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4月初,看到那篇刷爆朋友圈的《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骗鬼啦!》,将其转发到某旅行群后,与人展开辩论。为此,本人连夜翻译了一篇英文报道《隐藏在不丹幸福表象下的种族清洗 (The ethnic cleansing hidden behind Bhutan's happy face)》,随手贴在知乎上关于不丹的问答。后发现知乎用户@飞行的毛毯 对本文进行了全文转载,竟收获了几千个赞。实际上,最值得点赞的是西方记者,他们的职业素质令人敬佩。当初懒得翻译全文(为不丹写软文的那些媒体小编才有稿费拿哦),只完成了前半部分,现在把后半部分一并完成。

—————————————————————————————————————————

隐藏在不丹幸福表象下的种族清洗

自从它根据2006年发布的《国民幸福指数》被命名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世界第六幸福的国家以后,不丹的形象从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无人知晓的弹丸之地,一跃而成为提倡和平、友爱和幸福的旅游目的地——在七十年代,印度也向迷茫的嬉皮士许诺了同样的理念。

1974年,不丹仅有300名游客,而在2011年,64000人访问了不丹,不丹的旅游业风生水起。“在充满了腐败、种族冲突、文盲、污染、贫穷和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印度次大陆上,不丹的反战主义、家长式管理以及平均主义让它显得鹤立鸡群”,Orville Schell 在其《国民幸福指数》一文中赞道。

不丹经常被比作虚幻的“香格里拉”,以至于该国的官方旅游网站被称为“欢迎到香格里拉不丹”。热情洋溢的旅游报道忽视了不丹在过去20年间破坏了人权的国家认同感问题。

2007年,不丹由绝对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是值得怀疑的。不丹政府仅成立了两个政党,二者皆与不丹国王紧密相连。更麻烦的是,许多生活在不丹、占据不丹总人口40%的尼泊尔族不具有公民地位,因而没有投票权。

对于不丹境内的尼泊尔人来说,该国根本算不上是什么人间天堂。自从1990年代,他们受到了可怕的政治迫害,可他们的境遇却鲜为人知。在年,八万多尼泊尔族(自1800年代就开始生活在不丹的一部分洛沙姆帕族)被驱逐,并且被转移到了位于尼泊尔的难民营,他们从此不被允许返回不丹。不丹政府拒绝负责,反而选择大力推广本国的“国民幸福指数”。

在过去的15年,不丹难民的人数增至十万人,联合国难民署将其注意力从遣返难民,转为向美国等第三方国家转移难民。美国就接收了六万名不丹难民,在2007年,美国驻不丹使馆表示,担心毛派武装可能将心灰意冷的尼泊尔人组织起来造反,尤其是那些住在邻国尼泊尔难民营中的。

这些事件集中体现了过去几十年中竹巴人(北部不丹人)对洛沙姆帕族的不安全感,他们将对方视为人口上的侵略。“不丹甚至认为他们国家的存在受到了威胁”,不丹英文报纸《奎塞周报》的编辑写道。对于信奉印度教和基督教的少数民族,不丹当局剥夺了他们的公民权,强迫他们接受佛教的文化和宗教规范,并且使用肢体暴力和恐吓等手段驱逐属于尼泊尔族的人群。

Vidhyapati Mishra 是不丹通讯社的总编辑,他也是一名居住在尼泊尔的不丹记者,等待重新安置。Mishra 曾为《纽约时报》撰文,描述了洛沙姆帕族在1990年代初期所遭受的暴行,他和他的家庭被驱逐出不丹的故事。“我的父亲在一个狭小黑暗的牢房中被关押了91天”,Mishra回忆道。“他们将他用木头压在地上,用针刺他的手指头,给他喝尿而不是水……他们甚至在他的牢房里点燃干辣椒,让他感到呼吸难以忍受。他最终 同意签署了一份所谓的”自愿移民表“,并且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离开我们家已经居住了四代的祖国。

Mishra所经历过暴力、虐待和强制移民的类似报道也可在以下三个链接找到,它们由洛沙姆帕族难民以及大赦国际所记录。不丹政府并未否认人口的出走,但坚持这是出于”自愿的“,因而彻底否认了记录在案的践踏人权的多项指控。

作为一个和平干净的国家,不丹还是值得一看的。但如今将其上升到一个神话般的国度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会免除不丹对此事的负责。”考虑到该国的人口较少,不丹人口流失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但它被国际社会所忽视了,因为国际社会要么对此漠不关心,要么被政府赞助的不丹作为一个宁静的佛教香格里拉的形象宣传所蒙蔽“,Mishra在其社论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思考不丹的平等和人权问题,香格里拉应该做它该做的事情——保持神秘感。

闭上眼睛想一想,会让你觉得幸福的场景是什么? 我用这个问题问过身边的很多人,回答千篇一律:高薪的工作,看了很久橱窗的包包,标榜着身份的名车豪宅……仿佛满足了这些条件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那么,如果我们真正拥有了这些渴望的东西,真的会更加幸福么?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幸福? 在最近的一项全球人类幸福指数的调查中,中国排名极其靠后,这让很多人颇为意外。 中国人在过去飞速的发展的四十年里面,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国人的人均寿命和物质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然而更多人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 将时光到回到90年代,我们很多人一年都添不了几件新衣服,最想要吃的食物只能在春节的时候享用,想要什么需要一分一分的攒很久才能够买到……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都仿佛遥不可及。 再看看如今的2020年,一切变得触手可得,有信用卡的我们不需要再忧愁买东西钱不够的烦恼,想要什么只要一个订单就立马可以快递到手上,我们不需要再纠结,也不需要再等待。 为什么25年之后,我们拥有的超出了曾经渴望的一切,却反而更加的不幸福了? 想想小时候,我们的幸福感总是来的格外容易,小到一个糖果,大到一个玩具。却也总是维持的并不长久,大概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为什么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感总是如此短暂呢? 或者应该说,物质带来的短暂有限的愉悦感真的能给予我们幸福么? 或许我们能从幸福指数排列前几名的北欧国家之中找答案。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幸福排行榜前列的北欧国家并不美丽富饶,比如冰岛和夏威夷,这些国家的税金高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国民手中所拥有的财产也并不是很多,甚至有的还不如我们自己。然而这些北欧人却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幸福。 瑞典有一句老话:“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 生活在这些国家里,你不必担心自己没钱追求高档奢侈品,也不必为了一栋别墅赔上自己的一生。 你索要珍惜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标签,而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由此看来,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并不一定是那些我们渴望的外在物品,而是安宁和谐的心灵温度。

