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写过的书,大家最喜欢哪一本?

陈丹青作序推荐,书画家林曦给零基础读者的书法课;从零启程,用写字的方式,感受艺术之美,滋养当下生活。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本书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各个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书法”这个词便渐渐从一个平面的概念,生长成一整个系统。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技艺的修习,帮助我们形成新的视角,亲近传统文化,感受艺术之美,通过学习和实践和所得滋养自我与当下的生活。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

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林曦

林曦,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是暄桐教室的创办人与授课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人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在她看来,写字是一种生活,学习传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当下。

喜欢「书法课」的人也喜欢

请问大家读过林曦的《书法课》吗?这本书怎么样?... 请问大家读过林曦的《书法课》吗?这本书怎么样?


·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它,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兼有艺术价值,因此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这里有零基础也能学好的书法课 ,15天轻松写出漂亮人生!

我认为《书法课》是零基础书法入门的“捷径”,8岁第一次拿起毛笔,12岁跟着本地老师学习“兰亭序”,现在26岁,一名年轻的书法老师!最初只是觉得写好字是件好事,后来,被历史书上的那个模模糊糊的“兰亭序”吸引,开始主动的学习书法,说不出原因,只是觉得练习的时候很舒心,很美好!随着年龄的成长困惑越来越多,我的启蒙老师教学的方式很传统,每次上课,话很少,我的问题提出后他也回答的很含糊!这对于身为习惯了现在教学体系的理科生的我,学习中困惑越来做多,学习的过程很艰涩,现在想起来,舌尖都有说不出的苦,到了大学,眼界开阔起来才慢慢知道很多其他的声音,不过并非解惑,因为各碎片化的信息,让我更加凌乱,只得一边实践,一边矛盾着,直到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林曦老师的线上直播书法课,不过碍于刚刚毕业,囊中羞涩,所以只能远观,心生向往,《书法课》这本书一出来,就赶快拍下,收到书的那一刻兴奋,看着看着,之前的困惑渐渐解开,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爱书法—真的不是为了写的比谁好,而是单纯的喜欢。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也推荐大家阅读。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有时候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偶然间,我关注了林曦的小世界,里面有一堂堂可爱的楷书鉴赏课、各种“糊说”系列、写字的人、闹事集、ASK林曦等等各种受益又好玩的事情,自己看了很受益。

这两天林曦的小世界分享了很多关于名人读书的事情,觉得很有感触,想让大家也看看

父亲有一次问:“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

父亲笑着说:“其实我也一样。”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我时间充裕,中午天气闷热,我就躺在吊床上读书。饥肠辘辘时,我甚至会从外科学著作读到会计学手册。

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石成金·《传家宝》

高中时代,我想都没想过自己居然会成为小说家,甚至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那时只要有书读,就很幸福了。不,只要嗅一嗅装书的封套就很幸福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明代文人宋濂小时候很爱读书,只是家里穷,没办法买书来读。每次借书都手抄下来,算着日子归还。天气寒冷的时候,砚池结了冰,手指伸展不开也不敢放松。抄完的时候赶快归还,不敢逾期。 |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书,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 南朝的江泌白天做事,晚上跟着月光读书,月光倾斜的时候,他就爬到屋顶接着读,困倦了摔下来再爬上去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

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好书必须像把冰斧,一击敲开我们结冻的心海。我对此深信无疑。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苏东坡说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觉得似乎从幼年时代起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如同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谈话。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明代的张溥,读书的时候会手抄下来,抄完朗诵完了,就焚烧掉,如此反复六七遍。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七录”。|

我的藏书室位于三楼,这儿原来曾是整座房子里最没用的地方。在这儿,我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这儿,但我从不在这里过夜。这是一个漂亮、整洁的小房间,屋里有一个冬日里取暖用的壁炉。房间里有很多窗户,所以这儿不仅有充足的光线,还有美丽的风景。在这个三十步长,十二步宽的小小的空间里,我免去了很多麻烦,还省下不少开支,还有那足够高的隔音墙,这些都使得我可以远离一切,安心沉静在书的世界里。

我第一次对于书发生兴味,得到好处,是五本医书。从医书中我知道鱼刺卡喉时,用猫口中涎液可以治愈。小孩子既富于实验精神,家中恰好又正有一只花猫,因此凡家中人被鱼刺卡着时,我就把猫捉来,实验那丹方的效果。

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我从跟艺术作品的接触中得到了最大的快乐。它们给予我的快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其他东西中得不到的。假如你问我目前最感兴趣的是谁,我必须回答: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比任何科学家都多,比高斯还要多。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

|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一眼都没瞧过。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三年不窥园。 |

我们爱看武侠小说,父亲觉得这些小说素质不高,便买了很多章回小说,还要求孩子们背诵里面的诗词,比如《红楼梦》里的诗词。后来,父亲还让我读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以及西方的书籍如歌德的《浮士德》等。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沉浸在假日那本漫漫长书中。书页间阳光照耀,能闻到金黄色的梨子正在软化的果浆散发出的那种甜丝丝的气息。

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着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较起真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转念又想:书是别人的,不能久借不还,买新的,湘潭没处买,长沙也许有。价码可不知道,怕有也买不起。只有先借到手,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新唐书·李白传》

| 李白第一次去长安时,遇到了当时很有名的贺知章。李白拿自己的诗文给贺知章看,贺当时惊叹李白的才华有如从天庭下凡的仙人。|

我从小喜读诗词,只是读而不作。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讽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

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只要你尽可能宽广地坦开你的心胸,那么书一开头的曲曲折折的句子中那些几乎察觉不出的细微征兆和暗示,就会把你带到一个与任何别人都迥然不同的人物面前。沉浸于这些东西之中,不断熟悉它们,很快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在给予你,或者试图给予你,某种远远更为明确的东西。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图书馆是一座奇妙的珍藏室。在这里,人类最好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似的在昏睡,期待着我们用语言来打破其沉睡。我们必须把书打开,这样,精灵们就会觉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华的作品《文城》 的文章