在网上发布。让同学们都学习他们那种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那些获奖的学生会觉得自己胜出别人而感到光荣,这种好胜心会促使他们朝更高的目标不断的奋进。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创造条件、举行竞赛等方法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和好胜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好问好学的习惯和求异创新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由“严肃”变得“活泼”,让我们的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空间里放飞出不羁的思维,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篇10: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 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 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的作文封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失去了源头活水。再次,教师作文批改的方式单一化。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全批全改并没有太大的关注,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作用不大。总的来说,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课堂写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学生难以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新课标不断推进,语文教师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推进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放宽作文评判标准,培养学生作文自主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选材千差万别,写法也千变万化,要找一个客观的作文评判标准很难。而评判标准又是作文教学的`导向,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评判标准还是宽一点、模糊一点好。放宽标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从而轻松作文;另一方面,宽松的作文评判标准更符合作文教学的目的,其作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从而真正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人将作文评判标准放宽一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对学生而言显得更客观、更公正。 二.创设开放性的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冲动是关键。学生在动笔之前,总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好。即使是命题作文,有了写的对象,也不知如何下笔,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另外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作文情境。那么,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老师就必须精心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欣赏,如何表达。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应将学生捆得过死,应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老师可通过组织野炊、春游、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三.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字,我以为听、说、读、写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以训练语言、训练思维为核心。只有训练思维,才会才思敏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训练语言,才会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语言、思维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应该学一点辩证法。对同一事物可以多角度看待,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多想一想,那么作文的思路就活了。 四.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考场作文命题尽量灵活一点,宽松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模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篇《春》、《夏感》等;还可选读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悉心研读学习,体会散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作文。这样学生便能学以致用,作文写得较生动,立意新颖,语言优美,很有散文的味道。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中范读、评价、表扬优秀的作文,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李军平,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篇11:[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种“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必然得力于他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 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 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 《我的妈

篇12:我国学生奥运意识的培养及参与方式研究

我国学生奥运意识的培养及参与方式研究

一、前言 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

篇13: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篇1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叶国远叶国远,男,中共党员,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在区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上获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并参与汇编。

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福建厦门361100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正值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研究课题之际,本文就数学学科与规则意识的关系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与规则规则意识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规则”一词的使用频率比以前高多了。以前人们常说“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现在人们则常说“要按规则办事”,这“规则”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孩子的游戏、运动员们的比赛,也包括诸如人民代表的选举、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等一些对于社会生活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作一些探讨:

所谓的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的要求。或者规则是一种我们可以追问其是否正当的普遍的人类行动规范。那么,它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系?数学中有大量的公理、定理、法则。这些是人们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着在一定范围内明显的客观真理性,也是人们在数学上诸如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实际运用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学与规则有许多共同的关系:大家必须遵守数学上的公理、定理、法则,也必须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规则的目的也是应用。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各种规则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学习数学也可以说是学习规则。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数学作为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例: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的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3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为学习解决问题作了铺垫;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在巡视学生动手中发现:学生有的是先画出瓶子或衣服的另一半,再剪下来,有的是先对折后,再剪下来。学生剪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剪下来的更像;并且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动手剪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紧接着,我又出示一些所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梯形)让他们先判断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全班进行交流讲评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圆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学习生活中,你认识的哪些汉字、字母、数字是轴对称图形,说一说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4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

在创造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而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创新出新规则让大家来遵守,这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让学生明确数学定义、定理,进而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规则。

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人教版)的《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小红用一张长-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合格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的新的使命――做一名创造型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拨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呢?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呢?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化效果,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显示一个聪明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那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然后我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用多媒体进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3个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8,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10,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笑的更聪明呢?从而导入新课《分数的大小比较》。 这两堂课都恰当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大 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二、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

篇17: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意识教学反思

《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别人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的算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很好,其实“凑十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简便运算的方法。在三年级乘法的教学中福34×33,学生也是在运用算法的多样化,在不自觉中运用乘法分配律在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方法是34×30==102,2。在以后的简便运算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明了,其实简便运算我们以前就会,只是书写格式的要求不同和老师没有明确的给我们说出来而已,让学生感觉简便运算不是很难。

从生活实际出发简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让学生树立简算的意识。

简便运算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是很多的,在商店买东西计算应付多少钱,采用的大都是移多补少的凑成整十数简便方法来计算的,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如去自由市场买东西。买完东西付钱,有很多简算的方式,如应付48元钱,很多人是付50元,找回2元,这也是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如要付43元,有些人会选择付53元,这样可以快速的找回10元,其实简便运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多,让学生去感知简便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很广泛,从而增强学生简算的意识。