不是享受,而是体验生活

北欧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旅行。 你很少能够在假期里面看到一个北欧人在自己家附近出现,比起简单的放松,他们更喜欢寻找心灵的安宁和慰藉。 大多数北欧人都会购买两栋房子——一个用于正常生活,一个用来度假放松。 千万别误会,北欧人并不是“房产商”,他们度假的房子大多十分朴素,甚至在我们的眼里称得上是“简陋”。 那里不会有高档的电视机,不会有移动电源,甚至不会通电,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起床,砍柴,生活,做饭,一切都为了满足生活的本能。 这恰恰是我们人体最需要的,满足我们原始本性的生活。 一说到度假,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显示出豪华的酒店,柔软的床铺,美丽绝伦的景色,但是事实上,这些并不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是自我的认同和生存本能的满足。 就像很多人会选择放松的时候宅在家里看一天的电视,这看起来是放松了你紧绷的大脑,但是事实上,这会把你整个假期时光消磨掉,而且在这之后你会开始进行毫无意义的自我谴责,你的心情反而会变得更加的糟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你一天什么也没干,内心深处就会特别的没有成就。 所以,比起满足物质欲望,我们更要注重自己精神层面的满足,不是去购买华美的服装,而是用心去阅读一本书籍,并且感受那种自我提升的满足感,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会让你觉得幸福,更加长久的幸福。 我们不需要和别人进行过多的比较,因为这些比较并不能够证明什么,只会让你更加的烦躁。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假期,比如换一个地方生活。在现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些决定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和时间。租下一个小院子,种下一片小小的绿茵和花园,去试着生火煮饭,体验一下顺应本性的生活,你会有与以往不一样的更加放松的感受。 学会丢弃,摆脱生活习惯的惯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因为“收拾东西”出现一场“世纪大战”,父亲想要吧东西都丢掉,却每次在收拾出来要清理的物品之后都被母亲以“这个东西还有用”的话语放回原本的地方。 久而久之,我们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的,仓库已经放不下,最后甚至把我们的生活区域都给堆满了。 这样的“节约”真的帮我们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了吗?我想并不是,东西越来越多之后,每一次我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难免会出现压根就找不到那个需要的东西之后不得已重新买了一件的事情。 由此可见,物品数量上的累计并不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指标,而更加可能是我们的束缚。 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需要多少东西呢?我们心心念念舍不得的真的是那些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么?其实不然,如果认真的整理起来,我们每天所需要的东西都十分简单,根本不足以堆满一个个空旷的房间。 一切都是我们的既定思想在作祟而已。 那些外在的荣誉和身份也是一样。想象一下,几十年以后当你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你豁出去一切去追求的光环又与你何干呢?很多人退休之后就惶惶度日,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并不持久的外在的荣誉,却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人们往往在高不可攀的权力阶层里面逐渐迷失,又在豪宅名车中不断逃亡。 要知道,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满足的是内心的充实,当我们不再依赖外界事物来获得安全感的时候才能够得到精神的自由。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不只是一个谚语,更 是一种生活哲学。

来源 | 《 人民日报 》

人类真正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实现物质生活的丰裕,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就人类日常生活而言,机器的发明、化学物品的广泛使用、交通工具的改善,以及进入20世纪之后各种电子、电器甚至数码产品的蜂拥而至,不仅使人类终于填饱了肚子,而且同样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使大多数中国人摆脱了饥饿与贫困,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在极短的时间里变得丰裕起来。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裕时,人们常常并没有同步体会到幸福感的增长。短时间里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一项调查发现,2012年中国人经济上的乐观情绪为82%,但生活满意度却只有21%,其中收入满意度更是只有10%。

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各式各样。有人说,中国社会的变迁导致人们安全感的丧失,包括缺乏社会保障都是人们感受不到幸福感的原因;也有人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缺少洁净的空气和安全的食品,等等。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人幸福感缺失也是精神性或心理性因素造成的:其一,社会变迁的速度过快,在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提升了人们对变迁的期待;其二,不同的人群或阶层的变迁速率不一致,变迁慢的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因而消极不满。

中国人的幸福感状况,充分说明幸福感不仅关乎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样关乎精神世界的成长,关乎人们是否能从物质的丰裕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那些推动了人类进步的先哲们,都是能够凭借有限的物质资源,成功打造生活意义感的伟大人物

他们虽然称不上是专业的社会心理学家,却无一不凭借着对人类社会心理的出色洞悉,或直接赋予单调的生活以意义感,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义感之间建立起了常规的逻辑联系,再或通过各式各样的典范或榜样,带动起了芸芸众生矢志不渝地追求意义感。

即使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那些成功的艺术家、体育明星、专业工作者甚至商人们,大多也是打造意义感的能工巧匠。

比如,商人们通过将有形的商品转化为某种符号或象征,从而赋予其促使人们追求的意义感。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之时,更需要重新充实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单向地指向物质本身。

和北大清华教授一起,过一种有思想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危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