篇18: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标提倡“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思想,主张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很明显,探究式教学日趋重视,并成为课堂教学主要方式,它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一、探究式教学对问题意识的要求

各地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设定问题情景,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假设;③设计解决问题过程,进行推理验证;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因此可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只有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概念、性质、公理、定理、公式等都较适宜于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和创新,把问题融入恰当的数学情景中,不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1)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促使学生心理活动进入更高的境界,引起学生注意力和情感态度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促使学生对问题更细致、更深入思考,寻找方法,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学生问题得到解决,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设疑,增加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学生通过周密思考基本能够解答的问题。如果设置了学生可望不可及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放弃心理,容易打消其学习和探究的信心。

(3)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创设具有激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望需要的过程。有质疑的问题,不一定都有启发性,有些问题虽然使学生产生疑问,但与学生现有认识水平距离很远,这些问题只能对学生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尽可能地能在学生现有能力下得以解决,与学生发生共鸣,使学生感兴趣。

(4)要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探究教学要求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回答问题,充分展示每个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身份在学生的面前出现。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遵循教学原则,把握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精心设疑,激发兴趣。探究教学中,学习内容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维。但是问题的设置必须选择真正使学生困惑的、适合本节内容特点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使学生愿学、乐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学生兴趣油然而生,进而发现错误原因。

启发诱导,以问代答。在探究教学中主张尽量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总结结论,开阔学生思维。在学生发现问题时,通过设计中间台阶,让学生顺势独立完成,找出问题答案。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线的2倍”这个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的一部分进行180°旋转或延长一倍中线。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对应关系,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顺势利导,总结作辅助线的方法:遇到图有中线,只须将其一倍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19:浅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在呼唤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作为教育者,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合格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新的使命――做一名创造型的教育者。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拨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呢?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呢?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化效果,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显示一个聪明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那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然后我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用多媒体进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3个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8,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这些桃的3/10,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笑的更聪明呢?从而导入新课《分数的大小比较》。 这两堂课都恰当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大 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

二、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

在制作计算机课件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闪烁”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角的认识”中有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在课件中适时隐去实物,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小学生更不例外,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例如:教“角的认识“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在计算机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在课件中出现 动态演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有无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又深刻地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设计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如学生在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用电脑出示了这样一个习题,说出下图中有几个正方形

我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指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大多数学生观察了好久都不能全部指出来,终于有一个别学生举手了,我让他来指出,但大多数学生又看不清楚,于是我用电脑将一个一个的正方形“闪烁”,学生很清晰的知道了这些正方形是怎样数出来的。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想象,在学习完《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1/3,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画出原来图形的形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画出了多种图形,最后我用电脑把学生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的图形的1/3,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分数的抽象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展示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了学生接受一一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媒体课件,才能为整节课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20: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石龙小学 陈忠伟

【摘 要】新课程赋予了师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而是积极创新、主动探寻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 创新意识 培养探析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极大的赋予了师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而是积极、主动探寻规律的过程。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感受:

一、创新情境,是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生物学家普多戈塔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塞满的容器,而是要被点燃的火把。”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这样,在大脑的驱动下,形成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数学第一单元“积与因数的大小比较”一个教学环节时,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老师现在要与计算器比快慢,只要同学们报出一个乘法算式,我便能比计算器更快地比较出它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不信?试试看。”话音未落,学生便手持计算器,报算式,计算,比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果,比赛下来计算器无一胜出,惊叹之余,学生争求“快速比较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探寻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桥梁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新之源。“质疑问难”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到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从而探索性地寻求知识的规律。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本网网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约分”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刚学的约分方法将32/64化简,同学们的答案纷呈:32/642/4,32/641/2,32/644/8,32/648/16。一个学生大胆质疑:“这么多约分化简结果是否说明分数化简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呢?”片刻的安静又迎来一时的沸腾,学生带着主动探寻知识的欲望,观察比较,总结,从而发现:“一个分数进行约分化简,当分子、分母只有公约数1的时候,就停止了约分化简。”教师因势利导,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三、动手、动脑,充分实践是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利用学生“好动”、“乐动”的学习个性,有目的、有意义、有效地动手、动脑,充分实践,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知识的主动探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型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几个层面的操作实践,第一层:学生分组活动,在零乱的三角形中,选出两个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通过“找”、“拼”、“摆”,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从而初步建立起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关系。第二层:给学生一个任意四边形把它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第三层:思维拓展,学生从零乱的三角形中任取一个三角形,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通过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等方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亲身实践,主动寻求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这样的探究发现,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感化了我:他们是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小学生。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创设情境,鼓励质疑,激发创新,在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得到增强,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文如何写大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